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邓小平对党的群众路线的贡献及启示

来源 :商业2.0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vic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D20 文献标识码:A
  摘要: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贯穿邓小平理论的一条红线。邓小平对党的群众路线有深刻的认识,他不但参与了群众路线的理论创造,而且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始终坚持和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在改革开放后,对改革、经济建设与群众路线的关系进行了思考,为党的群众路线做出重要的理论贡献。邓小平的群众路线思想是对毛泽东同志倡导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运用和发展,是我党革命、建设以及改革开放经验的高度概括,今天重温邓小平的群众路线思想,对我们党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邓小平;群众路线;理论贡献;重要启示
  党的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贯穿邓小平理论的一条红线。邓小平在他的一生中特别是改革开放过程中始终坚持群众路线,把它作为制定党和国家各项政策的根本方法。邓小平关于群众路线的许多论述,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思想。
  一、邓小平对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贡献
  (一)、邓小平对党的群众路线的深刻理解, 反映了他在这个理论问题上的新认识
  群众路线是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战争中作出的伟大创造,它把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唯物史观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创造性的运用于领导实践和领导工作之中,成功地解决领导与群众、实践与认识的关系问题,群众路线是我党一个伟大法宝。
  关于党的群众路线,邓小平有许多提法。首先,邓小平把群众观点引入群众路线理论之中,丰富和发展了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容。五十年代,邓小平在反思我们党工作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于巩固坚持群众路线,对于巩固执政党的执政地位、实现党在新的时期的使命有了深刻的认识,因此,他致力于推动全党重视和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工作,并且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概括工作,从而对群众路线形成了独到的见解。邓小平在八大上作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认为群众路线包含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它认为人民群众必须自已解放自已,党的全部任务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对于人民群众的领导作用,就是正确地给人民群众指出斗争的方向,帮助人民群众自已动手,争取和创造自已的幸福生活;另一方面,他认为党的领导工作能否保持正确,取决于它能否采取“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法。由邓小平主持起草并由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将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独立自主并列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并把群众路线准确、简洁地概括为“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转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通常情况下,人们把群众路线理解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集中起来,坚持下去”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邓小平从群众观点和领导方法、工作方法的统一中来理解、规定群众路线的内涵,这是一个重大的理论贡献。也与后来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思想一脉相承。另外,邓小平深入揭示了群众路线中群众观点的地位、作用及其与领导方法、工作方法的关系。从邓小平的一系列论述可以看出,他认为,“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群众观点是“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原理”的直接体现,是群众路线的基本前提和首要内容,其实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群众路线,首要的就是要坚持这一根本原则立场。
  其次,邓小平阐述了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邓小平对群众路线内涵的深刻理解是同其对党的领导问题的思考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邓小平认为,党的领导是政治领导,是通过确立和实行正确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来实现的,而群众路线是实现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根本工作路线,是党的生命线。这表明,邓小平不仅从内容、结构上阐述了什么是群众路线,而且还从功能上进一步揭示了群众路线的丰富内涵,群众路线贯穿在党的路线的各个方面,是党的根本,使人们对群众路线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正是因为邓小平对群众路线的深刻认识,才使邓小平一生都重视群众路线。邓小平主要从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中说明群众路线的重要性。邓小平认为,在长期革命战争中,我们都能够度过很多困难,根本的原因是我们坚持了群众路线,干部、党员同人民群众团结一心,荣辱与共。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也曾遇到了很大困难,但都被我们克服了,根本原因也在于我们坚持了群众路线,党和群众关系密切。邓小平还分析了“文化大革命”的教训,认为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背离了群众路线。所以他强调:“什么时候群众路线执行得好,党群关系密切,我们的事业就顺利发展;什么时候群众路线执行得不好,党群关系受损害,我们的事业就遭受挫折。”
  (二)、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贯彻群众路线的新形式,对党的群众路线理论做出的新贡献
  邓小平对党的群众路线理论形成做出巨大贡献。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40年代批判唯心史观时,提出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列宁对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也多有论述。他指出:“具有优秀精神品质的是少数人,而决定历史解决的是广大人民群众。”这就为中国共产党提出党的群众路线打下了理论基础。
  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对群众路线的形成和发展问答题出了突出贡献。邓小平作为我们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参与了群众路线的创造及实践;不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他都长期在第一线,有丰富的革命经历。战争年代,群众是我党依靠的力量,一旦脱离群众路线,马上会产生看得见的严重后果,甚至导致革命的失败,所有斗争在第一线的革命者都对此有清醒的认识,所以我们党在不断的成功和失败基础上得到的宝贵经验。正因为如此,群众路线得到创造和实践。再加上邓小平自已三落三起的人生经历,使邓小平更加重视群众路线的创造和实践,在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理论中做出了突出贡献。邓小平一生实践活动的最基本特征是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坚持、运用群众路线。邓小平在革命战争年代的实践活动中,他是群众路线的忠实执行者、实践者;邓小平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及“十年动乱”中的实践活动中,他是我们党坚持、运用群众路线的杰出代表及楷模。主要表现在:第一,他尊重群众、热爱人民,总是时刻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把人民高兴不高兴、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第二,他始终相信、依靠人民群众,把人民群众作为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力军和依靠力量,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第三,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善于概括人民群众的经验及创造,从群众的实践中汲取智慧。   (三)、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中的探索和实践, 使党的群众路线又有了新飞跃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群众路线这一党的优良传统也重新得以确立和恢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面对新形势,邓小平一方面不断重申党的群众路线,要求在改革开放过程中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另一方面不断总结党执政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教训,针对改革开放的实际,在许多方面对群众路线进行了丰富和发展,并在实践中创造性地贯彻执行,把全党对群众路线 的认识和运用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首先,邓小平认为坚持和贯彻群众路线必须进行改革。一切为了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群众路线的首要原则。而改革正是贯彻这一基本原则的具体体现。强调改革是为了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是新时期为人民服务的基本内容及实质所以。另外,进行改革又必须坚持群众路线。邓小平认为,人民群众是改革的主体和决定力量。我们党在改革中提出的各项正确的方针和政策,都源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是人民群众创造精神的具体体现;我们党在改革中提出的各项重大任务,没有一项不是依靠广大人民的艰苦努力来完成的。因此,改革必须以群众路线为根本的工作路线。
  邓小平还论述了市场经济与群众路线的关系。提出一切为了群众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出发点和归宿;一切依靠群众是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们党领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方法等。
  新时期如何贯彻党的群众路线,邓小平也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提出一系列思想。主要有这几个方面:首先,从深入进行群众路线教育来看,邓小平认为,群众路线贯彻不好,执行不力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习教育不够。因此,要加强理论学习,使全体党员弄清群众路线的内容和意义。学习和运用“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领导方法和一系列具体的工作方法。要把对群众路线的学习、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并使之经常化、制度化。其次,从建立健全保证群众路线贯彻落实的制度来看,邓小平认为,制度更具根本大法性、长期性、稳定性,制度建设是贯彻群众路线的根本保证。有一段时间,我们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得不好,根本原因是群众路线制度遭到了破坏,同时与制度不完善也有重要关系。邓小平重点分析了如何克服与群众路线相对立的官僚主义。并指出,克服官僚主义,首先还是要着重研究体制的改革,要改革国家的政治体制和领导体制,实行党政分开、下放权力、精简机构等。然后,从建立和健全民主、科学的决策机制来看,邓小平认为,群众路线的贯彻、落实与决策是否民主、科学紧密相关。我们党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领导人民群众胜利前进,首要的问题是必须保证决策和决策的执行符合人民利益。要保证决策正常,执行有效,就必须建立和健全民主、科学的决策和执行机制。这是贯彻群众路线的内在要求。
  最后,从反对各种背离群众路线的错误倾向及行为来看,邓小平认为,要贯彻群众路线,就必须与各种背离群众路线的错误倾向和行为作坚决的斗争。这些错误倾向和行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表现。邓小平在不同历史时期曾分别揭示了官僚主义、命令主义、经验主义、主观主义、形式主义、个人主义以及腐败行为和表现及危害。指出它们与群众路线是相对立的。特别是官僚主义,更是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官僚主义是脱离群众、背离党的群众路线的集中表现。
  二、邓小平的群众路线思想的重要启示
  邓小平的群众路线思想的重要启示有以下三点:
  (一)坚持群众路线是我党永恒不变的主题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由于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分配方式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也使人民的思想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从而使党为人民谋利益的方式有了新的变化。但是我们党坚持群众路线的观点永远不能改变,“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根本立场和宗旨不能变。因为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取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始终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必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根本工作方法,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历史经验证明,是否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这与党的事业的兴败盛衰息息相关。群众路线始终是我们党的根本政治路线、思想路线、组织路线,是党的生命线,是衡量党的事业成败的标准。
  (二)大力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能否始终保持和发展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盛衰兴亡。执政党的作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任务,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树立和弘扬良好作风。伟大时代需要伟大力量来推动,伟大力量需要优良作风来凝聚。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历史经验证明,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善于依靠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最容易犯的错误是党员干部以权谋私、与民争利,最容易失去民心的是腐败堕落。
  目前,领导干部作风方面有不少问题,严重脱离群众。群众反映强烈的一些现象渐成“小气候”,“四风”便是集中表现。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严重违背了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损害了党群干群关系,“四风”不除,就会像四道无形的高墙,把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隔离开来,不仅严重损害党的形象和群众利益,还会左右人心向背,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因此必须大力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使党员干部自觉增强群众观点,牢记根本宗旨,心系人民群众,把人民利益作为我们制订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努力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真正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永远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牢记“两个务必”,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提高自觉拒腐防变的意识和能力。
  (三)密切联系群众、坚持群众路线是我们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障。
  长期以来,我们把增长等同于发展,以GDP 论英雄,甚至不惜以盲目建设、破坏资源为代价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这些都没有做到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忽视了群众的真正需要,极大地损害了群众的切身利益,没有把维护群众利益作为真正的发展目标。此外,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虽然持续发展,但是社会上却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因素,老百姓没有得到改革发展所带来的实惠,相反却现了大量的社会问题,导致社会两极分化或社会动荡。诸如贫富差距悬殊加大,城乡、区域、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住房、医疗、就业、教育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认真地加以分析解决。上述这些都没有把群众的利益放到首要的位置,与我们共同富裕的目标是背道而驰的。因此我们必须密切联系群众,坚持群众路线,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和谐社会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地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不断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
  总之,邓小平的群众观启示我们,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把坚持群众路线作为我党永恒不变的主题;始终大力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作为战胜各种困难和艰难险阻、不断取得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始终把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作为我们伟大事业前进的坚实基础;始终把密切联系群众、坚持群众路线作为我们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 1994
  [2]《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 1994
  [3]《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 1994
  [4]《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张建军,中共亳州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教研室副教授。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TU286 文献标识码:A  摘要:以隈研吾为代表的日本当代建筑师,把多元化、实验性和先锋性的理念呈现作为创作指导,在建筑实践的同时逐渐成为国际上越来越受瞩目的设计力量。当前,我国正面临着城市建设加速发展和社会转型,建筑的发展面临空前的挑战和机遇。隈研吾那具有时代精神的特定性建筑实践,以及日本当代建筑的重新定位的经验,或许可以给我们些许启发,这也是本文的意义所在。  关键词:微言悟;时
期刊
中图分类号:I565.074 文献标识码:A  摘要:《红与黑》是司汤达的著名小说,是19世纪欧洲批判现实主义的奠基之作,法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一部非常重要的作品。小说围绕主人公于连个人奋斗的经历与最终失败,尤其是他的两次爱情的描写,广泛地展现了“19世纪初30年间压在法国人民头上的历届政府所带来的社会风气”,强烈地抨击了复辟王朝时期贵族的反动,教会的黑暗和资产阶级新贵的卑鄙庸俗,利欲熏心。而这部作品
期刊
中图分类号:J523 文献标识码:A  摘要:“天人合一”:新解从中国思想来看,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这里的天与人并不简单的指自然与人的关系,更包括了人类对周边环境的认识和创造和适应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协调发展.所以,“天人合一”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和谐.而和谐最重要的是整体感,是非常重要的.评判一个东西的好与坏,最重要的是从整体出发,这也如同看一个人一样,通俗的说一个人漂比漂亮,不能说眼睛好看她就好看
期刊
中图分类号:F272.9 文献标识码:A  企业是营利性经济组织。企业的这一属性,决定了企业的一切活动,包括思想政治活动,均以生产经营为中心。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任何一家企业的兴衰成败都取决于方方面面因素综合效应的影响。企业的良好运营,既要求硬件设施必须满足生产经营的需要,还要求软件设施也必须配套跟上。软件设施除了生产经营需要的技术能力、良好的外部环境诸方面因素外,思想政治工
期刊
中图分类号:B83—0 文献标识码:A  梅花,开花极早,形象清幽,颜色浅淡,香气清雅,更具耐寒品格,素有“雪中高士”的美誉,亦为“花之君子”。作为岁寒三友之一,具有不与百花争春的高洁美、坚强美、谦虚美。从古至今,以梅为意象的诗词更是比比皆是,笔者就先以诗词中的梅花为例,谈谈客观物象、审美意象、审美意象和艺术形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客观物象即是客观事物,它不依赖于人的存在而存在,是具体可感的。生
期刊
中图分类号:K1 文献标识码:A  摘要:“鼓上蚤”时迁,在梁山座次排名中居于107位,与叛徒白胜盗马贼段景住同列后三甲。以至于许多人为时迁鸣不平,说时迁对梁山大业做出过突出贡献,曾在关键时刻发挥过重要作用,甚至能和天罡星中的一些人物相媲美。但是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中小偷一向是不登大雅之堂为常人所不齿的,由此观来,时迁被施耐庵置于末流这一位置也是众望所归!  关键词:时迁;小偷;悲剧;价
期刊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摘要:《约翰克里斯多夫》是法国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罗曼罗兰于1904到1912出版的作品,描述了一位德国音乐家的一生。本书的中文译本作者傅雷对这本书有很高的评价,他说:“《约翰·克利斯朵夫》不是一部小说,——应当说:不止是一部小说,而是人类一部伟大的史诗。它所描绘歌咏的不是人类在物质方面而是在精神方面所经历的艰险,不是征服外界而是征服内界的战迹。它是千万生灵的一面
期刊
中图分类号:K892.3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大学第13批学生科研课题立项一般项目“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传承与保护途径研究”(项目编号:Y13C116)研究成果。  摘要: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俗习惯,成为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现代文明社会的发展,如何在经济和社会高速发展过程中对少数民族的传统风俗习惯加以有效地传
期刊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摘要:邓小平成功开辟了中国道路,为中国乃至世界做出了伟大贡献。邓小平做出的第一个贡献是率先明确了中国道路的主题和方向:主题是是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方向是在改革开放的实践模式下,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邓小平做出的第二个贡献是在中华大地催生了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的新观念。最后,邓小平开辟的中国道路帮助和重塑着整个
期刊
中图分类号:J509 文献标识码:A  摘要:现代的生活日益丰富,今天的香水更是一种个性和精神的满足,不再像以前一样仅仅为了遮蔽体味。本文旨在对香水瓶设计成功的案例进行分析,来论述一款香水在香水瓶的形态、颜色、图案的设计方面来凸显品牌形象,迎合消费者的需求。香水的气味虽然无法在包装上保留下来,但是一个好的设计可以通过外包装让人们感受到不一样的味道。  关键词:消费心理学;香水瓶设计;品牌形象  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