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想象力四个层次的教学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ia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同数学一样是一门基础学科,也是学好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缺乏语文能力,不仅会使表达变得粗糙,更会影响到文字的阅读、理解和获取文字信息的能力,因而提高语文能力很重要,而丰富学生的语文想象力是提高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新课标教学目的要求之一。那么作为教师该如何去引导学生开拓这片想象力的天地,去获得更大的丰收呢?本文拟从以下四个层次的教学进行阐明。
  第一个层次----“胡思乱想”即有东西可想,开启想象的大门。
  德国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如果没有丰富想象力,牛顿又怎能从苹果落下的现象中去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如果没有丰富的想象,古人又怎能从鸟的飞翔中得到启示而去发明飞机。想象冲破时间的限制,想象跨越距离的屏障,想象的力量是无穷的。然而,要想具备丰富的想象力并非易事,也是需要下一番工夫修炼才可以的。
  “胡思乱想”作为训练想象力的最初阶段,虽很容易却很重要,它是通往自由想象的前提和基础。如果这扇门没有打开,里面的智慧便无从释放,就像一台马达,无论本身的马力有多么的强劲,但如果发动不起来,就形同一堆废铁,实现不了即便是一般马达的价值,可见这扇门须及时打开。其实,想象之初不在于多么审美或多么准确,只要他开始在想象的天地中启行,不管他有多么慢,或多么偏离了航线,总会有成功的希望,而如果不启行,那么将永远不会成功,就像写作文,有话可写总比一句话不写要好很多,虽然可能写得不好。
  第二个层次----“睹物思想”即能对具体的要求产生简单的想象。
  开启了学生的想象力大门之后,大部分学生开始活跃起来,因而显得很勇跃,课堂气氛也一下提高了,大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但是仍有一部分学生停留在继续“胡思乱想”的阶段,往往与具体的想象要求相差甚远,以至于有时会引得其他学生的哄堂大笑,久而久之,即便老师仍赞扬他有勇气,但他仍会觉得自己很笨而产生放弃继续努力的想法,这时则需要老师及时的发现及时的引导和帮助,逐渐规范他的想象去满足一定的要求,从而让他产生信心。针对这部份学生,老师可以指定想象的简单要求。
  第三个层次----“凝思聚想”即多角度多层次立体的想象。
  当学生的想象力达到能够对具体的要求作一定的想象之后,表示想象的翅膀已经长成,但是还不够有力,想象的层次可能比较肤浅,角度可能比较狭小。这是需要加大想象的力度,将马达完全发动起来,体验飞速的感觉。学生在写作表达的过程中,往往在学完前两步之后,在这一步便停了下来,甚至无法跨越它,从而惧怕想象下去,而无从得到根本的提高。其实主要的原因在于学生形成了固定思维模式和平面思维模式,再加上缺乏训练的结果。所谓固定思维模式就是形成习惯性的对某事物的观点,没有新意。克服平面思维模式需要平时多注意观察生活和事物,从多个角度记录事物的印象,将事物的异同点进行比较分析、归类和联想,还要多注意阅读和积累不同的素材,加强模仿训练等。
  第四个层次——“自由飞想”即把想象当成一种语言来使用。
  “自由飞想”,作为想象力训练的最后一个层次,也是最高层次。此时想象的翅膀自由自在的挥动,一切随其自然,一切随其和谐,无需有意选择技巧和内容,随手拈来皆成文章。正因如此,朱自清可以把残破的荷塘写得如此动人,李白可以把天姆山描绘得如此令人难以割舍。那么如何达到这一层次呢?这也许是一件很难的事,教师不必对学生作过高的要求,其实能够达到第三层次就已经很好了,但在这里,我们可以要求学习有余的学生进行尝试。其实这一层次最主要的因素不外是情感的深刻饱满,有了活力。古人讲“一切景语皆情语”,“情到深处,不得不溢”。一个充满了丰富情感的人,在他的眼中万物皆平等,万物皆有情,万物皆和谐,因而能够产生更丰富更鲜明的想象。
  当然,上面的四人层次的教学不是互相脱离的,而是紧密相连的,我们不必硬要把想象力分成以上几部份,其实他们是一个统一的过程,只不过上面的划分会更容易操作一些。同时,老师也不要过多的用理论去教学,而要紧密结合教学活动,充分利用各种途途径,有意识的对学生的想象力进行训练。比如,利用故事或艺术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对文章进行补写、改写、新写,对静态化作动态化写、动态化作静态化写,对诗歌音乐化、美术化想象,对现代作古代或古代作现代化想象等等形式。
  想象力是一种能力,它是智力的重要组成部份。语文教育工作者只有把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有机地融入到语文教学实践中,才能真正做到既传授知识,又培养发展学生能力的境界,才能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使语文学科在学校教育中真正立于不败之地。
其他文献
“陌生化”原本是一个著名的文学理论,它由俄国形式主义评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提出。是西方“陌生化”诗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也是西方“陌生化”诗学的成熟标志。这个理论强调的是在内容与形式上违反人们习见的常情、常理、常事,同时在艺术上超越常境。陌生化的基本构成原则是表面互不相关而内里存在联系的诸种因素的对立和冲突,正是这种对立和冲突造成了“陌生化”的表象,给人以感官的刺激或情感的震动。  将这一理论运用到
期刊
就中学语文学科而言,不少学校和教师对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探索实践已经积累了许多经验,有许多成功的做法,但在面上,语文课堂在实施新课程中催生出来的成功经验和做法还是不多,因为新课程理念要转化为课堂教学有效高效的行为,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教学质量,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在一片赞歌和热闹背后,我们不得不清醒的看到:由于对《语文课程标准》的错误解读,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中已出现了一些不良倾向。目前语文课改中
期刊
学生不喜欢写作文,老师怕改作文。这是目前摆在我们语文老师面前的一个事实。这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把作文批改只作为我们老师的单边活动,学生没有参与的机会,这不能不说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这种做法,会使学生失去写作的激情。如此怎么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呢?针对这种状况,笔者从初二第一学期开始,进行指导学生“互评自改”作文训练的尝试。  “互评自改”作文训练的核心是:充分发
期刊
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有人曾经说过:“一个不重视读书的学生,是一个没有发展的学生;一个不重视读书的家庭,是一个平庸的家庭;一个不重视读书的学校,是一个乏味的学校;一个不重视读书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可见,读书已不仅仅是摆脱平庸、增长智慧、陶冶情操的个人行为,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怎样才能让孩子们爱上课外阅读,让阅读成为一种兴趣,一个习惯呢?  一、营造读书氛围,让孩子走进书的世
期刊
不少教师这么说:“《新课标》想说爱你不容易”。其实,要说爱你也很容易,那就是必须“洗心革面”。洗心,就是要确立新的教学理念,即以新的面貌,塑造自我,继而以新的面貌实现自我角色的根本转变。  一、做平等谦虚的知心姐姐  重建和谐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师和学生应是平等的合作者,要彼此尊重,互相信赖。要想真正成为学生的合作者,教师不仅身体要走下来,走近学生,更为关键的是心要走下来
期刊
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经常惊叹于古诗词精湛的语言、深邃的意境,丰富的情感。可是如何引领学生进入诗海幽境,品味古韵诗情,真正培养起学生阅读鉴赏古诗词的能力呢?结合初中生的认知水平、生活阅历、情感价值观,我尝试了以下方法,以获取教学上的突破。  一、从背景资料的介绍入手,引领学生理解诗歌表现的思想感情。  课文入选的古诗词远的距今两千多年,近的也有一百多年,其思想内容都打着时代的烙印。这一烙印往往是横
期刊
近几年,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我们欣喜地看到教师教研中出现了一种新的教研活动——片段教学。片段教学作为一种考评的形式在教师招聘、职称评审以及课堂教学技能大赛等活动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片段教学已经成为“热点”,被人所接受。前几天,笔者参加了市骨干教师的评选活动,其中采用的考评方式就是片段教学。为此,有了一些了解,下面就片段教学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  一、片段教学的含义  所谓片段(片断)教学,是相对于一节
期刊
语文教学中,多媒体的恰当运用,不仅可以改善了教学、教研方式,而且有力地促进了传统教学与研究观念的转变,促进了教学内容和体系的改革,推动了教研方法的更新,使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有声有色,感知过程活灵活现,从而适应了素质教育的要求,优化语文教学,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运用多媒体再现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而生动
期刊
现代文阅读,中考不考课内文段,似乎天经地义,每学期的期末测试,不考课内文段,已成惯例;本学期期中测试初二的语文试题也不见课内文段阅读的踪影。学生高兴了,“课文课有什么好听的?不听课照样考百把分!”老师迷惑了,课内现代文还要不要讲?今后的语文课该怎样上?放下课内文本,去专攻课外文段?  叶老主张语文教学内容应该是怎样阅读,怎样写作的“方法”,而选文主要是“历练方法”的凭借。对呀,把课内文本当作怎样阅
期刊
当前,阅读教学在语文课中所占的比重很大。因此,要选取好阅读教学的“切入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让学生享受到语文阅读的快乐。那么,如何切入才能取得阅读的最大效果呢?根椐阅读教学的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  一、从学生的“兴趣点”切入  教师设计的阅读教学切入点是否真正有效,是否达到最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反响和发挥,即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