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地理课堂讨论法的运用

来源 :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ntou1191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4年9月,高中课程改革在广东、山东、海南、宁夏四实验省区拉开序幕。地理教材经过改革,共有四种新版本进入实验区,分别是人教版、中图版、湘教版和鲁教版,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体验了课改“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新”的教与学方式和“新”的评价方式。其中感悟最深的是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变,即探究性学习的广泛应用,讨论法探究是探究式学习的方法之一。
  运用讨论法的组织过程是:讨论前,教师应提出讨论的题目和方法,指导学生搜集资料和调查研究,编好发言提纲;讨论中,要求学生围绕中心普遍发言,教师要启发诱导,鼓励学生持之有据,言之有理,围绕中心联系实际;讨论结束时,教师要全面总结,简要概括出问题的答案。
  一、织课堂讨论要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教师要善于提出值得讨论而且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课堂讨论教学中,教师是把握全局的指挥员。教师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因此,要善于结合教材,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例如: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对城市发展带来哪些影响?有何利弊?气温、降水与生产、生活有何关系?民居与自然环境有何关系?选购商品房应该考虑哪些环境因素?四川、湖南、贵州等地居民为什么喜欢吃“辣”?在教学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勇于发表不同意见,通过比较、分析,顺水推舟,自然而然地得出了结论。
  (二)讨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
  问题过于肤浅的话,一问便知,失去了讨论的价值,但问题过难,学生也会失去兴趣。因此,问题的难度必须保持在“跳起来能摘到苹果”这样一个水平。
  例如:我国大陆地势西高东低,面向海洋,对气候、河流流向可能产生怎样的影响?这个问题较难,学生感到无所适从,教师要有耐心等待时机,不必急于讲解,等学生回答出一些相关内容,教师再点拨、引导,让学生抓住问题的实质,切中要害,学生就比较容易掌握、记牢。
  (三)课堂讨论的契机要恰当。
  课堂讨论的成败及作用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时机的选择与确定。那么,何时进行课堂讨论才恰当呢?
  1、问题的答案多元化时进行课堂讨论。
  新教材中有许多开放性的讨论题,这类题目答案多元化,但学生往往考虑问题单一,想不到多种答案,这时可采用课堂讨论。
  例如:关于巴西等亚马孙流域国家热带雨林的开发和保护问题?关于如何解决汽车的尾气问题?关于地球的起名问题?地球到底应该叫什么?叫“水球”还是叫“地球”?
  2、学生思考出现困难时进行讨论。
  例如:地理(八年级上册)第40页活动二,阿拉伯半岛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处在大体相同的纬度位置上,为什么阿拉伯半岛的沙漠广布,长江中下游地区却是“鱼米之乡”?在讨论过程中,由于学生的知识铺垫不够,思路不畅,从而产生了“冷场”。教师就应适当补充知识,如阿拉伯半岛是副热带沙漠气候。通过教师的点拨、启发,学生找到了问题的突破口。当学生的思维闸门打开,疑问很多时,教师就要帮助归纳、妥善整理学生零乱的思路,最后帮助学生总结出“鱼米之乡”是受惠于季风气候,主要原因是两地海陆位置不同。
  3、学生意见不统一时进行讨论。
  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常会出现意见不统一,各抒己见的情况,这时安排课堂讨论,往往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关于北京四合院是拆除还是保存的问题?班上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要拆除;另一种认为要保存;争论不休。如果此时让他们安静下来听老师讲,效果未必好。这时引入课堂讨论,让学生各自说说理由,当学生众说纷纭、观点不一时,教师就应当集思广益、陈述已见,想出好的办法、好的主意,作画龙点睛的讲解。结果问题会越辩越清晰,最后学生豁然开朗,自己统一了答案:最好拆除大部分,保存一部分,既保护了优秀的传统文化,又不影响城市建设。
  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记忆深刻,并逐步养成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的好习惯。
  4、学生回答不全面时进行讨论
  例如:地理(八年级上册)第67页活动,联系中国的地形、气候等知识,从有利、不利两方面,评价土地资源的优劣。教学中可先组织讨论交流,组内每个学生发表意见,从总量、人均占有量、土地类型构成比例等多角度分析,相互补充,结果每个同学都能完整的答案,从而培养了学生之间取长补短、相互学习的好习惯。
  二、课堂讨论的作用
  (一)利用信息资源,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现在信息源多,信息的交换量、加工量大,师生获得的即时反馈信息快而强。
  (二)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由于讨论式教学法改变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他们既是信息的接受者,更是信息的发出者,他们的思维不再受教师的限制。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他们主动地、积极地去准备材料,搜集论据,进行思考。
  (三)能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和思维能力。
  讨论式教学法要求学生在课前反复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对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加工、推理、论证等一系列思维活动。特别是在讨论和争论中遇到的问题是事先预想不到的,学生要在极短的时间内抓住问题的实质,组织大脑中储存的知识进行分析、推理、论证,从而得出结论,这种高密度的思维活动能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和独立性。
  (四)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讨论题一般都有难度,学生必须把书本知识和实际问题密切结合起来,才能解决。这样学生在准备讨论的过程中,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培养和提高。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即时反馈能力和评价能力。
  (五)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讨论的过程就是学生把自己的观点通过口头语言的形式准确、清楚、全面地表达出来的过程。在阐明自己的观点、驳斥对方的观点等一系列活动中,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会得到锻炼和提高。
  此外,通过讨论,教师能最大限度地了解和掌握学生个体和总体的知识准备程度和认识状况,随时调节教学进程,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学生能在讨论中听取别人的发言并作比较,取长补短,扩大视野,有利于新型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的建立。
其他文献
一句话:课堂也可能是低碳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之一,通过创设行之有效的教学情境,可以使学生更容易掌握知识和技能、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但是,本课题组在调查中发现,部分数学教师在教学
所谓“有效教学”是指在有限时间和空间内,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获取较大容量的有效知识,同时,充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关注课堂,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有限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大的教学效果,努力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 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
时间飞逝,岁月如梭,不知不觉中我已经在教师这个岗位上奋斗了三年。三年的时光不算长,因为做教师是我立志一辈子的事业;三年的时光也不算短,因为只有把握好每个三年,才能让自己快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初中英语教师,给学生丰富的精神食粮。  在这三年的教学生活中,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如果每单元初始课给学生丰富的想象空间,激发他们对本单元的兴趣,那么整个单元的学习就会变得轻松愉快,事半功倍。所以我对新授课堂导入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让学生变聪明,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高度重视对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培养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呢?现
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是一个过程,是全方位的,因此小学语文教育就不仅仅局限于教材和课堂,课外阅读、故事会、娱乐活动、作文实践,在教学中融进相关的、优美的文学作品,将图画、音乐、电视等引入语文课堂解读文字符号,形成一个大的语文环境和氛围,都有助于引起儿童对语文的兴趣。兴趣是入门的先导,学生对语文没兴趣,往往在于课堂教学内容的单一、枯燥;教学手段的呆板、教条,教师知识的狭窄,讲话的无趣味。小学生活泼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