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文利导巧点拨,匠心独运善创编

来源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ofz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课程是一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在语文课堂上,通过开展多样性的语文实践活动,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多样性;实践性活动;语文素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该是语文实践。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教授也一再强调:“学生的语文能力是在实践中形成的。”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学,教师习惯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课文的阅读和讲解上,恨不得把每个字、词、段咬碎嚼烂给学生。几年下来,学生说话还是没有条理、写作还是缺乏逻辑。归根结底就是长期的重讲解、轻实践的做法,造成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低下。因此,在日常课堂教学中,积极开展多样性的语文实践活动,构建有效的语文实践性活动模式,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潜能,全面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和发展。
  一、妙用辐射式识字活动,培养汉字积累能力
  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教师如果每天都是简单机械地就字教字,见词读词的话,学生的识字效率不高,汉字积累能力不足。因此,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开展辐射式识字活动。用辐射式识字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语文学习将会事半功倍。
  如,在一年级下册《操场上》这一识字课时,课文中有两个生字“足”“跑”。在这两个字的教学中,笔者因文利导,通过开展辐射式识字教学活动,巧妙点拨,拓宽识字面,增加识字量。首先,笔者让学生观察“足”字的字形演变过程,然后让他们给“足”字找朋友(组词),如:跳、跟、趾、趴……接着让他们说出含有“足”字的成语:画蛇添足,手舞足蹈……最后,拓展含有“足”字的名言: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金无赤足,人无完人……学完“足”字,我们接着让学生观察“跑”字的结构。引导学生说“跑字的部首是”它和我们刚才学的足字有什么区别呢?于是,笔者播放“足”字演变“”字旁的视频给学生观看,引导学生找规律,最后发现“足”字演变“”字旁后,第六笔和第七笔发生了变化通过如此点拨,学生对”足”字和“”旁的区别有了深刻的记忆。最后,笔者还播放“足字真有趣”的儿歌,增加学习趣味性,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创编儿歌活动,培养语文运用能力
  心理学家实践证明:低年级学生喜欢读儿歌,编写儿歌。因此,我们可以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汉字的构字规律,引导学生开展编写儿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的能力。
  在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课文是可以编写成儿歌的。如在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日月明》中,我们可以通过让学生熟读韵文“日月明,田力男,小大尖,小土尘……”这一种结构,结合学生积累的字词进行自创儿歌,把自己认识的会意字编写成儿歌,如:言午许,鱼羊鲜,立早章,舌甘甜,合手拿,不正歪,水目泪,人言信……又如在语文主题从书《小小公园》的仿写中,我们也可以让学生根据《小小公园》的写法,让学生观察身边熟悉的景点,写一写我们的贤雅校园,如,贤雅校园真美丽。蓝蓝的天,白白的云,四季飘香小花园,叽叽喳喳小鸟鸣……
  所以,每学完一篇课文,笔者都要教会学生结合教材内容或写作特点,创编儿歌,让学生在创编活动中,感受语言的魅力,提高语文运用能力。
  三、巧设口语交际活动,培养口语表达能力
  《語文课程标准》中强调:以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或情景来展开口语交际活动,重视日常口语交际的能力培养,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有效开展口语交际活动呢?如二年级上册口语交际《做手工》,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并使用表示顺序的词语,介绍一件手工制作及其制作过程。在本交际活动教学中,笔者创设情境,让学生带着自己课前制作的手工“飞机模型”跑进课堂,进行互动交流,欣赏学生的作品,激发学生做“飞机模型”的兴趣。首先老师简单介绍自己的“飞机模型”的制作过程作示范,接着让学生担任“讲解员”,组织文字进行口头说话,让制作出不同类型飞机模型的学生口头介绍各类飞机模型的制作过程。最后,设计游戏闯关环节,出示口语交际评价表内容,让学生根据评价表内容通过说一说、比一比、夸一夸这三个环节选出“最佳讲解员”奖和“小巧手”。整个活动中,既有师生的互动交流,也有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创设了很多机会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这样一来,通过学生的说、学生的选,让学生在口语交际中有条理的说话,达到口语交际的最佳效果。
  四、夯实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能力
  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善于挖掘生活中的资源,并与书本知识融合起来,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感受生活的意义与价值,增强学习的兴趣,培养综合运用能力。
  如,在三年级下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有一个介绍中国传统节日的活动。课上,笔者用思维导图,从节日的“起源”“时间”“习俗”“诗句”四大方面向学生展示清明节这个传统节日:清明节,是一个扫墓祭祖的肃穆节日,也是人们亲近自然、踏青游玩的欢乐节日。清明节也叫“三月节”“踏青节”“祭祖节”,时间是每年的四月4日或者5日。这个节日据说是起于春秋时期……这个节日,人们会去山上扫墓、祭祖追思亲人;人民还会去踏青、放风筝、植树等。关于清明节的诗句:杜牧的《清明》,让学生吟诵。课后,笔者布置学生分组采访大人、上网、去图书馆查阅资料等方式去收集资料,并按照节日的时间、由来、习俗、诗歌四大方面去设计思维导图或手抄报。如此开展语文实践活动,不仅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还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责任编辑
其他文献
【摘要】在初中阶段,管理班级一直都是初中班主任的重点工作,但这也是最让班主任头疼的一个问题。为了能够让班级保持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初中班主任应该加强对班级的管理,以此来改善班级的学习环境。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可以为初中班主任在管理班级上打开一条新的路径。有了信息技术的加持,班级的日常管理可以变得更加细致,让教育可以更加符合初中生的发展。  【关键词】初中班主任;管理工作;信息技术  随着信
【摘要】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是学习历史探究历史应该具有的人文素养,表现为对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情感,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家国情怀的培养途径方式很多,而其中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历史情境结合问题探究的教学方法,是进行历史学科的家国情怀培养的很好的方法与途径。下面以八年级《五四运动》一课的教学为例,简单探讨在教学过程中,
【摘要】生成性资源是指课堂上出现的一些教师在课前没有预设到的情况。它是一种十分宝贵的财富,既表达了学生们新奇的想法,同时也表明教师在教学中的一些不足。因此,在我的信息技术教学课堂上会十分注重课堂上出现的十分有教学意义的生成性资源并不断的反思,希望可以更好的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信息技术;生成性资源;反思  圣贤提倡“吾日三省吾身”,教学中反思十分重要,教学反思主要是指教师通过课后对教学过程的
【摘要】通过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古诗词教学活动中,可以使古诗词教学效率得到进一步提升,丰富语文课程内容。因此教师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古诗词教学需要营造良好的古诗词教学情境,創设传统文化意境,将古诗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进行更好的结合,充分发掘传统文化。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古诗词教学;小学语文  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加强小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与
摘 要:近年来,青少年犯罪和自杀现象屡屡刺痛社会良知,挑战公众的道德认知和法律底线。探其原委,追根溯源,是多年来学校德育中惩戒教育的严重缺失形成了“破窗效应”,因而造成学校德育的失当。因此,应重新审视并明确惩戒教育在学校德育中应有的地位和应该起到的作用的基础上,科学、有效地运用惩戒教育的“1234”策略,立足一个出发点,建立两个机制,遵循三个基本原则,把握好四个尺度,着力提高学校德育的效能。  
注定的,  是偶尔,  也是必然。  ——题记  这是我从教第十个年头的开始。  十年之前,我不认识“你”,“你”不属于我;  十年之后,我发觉,我已深深地爱上“你”——教书育人,光荣而又神圣的职业!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2004年,高考,如果以我一贯的成绩,勉强可以考上中大,结果,真的就是“勉强”,我被第二志愿——华中师范大学录取,从此半只脚踏进了教育行列。  2008年,毕业—
【摘要】“好习惯成就好人生。”习近平总书记一贯高度重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中心环节。学生良好品德的外化表现在各种行为习惯上。在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中,笔者摸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方法,那就是深化学校德育阵地建设,培养学生各种良好行为习惯。  【关键词】小学德育;建设;习惯  叶圣陶先生提出:“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养成习惯。”所以,培养优秀的未成年人首先要培养未成年人良好的
【摘要】德育工作是班主任工作的重中之重,是保证班级风气端正,教育工作顺利开展,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而学困生犹如缺乏养分的花,是德育工作的重点、难点,也是班主任工作极具挑战性的攻克点。本文结合笔者工作中转化学困生小何的德育案例,分析平等、鼓励、关爱等三大要素在学困生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学困生;德育;要素  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核心灵魂,肩负着教学与育人的重任。而德育工作指班主任对学生的
【摘要】拥有众多知名乡镇企业的顺德,为了让世界了解顺德,让顺德走向世界,在2001年起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开设英语课;从2002年起全区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开设英语课,顺德走在了教改的前列。有调查显示:三年级的学生很喜欢上英语课的比例达到98%,不喜欢上英语课的只占2%;四年级喜欢英语课的降至58%,不喜欢的升到25%;其余17%则变得厌恶英语。纵观各种数据,结果让我们堪忧,小学英语教学活动中的两极分化现
【摘要】为推进中小学生人工智能教育,提出建设基于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跨学校学习中心的设想,并对学习中心的建设要求与管理方式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在硬件建设方面,应安排相应的场地与配置设施;在软件建设方面,应构建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产业链的平台和涉及到的资源库;在管理方面,可组建“四室合一”建设委员会,并构建保障机制和交流机制。  【关键词】跨学校学习中心;大数据;人工智能;四室合一;创新性学习  为贯彻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