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水”,与学生共舞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ffeedo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的作文教学中,很多语文教师为了取得较好的教学成绩,在作文训练中特别注重从审题、立意、构思、技巧等方面去引导,但由于自己不会写,所以只能玩“空手道”,对学生的指导只能隔靴搔痒,根本无法深入,也很难对学生的作文进行合理的批改和评价。
  要想改变如此现状,语文教师只有亲自“潜水”,与学生同堂作文,才能找到作文教学的提高点,找到作文教学的“点金石”。
  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写作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记得我读书的时候,每次作文课老师总是先给我们几篇范文,让我们去模仿,在模仿的基础上再进行自己的加工创造。这样写起作文总是事半功倍。
  可是,自己工作了以后,却发现教了几十年书没有发表过一篇文章的语文教师大有人在。平日教学生写作文的同时,自己也能写一篇像样的“下水作文”的又有几人?长期的只“教”不“写”,教起来觉得自己挺像个学者,一旦写起来,却发现作文中出现的问题正是评价学生作文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主题游离、内容空洞、层次不清、语言无味甚至于语病百出。依靠如此写作水平为人师表,又怎能令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
  很难想象,在当今时代,信息数量之多,获取渠道之广,传播速度之快,一个仅仅满足于课本和教学参考的语文教师,面对从不同渠道获得大量信息的学生,还怎么“导”、怎么“教育”?因此,除了本专业、教科书以外,必须眼望窗外,广泛吸收其他学科的知识。
  要当好一名好的语文教师,他的阅读面应该是整个教育和社会。
  “打造自己”是做好一名语文教师的根本。一个教师的涵养越深,他对学生的折服力越强,也就是说教师的资深是教师人格的最大魅力。
  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韩愈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特别是在当前的作文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有许多学生的作文能力和作文水平远远超过自己,许多教师的作文能力“比好学生差许多,与差学生差不多”。这更要求我们放下“至高无上”的师道尊严,在作文训练时走进学生,亲自体会学生写作的艰辛与困惑。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找到作文的症结所在。而最好的做法就是在平日的作文训练中,尝试着让自己“潜水”,与学生同堂作文。
  长期以来,“作文难写”、“我写不好作文”等障碍在学生的心理上不断强化成一种心理暗示,使学生长期处于被动状态,对作文产生了畏惧情绪和严重的厌学心理,写作时或草草应付了事,或东拼西凑,或依着葫芦画瓢,以致所写作文既无血肉之躯更谈不上真情实感,令人难以卒读。而造成这种现象的不是因为学生,恰恰是因为教师本身。
  日本教育界认为:“教师的问题要比学生的问题大得多。教师中有厌恶写作和不胜任作文教学的,而不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单从学生方面或单从教学方法方面想办法,想得怎样好,也难以求得效果。教师也喜欢作文,就会形成作文的环境;教师胜任作文教学,就必会取得作文的成效。”刘国正先生也说过:“你要教会学生文章,自己要先乐于和善于写文章,教起来才能左右逢源。犹如游泳教员自己要专于游泳、钢琴老师自己要精于弹琴,道理是很简单的。”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有理由而且也应该写好文章。所谓“实践出真知”,只有教师自己动手,他才会懂得评价学生的作文。如果一个题目老师写不出来,他就可以更宽容学生的作品,也可以学习学生作文中的精彩之处;如果一个题目写得很好,那讲授就有了依据,学生学习也有了方向。这实在是教学相长的好方法。
  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社会心理学也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递和交流,需要在良好的心理认同的基础上进行。语文教师的施教对象不是一堆堆毫无生命力的材料,而是内心世界丰富多彩的活生生的中学生。他们渴望丰富的情感体验,渴望强烈的情感共鸣,渴望适时的情感宣泄。而语文课堂便是“情感场”,这个“情感场”会像磁石吸针般吸引学生“忘我投入”,使其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为了改变作文课堂气氛沉闷、效果不大的状况,我尝试着与学生同堂作文。
  具体做法是:拟订一个话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写,教师也跟着写,写完后彼此交流心得。交流时,我先朗诵自己的习作,谈自己的构思,再听取学生对自己文章的评改意见,虚心接受学生的建议并进行适当修改,然后再选取学生的典型作品,组织学生评改,对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满怀激情地加以肯定和赞美,使之成为一种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动力。师生毫无心理距离,教师引着学生走,学生推着老师跑,这样师生同堂作文,和学生一起思考、辩论、探究,以平等的心态对待每一个学生。
  在师生同堂作文中,学生成长,我也不断成长,真正应了古人“教学相长”的说法。
  在师生同堂作文中,我打开了自己带锁的“日记”,去融化学生心灵的“冰封”,以心灵感受心灵,以情感赢得情感。在“潜水”的过程中,我真正体验到了“与鱼共舞”的惬意与自豪。
  让我们在百花盛开的语文园地中快快乐乐地积累、欢欢喜喜地写作、轻轻松松地提高语文成绩吧!
其他文献
摘 要:在我国进行新课程改革和推进教师教育的新形势下,参与式教师培训是近几年教师培训大力提倡的方法。本文概述了参与式教师培训的背景、内涵以及应用价值,期望通过这一研究能对我国教师培训的实践方法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参与式 教师培训 新课程改革  一、参与式教师培训的必要性  自从2001年以来,我国开始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并且启用了当前国际普遍认可的参与式培训开展大规模的教师培训。参
期刊
时事政治是独立于思想品德教材之外又与教材紧密相连的重要学习内容,是思想品德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加强时事政治的教学,既是教师创造性地完成教学任务和拓展学生知识视野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科教学走向社会和走向生活的必然选择。因此,加强时事政治的针对性教学是广大思品教师必须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时政教学必须紧扣教材内容  思品教材的主要内容是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重要决策的体现,也是对过去政治、经济、
期刊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各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以新课标为标准,在素质教育理念指导下纷纷进行了教育教学改革。通过几年的实践,我认为当前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突出难点是:如何在国家设置的各个学科中真正实现有效的或者高效的德育功能,把“立德树人”放在第一位做好。  “立德树人”,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有机结合,它向我们阐明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成才,先成人;要成人,先立德。育
期刊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着笔,使景物呈现立体美。  (2)即景生情,虚实结合,情景交融。教学重点:  从不同角度着笔,使景物呈现立体美。教学难点:  即景生情,虚实结合,情景交融。教学设想:  (1)结合范文,指导学生明确写法。  (2)结合图片、相关的材料(枫叶)引导学生观察,并展开联想,开拓思路。  (3)课堂迁移:参照范文,描写枫树。  (4)课堂交流。  (5)课后迁移、
期刊
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和建设者。学生的思想品德要靠教师去陶冶,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要靠教师在道德品质方面做好表率,以自己的人格力量去影响学生,成为学生心中的榜样和楷模。非常欣赏一个词叫“守望”,不为别的,只为那种执着。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所需要的就是这份守望的精神,守望教师职业,守望这份职业的神圣,同时守望自己的灵魂。因为只有守望,才会有事业的选择与无悔,也才有追求与成功。而要守望自己的灵魂,就应做
期刊
许多家长问我,怎样才能使孩子爱上阅读,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我觉得提高作文水平和语文素养的有效手段是课外阅读。事实上,单凭每学期语文课堂教学中的30多篇课文、8次作文根本不足以使学生所学的语文知识转化为写作能力。“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指导孩子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才能使孩子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体会到遣词造句的方法,拓宽知识面,发展思维,提高阅读、理解、分析的能力,从而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语
期刊
音乐教学如何迎接新世纪的挑战,如何与时代同步、与国际接轨,这是每一个音乐教师十分关心的问题。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投影、录音、动画、影像等现代化教学媒体被越来越多地运用于音乐教学中,为我们课堂音乐教育丰富了教学手段。它突破了传统教学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大大开阔了学生的音乐视野,使学生耳闻目睹古今中外的风土人情和历史画面,犹如身临其境;激发了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引起了感情上的共鸣,既创设了
期刊
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是现代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随着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发展,多媒体等电化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普遍。把多媒体教学与作文教学有机整合在一起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性。让“多媒体”参与作文教学的全过程——创设情境,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强化学生的内心体验,从而使其兴趣盎然、满怀信心地去写作。  一、多媒体再现情境,激发兴趣  课堂上,根据教学内容,合理运用多
期刊
摘 要:随着多媒体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在藏族学校使用多媒体进行汉语文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能激发藏族学生学习汉语文的兴趣,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还能增加课堂容量,拓展藏族学生的汉语文知识面,提高汉语文教学的实效性。但是,在多媒体教学的运用中,汉语文教师必须坚持多媒体教学与教学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坚持以多媒体教学为主、多种教学情境优势互补的原则,才能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对藏族高中汉语文课堂效率的强化作
期刊
数学课程历来被人们看作是纯知识的、冷漠的课程,随着新课程实验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数学评价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数学命题,也悄然掀起它科学理性的面纱,逐渐散发出其和谐人文的气息。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数学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后的结果与成效,更要关注他们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在这一新评价理念的指导下,我们本着“评价不仅关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