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是学生知识和能力的综合反映,但近年来学生的作文成绩一步步下滑,作文能力在有待提高的情况下却每况愈下。究其原因,自己发现,在小学生语文学习的过程中,百分之六十的学生对作文不感兴趣,百分之三十的学生是为了完成作业,对作文有浓厚的学生只有百分之十,进而在初中高中学生讨厌写作文,害怕写作文的比例逐步上升。表现在统一的语文科检测中,作文普遍表现为雷同现象、假话套话连篇、材料严重脱离生活现实。那当今作文教学为什么能出现如此的让人担忧的局面呢?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观察实践以及与教育界同仁的交流,发现作文教学已步入以下几个误区:
一、心中无目标
虽然现在城市学校教学条件相当先进,许多现代化教学设施的运用已相当娴熟,但是还有很多农村学校教学条件极差,教学资料、教学设施极为不全,以至于许多语文教师连基本的《语文教学大纲》、《新课标》都无法了解,更没有机会学习。因而语文教学的总体目标和作文目标教师无法可知。即使有的语文老师有当册的《教参》,也由于种种于原因,无法认真学习目标要求。因此,很多语文教师对于作文教学是心中无目标,抱着走一步是一步,教一年是一年,哪里黑了哪里歇的思想。
二、教学无计划
“大循环,小循环”这样的教学名词在各位教育界同仁的眼里绝不是什么新名词。很多学校为确保教育质量也都采用了这样的方式来安排教师的代课情况。但是由于现在很多农村学校教学人员不足等情况决定了教师代课的短暂性,即每学年学科教师轮换一次,这样的人员配备使得很多代课教师在教学中没有长远的教学计划,只注重了当年教学任务的完成,忽视了对学生前段知识和综合能力的延伸和对后边学习中知识和综合能力的渗透与铺垫。这样的教学造成了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很难达到环环相扣,循序渐进。因而学生的作文能力也很难按照要求逐层提高。
三、作文“欠”次数
虽然《语文教学大纲》及《新课标》对中小学生的作文能力达到怎么样的标准有明确的要求,但到底每学期应该完成多少篇,目标并没有具体的要求。从三年级开始课本上在单元训练中明确安排了7-8次作文任务。因而大凡语文教师认为完成8次就完成了本学期的作文教学任务,而学校的检查也同样以“8次”作为标准。可完成了单元训练的8次作文是否就完成了本学期的作文目标?是否就完成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答案是否定的。其实8次作文训练不过是作文任务的一部分,还有不同要求、不同类别、不同层次、不同段落,一定数量的作文训练穿插在许多课文的学习当中,这些作文训练要求老师在讲好课文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词语积累,句子段落的仿写,写作方法的指导,从而达到讲练结合,学以致用,培养情感的目的。但这些内容往往被很多教师所忽视,因此在很多语文教师看来完成单元训练的八次作文,表面上完成了作文教学任务,实则与作文训练的任务相差甚远。难怪每学期的教学任务完成了,而学生的作文能力还远远不够。
四、指导无方法
现在一部分年轻的语文教师虽然一心想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但是对于如何指导却很茫然。因此,每次作文之后虽然要求学生改作文,但到底改什么、哪儿改、怎么改,老师自己都不知道,学生更是老虎吃天了。另外,由于近年来学校及上级教育部门对老师的“排队”,一味把考试分数作为衡量老师教学任务是否优秀的标准,因此很多教师忽略了学生的作文过程中各种能力的培养,最终找到提高作文分数的捷径---就是背作文、套作文、更头换面以应急。还有的教师以至于把“如何套、如何换”连同几千年来封建八股文“天下文章一大套,看你套得妙不妙”的套文规则作为作文技巧传授给学生。如果说背套灵活,符合实情、鲜明生动,那作为一种修辞手法的运用未尝不可,只怕是死记硬背、僵化套用,往往洋相百出、笑话连篇,这样的作文,即使得了高分,也只能是“应了急,完成了本届老师得高分的愿望。”但学生平时真正组织表达能力如何,写作方法是否掌握,写作能力是否提高,其实学生最终还是一无所获。
五、内容无血肉
农村学校地处偏远,经济落后,消息闭塞,学生很少外出,造成了农村学生见闻狭窄、见识浅薄的现象。如今现代化设施虽蓬勃发展,但偏远学校的硬件设施仍然不到位,教师无法将广阔的社会现象展现给学生,造成很多农村学生见之甚少、知之甚少。遇到作文时,当然无话可说,无材可写。但为了完成任务,只有想方设法毫无根据的胡编乱造,这样的作文完全违背了作文求实的原则。轻则空洞干瘪无情无味,重则学生就像孙悟空一样有七十二般变化,南北东西来往自如,令人啼笑皆非。
以上种种客观与主观的因素导致了现代农村作文教学完全处于瘫痪状态。导致语文教师的作文教学失去生机,更导致学生对作文无兴趣,以至于学生的作文能力根本无法提高。面对种种现实问题,我相信每一位真正的语文教师都会为此而担忧而深思。一位专家曾经说过“学生作文的失败,就在于让学生觉得自己是笨蛋。”而我们的语文教师正是一个个“笨蛋”的克隆者。为了学生,为了未来,为了社会不再有更多的“笨蛋”,请尽快走出作文教学的误区!
一、心中无目标
虽然现在城市学校教学条件相当先进,许多现代化教学设施的运用已相当娴熟,但是还有很多农村学校教学条件极差,教学资料、教学设施极为不全,以至于许多语文教师连基本的《语文教学大纲》、《新课标》都无法了解,更没有机会学习。因而语文教学的总体目标和作文目标教师无法可知。即使有的语文老师有当册的《教参》,也由于种种于原因,无法认真学习目标要求。因此,很多语文教师对于作文教学是心中无目标,抱着走一步是一步,教一年是一年,哪里黑了哪里歇的思想。
二、教学无计划
“大循环,小循环”这样的教学名词在各位教育界同仁的眼里绝不是什么新名词。很多学校为确保教育质量也都采用了这样的方式来安排教师的代课情况。但是由于现在很多农村学校教学人员不足等情况决定了教师代课的短暂性,即每学年学科教师轮换一次,这样的人员配备使得很多代课教师在教学中没有长远的教学计划,只注重了当年教学任务的完成,忽视了对学生前段知识和综合能力的延伸和对后边学习中知识和综合能力的渗透与铺垫。这样的教学造成了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很难达到环环相扣,循序渐进。因而学生的作文能力也很难按照要求逐层提高。
三、作文“欠”次数
虽然《语文教学大纲》及《新课标》对中小学生的作文能力达到怎么样的标准有明确的要求,但到底每学期应该完成多少篇,目标并没有具体的要求。从三年级开始课本上在单元训练中明确安排了7-8次作文任务。因而大凡语文教师认为完成8次就完成了本学期的作文教学任务,而学校的检查也同样以“8次”作为标准。可完成了单元训练的8次作文是否就完成了本学期的作文目标?是否就完成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答案是否定的。其实8次作文训练不过是作文任务的一部分,还有不同要求、不同类别、不同层次、不同段落,一定数量的作文训练穿插在许多课文的学习当中,这些作文训练要求老师在讲好课文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词语积累,句子段落的仿写,写作方法的指导,从而达到讲练结合,学以致用,培养情感的目的。但这些内容往往被很多教师所忽视,因此在很多语文教师看来完成单元训练的八次作文,表面上完成了作文教学任务,实则与作文训练的任务相差甚远。难怪每学期的教学任务完成了,而学生的作文能力还远远不够。
四、指导无方法
现在一部分年轻的语文教师虽然一心想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但是对于如何指导却很茫然。因此,每次作文之后虽然要求学生改作文,但到底改什么、哪儿改、怎么改,老师自己都不知道,学生更是老虎吃天了。另外,由于近年来学校及上级教育部门对老师的“排队”,一味把考试分数作为衡量老师教学任务是否优秀的标准,因此很多教师忽略了学生的作文过程中各种能力的培养,最终找到提高作文分数的捷径---就是背作文、套作文、更头换面以应急。还有的教师以至于把“如何套、如何换”连同几千年来封建八股文“天下文章一大套,看你套得妙不妙”的套文规则作为作文技巧传授给学生。如果说背套灵活,符合实情、鲜明生动,那作为一种修辞手法的运用未尝不可,只怕是死记硬背、僵化套用,往往洋相百出、笑话连篇,这样的作文,即使得了高分,也只能是“应了急,完成了本届老师得高分的愿望。”但学生平时真正组织表达能力如何,写作方法是否掌握,写作能力是否提高,其实学生最终还是一无所获。
五、内容无血肉
农村学校地处偏远,经济落后,消息闭塞,学生很少外出,造成了农村学生见闻狭窄、见识浅薄的现象。如今现代化设施虽蓬勃发展,但偏远学校的硬件设施仍然不到位,教师无法将广阔的社会现象展现给学生,造成很多农村学生见之甚少、知之甚少。遇到作文时,当然无话可说,无材可写。但为了完成任务,只有想方设法毫无根据的胡编乱造,这样的作文完全违背了作文求实的原则。轻则空洞干瘪无情无味,重则学生就像孙悟空一样有七十二般变化,南北东西来往自如,令人啼笑皆非。
以上种种客观与主观的因素导致了现代农村作文教学完全处于瘫痪状态。导致语文教师的作文教学失去生机,更导致学生对作文无兴趣,以至于学生的作文能力根本无法提高。面对种种现实问题,我相信每一位真正的语文教师都会为此而担忧而深思。一位专家曾经说过“学生作文的失败,就在于让学生觉得自己是笨蛋。”而我们的语文教师正是一个个“笨蛋”的克隆者。为了学生,为了未来,为了社会不再有更多的“笨蛋”,请尽快走出作文教学的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