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可见,作文教学与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学生习作离不开生活,取材于生活。生活是作文的源泉,生活充实了,学生语言表达才会有源头。
一、观察生活,引入源泉
生活是写作材料的源泉,观察是写作的门径。只有热爱生活并且善于观察的人,才能从生活中发现许多可写的素材,并产生强烈的写作愿望。
如:一次上作文讲评课,主题是“抓住生活中的那点趣”。我和学生一起赏析作家余华描写他儿子第一次喝可乐场景的文字:“我记得他第一次喝可乐时的情景,他先是慢慢地喝,接着越来越快,喝完后他将奶瓶放在那张小桌子上,身体在小桌子后面坐了下来,他有些发呆地看着我,显然可乐所含的气体捣乱了,使他的胃里出现了十分古怪的感受。接着他打了一个嗝,一股气体从他嘴里涌出,他被自己的嗝弄得目瞪口呆,他不知道发生了什么,睁圆了眼睛惊奇地看着我,然后他脑袋一抖,又打了一个嗝,他更惊奇了,开始伸手去摸自己的胸口,这一次他的胸口也跟着一抖,他打出了第三个嗝。他开始慌张起来,他可能觉得自己的嘴像是枪口一样,嗝从里面出来时,就像是子弹从那地方射出去……”
余华还原和重现了当时的场景,栩栩如生,情趣盎然,美丽自然也无法抗拒。开始看这节文字时,教室里安静之极,渐渐有“格格”的笑声,有“嘿嘿”的笑语,再接着笑声此起彼伏,笑成一片了。同学们笑够了之后,我告诉孩子们作家为什么会写得这么好,是因为他善于观察。可要学会观察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学会观察的方法。
1.要有序观察。既可以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观察,也可以按逻辑顺序观察。观察有序有助于抓住事物的联系,全面正确地认识事物,作文也才会有层次。
2.要细致、全面观察。观察细致,才能掌握事物的细节,抓住特点;观察全面,才能了解事物的全貌,找出重点,两方面要紧密结合。
3.要用心观察。观察不仅拿眼看,更要用心看,要把观察和思考紧密结合起来,以求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去认识事物,更准确地把握事物的本质。
4.反复观察,反复思考。由于个人因素如思想认识不足、观察方法不当等,观察不能一次完成,还需反复观察、反复思考才能比较准确抓住它们的特征。
二、体验生活,获得灵感
生活天地广阔,日新月异,丰富多彩。学生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让他们步入新社会或走进大自然自由寻找、感受,他们会收获更多更鲜活的东西。如:“周末了,放下你手中的书和笔,走上街头,看看琳琅满目的广告语,摘选几个,看哪些设计得好,为什么?”“难得下一场雨,何不雨中漫步,那是多么别有一番诗意。”等等。是呀,作文应该是鲜活的生活体验,生活阅历越丰富,作文内容就越充实。生活中缤纷的色彩、交织的音响、多彩的画面都可以冲击学生的心头,涌上他们的笔端。
针对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现状,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条件、组织学生深入生活、体验生活。如:组织慰问孤寡老人,感恩活动,捐款献爱心;同学间的趣事、对话,家长会;赏樱花绿化环境,组织看电影,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等等。有了生活的积累,才有思考,才有话可说,有话要说。我曾批阅过一个成绩并不突出的男孩写的《告别》短文。他摄取了三个与“告别”有关的真实画面:告别了天真无邪的童年,童年给他带来了无穷的乐趣;告别快乐浪漫的小朋友,生日聚会给他留下欢乐美好的回忆;上了初中后,告别生他养他十多年的家乡,告别带大他的爷爷奶奶,随父母漂泊纠结的内心独白……三幅画面展示了他成长的三个过程,不失一篇上乘之作。
三、积累生活,取之不竭
作家茅盾曾经指出:“我们身边应该时时有一支笔、一本簿,无论到哪里,都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像哨兵一样敏锐,把你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稍不留意就会流逝消失,不能引起学生们任何的思考,不能激起学生们任何的情感,那么指导学生及时写日记、随笔就显得非常必要了。
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每天发现的、感觉特别有意义的事情用笔写下来,不管是好事还是坏事,不论喜怒哀乐。它可以是日常琐事,如同学的误会、妈妈的唠叨、饭后的散步、睡前的谈心等;也可以是特殊事件,如一次演讲、一次比赛、一次采访、一次郊游、一次调查、一个主题班会等;它既可以描绘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也可以反映千变万化的外在生活。只要觉得印象深刻,就把它以及由它所引发的思考、体会记录下来,这样不但运用日记、随笔反映了生活,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而且还感悟了人生,积累了生活的素材。长此以往,这些平时积蓄的涓涓细流就汇集成川流不息的写作之源了。
让生活之泉源源不断流进孩子们的心田吧,因为那块沃土在这源头活水的浇灌下必将开出娇艳的鲜花。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县教师进修学校)
□责任编辑:黄婉琼
一、观察生活,引入源泉
生活是写作材料的源泉,观察是写作的门径。只有热爱生活并且善于观察的人,才能从生活中发现许多可写的素材,并产生强烈的写作愿望。
如:一次上作文讲评课,主题是“抓住生活中的那点趣”。我和学生一起赏析作家余华描写他儿子第一次喝可乐场景的文字:“我记得他第一次喝可乐时的情景,他先是慢慢地喝,接着越来越快,喝完后他将奶瓶放在那张小桌子上,身体在小桌子后面坐了下来,他有些发呆地看着我,显然可乐所含的气体捣乱了,使他的胃里出现了十分古怪的感受。接着他打了一个嗝,一股气体从他嘴里涌出,他被自己的嗝弄得目瞪口呆,他不知道发生了什么,睁圆了眼睛惊奇地看着我,然后他脑袋一抖,又打了一个嗝,他更惊奇了,开始伸手去摸自己的胸口,这一次他的胸口也跟着一抖,他打出了第三个嗝。他开始慌张起来,他可能觉得自己的嘴像是枪口一样,嗝从里面出来时,就像是子弹从那地方射出去……”
余华还原和重现了当时的场景,栩栩如生,情趣盎然,美丽自然也无法抗拒。开始看这节文字时,教室里安静之极,渐渐有“格格”的笑声,有“嘿嘿”的笑语,再接着笑声此起彼伏,笑成一片了。同学们笑够了之后,我告诉孩子们作家为什么会写得这么好,是因为他善于观察。可要学会观察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学会观察的方法。
1.要有序观察。既可以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观察,也可以按逻辑顺序观察。观察有序有助于抓住事物的联系,全面正确地认识事物,作文也才会有层次。
2.要细致、全面观察。观察细致,才能掌握事物的细节,抓住特点;观察全面,才能了解事物的全貌,找出重点,两方面要紧密结合。
3.要用心观察。观察不仅拿眼看,更要用心看,要把观察和思考紧密结合起来,以求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去认识事物,更准确地把握事物的本质。
4.反复观察,反复思考。由于个人因素如思想认识不足、观察方法不当等,观察不能一次完成,还需反复观察、反复思考才能比较准确抓住它们的特征。
二、体验生活,获得灵感
生活天地广阔,日新月异,丰富多彩。学生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让他们步入新社会或走进大自然自由寻找、感受,他们会收获更多更鲜活的东西。如:“周末了,放下你手中的书和笔,走上街头,看看琳琅满目的广告语,摘选几个,看哪些设计得好,为什么?”“难得下一场雨,何不雨中漫步,那是多么别有一番诗意。”等等。是呀,作文应该是鲜活的生活体验,生活阅历越丰富,作文内容就越充实。生活中缤纷的色彩、交织的音响、多彩的画面都可以冲击学生的心头,涌上他们的笔端。
针对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现状,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条件、组织学生深入生活、体验生活。如:组织慰问孤寡老人,感恩活动,捐款献爱心;同学间的趣事、对话,家长会;赏樱花绿化环境,组织看电影,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等等。有了生活的积累,才有思考,才有话可说,有话要说。我曾批阅过一个成绩并不突出的男孩写的《告别》短文。他摄取了三个与“告别”有关的真实画面:告别了天真无邪的童年,童年给他带来了无穷的乐趣;告别快乐浪漫的小朋友,生日聚会给他留下欢乐美好的回忆;上了初中后,告别生他养他十多年的家乡,告别带大他的爷爷奶奶,随父母漂泊纠结的内心独白……三幅画面展示了他成长的三个过程,不失一篇上乘之作。
三、积累生活,取之不竭
作家茅盾曾经指出:“我们身边应该时时有一支笔、一本簿,无论到哪里,都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像哨兵一样敏锐,把你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稍不留意就会流逝消失,不能引起学生们任何的思考,不能激起学生们任何的情感,那么指导学生及时写日记、随笔就显得非常必要了。
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每天发现的、感觉特别有意义的事情用笔写下来,不管是好事还是坏事,不论喜怒哀乐。它可以是日常琐事,如同学的误会、妈妈的唠叨、饭后的散步、睡前的谈心等;也可以是特殊事件,如一次演讲、一次比赛、一次采访、一次郊游、一次调查、一个主题班会等;它既可以描绘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也可以反映千变万化的外在生活。只要觉得印象深刻,就把它以及由它所引发的思考、体会记录下来,这样不但运用日记、随笔反映了生活,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而且还感悟了人生,积累了生活的素材。长此以往,这些平时积蓄的涓涓细流就汇集成川流不息的写作之源了。
让生活之泉源源不断流进孩子们的心田吧,因为那块沃土在这源头活水的浇灌下必将开出娇艳的鲜花。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县教师进修学校)
□责任编辑:黄婉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