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授课内容
《营养午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的一节综合实践活动课,本课由学生结合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自行设计营养搭配午餐,意在提高学生对于数学与生活联系的意识与能力。
二、案例描述
本课的主线是由“凭喜好吃”—“科学地吃”—“合理地吃”—“营养地吃”,内容涉及计算、统计和应用。
本节课我主要安排了以下五个数学活动:
活动一:了解营养含量,明晰基本指标。
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同学们,你们在平时都喜欢吃什么菜?学校食堂的厨师叔叔也为同学们准备了三份套餐作为今天中午的午餐,看看你们会喜欢哪一种套餐?说说你们为什么喜欢这种套餐?
学生发表意见后,我出示了饮食与健康专家的建议让学生阅读,教师相机介绍热量、脂肪、蛋白质的作用。
活动二:运用算法判断,形成运用策略。
学生运用刚从专家那里学来的营养搭配进行知识判断,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研究、讨论,这个过程其实也是孩子促进思考、运算检验和进行争辩的过程,最终,学生通过自己的运算与刚才专家的建议进行了阐述,发现了符合营养标准的套餐,而其他两种套餐各因为“脂肪过高”和“热量不够”被排除在外。
活动三:自行思考动手,搭配营养菜肴。
课件出示10种菜肴图以及10种菜的热量、脂肪和蛋白质含量表。请同学们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营养午餐的合理搭配,注意既要考虑好吃又要考虑营养。教师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罗列学生所有的配菜方案。
活动四:组织合理分析,选出喜欢的方案。
每个小组分别演示出自己的用餐方案,说明自己的理由,陈述之后等待其他同学的发问或点评,有相同搭配方案的小组还可以进行补充,最终通过举手表决,选定出最有营养价值、最受欢迎的食谱。
活动五:阅读调查资料,用于实际生活。
出示提前对学生进行调查后整理出了相关数据:班级同学平时最喜欢的食物,男、女生在饮食上的差异,偏胖或偏瘦同学的饮食习惯。
学生读取相关信息后,了解到大家最爱吃的食物主要有鸡排、鱼类和汤,男生比较爱吃肉类,女生偏爱吃蔬菜,男生大部分不偏食,女生比较挑食。通过讨论交流发现:偏胖的同学可能是日常饮食中脂肪含量超标,偏瘦的同学可能是饮食中脂肪的攝入量过少,偏胖或偏瘦同学可能都不同程度存在挑食、偏食的习惯。
三、课后反思
通过本次数学综合实践课的研究,带给我以下几点思考:
1.体现课程的综合性——把数学与其他学科知识联系起来解决问题。
本节课学生既运用简单的排列组合、统计等数学知识,又要综合营养午餐的一些基本指标(如:热量、脂肪、蛋白质等)解决问题。尤其是在学生进行自行搭配的活动中,学生运用排列组合的思想,10选3搭配成一份午餐共有120种不同的搭配方案,其中24种符合营养标准,我在课堂上只展示出了8种方案。
2.体现课程的现实性——关注选择内容的现实价值,凸显数学学习的现实意义。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的孩子在饮食上存在过于的挑食或偏食,造成过胖或偏瘦的现象;也缘于学校中的个别学生没有正确地对待学校午餐菜肴,造成了许多浪费现象。因此,结合这一现实问题选择有价值的内容——学校营养午餐的数学话题进行实践尝试,能很好地凸显数学学习的现实意义。
3.体现课程的生成性——关注解决策略的动态生成,凸显数学学习的主体意味。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事实的建构性”,也就是说,数学知识不应是教师、教材直接给予学生的,而是在学生充分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动态生成的。学生经历了“计算套餐数据—比较营养标准—自己营养搭配”的全过程,形成了多种营养午餐的搭配策略。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分析讨论、比较、选择搭配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实现了学生对“营养午餐”的深切感悟。
4.体现课程的趣味性——让学生在愉悦的交流中各抒己见、解决问题、达成共识。
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游戏”“小采访”“讨论交流”,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使课堂更具生活化、趣味化,在模拟现实生活场景中,让学生做菜、点评、评菜,实现了在乐中求知。在思维的碰撞中激发出的是学生学习的热情,学生真正成为活动的实践者、思考者、验证者和评论者。
5.体现课程的思想性——在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通过学习进一步了解什么样的搭配才是合理的营养午餐,促使学生克服偏食、挑食的毛病,养成科学的饮食习惯。
通过《营养午餐》这节数学实践活动课的研究,我体会到:数学课也可以很好地和其他学科的课程进行整合,在研究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同时,更实际、更自然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让学生体会到科学饮食很重要,只有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才能够有一个强壮健康的体魄!
编辑 王亚青
《营养午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的一节综合实践活动课,本课由学生结合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自行设计营养搭配午餐,意在提高学生对于数学与生活联系的意识与能力。
二、案例描述
本课的主线是由“凭喜好吃”—“科学地吃”—“合理地吃”—“营养地吃”,内容涉及计算、统计和应用。
本节课我主要安排了以下五个数学活动:
活动一:了解营养含量,明晰基本指标。
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同学们,你们在平时都喜欢吃什么菜?学校食堂的厨师叔叔也为同学们准备了三份套餐作为今天中午的午餐,看看你们会喜欢哪一种套餐?说说你们为什么喜欢这种套餐?
学生发表意见后,我出示了饮食与健康专家的建议让学生阅读,教师相机介绍热量、脂肪、蛋白质的作用。
活动二:运用算法判断,形成运用策略。
学生运用刚从专家那里学来的营养搭配进行知识判断,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研究、讨论,这个过程其实也是孩子促进思考、运算检验和进行争辩的过程,最终,学生通过自己的运算与刚才专家的建议进行了阐述,发现了符合营养标准的套餐,而其他两种套餐各因为“脂肪过高”和“热量不够”被排除在外。
活动三:自行思考动手,搭配营养菜肴。
课件出示10种菜肴图以及10种菜的热量、脂肪和蛋白质含量表。请同学们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营养午餐的合理搭配,注意既要考虑好吃又要考虑营养。教师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罗列学生所有的配菜方案。
活动四:组织合理分析,选出喜欢的方案。
每个小组分别演示出自己的用餐方案,说明自己的理由,陈述之后等待其他同学的发问或点评,有相同搭配方案的小组还可以进行补充,最终通过举手表决,选定出最有营养价值、最受欢迎的食谱。
活动五:阅读调查资料,用于实际生活。
出示提前对学生进行调查后整理出了相关数据:班级同学平时最喜欢的食物,男、女生在饮食上的差异,偏胖或偏瘦同学的饮食习惯。
学生读取相关信息后,了解到大家最爱吃的食物主要有鸡排、鱼类和汤,男生比较爱吃肉类,女生偏爱吃蔬菜,男生大部分不偏食,女生比较挑食。通过讨论交流发现:偏胖的同学可能是日常饮食中脂肪含量超标,偏瘦的同学可能是饮食中脂肪的攝入量过少,偏胖或偏瘦同学可能都不同程度存在挑食、偏食的习惯。
三、课后反思
通过本次数学综合实践课的研究,带给我以下几点思考:
1.体现课程的综合性——把数学与其他学科知识联系起来解决问题。
本节课学生既运用简单的排列组合、统计等数学知识,又要综合营养午餐的一些基本指标(如:热量、脂肪、蛋白质等)解决问题。尤其是在学生进行自行搭配的活动中,学生运用排列组合的思想,10选3搭配成一份午餐共有120种不同的搭配方案,其中24种符合营养标准,我在课堂上只展示出了8种方案。
2.体现课程的现实性——关注选择内容的现实价值,凸显数学学习的现实意义。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的孩子在饮食上存在过于的挑食或偏食,造成过胖或偏瘦的现象;也缘于学校中的个别学生没有正确地对待学校午餐菜肴,造成了许多浪费现象。因此,结合这一现实问题选择有价值的内容——学校营养午餐的数学话题进行实践尝试,能很好地凸显数学学习的现实意义。
3.体现课程的生成性——关注解决策略的动态生成,凸显数学学习的主体意味。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事实的建构性”,也就是说,数学知识不应是教师、教材直接给予学生的,而是在学生充分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动态生成的。学生经历了“计算套餐数据—比较营养标准—自己营养搭配”的全过程,形成了多种营养午餐的搭配策略。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分析讨论、比较、选择搭配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实现了学生对“营养午餐”的深切感悟。
4.体现课程的趣味性——让学生在愉悦的交流中各抒己见、解决问题、达成共识。
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游戏”“小采访”“讨论交流”,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使课堂更具生活化、趣味化,在模拟现实生活场景中,让学生做菜、点评、评菜,实现了在乐中求知。在思维的碰撞中激发出的是学生学习的热情,学生真正成为活动的实践者、思考者、验证者和评论者。
5.体现课程的思想性——在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通过学习进一步了解什么样的搭配才是合理的营养午餐,促使学生克服偏食、挑食的毛病,养成科学的饮食习惯。
通过《营养午餐》这节数学实践活动课的研究,我体会到:数学课也可以很好地和其他学科的课程进行整合,在研究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同时,更实际、更自然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让学生体会到科学饮食很重要,只有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才能够有一个强壮健康的体魄!
编辑 王亚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