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世界舍弃了卢旺达

来源 :世界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new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年前的卢旺达大屠杀夺去了上百万人的生命,酿成一部20世纪的人类悲剧。十年后的4月7日,卢旺达国民隆重纪念“卢旺达大屠杀”十周年,联合国也为首个“卢旺达大屠杀国际反思日”举行纪念活动。
  1994年4月6日,卢旺达总统、胡图族人哈比亚利马纳和布隆迪总统恩塔里亚米拉乘坐的飞机准备在首都基加利机场降落时坠毁,两总统和机上人员全部遇难。早有屠杀预谋的总统卫队有了实施计划的机会。数小时后,他们和以图西族为主的卢旺达爱国阵线爆发激烈冲突,很快,冲突蔓延至全国,演变成一场胡图族暴徒对图西族人的疯狂杀戮。
  在卢旺达驻华使馆,约瑟夫·博内萨大使让我看了一段准备好的录像,再现了十年前那血腥的一幕。他解释道,“让我们看看当时的暴徒有多么凶残,国际社会有多么冷漠,被遗弃的百姓有多么无奈”。
  
  回放几组片断
  
  回放片段一上千名图西族人为躲避胡图族暴徒的追杀,一起拥进教堂,他们以为教堂是最安全的地方,因为上帝会保护他们,可是一座座教堂都成了逃命人的葬身之地。短短的15分钟,竟有1000多人死于屠刀之下。
  回放片段二“杀红了眼的胡图族暴徒既用古代的武器,也用现代的武器杀人。他们一通射杀之后,如果发现有人没死,再用大刀砍。如果来得及,就把被杀的人双脚砍掉,因为他们嫉妒图西人。”一位幸存者讲道,他被砍倒在地,因为身上压了许多尸体,所以才侥幸没被发现。
  回放片段三当时有一个广播叫“千山广播”(卢旺达有“千山之国”称谓),告诉暴徒下一个屠杀目标。人们一听到广播,就会心惊肉跳。后来习惯了,因为他们知道,除了死别无选择。大屠杀开始时,为了掩人耳目,暴徒们将“仇人”推到十一二米深的厕所里,或把尸体仍进河里,结果河水被鲜血染红、河道被尸体堵塞。至今在卢旺达仍有许多没被找到的骸骨。
  回放片段四早在大屠杀发生前三个月,加拿大籍的联合国卢旺达援助团司令达莱尔将军就曾向联合国维和行动部报告,他认为有人正在筹划有计划的屠杀,图西人已处在危险之中。为防止事态恶化,应收缴那些即将用于屠杀的武器。但是达莱尔的报告没有得到重视。后来,有十名比利时维和军人遭杀害,比利时遂决定撤回全部在卢部队。当时有人哀求比利时的军人留下,如果实在不留,能否把武器留给他们。但他们还是遭到了遗弃……
  
  血的教训:不能寄希望于别人
  
  看完录像带,我已无法表达我的感受。发生在20世纪末的这场惨剧留给世界的教训是深刻的。“我们应当承认,在那段黑暗的日子里,世界舍弃了卢旺达。国际社会和联合国没能一同面对这场灾难。世界必须对这一失败表示深深的悔恨……”安南秘书长1998年5月在卢旺达议会发表的这段演说,道出了联合国将4月7日确定为“卢旺达大屠杀反思日”的意义。不过,博内萨大使还认为,“对于联合国以及国际社会来讲,仅仅说声对不起是不够的,还应该做一定的补偿,补偿那些孤儿、寡妇,至今他们有许多人没有房子住,生活艰难,需要帮助。”
  说到后来发生的科索沃战争和现在的伊拉克战争,博内萨大使说,“现在联合国的能力仍然是有限的。在科索沃,在伊拉克,人民仍在受苦受难。联合国是由很多国家组成的,每个国家都有各自的国家利益,如果它的利益与联合国的目标冲突,很容易反对联合国的行动。从大屠杀事件中,卢旺达人民学会了不少东西,不能完全寄希望于国际社会的帮助,再多的苦难也要自己扛,再多的问题也要自己想办法解决。”但愿卢旺达人民能用血的代价换回自己的醒悟。
  
  忘记胡图族与图西族
  
  为治愈历史创伤,防止悲剧重演,卢旺达政府致力于胡图人和图西人之间的和解及国家重建。如今,卢旺达已淡化了部族身份,卢旺达人的身份证上不再有“胡图族”、“图西族”等字样,只写明是卢旺达人。“我们要忘记仇恨,共建卢旺达的未来,”大使由衷地说,“‘胡图族’、‘图西族’的概念已成为过去,避免重提。部族问题已成为敏感话题。”大使还告诉我,“现在卢旺达人找工作,有关部门不再看他是哪个部族的,而看能力,对所有卢旺达人一视同仁。”
  从以往的文字描绘中,图西人的个头高挑,人也俊俏,胡图族人长得矮小。大使解释道,“西方殖民者到卢旺达之前,卢旺达是没有民族或部族概念的,他们都是卢旺达人,已长期混居在一起,使用共同语言———卢旺达语,拥有共同的文化。‘图西族’和‘胡图族’是那些殖民者‘发明’的,他们想按部族和血统来划分人种,于是,界定图西人的‘标准’就是看他是否个子高、鼻子长,个子矮、鼻子短的是胡图人。这是很不科学的。毕竟两大部族已生活在同一个地域几千年了。有意思的是,用这个方法判断,竟然使他们发现同一个家庭,同一个爸爸妈妈生的孩子不能属于同一个民族。大屠杀发生后,许多杀手发现,他们实际上‘误’杀了许多‘胡图人’。”
其他文献
泰国在走出经济危机、迈向再次繁荣的路途中,能否克服旧有的各种问题,获得持续、健康的经济发展?  2003年,泰国经济实现了6.3%的增长,在亚洲地区仅次于中国、越南之后,位居第三。如此骄人的成果无疑增加了他信治理国家的信心。在一次公开场合,他信称:“2004年,泰国的GDP增长率将达到8%,2005年将达到10%。”这一承诺顿时让泰国人民备感鼓舞。可是,对于这个目标的实现,他信究竟有几分把握?  
期刊
前不久闭幕的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一项宪法修正案,将宪法第八十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接受外国使节;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决定,派遣和召回驻外全权代表,批准和废除同外国缔结的条约和重要协定”。修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国事活动,接受外国使节;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决定,派遣和召回驻外全权代表,批准和废除同外国缔结的条约和重要协定”
期刊
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中国在亚太地区贸易地位的上升,反映出中国在地区内经济增长中所起的作用愈来愈大。  目前,亚洲仍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亚洲金融危机后,亚洲地区的贸易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中国在地区贸易中的地位日趋上升,美国的贸易地位逐渐下降,中国在亚太地区经济增长中扮演的角色日益重要。促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为此,本刊记者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所副研究员赵江林。    中国成为
期刊
今年3月6日,李肇星外长在记者会上提到了工作、生活在艰苦地区的中国外交官李建国、符华强、邵关福。其实,他们只是这个群体的几名代表,更多的外交官的经历是不为人所知的,他们敬业、奉献、默默无闻。  上个世纪70年代末,非洲东部的坦桑尼亚与乌干达两国之间发生了一场为期半年的全面战争。中国驻乌干达大使馆的全体外交人员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血与火的考验,在坎帕拉外交界树立起了一个整体英雄形象,为祖国赢得了荣誉
期刊
进入4月以来,伊拉克反美抵抗运动声势炽盛。临近6月30日美军交权前的两个多月里,伊拉克局势扑朔迷离,美国会按时交权吗?联合国会介入吗?今后是两支军队还是一支军队?临时政府的组建方式、规模、权限是什么?谁来推举总统候选人?是由目前临管会和各省临管会派代表吗?什叶派为何发泄不满?有没有可能由逊尼派和库尔德人组建联合政府?美国对逊尼派的态度是否有所改变……日前,本刊记者采访了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所长
期刊
前几天,国内媒体对青岛港前湾集装箱码头公司以许振超为队长的桥吊队创造出每小时381自然箱的码头装卸世界新记录这一事迹,进行了广泛报道,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许振超本人则被誉为当代产业工人的杰出代表,全国各地掀起学习许振超的高潮。  许振超的事迹何以值得关注?一个简单的理由可能是:像许振超这样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人太少了。我们身边有很多人对于本职工作所投入的精力太少,而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本职工作之外,
期刊
平心而论,非洲的苏丹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是陌生的。然而,2004年3月接连发生的中国工人在苏丹遭绑架、遇害事件,一下子将遥远的苏丹拉到了眼前。与此同时,也出现了这样一个疑问:中国工人为什么到苏丹去?这要从中国和苏丹之间的经济关系谈起。    “醒得早起得晚”    比起人们熟知的坦桑尼亚、赞比亚,苏丹与中国的经济关系可谓是“醒得早起得晚”。两国1959年建交,第一个贸易协定早在1962年就签订了,
期刊
西巴尔干五国如果没有明确的欧洲前景,这些国家的内部改革有可能停滞不前,如果走向欧洲的道路过于漫长和艰辛,巴尔干地区合作将没有支撑物,巴尔干国家固有的“弱性”将死灰复燃,各种民族主义将卷土重来。    只有一个欧洲    今年5月1日,八个中东欧国家———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斯洛文尼亚与塞浦路斯和马耳他一起正式加入欧盟。地处东南欧的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有望在200
期刊
“特保”条款,即“特定产品过渡性保障机制”条款,是中国在入世协议书第16条中所承诺的。即:对于由于从中国进口的某一产品激增、从而对WTO成员国内市场上同类或直接竞争产品造成市场扰乱所采取的保障措施。它与中国入世工作组报告中针对纺织品的第242段———纺织品特保条款一起,构成了专门针对中国入世而设立的两个过渡性保障条款,时限分别为12年和7年,目的是保证中国出口增加不对相关国家的国内产业造成严重伤害
期刊
上世纪80年代以后,“反倾销”成为美国频频动用的贸易报复手段。这并非偶然,而是与美国贸易政策的转变相关联的。随着国际贸易竞争的加剧,美国国内有些产业?穴以加工制造业为典型代表?雪受到来自其他国家竞争力的威胁;而在打开全球市场方面,其进展却不如想象顺利。在这样的条件下,美国开始奉行“公平贸易”,即继续致力于推进全球贸易自由化,要求贸易伙伴也同样打开国内市场,并对所谓“不公平”的贸易做法实行严厉报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