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是实施教学的主要阵地,课堂教学是教师教学工作的具体体现,如何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是每位教师应考虑的问题。教学实践表明,在教学中教师应在各个时段指导学生进行质疑问难,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关键词:设疑 释疑 质疑 思维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3.5
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是教师工作的具体表现。那么,如何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呢?我认为教师通过导入时设疑,新授时释疑,读书时质疑等方法,引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主动的学习是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下面就来谈谈我在这几方面的一些教学体会:
一、导入时设疑,诱发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因为出于对某一问题的好奇,想急于求得解决,进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如我在教数学“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时采用了猜数法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导入新课。开始上课,我要求学生画一个三角形,再量出这个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由学生分别报出自己所量的这个三角形中任意两个角的度数,我猜第三个角的度数,结果我一一猜中,这时恰当设疑:“我是怎样猜出来的呢?你们也想掌握这个本领吗?”这样就诱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大家都迫切地想知道老师猜数的奥秘所在,从而以高度的积极性进入了新知识的学习。
再如,讲“年、月、日”一课,可开门见山地问:“小民的姐姐今年12岁,但刚过了3个生日,猜猜看,她今年几岁了?”通过设疑,引入新知。
二、新授时直观释疑,引导思维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以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具体形象思维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抽象逻辑思维具有很大的具体形象性。”根据这一思维特点,我充分发挥教具的作用,利用直观演示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激发情趣,自我发现规律。如:在教学长方形周长公式时,我采用了直观演示法进行释疑,先将用铁丝围成的长方形打开拉直让学生思考:拉直的这段铁丝的长是长方形的什么?长方形的周长是几条边长度的和?应怎样计算?然后,我又取出另一相同的长方形铁丝圈,从一组相对的顶点处剪开,并问大家:这时长方形的周长分成了几部分?每部分怎样求,周长怎样计算?然后请大家比较,这两种方法哪种在计算上更简便?第二种方法中括号里求出来的是什么?为什么要乘以2?通过这样演示、议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了难点,把学生的感性知识转化为了理性知识,增强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三、读书时质疑,促进思维
在教学中,我通常在讲完新课后,引导学生去阅读课本,使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对不理解或不懂的地方提出质疑,从而养成学生多思善问的习惯。如:在学习商不变的性质后,我让学生看书阅读其内容时,有个学生质疑:“老师,被除数和除数加上或减去相同的数行不行?为什么?”学生质疑后我并没有直接回答行不行,而是引导他们用“具体数字试试看”,这样通过试验、讨论,学生自己解决了疑问,从而对商不变性质的外延和内涵有了更准确的理解。
在具体的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学会提問题呢?每堂课,老师已经讲满了,学生听得疲倦,哪还有问题要问?因为会的、不会的老师可能都讲过了,即使有问题也懒得问了;还因为真正下课时间才8分钟,要好好休息一下,紧接着下一个40分钟的听讲又开始了。久而久之就没有学生提问了,但如果教师在课堂中留一些时间给学生提问题,效果就完全不同,如果再激励一下:看谁提的问题最好,能难倒同学和老师,他们兴致更高,他们总希望自己提的问题能难倒别人,如果把老师难倒真是太开心了!于是我就给学生10分钟时间,让每一小组提出本组不能解决、认为是最有价值的一个问题板演在黑板上。
四、精心设计课堂练习,强化思维
课堂练习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使学生更牢固地掌握数学知识,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精心设计多样化的练习,不仅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巩固,而且对学生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在设计练习时,注意做到了练习的科学性、系统性、典型性、启发性,使学生能练一题,议一组、会一串。如在学商不变的性质,我设计了如下练习:
1.根据31200÷2600=12,想一想,下列算式等于几?
312÷26 156÷13 3120÷260
15600÷1300 312000÷26000 624÷52
2.讨论并填空:
62÷20=(60÷4)÷[20÷()]
180÷90=[180×()]÷(90×2)
2500÷50=[2500÷()]÷[50÷()]
3.要使商不变,在()里还应补上什么符号和什么数?为什么?
36÷9=4 48÷12=4
(36×2)÷[9×()]=4
(48÷3)÷[12÷()]=4
[36× ()]÷(9×9)=4
[48×()]÷(12×12)=4
4.想一想,下面的題目是根据什么算的?
400÷25=(400×4)÷(25×4)
=1600÷100=16
受启发夺奖牌:
奖牌
700÷25
1800÷25 1400÷25
600÷25 900÷25
通过这样多种形式的练习,激发了学生的练习兴趣,强化了新知识,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了教学效率。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设疑,并在具体的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探疑并释疑,同时要精心设计课堂练习,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从而不断提高数学成绩。
参考文献:
1.丁林斌.巧妙设疑提高效率[J].成功(教育),2008(04)
2.刘晓玲.浅析课堂中的设疑与提问[J].新课程学习(下),2014(01)
3.滕云.设疑教学法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分析[J].数理化学习,2014(03)
4.王斌.浅议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科学教育,2010年02期
5.孟凤英.浅谈小学数学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2年01期
关键词:设疑 释疑 质疑 思维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3.5
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是教师工作的具体表现。那么,如何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呢?我认为教师通过导入时设疑,新授时释疑,读书时质疑等方法,引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主动的学习是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下面就来谈谈我在这几方面的一些教学体会:
一、导入时设疑,诱发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因为出于对某一问题的好奇,想急于求得解决,进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如我在教数学“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时采用了猜数法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导入新课。开始上课,我要求学生画一个三角形,再量出这个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由学生分别报出自己所量的这个三角形中任意两个角的度数,我猜第三个角的度数,结果我一一猜中,这时恰当设疑:“我是怎样猜出来的呢?你们也想掌握这个本领吗?”这样就诱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大家都迫切地想知道老师猜数的奥秘所在,从而以高度的积极性进入了新知识的学习。
再如,讲“年、月、日”一课,可开门见山地问:“小民的姐姐今年12岁,但刚过了3个生日,猜猜看,她今年几岁了?”通过设疑,引入新知。
二、新授时直观释疑,引导思维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以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具体形象思维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抽象逻辑思维具有很大的具体形象性。”根据这一思维特点,我充分发挥教具的作用,利用直观演示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激发情趣,自我发现规律。如:在教学长方形周长公式时,我采用了直观演示法进行释疑,先将用铁丝围成的长方形打开拉直让学生思考:拉直的这段铁丝的长是长方形的什么?长方形的周长是几条边长度的和?应怎样计算?然后,我又取出另一相同的长方形铁丝圈,从一组相对的顶点处剪开,并问大家:这时长方形的周长分成了几部分?每部分怎样求,周长怎样计算?然后请大家比较,这两种方法哪种在计算上更简便?第二种方法中括号里求出来的是什么?为什么要乘以2?通过这样演示、议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了难点,把学生的感性知识转化为了理性知识,增强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三、读书时质疑,促进思维
在教学中,我通常在讲完新课后,引导学生去阅读课本,使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对不理解或不懂的地方提出质疑,从而养成学生多思善问的习惯。如:在学习商不变的性质后,我让学生看书阅读其内容时,有个学生质疑:“老师,被除数和除数加上或减去相同的数行不行?为什么?”学生质疑后我并没有直接回答行不行,而是引导他们用“具体数字试试看”,这样通过试验、讨论,学生自己解决了疑问,从而对商不变性质的外延和内涵有了更准确的理解。
在具体的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学会提問题呢?每堂课,老师已经讲满了,学生听得疲倦,哪还有问题要问?因为会的、不会的老师可能都讲过了,即使有问题也懒得问了;还因为真正下课时间才8分钟,要好好休息一下,紧接着下一个40分钟的听讲又开始了。久而久之就没有学生提问了,但如果教师在课堂中留一些时间给学生提问题,效果就完全不同,如果再激励一下:看谁提的问题最好,能难倒同学和老师,他们兴致更高,他们总希望自己提的问题能难倒别人,如果把老师难倒真是太开心了!于是我就给学生10分钟时间,让每一小组提出本组不能解决、认为是最有价值的一个问题板演在黑板上。
四、精心设计课堂练习,强化思维
课堂练习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使学生更牢固地掌握数学知识,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精心设计多样化的练习,不仅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巩固,而且对学生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在设计练习时,注意做到了练习的科学性、系统性、典型性、启发性,使学生能练一题,议一组、会一串。如在学商不变的性质,我设计了如下练习:
1.根据31200÷2600=12,想一想,下列算式等于几?
312÷26 156÷13 3120÷260
15600÷1300 312000÷26000 624÷52
2.讨论并填空:
62÷20=(60÷4)÷[20÷()]
180÷90=[180×()]÷(90×2)
2500÷50=[2500÷()]÷[50÷()]
3.要使商不变,在()里还应补上什么符号和什么数?为什么?
36÷9=4 48÷12=4
(36×2)÷[9×()]=4
(48÷3)÷[12÷()]=4
[36× ()]÷(9×9)=4
[48×()]÷(12×12)=4
4.想一想,下面的題目是根据什么算的?
400÷25=(400×4)÷(25×4)
=1600÷100=16
受启发夺奖牌:
奖牌
700÷25
1800÷25 1400÷25
600÷25 900÷25
通过这样多种形式的练习,激发了学生的练习兴趣,强化了新知识,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了教学效率。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设疑,并在具体的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探疑并释疑,同时要精心设计课堂练习,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从而不断提高数学成绩。
参考文献:
1.丁林斌.巧妙设疑提高效率[J].成功(教育),2008(04)
2.刘晓玲.浅析课堂中的设疑与提问[J].新课程学习(下),2014(01)
3.滕云.设疑教学法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分析[J].数理化学习,2014(03)
4.王斌.浅议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科学教育,2010年02期
5.孟凤英.浅谈小学数学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2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