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方言呈现出复杂性、多样性与个性化特点。在自然地理环境、人类交往活动、人文历史等多种因素的多重作用下,承载着不同群落、民族、地域的历史思维方式与习惯的方言不断交融、变化,加强了不同地域的民间交流,加深了民族国家的羁绊。安徽与西北地区正是在这种互相影响中,形成了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各自特色方言。其中六安方言与兰州方言的交流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方言之间要产生联系必然要有长时间的固定交流,这必然是以人类历史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一系列活动为载体而悄然发生的。六安方言与兰州方言不是相互独立的,这两种方言的对立统一也让人们看到了中华民族不同地域文化相互交融的历史趋势
关键词:六安方言;兰州方言;异同
一、导言
不同于以方便各地自由交流為目的的“雅言”与官话,方言呈现出集体性与地域性的特点;不同于雅言”与官话受政治地域、政治历史与文化的深厚影响,方言呈现出复杂性、多样性与个性化特点。在自然地理环境、人类交往活动、人文历史等多种因素的多重作用下,承载着不同群落、民族、地域的历史思维方式与习惯的方言不断交融、变化,加强了不同地域的民间交流,加深了民族国家的羁绊。安徽与西北地区正是在这种互相影响中,形成了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各自特色方言。其中六安方言与兰州方言的交流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二、六安方言与兰州方言对立统一的历史条件
(一)自然地理环境
六安的自然地理位置为人们的贸易、人口迁移等活动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六安处于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雨水充沛、光照充足、四季分明;地处安徽省与江淮丘陵的西部、大别山脉北麓且面向淮北平原;淠河、汲河、丰乐河等河流交错流过境内分别注入淮河水系与长江水系,形成山地、丘陵、平原等多种地貌类型,既使六安有了便利的交通条件,使其陆路与水路皆畅通无阻,又有了发展多种农作物的适宜的生活与贸易条件。
兰州的自然地理位置与六安区别较大。兰州处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雨季较短,光照时间长且昼夜温差大;地处东西走向的黄河上游的由河流侵蚀与冲积形成的层级山地与平原,即兰州盆地,皋兰山与九州台环抱兰州南北向望。兰州依傍黄河有了贯通东西的交通线,既是北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地理位置点,又是南下由汉中平原连接到秦岭淮河以南地区,作为交通枢纽的兰州为南北人民的互动提供了可能。
(二)人口交流
方言之间要产生联系必然要有长时间的固定交流,这必然是以人类历史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一系列活动为载体而悄然发生的。
1_战乱与政治动乱导致的人口迁移
在中国的方言发展变化过程中,军事行动无疑起到了主要作用。纵观中国历史上的六次人口大迁移,每次迁移所带来的是南北的精神贯通的强化。兰州最初为夏商周时期的游牧之地,先秦时期华夏文明在此成长,秦汉之后依托陆上丝绸之路繁荣起来,至魏晋十六国时期已经建立了较完整政权形式并逐渐成为西北地区政治、军事中心;而六安一直处于中原政治圈内。上古时期即为皋陶的封地,春秋时期处于楚国境内,受楚地文化与中原文化影响深厚。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在“衣冠南渡”、安史之乱、南宋统治者南下江南等迁徙中发生碰撞,南下的北方人与南方人在共同的中原文化熏陶的基础上,为了交流必然要了解彼此的地域方言并在日后的方言变化中留下痕迹。
2.贸易往来与民间文化带来的人口交流
兰州作为通往河西走廊的门户,开拓了贸易渠道,也带来了诸多西域的商品,为兰州与中原和南方地区形成贸易活动提供了条件。六安亦有人口北上经商牟利,从而使得两地可以产生联系。
虽然兰州与六安都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但由于自然环境、民风民俗等影响,两地的民间文化也呈现不同的形态。这种差异性使得人民对不同地域的神话传说、民间歌谣、俗语等产生兴趣,进而学习了解,“听懂”不同地域的方言,在这种潜移默化的文化传播过程中,使得自己本身的方言语料可以充实起来。
三、六安方言与兰州方言的对立统一
六安方言长期被作为合肥方言的一部分看待,但六安方言由于受楚文化与中原官话等影响实际上却更为复杂。六安的方言中有“老侉”与“蛮子”这两个词。“老侉”指北方方言区的方言使用者,“蛮子”指南方地区吴语等地区的使用者,可见六安人有一种居中的文化心态,使六安方言虽然属于江淮官话的洪巢片,但却与一些江淮官话的普遍特点有所不同;虽然与属于兰银官话金城片的兰州方言不属于同一官话语系,但两个方言有共同的文化基础与一定的交流互动,从而呈现出对立统一的特点。
四、小结
六安方言与兰州方言不是相互独立的,这两种方言的对立统一也让人们看到了中华民族不同地域文化相互交融的历史趋势,使得华夏文明内涵深厚而充满多样的个性。
关键词:六安方言;兰州方言;异同
一、导言
不同于以方便各地自由交流為目的的“雅言”与官话,方言呈现出集体性与地域性的特点;不同于雅言”与官话受政治地域、政治历史与文化的深厚影响,方言呈现出复杂性、多样性与个性化特点。在自然地理环境、人类交往活动、人文历史等多种因素的多重作用下,承载着不同群落、民族、地域的历史思维方式与习惯的方言不断交融、变化,加强了不同地域的民间交流,加深了民族国家的羁绊。安徽与西北地区正是在这种互相影响中,形成了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各自特色方言。其中六安方言与兰州方言的交流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二、六安方言与兰州方言对立统一的历史条件
(一)自然地理环境
六安的自然地理位置为人们的贸易、人口迁移等活动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六安处于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雨水充沛、光照充足、四季分明;地处安徽省与江淮丘陵的西部、大别山脉北麓且面向淮北平原;淠河、汲河、丰乐河等河流交错流过境内分别注入淮河水系与长江水系,形成山地、丘陵、平原等多种地貌类型,既使六安有了便利的交通条件,使其陆路与水路皆畅通无阻,又有了发展多种农作物的适宜的生活与贸易条件。
兰州的自然地理位置与六安区别较大。兰州处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雨季较短,光照时间长且昼夜温差大;地处东西走向的黄河上游的由河流侵蚀与冲积形成的层级山地与平原,即兰州盆地,皋兰山与九州台环抱兰州南北向望。兰州依傍黄河有了贯通东西的交通线,既是北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地理位置点,又是南下由汉中平原连接到秦岭淮河以南地区,作为交通枢纽的兰州为南北人民的互动提供了可能。
(二)人口交流
方言之间要产生联系必然要有长时间的固定交流,这必然是以人类历史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一系列活动为载体而悄然发生的。
1_战乱与政治动乱导致的人口迁移
在中国的方言发展变化过程中,军事行动无疑起到了主要作用。纵观中国历史上的六次人口大迁移,每次迁移所带来的是南北的精神贯通的强化。兰州最初为夏商周时期的游牧之地,先秦时期华夏文明在此成长,秦汉之后依托陆上丝绸之路繁荣起来,至魏晋十六国时期已经建立了较完整政权形式并逐渐成为西北地区政治、军事中心;而六安一直处于中原政治圈内。上古时期即为皋陶的封地,春秋时期处于楚国境内,受楚地文化与中原文化影响深厚。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在“衣冠南渡”、安史之乱、南宋统治者南下江南等迁徙中发生碰撞,南下的北方人与南方人在共同的中原文化熏陶的基础上,为了交流必然要了解彼此的地域方言并在日后的方言变化中留下痕迹。
2.贸易往来与民间文化带来的人口交流
兰州作为通往河西走廊的门户,开拓了贸易渠道,也带来了诸多西域的商品,为兰州与中原和南方地区形成贸易活动提供了条件。六安亦有人口北上经商牟利,从而使得两地可以产生联系。
虽然兰州与六安都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但由于自然环境、民风民俗等影响,两地的民间文化也呈现不同的形态。这种差异性使得人民对不同地域的神话传说、民间歌谣、俗语等产生兴趣,进而学习了解,“听懂”不同地域的方言,在这种潜移默化的文化传播过程中,使得自己本身的方言语料可以充实起来。
三、六安方言与兰州方言的对立统一
六安方言长期被作为合肥方言的一部分看待,但六安方言由于受楚文化与中原官话等影响实际上却更为复杂。六安的方言中有“老侉”与“蛮子”这两个词。“老侉”指北方方言区的方言使用者,“蛮子”指南方地区吴语等地区的使用者,可见六安人有一种居中的文化心态,使六安方言虽然属于江淮官话的洪巢片,但却与一些江淮官话的普遍特点有所不同;虽然与属于兰银官话金城片的兰州方言不属于同一官话语系,但两个方言有共同的文化基础与一定的交流互动,从而呈现出对立统一的特点。
四、小结
六安方言与兰州方言不是相互独立的,这两种方言的对立统一也让人们看到了中华民族不同地域文化相互交融的历史趋势,使得华夏文明内涵深厚而充满多样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