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自主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学习时表现出的自觉性、积极性、独立性特征的综合,是从事创造性学习活动的一种心里能动状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发掘每个学生的数学潜能,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交流与合作,有利于满足学生各方面的需要,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时间能力。自从我校实施自主学习以来,我致力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探索,并且朝着这一方向努力实践,随着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逐步增强,教学质量也有所提高。
下面就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做到自主学习,谈一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培养兴趣,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引起学生参与,引导学生观察、探究,促使学生想学要学。这就为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提供了动力。在教学中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要巧设问题,促进学生自己思考,使学生产生探索的兴趣;还可以通过动手操作训练,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兴趣。只有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思维的兴奋点都集中在了相关问题上,才能从内心产生对新知识的渴求,进而产生生动的学习意识。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儿童是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支配。一切有成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在课堂中运用直观形象和具体材料设置问题、故事等教学情景,可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好奇,从而增加学习的兴趣。如在教“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我设计了师生口算比赛:5 5=,5 5 5=,5 5 5 5=,5 5 5 …… 5=,开始学生算得很快,和老师不分上下。算到20个5相加时,学生只算了几个5相加的和,我以把答案下载了黑板上。学生都十分惊讶,一个个都非常想知道这是为什么,从而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创造条件,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
学生有了自主学习的动力,还需要有参与学习的机会。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和班级学生的实际,想方设法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自主学习的机会。
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首先,要指导学生搞好课前预习,把可以在空中自学或探究的内容提前到课前进行。要交代预习的目的、任务、方法和注意事项,同时注意记录下预习中所遇到的问题,以便课中进一步探索。其次,课中放手让学生探索、交流、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尽量少讲,而把大量时间放给学生,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用脑思考,尝试练、动手做,进行探索交流活动。如,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教师不点破,留给学生思考;同学生问,通过互动能解决的问题,教师不讲解,留给学生自己讲解;学生能总结的定义、性质、公式、规律等,教师不暗示,让学生补充完善;学生能进行的操作活动,教师不要代替,让学生独立完成。再次,课后尝试实践,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由课中向课后延伸,把数学能力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内容可以安排以巩固所学知识为目的的实践活动。只要教师敢于放手,学生就会在自主探索中学会观察、学会分析、学会总结、学会应用,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感受到探索成功的喜悦,课堂上老师更要大胆提供给学生想的机会。
小学生年龄小,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好奇、好动,对学习目的、意义缺乏认识。教师要努力为学生主动参与创造机会,让学生的智慧潜能迸发出来,要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与创造者。如在教学乘法意义后设计了这样一道题:50 50 20 50 50,教师分两步教学,首先,组织学生讨论有几种算法?讨论后,同学们情绪高涨,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学生纷纷举手,列出不同的算式。在引导学生比较哪些方法简便。进过讨论后选出最简便的。结果,同学们发现自己能运用自己已有知识相处不同方法,并能找出最简便的方法,心情愉快,精神振奋,创新意识增强,产生强大的内部动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有了成功的喜悦,就有了求知欲望,课堂上拿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探索、发现、提出、分析并解决问题,教师加以指导,鼓励学生发言,质疑。可见,如果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就会大大提高课堂效率。如此的事例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埋下探索的种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发展奠定了基石。
三、指导学法,提高自主学习的质量
教学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知识,而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学习方法是学习能力的一个最基本要素,要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教师一定要加强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
1、精心设计,指导学生学会思考问题。教师要设计富有价值的问题,启发学生思维,促使学生主动思考,调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2、小组讨论,合作交流。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维互动的过程,为了避免学生在转化难点时,交往上陷于孤立性,思维上滞于片面性,人格上处于封闭性,可以让学生独立探索合作学习。
3、鼓励大胆猜想,引导验证。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运用“猜想、验证”过程,也是学生认知从“不平衡—自主探究—问题解决—平衡”的过程。
四、把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就给教师本身的课堂有反思和及时调整的空间和机会。尤其是在小学数学这一科目当中,如果课堂教学中在适当的时候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的时间,不仅学生有自由、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而且教师也可以利用这短暂的时间反思前面的教学,及时获取学生的反馈信息,调整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尽量减少教学失误。
教师要善于在学生思维的水平面上投石,激起学生的思维浪花,要教育学生不要因循守旧,鼓励学生求异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针对学生探究知识过程中遇到的障碍,通过直观演示手段,引导学生主动思维,获取知识。例如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多数学生都认为:边越长,角就越大。针对这种情况,在学生充分讨论基础上,教师利用“角度演示器”演示了一下几种情况:变长的角大,变短的角小。变的长短不同,而角的大小相等。边长的角反而小,边短的角反而大。让学生根据演示器的演示进行讨论,从而明确:角的大小与变的长短没有关系。会让学生记忆深刻。
总之,我始终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放在第一位,让他们锻炼自我、展示自我,课堂上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下面就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做到自主学习,谈一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培养兴趣,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引起学生参与,引导学生观察、探究,促使学生想学要学。这就为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提供了动力。在教学中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要巧设问题,促进学生自己思考,使学生产生探索的兴趣;还可以通过动手操作训练,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兴趣。只有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思维的兴奋点都集中在了相关问题上,才能从内心产生对新知识的渴求,进而产生生动的学习意识。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儿童是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支配。一切有成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在课堂中运用直观形象和具体材料设置问题、故事等教学情景,可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好奇,从而增加学习的兴趣。如在教“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我设计了师生口算比赛:5 5=,5 5 5=,5 5 5 5=,5 5 5 …… 5=,开始学生算得很快,和老师不分上下。算到20个5相加时,学生只算了几个5相加的和,我以把答案下载了黑板上。学生都十分惊讶,一个个都非常想知道这是为什么,从而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创造条件,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
学生有了自主学习的动力,还需要有参与学习的机会。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和班级学生的实际,想方设法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自主学习的机会。
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首先,要指导学生搞好课前预习,把可以在空中自学或探究的内容提前到课前进行。要交代预习的目的、任务、方法和注意事项,同时注意记录下预习中所遇到的问题,以便课中进一步探索。其次,课中放手让学生探索、交流、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尽量少讲,而把大量时间放给学生,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用脑思考,尝试练、动手做,进行探索交流活动。如,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教师不点破,留给学生思考;同学生问,通过互动能解决的问题,教师不讲解,留给学生自己讲解;学生能总结的定义、性质、公式、规律等,教师不暗示,让学生补充完善;学生能进行的操作活动,教师不要代替,让学生独立完成。再次,课后尝试实践,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由课中向课后延伸,把数学能力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内容可以安排以巩固所学知识为目的的实践活动。只要教师敢于放手,学生就会在自主探索中学会观察、学会分析、学会总结、学会应用,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感受到探索成功的喜悦,课堂上老师更要大胆提供给学生想的机会。
小学生年龄小,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好奇、好动,对学习目的、意义缺乏认识。教师要努力为学生主动参与创造机会,让学生的智慧潜能迸发出来,要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与创造者。如在教学乘法意义后设计了这样一道题:50 50 20 50 50,教师分两步教学,首先,组织学生讨论有几种算法?讨论后,同学们情绪高涨,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学生纷纷举手,列出不同的算式。在引导学生比较哪些方法简便。进过讨论后选出最简便的。结果,同学们发现自己能运用自己已有知识相处不同方法,并能找出最简便的方法,心情愉快,精神振奋,创新意识增强,产生强大的内部动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有了成功的喜悦,就有了求知欲望,课堂上拿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探索、发现、提出、分析并解决问题,教师加以指导,鼓励学生发言,质疑。可见,如果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就会大大提高课堂效率。如此的事例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埋下探索的种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发展奠定了基石。
三、指导学法,提高自主学习的质量
教学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知识,而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学习方法是学习能力的一个最基本要素,要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教师一定要加强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
1、精心设计,指导学生学会思考问题。教师要设计富有价值的问题,启发学生思维,促使学生主动思考,调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2、小组讨论,合作交流。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维互动的过程,为了避免学生在转化难点时,交往上陷于孤立性,思维上滞于片面性,人格上处于封闭性,可以让学生独立探索合作学习。
3、鼓励大胆猜想,引导验证。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运用“猜想、验证”过程,也是学生认知从“不平衡—自主探究—问题解决—平衡”的过程。
四、把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就给教师本身的课堂有反思和及时调整的空间和机会。尤其是在小学数学这一科目当中,如果课堂教学中在适当的时候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的时间,不仅学生有自由、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而且教师也可以利用这短暂的时间反思前面的教学,及时获取学生的反馈信息,调整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尽量减少教学失误。
教师要善于在学生思维的水平面上投石,激起学生的思维浪花,要教育学生不要因循守旧,鼓励学生求异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针对学生探究知识过程中遇到的障碍,通过直观演示手段,引导学生主动思维,获取知识。例如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多数学生都认为:边越长,角就越大。针对这种情况,在学生充分讨论基础上,教师利用“角度演示器”演示了一下几种情况:变长的角大,变短的角小。变的长短不同,而角的大小相等。边长的角反而小,边短的角反而大。让学生根据演示器的演示进行讨论,从而明确:角的大小与变的长短没有关系。会让学生记忆深刻。
总之,我始终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放在第一位,让他们锻炼自我、展示自我,课堂上收到了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