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方言与兰州方言的对立统一

来源 :锦绣·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delphib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方言呈现出复杂性、多样性与个性化特点。在自然地理环境、人类交往活动、人文历史等多种因素的多重作用下,承载着不同群落、民族、地域的历史思维方式与习惯的方言不断交融、变化,加强了不同地域的民间交流,加深了民族国家的羁绊。安徽与西北地区正是在这种互相影响中,形成了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各自特色方言。其中六安方言与兰州方言的交流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方言之间要产生联系必然要有长时间的固定交流,这必然是以人类历史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一系列活动为载体而悄然发生的。六安方言与兰州方言不是相互独立的,这两种方言的对立统一也让人们看到了中华民族不同地域文化相互交融的历史趋势
  关键词:六安方言;兰州方言;异同
  一、导言
  不同于以方便各地自由交流為目的的“雅言”与官话,方言呈现出集体性与地域性的特点;不同于雅言”与官话受政治地域、政治历史与文化的深厚影响,方言呈现出复杂性、多样性与个性化特点。在自然地理环境、人类交往活动、人文历史等多种因素的多重作用下,承载着不同群落、民族、地域的历史思维方式与习惯的方言不断交融、变化,加强了不同地域的民间交流,加深了民族国家的羁绊。安徽与西北地区正是在这种互相影响中,形成了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各自特色方言。其中六安方言与兰州方言的交流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二、六安方言与兰州方言对立统一的历史条件
  (一)自然地理环境
  六安的自然地理位置为人们的贸易、人口迁移等活动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六安处于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雨水充沛、光照充足、四季分明;地处安徽省与江淮丘陵的西部、大别山脉北麓且面向淮北平原;淠河、汲河、丰乐河等河流交错流过境内分别注入淮河水系与长江水系,形成山地、丘陵、平原等多种地貌类型,既使六安有了便利的交通条件,使其陆路与水路皆畅通无阻,又有了发展多种农作物的适宜的生活与贸易条件。
  兰州的自然地理位置与六安区别较大。兰州处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雨季较短,光照时间长且昼夜温差大;地处东西走向的黄河上游的由河流侵蚀与冲积形成的层级山地与平原,即兰州盆地,皋兰山与九州台环抱兰州南北向望。兰州依傍黄河有了贯通东西的交通线,既是北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地理位置点,又是南下由汉中平原连接到秦岭淮河以南地区,作为交通枢纽的兰州为南北人民的互动提供了可能。
  (二)人口交流
  方言之间要产生联系必然要有长时间的固定交流,这必然是以人类历史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一系列活动为载体而悄然发生的。
  1_战乱与政治动乱导致的人口迁移
  在中国的方言发展变化过程中,军事行动无疑起到了主要作用。纵观中国历史上的六次人口大迁移,每次迁移所带来的是南北的精神贯通的强化。兰州最初为夏商周时期的游牧之地,先秦时期华夏文明在此成长,秦汉之后依托陆上丝绸之路繁荣起来,至魏晋十六国时期已经建立了较完整政权形式并逐渐成为西北地区政治、军事中心;而六安一直处于中原政治圈内。上古时期即为皋陶的封地,春秋时期处于楚国境内,受楚地文化与中原文化影响深厚。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在“衣冠南渡”、安史之乱、南宋统治者南下江南等迁徙中发生碰撞,南下的北方人与南方人在共同的中原文化熏陶的基础上,为了交流必然要了解彼此的地域方言并在日后的方言变化中留下痕迹。
  2.贸易往来与民间文化带来的人口交流
  兰州作为通往河西走廊的门户,开拓了贸易渠道,也带来了诸多西域的商品,为兰州与中原和南方地区形成贸易活动提供了条件。六安亦有人口北上经商牟利,从而使得两地可以产生联系。
  虽然兰州与六安都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但由于自然环境、民风民俗等影响,两地的民间文化也呈现不同的形态。这种差异性使得人民对不同地域的神话传说、民间歌谣、俗语等产生兴趣,进而学习了解,“听懂”不同地域的方言,在这种潜移默化的文化传播过程中,使得自己本身的方言语料可以充实起来。
  三、六安方言与兰州方言的对立统一
  六安方言长期被作为合肥方言的一部分看待,但六安方言由于受楚文化与中原官话等影响实际上却更为复杂。六安的方言中有“老侉”与“蛮子”这两个词。“老侉”指北方方言区的方言使用者,“蛮子”指南方地区吴语等地区的使用者,可见六安人有一种居中的文化心态,使六安方言虽然属于江淮官话的洪巢片,但却与一些江淮官话的普遍特点有所不同;虽然与属于兰银官话金城片的兰州方言不属于同一官话语系,但两个方言有共同的文化基础与一定的交流互动,从而呈现出对立统一的特点。
  四、小结
  六安方言与兰州方言不是相互独立的,这两种方言的对立统一也让人们看到了中华民族不同地域文化相互交融的历史趋势,使得华夏文明内涵深厚而充满多样的个性。
其他文献
摘要:慈善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社会保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社会的慈善意识普遍增强,慈善事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如何让慈善事业高效,方便,范围更广,参与者的积极性更高已经成为各个慈善机构和政府部门密切关注的问题。为更好利用互联网优势和解决现有慈善形式的弊端,本文设计了一种创新型网络众筹平台。该平台延续了当前互联网众筹平台优势的同时以一种全新的捐赠形式使得捐赠参与者由捐赠者和受
期刊
摘要:多媒体应用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可以使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得到显著的提高,同时也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  关键词:多媒体;地理课堂;教学方法  多媒体是利用计算机对文字、图像、图形、动画、音频、视频等多种信息进行综合处理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把多媒体运用到教育工作中去,更有利于发展全新的现代化教育。多媒体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特别是地理课堂运用多媒体课件不仅激发学生学习地理兴趣,提高主
期刊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我国信息化建设正在如火如荼进行当中,社会对于信息管理人才需求量也在不断提升,很多高校都设立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以培养相关专业人才,由于我过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依旧处于初级阶段,对于人才培养模式还没能形成科学完善的体系,因此依旧存在很多问题。本文将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教学改革措施进行探索和研究,旨在提升我国信息管理与信息
期刊
摘要:电力物资存储管理工作对于电网的运行具有十分重要意义,通过加强对电力物资仓储管理,能够提高电网运行。但是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可以发现电力物资仓储管理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只有针对电力物资仓储管理中存在问题,制定解决措施,才能够提高电力物资仓储管理工作,进而为电网的运行提供保障。  关键词:电力;物资仓储;管理;问题;对策  1电力物资仓储管理特征  不同于普通的企业,电力企业运营规模较大,所需物资
期刊
摘要:近年来,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触发了人们在这个敏感时代对历史的追忆,古希腊著名历史学家修昔底德的观点被加上了“陷阱”的烙印,深深地打在了世界人民的心里。面对西方舆论对中国的曲解与误读,习近平总书记在众多重要的国际场合再三强调,“修昔底德陷阱”不适用中国,如果西方一再误解就有可能真的会陷入“修昔底德陷阱”的漩涡之中。通过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笔者旨在论述“修昔底德陷阱”是人为的伪命
期刊
摘要:特种设备指的是如果使用、管理不当极易导致安全事故的危险性较大的设备。在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的影响下,使得特种设备的安全形势也处于变化多端的境况之中,从而使监管特种设备安全的方式上的要求更高。所以说,对特种设备安全监管方法进行创新是势在必行的。在本文中,从特种设备的档案管理和安全检测两方面探讨对特种设备安全监管方法的创新。  一、对特种设备档案管理不断进行强化  (一)为了使特种设备档案收集的完
期刊
摘要:本文利用Thomson Innovation专利检索与服务系统,数据库采用德温特世界专利索引数据库,并以上海知识产权(专利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为补充,对水平井压裂完井技术领域专利申请的年度分布、区域分布、主要专利权人、主要技术等进行统计分析,并对该领域技术发展趋势进行总结和预测,最后给出该领域专利申请对策和建议,以便石油科研人员能更好地利用专利工具,建立合理的专利布局,提高我国水平井压裂完井技
期刊
摘要:在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针对乡村地区,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最重要的是实现乡村治理法治化。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十分重视基层治理法治化建设,全面实现依法治国,需要重点关注基层地区治理问题,而乡村又是基层治理问题的重中之重,实现乡村治理法治化,对于社会发展、法治国家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乡村治理;法治化;治理主体  在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之际,笔者针对乡村治理如何更好实现法治化之路为选题进
期刊
摘要:应用型民办高校致力于培养应用型人才,校企合作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基本途径和有效保障,更是应用型民办高校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应用型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现状需要开展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研究,应以政校行企深度融合模式为出发点,构建科学系统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艺术设计;校企合作  一、应用型民辦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构建的必要性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期刊
摘要:尽管时代在不断地变迁、社会在不断的进步,而我国的传统编结艺术在历史的长流中却独树一帜,其得到了传承和发扬。从中国古代的结绳记事,慢慢发展到刺绣、用毛线钩织衣服,到现在的服装设计师把编结元素进行创新应用到服装领域。基于此,文章探讨了编结元素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关键词:编结元素;服装设计;运用  0.引言  中国传统编结艺是术一种有着悠久历史韵味的古老手工艺术,它是人类不断实践创造的文明成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