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及学习习惯,通过多种活动来设计教学,以促进所有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自己完成自我知识建构。文章以高职高专《统计学基础》课程教学为例,阐述几种基于个性化学习的课堂教学活动设计。
【关键词】个性化学习 教学活动 设计
一、前言
个性化教学是基于学生个性、兴趣的需要开展的教学,是一种自主性的学习过程。它强调了人的多样性、独特性,即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智能结构,这种独特性就是“个性发展”。有人调侃大学校园学习:上课的时候,清醒的学生没有发呆的多,发呆的没有睡觉的多,睡觉的没有玩手机的多。对此说法,作为高职学校教师,我虽不完全认同但也深有体会。这些固然有学生学习意识不够,学习懒惰的原因;但是我们也要反思,我们的课堂对学生有多少帮助,有多少吸引力,他们是课堂参与者,还是只是为了学分无奈的作为了课堂教学的道具。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提出多元智能理論,强调了人的多样性和独特性,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有自己的学习风格和方法。因此教师如果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和学生个体差异性,创设各种适宜的能够促进学生充分发展的教学手段、方法和策略,使每一学生在课堂上都能找到自己的学习坐标点,那我们的课堂又会呈现出什么样的面貌?本文以高职高专《统计学基础》课程教学为例,结合自己教学实践经验,论述基于个性化学习的教学活动设计。
二、理论基础
这里首先对多元智能理论及个性化学习理论作一概要阐述。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博士于1983年在其著作《心智的架构》中首次提出的并着重论述的理论。 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结构由八种智能要素组成,即语言智能、音乐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这八种智力因素是多维度相对独立地表现出来的,而不是以整合方式表现出来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智力优势,这种智力可以在实践中明显的得到体现和开发。多元智能理论强调了个体智能的差异化。由于该理论的内涵和我国提倡的素质教育十分契合,国内教育学专家认为“多元智能理论是对素质教育的最好诠释”。同时该理论为个性化教育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阐明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为个性化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内涵与指导。
个性化学习是当代国际教育思想改革的重要标志之一,无论是美国当代所提倡的个性化教育还是日本自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以“个性化养成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改革,都体现了对学生个体生命的尊重和个性的张扬。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这些都说明无论东西方,无论时代变迁,教育的本质就是回归到对人个体生命的提升。该理论强调从学生个性特点及发展强能出发,采用恰当的方法、手段、起点、进程和评价方式等,使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这一学习过程既是个性的展现养成,也是个性的自我实现和追求的过程。当今社会崇尚张扬个性,提倡终身学习,个性化学习就显得更加重要。
三、建构个性化的课程观
传统的课程设计一般是面向少数精英,侧重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的培养,忽略了部分学生的其他优势智能的发展。这种学校课程使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仅多是片面发展的学生.而且多是循规蹈矩,没有个性和创造性的学生。而以个性化学习为核心的课程设计则完全追求每一个学生的基于个性之上的发展.通过学校教育发现和发展自己的优势智能。因此,我们在进行课程设计时,考虑学生需求的多元化,学习风格的独特性等因素,通过多维度教学活动的设计及学生课程评价,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这个多视角的舞台上充分展示自己、提升自己。
四、课程分析
专业:工商管理
课程:统计学基础
课程定位:专业基础课程
《统计学基础》是国家教育部确定的高等院校经济与管理类各专业必修的核心基础课程。当今社会已经进入大数据的时代,数据的搜集和处理尤其重要。本课程既介绍具有通用方法论性质的统计理论与方法及其在社会经济管理中的运用,又介绍社会经济领域所特有的一些统计理论与方法。因此,本课程的开设既为学生学习经济与管理类专业课程服务,同时也为日后学生进入工作单位所需的社会经济统计工作提供有力的知识保障。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够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比较系统地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思想、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了解统计工作过程,掌握并能运用统计基本方法和技术进行调查实施、抽样调查、数据处理和一定的统计分析等技能。
五、教学活动设计
统计学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时常要求学生平时注意搜集与统计相关的新闻资料,也鼓励学生自行设计问卷并通过网上展开问卷调查,课程终期我们会安排学生外出参与社会统计实践活动。教学活动的设计我始终秉承这些原则:教学基于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基于个体自主学习,基于现实生活经验,基于师生平等的对话与交流,基于对问题的探究。
此外我们还应注意教学中的沟通技巧,做到教师指令的传递简单明确,使学生能够明确学习的目标及过程;课堂的沟通交流要做到及时的反馈,做到信息传递的双向性;注意沟通中的同理性及非暴力沟通。以下是我在《统计学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常见几种教学设计,为了直观说明每一种教学活动,特以表格的形式进行表述。
此外需要指出在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的三点问题:第一,关注学生学习的基础、学习状态、学习外的情绪并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及形式;第二,注重学习过程的人文关怀,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师生彼此之间教学内容以外的互动交流,我时常与学生交流人生观点、社会热点话题,以此激发他们的情绪,同时也能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体现人生正能量;第三,适度地给课堂留空白。现在课堂教学设计提倡粗线条生成性课堂,教师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空,让他们完成对知识的整合,从而达到知识的内化。但留空白并不代表教师责任的“空白”,最好的教师是学生能够做到的时候你需要隐身起来,当学生需要你的时候要及时出现。
教学活动的开展关乎教师的一言一行,有时课堂中教师的一个感叹词都会让课堂生机勃发。每一个教师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一个体就有区别与他人的很多个不同,即使有再好的教案、课件,每一个教师对他的演绎都是不同的,何况还有时间、空间、受众对象的千差万别。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因此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多钻研,勤思考,广借鉴就一定能找到自己创造性的教学之路。
【参考文献】
[1]【美】霍华德·加德纳.智能的结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董晓.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09.
[3]唐宗明.大学生合作学习教学设计与评估初探[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11(04):62-65.
[4]鞠文.略论小组合作学习中提高学生课堂讨论的有效性[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2(03):120-121.
[5]李蓉,余晓芬.个性化学习的概念重构[J].浙江教育科学,2016(04):26-29.
[6]彭涛.学习情境设计[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 607ab10203d8ce2f006623f1 .
【关键词】个性化学习 教学活动 设计
一、前言
个性化教学是基于学生个性、兴趣的需要开展的教学,是一种自主性的学习过程。它强调了人的多样性、独特性,即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智能结构,这种独特性就是“个性发展”。有人调侃大学校园学习:上课的时候,清醒的学生没有发呆的多,发呆的没有睡觉的多,睡觉的没有玩手机的多。对此说法,作为高职学校教师,我虽不完全认同但也深有体会。这些固然有学生学习意识不够,学习懒惰的原因;但是我们也要反思,我们的课堂对学生有多少帮助,有多少吸引力,他们是课堂参与者,还是只是为了学分无奈的作为了课堂教学的道具。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提出多元智能理論,强调了人的多样性和独特性,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有自己的学习风格和方法。因此教师如果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和学生个体差异性,创设各种适宜的能够促进学生充分发展的教学手段、方法和策略,使每一学生在课堂上都能找到自己的学习坐标点,那我们的课堂又会呈现出什么样的面貌?本文以高职高专《统计学基础》课程教学为例,结合自己教学实践经验,论述基于个性化学习的教学活动设计。
二、理论基础
这里首先对多元智能理论及个性化学习理论作一概要阐述。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博士于1983年在其著作《心智的架构》中首次提出的并着重论述的理论。 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结构由八种智能要素组成,即语言智能、音乐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这八种智力因素是多维度相对独立地表现出来的,而不是以整合方式表现出来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智力优势,这种智力可以在实践中明显的得到体现和开发。多元智能理论强调了个体智能的差异化。由于该理论的内涵和我国提倡的素质教育十分契合,国内教育学专家认为“多元智能理论是对素质教育的最好诠释”。同时该理论为个性化教育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阐明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为个性化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内涵与指导。
个性化学习是当代国际教育思想改革的重要标志之一,无论是美国当代所提倡的个性化教育还是日本自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以“个性化养成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改革,都体现了对学生个体生命的尊重和个性的张扬。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这些都说明无论东西方,无论时代变迁,教育的本质就是回归到对人个体生命的提升。该理论强调从学生个性特点及发展强能出发,采用恰当的方法、手段、起点、进程和评价方式等,使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这一学习过程既是个性的展现养成,也是个性的自我实现和追求的过程。当今社会崇尚张扬个性,提倡终身学习,个性化学习就显得更加重要。
三、建构个性化的课程观
传统的课程设计一般是面向少数精英,侧重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的培养,忽略了部分学生的其他优势智能的发展。这种学校课程使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仅多是片面发展的学生.而且多是循规蹈矩,没有个性和创造性的学生。而以个性化学习为核心的课程设计则完全追求每一个学生的基于个性之上的发展.通过学校教育发现和发展自己的优势智能。因此,我们在进行课程设计时,考虑学生需求的多元化,学习风格的独特性等因素,通过多维度教学活动的设计及学生课程评价,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这个多视角的舞台上充分展示自己、提升自己。
四、课程分析
专业:工商管理
课程:统计学基础
课程定位:专业基础课程
《统计学基础》是国家教育部确定的高等院校经济与管理类各专业必修的核心基础课程。当今社会已经进入大数据的时代,数据的搜集和处理尤其重要。本课程既介绍具有通用方法论性质的统计理论与方法及其在社会经济管理中的运用,又介绍社会经济领域所特有的一些统计理论与方法。因此,本课程的开设既为学生学习经济与管理类专业课程服务,同时也为日后学生进入工作单位所需的社会经济统计工作提供有力的知识保障。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够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比较系统地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思想、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了解统计工作过程,掌握并能运用统计基本方法和技术进行调查实施、抽样调查、数据处理和一定的统计分析等技能。
五、教学活动设计
统计学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时常要求学生平时注意搜集与统计相关的新闻资料,也鼓励学生自行设计问卷并通过网上展开问卷调查,课程终期我们会安排学生外出参与社会统计实践活动。教学活动的设计我始终秉承这些原则:教学基于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基于个体自主学习,基于现实生活经验,基于师生平等的对话与交流,基于对问题的探究。
此外我们还应注意教学中的沟通技巧,做到教师指令的传递简单明确,使学生能够明确学习的目标及过程;课堂的沟通交流要做到及时的反馈,做到信息传递的双向性;注意沟通中的同理性及非暴力沟通。以下是我在《统计学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常见几种教学设计,为了直观说明每一种教学活动,特以表格的形式进行表述。
此外需要指出在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的三点问题:第一,关注学生学习的基础、学习状态、学习外的情绪并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及形式;第二,注重学习过程的人文关怀,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师生彼此之间教学内容以外的互动交流,我时常与学生交流人生观点、社会热点话题,以此激发他们的情绪,同时也能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体现人生正能量;第三,适度地给课堂留空白。现在课堂教学设计提倡粗线条生成性课堂,教师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空,让他们完成对知识的整合,从而达到知识的内化。但留空白并不代表教师责任的“空白”,最好的教师是学生能够做到的时候你需要隐身起来,当学生需要你的时候要及时出现。
教学活动的开展关乎教师的一言一行,有时课堂中教师的一个感叹词都会让课堂生机勃发。每一个教师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一个体就有区别与他人的很多个不同,即使有再好的教案、课件,每一个教师对他的演绎都是不同的,何况还有时间、空间、受众对象的千差万别。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因此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多钻研,勤思考,广借鉴就一定能找到自己创造性的教学之路。
【参考文献】
[1]【美】霍华德·加德纳.智能的结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董晓.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09.
[3]唐宗明.大学生合作学习教学设计与评估初探[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11(04):62-65.
[4]鞠文.略论小组合作学习中提高学生课堂讨论的有效性[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2(03):120-121.
[5]李蓉,余晓芬.个性化学习的概念重构[J].浙江教育科学,2016(04):26-29.
[6]彭涛.学习情境设计[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 607ab10203d8ce2f006623f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