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艺术体现的是教师独特的魅力和对美的追求,是对个性和创新的追求。通过教学艺术,诱发学生并增强学生的审美感,提升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发现审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使教师的自我追求得到实现。本文把握教学艺术的基础化内容和创造条件,促进教师教学艺术个性化的形成,以致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体现教学本质。
关键词:教学艺术 美学 创造 课堂 个性化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深入挖掘我们一生中上过的课,可以发现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教学艺术,体现出不同教学姿态的美。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教学特点,是教师个性的具体体现,教师是“艺术家”,教育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是一门艺术。
美有其规律性,教学过程在本质上具有审美和艺术的创造的特点,教学艺术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性,也符合人的个性特点。马克思认为:“人的生产与动物生产最大的不同就是人能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创造”,按照主体与客体审美标准的统一进行创造是符合美的规律的,像适应美、对称美、组合美就是人能够掌握运用美的规律创造的基本操作法则。这些美的规律创造的基本法则,为教学艺术的出现打下基础,遵循美的基本法则,创造出现,美便出现。 教学艺术具有强大的功能,对于教师来说,它是可以培养教学技能,促使教师教学个性的形成,是完善教师自我的一个过程。
教学艺术作为一门重要的课题,可能存在在教师教学的过程中,仅仅关注教学的内容,而很少地运用艺术手法,无法让学生感受到美等多个问题。我们应该重新审视教学艺术的问题。如何使教学艺术促进学生有意义的学习,体现教育本质、展示教育美的重要方面,最终实现教育目的是值得我们思考的。过于普通平常化的教学,并无太大的意义。教育重在创新。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以创新导向,鼓励他们独立思考,让他们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这新课改广泛推行的今天,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尤其重要。教师应该把握教学艺术的基础和创造条件,艺术化地进行教学,成为真正的“艺术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在教学艺术影响了孩子们的同时,让孩子自己寻求发展, 主动获取知识,更好地与教师进行互动。
第一、教学过程的语言艺术。语言艺术可以有效促进教师和学生顺利沟通。掌握好发声的规律,正确、巧妙地处理好语句中的意气、语调的升降、音量的大小、语速的快慢、语句的停顿等。在授课的过程中,其实也就是教师在掌握独白的操作艺术过程。要掌握好语言艺术,教师不能缺乏语言的训练,平时也要注重多加积累,一步一步形成自己的语言艺术。第二、教师的节奏艺术。教师要具有“灵活性”,孩子们平时不大表现的内在天赋如何得到发挥?抓住教学的节奏、把握学生学习规律,学生的知识领悟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就可以得到长进,也就是说根据学生的反应和课堂的教学结构,灵活调整节奏。第三、教师的体态艺术。教师的服饰选择很好体现出教师自身的个人品味和性格特征,教师的一个表情、一个姿态、一个动作都很可能影响着孩子,而恰当的运用体态动作,可以增强教师教学操作的表现力和渗透力。教师动作的柔韧性还有爆发性会有差距,有一些可以表现出教师不良的教学心态、差的情绪调控能力。教师的体态搭配语态,使学生感染到教师对教授内容的热情感和兴奋感,有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对提高教学效果非常有效的。第四、教学的幽默艺术。幽默艺术的独特魅力在于在学生的会心一笑中提高教学艺术和教学水平,它可以是语言幽默,也可以是体语幽默,经常将一些笑话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知识点用很幽默的语言表现出来都是很有意义的。
当前,在教育领域中信息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多,这就要求各位教师要尽快熟悉信息技术手段的使用。目前教师们已经普遍能够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在线课堂等,这也可以为教学艺术的形成有促进作用。把美与这些技术化的手段结合起来,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用艺术化的形式为学生上课。在运用多媒体的时候,尽可能做到简约、适用、内在与外在相互结合,才可能真正达到手段与效果高度统一的理想境界。
教学具有风格,它是一门艺术。课堂教学,一个教师一个特点,面对同一个班的学生,使用相同版本的教材,运用相同方法,课堂呈现出来的也是不同的风格,风格是一种艺术范畴、也是一种境界,是每个教师必须走的境界。发现学生的特点,找到自己的性格优势,这是形成教学艺术的前提和基础。未来的教育需要教学艺术,教学过程中需要对美的需求。重新审视教学艺术,把握教学艺术的特征与基础,促进教师教学艺术个性化的形成。
参考文献
[1]李希贵.教育艺术随想录[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
[2]陈建翔.教育美学视野下的教学操作艺术[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03):47-50.
[3]陈明霞.教育美学理念下的教师教育:课程变革与重构[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 学社会科学版),2020(06):87-93.
[4]潘洪建.教学艺术研究的背离与回归[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9,11(05):21-27+117.
[5]彭道林.论智慧、美学与教育美学[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报,2017,16(04)报:67-73.
[6]李菲菲,李婷婷.教学艺术:从理论到实践[J].辽宁教育,2012(21):27-28.
[7]罗德红,吴守卫.教学艺术的本质、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论——教育学和心理学 关系的视角[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2):78-82.
[8]赵伶俐.教学科学、教学技术、教学艺术三位一体中端论——视点結构教学原理及其技术系统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04):89-94.
[9]刘庆昌.重新审视“教学艺术”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2020,40(08):46-5.
[10]刘丽萍.课堂教学艺术探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19(19):141-142.
作者简介:刘畅(2000-),女,汉,籍贯河南鹤壁,大学本科,山西大学教育学专业
关键词:教学艺术 美学 创造 课堂 个性化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深入挖掘我们一生中上过的课,可以发现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教学艺术,体现出不同教学姿态的美。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教学特点,是教师个性的具体体现,教师是“艺术家”,教育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是一门艺术。
美有其规律性,教学过程在本质上具有审美和艺术的创造的特点,教学艺术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性,也符合人的个性特点。马克思认为:“人的生产与动物生产最大的不同就是人能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创造”,按照主体与客体审美标准的统一进行创造是符合美的规律的,像适应美、对称美、组合美就是人能够掌握运用美的规律创造的基本操作法则。这些美的规律创造的基本法则,为教学艺术的出现打下基础,遵循美的基本法则,创造出现,美便出现。 教学艺术具有强大的功能,对于教师来说,它是可以培养教学技能,促使教师教学个性的形成,是完善教师自我的一个过程。
教学艺术作为一门重要的课题,可能存在在教师教学的过程中,仅仅关注教学的内容,而很少地运用艺术手法,无法让学生感受到美等多个问题。我们应该重新审视教学艺术的问题。如何使教学艺术促进学生有意义的学习,体现教育本质、展示教育美的重要方面,最终实现教育目的是值得我们思考的。过于普通平常化的教学,并无太大的意义。教育重在创新。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以创新导向,鼓励他们独立思考,让他们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这新课改广泛推行的今天,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尤其重要。教师应该把握教学艺术的基础和创造条件,艺术化地进行教学,成为真正的“艺术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在教学艺术影响了孩子们的同时,让孩子自己寻求发展, 主动获取知识,更好地与教师进行互动。
第一、教学过程的语言艺术。语言艺术可以有效促进教师和学生顺利沟通。掌握好发声的规律,正确、巧妙地处理好语句中的意气、语调的升降、音量的大小、语速的快慢、语句的停顿等。在授课的过程中,其实也就是教师在掌握独白的操作艺术过程。要掌握好语言艺术,教师不能缺乏语言的训练,平时也要注重多加积累,一步一步形成自己的语言艺术。第二、教师的节奏艺术。教师要具有“灵活性”,孩子们平时不大表现的内在天赋如何得到发挥?抓住教学的节奏、把握学生学习规律,学生的知识领悟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就可以得到长进,也就是说根据学生的反应和课堂的教学结构,灵活调整节奏。第三、教师的体态艺术。教师的服饰选择很好体现出教师自身的个人品味和性格特征,教师的一个表情、一个姿态、一个动作都很可能影响着孩子,而恰当的运用体态动作,可以增强教师教学操作的表现力和渗透力。教师动作的柔韧性还有爆发性会有差距,有一些可以表现出教师不良的教学心态、差的情绪调控能力。教师的体态搭配语态,使学生感染到教师对教授内容的热情感和兴奋感,有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对提高教学效果非常有效的。第四、教学的幽默艺术。幽默艺术的独特魅力在于在学生的会心一笑中提高教学艺术和教学水平,它可以是语言幽默,也可以是体语幽默,经常将一些笑话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知识点用很幽默的语言表现出来都是很有意义的。
当前,在教育领域中信息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多,这就要求各位教师要尽快熟悉信息技术手段的使用。目前教师们已经普遍能够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在线课堂等,这也可以为教学艺术的形成有促进作用。把美与这些技术化的手段结合起来,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用艺术化的形式为学生上课。在运用多媒体的时候,尽可能做到简约、适用、内在与外在相互结合,才可能真正达到手段与效果高度统一的理想境界。
教学具有风格,它是一门艺术。课堂教学,一个教师一个特点,面对同一个班的学生,使用相同版本的教材,运用相同方法,课堂呈现出来的也是不同的风格,风格是一种艺术范畴、也是一种境界,是每个教师必须走的境界。发现学生的特点,找到自己的性格优势,这是形成教学艺术的前提和基础。未来的教育需要教学艺术,教学过程中需要对美的需求。重新审视教学艺术,把握教学艺术的特征与基础,促进教师教学艺术个性化的形成。
参考文献
[1]李希贵.教育艺术随想录[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
[2]陈建翔.教育美学视野下的教学操作艺术[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03):47-50.
[3]陈明霞.教育美学理念下的教师教育:课程变革与重构[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 学社会科学版),2020(06):87-93.
[4]潘洪建.教学艺术研究的背离与回归[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9,11(05):21-27+117.
[5]彭道林.论智慧、美学与教育美学[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报,2017,16(04)报:67-73.
[6]李菲菲,李婷婷.教学艺术:从理论到实践[J].辽宁教育,2012(21):27-28.
[7]罗德红,吴守卫.教学艺术的本质、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论——教育学和心理学 关系的视角[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2):78-82.
[8]赵伶俐.教学科学、教学技术、教学艺术三位一体中端论——视点結构教学原理及其技术系统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04):89-94.
[9]刘庆昌.重新审视“教学艺术”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2020,40(08):46-5.
[10]刘丽萍.课堂教学艺术探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19(19):141-142.
作者简介:刘畅(2000-),女,汉,籍贯河南鹤壁,大学本科,山西大学教育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