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守好鸭子

来源 :文学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goni_i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至今日,我依然固执地认为,武汉人很友好。我六岁时随父母漂泊到武汉,当地人管我们叫“客”,还有些讲究文法的人说我们是“恩施来的客”。这里的“客”显然是标准汉语,是“主”的反义词,意思是说我们不是本地人。我爹妈认为,称我们是客,多少有点地域歧视的感觉,而我却欣然接受。
  客,在我老家还有别的意思,与“匠”有些相似,但不完全相同。匠贩卖的是手艺,不管是木匠、篾匠、铁匠还是石匠、泥瓦匠,以及劁猪匠、补锅匠,只要手艺好,让雇主满意就好了。客除了需要精湛的技艺,还得提供原材料,养牛卖的叫牛客,养鸭子的叫鸭客(卖鸭子或鸭蛋),扎扫把卖的叫扫把客,扫把客家里都有一片竹林,至于砍柴卖的自然叫柴客,柴客要么有自留山,要么就去没有主的山里砍。最有意思是男客,指成年男子,想想这称呼也挺贴切的,毕竟他们自带男性生理特征嘛;妇女叫婆婆客,她们自带女性气质,不出意外的话,迟早会熬成婆婆的。
  由于柴客不一定都有属于自己的山林,在以前,柴客是所有客中地位最低的,渐渐地,柴客这个词就引申出了更多的意思,泛指穷人和土包子。现在想来,老家人都活得很低调,动不动就自称柴客,县城里用柴客作招牌的比比皆是,“柴客饭馆”“柴客旅社”“柴客早餐店”“柴客五金店”,等等。由此可见,柴客并不是个贬义词,老家人习惯用柴客来自我解嘲,但并不歧视这个行当。我印象中,真正不招待见的客只有贩子客,他们从农民手中收购农产品,然后自己摆摊卖或者直接转手卖给外地来的大客商。我小时候,经常在黄昏时分听见赶集归来的人讨论,说天快黑了,还有点菜没卖完,只好卖给贩子客,可惜了!我十二岁时,父母结束了漂泊生涯,我也跟着一起回到老家,种了好几年辣椒。我爹每次卖辣椒,都会在菜市场外面摆个地摊,一斤一斤地卖给顾客,偶尔有城里人要腌糟辣子,会一次性买十来斤,这就算烧了高香遇上大客户了。只有在卖不出去的时候,才会卖给贩子客。贩子客一般把他们的卡车停在菜市场外面,笑眯眯地坐在货箱里抽烟,也不着急,反正种辣椒的人多,不愁收不到货。我爹不空的时候,由我卖辣椒,我的做法跟我爹截然不同,我进了城就直奔贩子客的卡车,收了钱就去游戏厅打电子游戏。贩子客给的价钱每斤只比散买的人低几分钱,一百斤辣椒只少卖几块钱,还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对此,我爹对我意见很大,他认为卖东西就得有个卖东西的样子。“贩子客会爱惜的你的辣子吗?他们只会哗哗地往车上倒,压烂了都不管。”我爹如是说。直到我中考结束,我爹才试着接受我的看法,省出的那几小时时间确实不是几块钱买得到的。
  根据我的记忆,五鸭客是我认识的第一个客,按辈分我应该叫他五满(五叔,老家人管叔叔叫满满)。他大爷(哥哥)是四木匠,他佬佬(弟弟)是六木匠。他出生于木匠世家,由于他身材瘦小,下不起重体力,眼睛还有点毛病,不适合当木匠,只好当了鸭客。
  我们家从武汉回到老家的时候,祖屋已经破损得没法住人了,不得不重新盖房子。恰好五鸭客家也要建新房,更巧的是,我们两家的选址非常近,是未来的邻居,于是,两家联合起来,互相帮忙,一起干,用我们的方言说,这叫打平伙。那时候,雷管炸药的管理还不像现在这么严格,我们自己炸石头,又合伙租了台机器制造空心砖。五鸭客跟传说中的一样,真的手无缚鸡之力,爆破这种技术活他干不了倒也正常,钻炮孔时掌钢钎他还扶不稳,险些被我爹抡起的二锤(专门用来砸钢钎打炮眼的铁锤,比大锤小一号)砸断手腕,最后这活只得落在我头上了;让他搬石头搬砖吧,他搬得又少又慢,还不如一个婆婆客。我觉得跟他家打平伙很亏。我爹的看法则不然,他总说五鸭客的鸭子养得好,成活率高,肉鸭好吃,蛋鸭个头大还香,比市场上买的好吃多了。我妈则说,五鸭客不容易,养鸭子很辛苦,甚至比种田还辛苦。不管天晴落雨,都要把鸭子赶出去守,冷天田里都结了冰,照样要赶出去,不能关着;就连过年,都要至少守半天鸭子才能回家团年;热天一夜要起来好几次,把鸭子赶开,否则他们挨着挤着睡在一起会闷死;鸭子小的时候要是遇上落雨,就必须赶快把它们赶回圈里或者赶进山洞里,要不然它们就会站着不动,昂着头,张大嘴巴对着天,接雨水吃,胀死为止。
  老家人管放鸭子叫守鸭子,放牛叫守牛。听我妈这么一说,鸭子还真不是守着就能养好这么简单。我没当过鸭客,不懂守鸭子的辛苦,但五鸭客不容易却是不争的事实。为了建新房,一家人省吃俭用,两个孩子还必须有一个要休学,否则交完学费,盖房子的钱就不够了。他儿子小伟刚入学一年级,还不会数数,不适合休学,只好让上三年级的女儿小红休学。可是小伟对上学这件事提不起兴趣,他志不在此,几乎每天都是五鸭客拿着棍子赶去学校的,那架势比赶鸭子凶残多了,小伟在前面边跑边哭,五鸭客在后面边赶边骂。赶的次数多了,小伟开始懂得了反抗,说得振振有词:“一家四口人吃饭,凭什么要我一个人读书?”这时候,五鸭客的眼神会变得无比复杂,是那种我读不懂的复杂,但嘴上仍不肯放下愤怒,他反问道:“不读书?不读书你长大了能搞什么?学我当鸭客?”小伟说:“当鸭客就当鸭客!要不跟我四伯六满他们学木匠也行。”五鸭客的怒火在逐渐降温,但语气依然严厉:“数字都认不全,你当个狗卵的木匠!哪根榫头接哪个卯口都搞不清爽。”俩爷儿就这么僵持着,谁也说服不了谁。老家人不说爷儿俩,说俩爷儿。大概是因为我经常拿奖状的缘故吧,有一天五鸭客竟然求我帮忙做做小伟的思想工作。从小伟口中我得知,他不想上学的原因有二:一是他觉得自己上学让姐姐停学很不公平;二则是他的理想真的是当鸭客,每天都有鸭蛋吃,天天都能打牙祭,他觉得很幸福。当然,我最终还是说服了他,我对他说:“你爹能当鸭客,那是因为他是小学毕业生,你见过文盲能当好鸭客的?你要想当得比他好,至少也要读到初中毕业。”
  当好鸭客跟读书之间是否有因果联系,我并没有考证过,不过,五鸭客的鸭子确实养得好,这一点毋庸置疑。每天早上,乡亲们总能看见一群鸭子悠闲地走在村里的小路上,不管道路是宽是窄、是平坦还是崎岖,鸭子们总能保持着整齐的队形,两只一行,排成长长的纵队。我敢用一个月的生活费打赌,我们军训时的队列不一定比它们规范。五鸭客穿一双桶桶鞋(水靴),右手拿一根一丈长的竹竿,见到哪只鸭子有出列或者插队的嫌疑,他用竹竿轻轻一拨,鸭子就规规矩矩地归队了。他左手拎的是一个小小的提篮,里面装着包谷籽,中午喂鸭子用的,同时也用来装鸭蛋。鸭子下蛋不像鸡那么規律,随时随地都可能下,有时候走着路都会下。大多数时候,五鸭客会把鸭子们赶到河里、水库里或者荒芜而又凌乱的泄洪区里,让它们自己弄点鱼虾和螺蛳吃,开开荤。他从不担心鸭子走丢,不管它们走多远,只要他吆喝一声“鸭啰啰啰啰,快来——”,它们就会嘎嘎叫唤着,大摇大摆地朝他聚拢。这样的场景,我看过几次后,戏称他是“鸭司令”,他想了想,说:“还是叫鸭客好一些,司令不合适。司令容易让人想到光杆,我可不想当光杆司令!”   秋收后,五鸭客会把鸭子们赶到收割过的稻田里,让它们吃遗漏的稻穗,荤素结合。村里的稻田分两种,一种可以把水放干,这种稻田里往往泥鳅多;还有一种会冒泉水,即使到了枯水季节也放不干,我们称之为“冬水田”,里面螺蛳多。鸭子们走向稻田的时候,是五鸭客一年中最轻松的时候,提篮里的包谷籽也装得少一些。这时候,守鸭子这个词就变得名副其实了。五鸭客坐在田埂上,眯着眼睛看天,从口袋里掏出叶子烟,轻柔舒缓地卷起来,哔啵哔啵地抽,有时候还学年轻人悠悠闲闲地吐烟圈,怎么也吐不圆。
  秋高气爽的时节,村里的小孩子们没事儿会跟在五鸭客屁股后面捡鸭蛋,捡到了装进自己兜里。对此,他一点意见也没有,他说捡的当买的,只要不撵鸭子就行。如果我们愿意听,他十分愿意给我们传授当鸭客的窍门儿,比如肉鸭只能养到八月十五,过了八月十五还没卖出去,就自己杀了吃,要不就腌成腊鸭子,过了八月十五鸭子就不长肉了,不仅不长肉还会一天天消瘦,只会白吃粮食。他还说,八月十五的时候,鸭子最好卖,家家户户都会杀鸭子,就连城里人都会买鸭子杀。他问这是为什么,见我们回答不上来,他自问自答,说那是为了纪念抗日战争胜利,日本鬼子是在八月十五这天投降的,日本鬼子都长着一双罗圈腿,走起路来左摇右晃,跟鸭子摆蛋似的。我知道老家素有中秋节杀鸭子的习俗,但从没跟抗日战争联系起来想,我怀疑他也是瞎编的,日军投降那天是阳历的8月15日,不是农历的八月十五。按照我的分析,这个习俗是出于对鸭客这个行业的尊重,大家都知道过了中秋鸭子会一天天瘦下来,就吃不到肥美的鸭肉了,鸭子也就不好卖了。一年中最后一次吃鸭肉,自然要有点仪式感。
  五鸭客鸭子虽养得好,讲故事却不得要领。主要是题材太有限,就一个八月十五杀鸭子跟日本鬼子的故事,翻来覆去地讲,听得人耳朵都起老茧了。大概是为了排解寂寞吧,见他的故事已经不再吸引我们了,他改为讲歇后语:懒婆娘守鸭子。这个大家耳熟能详,懒婆娘守鸭子——不简单(捡蛋),三岁娃儿都晓得,自然不具有吸引力。后来,五鸭客又学了首儿歌,没事儿就要唱给我们听:门前大桥下,游过一群鸭,快来快来数一数,二四六七八......他的唱腔实在太糟糕,像公鸭子叫,不如电视里唱的一半好听,谁都不愿听。
  五鸭客身边的小孩子越来越少了,在我看来主要是因为乡亲们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了,小孩子们也不馋那几个捡来的鸭蛋了。这一点不知五鸭客有没有想明白,他依然坐在秋天的田埂上,看天看水看鸭子撒欢。看到鸭子踩蛋的时候,他就会两眼放光,警惕地扫视四周,只要见有人走近,他都会立即劝阻,他不想让任何人打扰鸭子们的春宵一刻。我知道,五鸭客十分珍视受过精的鸭蛋,开春的时候,他会用家里的母鸡来孵鸭蛋。那时候,城里已经有了专业的孵化厂,一次能孵上千个蛋,并出售鸡崽、鸭苗和小鹅,但五鸭客从不去那里买鸭苗。他说:“机器孵的,哪有鸡孵的好?一个个跟没娘的娃儿一样,不好养,不听话!”
  五鸭客一直恪守着祖宗们传下来的守鸭子规矩,从不越雷池半步,家境渐渐殷实起来。他扯下蒙在窗户上的塑料纸,换上蓝色的玻璃,又将房子的内墙刷白,给每个家庭成员每年添三套新衣裳,小红也复学了,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如果不是我幺表满(我爹的小表弟)横插一脚,改变了古老的鸭客学定律,我想,五鸭客应该还在村里唱“门前大桥下游过一群鸭”。
  那是21世纪伊始时的事情,我上高中一年级了,城里的高楼多了起来,村里的瓦房也逐步被楼房取代。城乡结合部的农产品加工厂雨后春笋般疯长,其中以糟姜厂和松花皮蛋厂数量最多,规模也最大。就在这一年,我那种了半辈子田的幺表满突然决定不种了,改行养鸭子。我幺表满养鸭子跟五鸭客不一样,他实行圈养。将自家的水田灌满水,围起来,把鸭子赶进去,每天定时喂包谷籽和饲料,并在岸上盖一个木头棚子,算是鸭圈。这很符合我幺表满的做派,他有个很响亮的绰号,乡亲们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叫“坐楼猪”。我老家的猪圈建在化粪池上面,看上去像一座木楼,叫猪圈楼,坐是“坐井观天”的坐,坐楼猪的意思就是关在猪圈楼里坐井观天的猪,形容一个人又懒惰又没有远见。
  但是这一次,我幺表满这头坐楼猪似乎成了寓言中的那只鸟,五鸭客则成了那只著名的青蛙。无论是肉鸭还是鸭蛋,我幺表满明显比五鸭客卖的多得多。好几次,五鸭客赶着他的鸭子军团路过我幺表满的养鸭场时,都会驻足观望几分钟,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欲言又止,摇摇头走开了,只有鸭子们像见到失散多年的亲戚一样嘎嘎嘎嘎地互相问候。有一天,他见到了我幺表满,终于忍不住了,大骂我幺表满不讲规矩。“鸭子不是你这种鸡巴守法!”他说。我幺表满说话比较直接,不懂含蓄,他说:“五鸭客你有事快讲有屁快放。我怎么养鸭子关你屁事?不就是我赚钱比你多吗?眼红你也可以学我嘛。”五鸭客顿时紧握拳头,手背上青筋暴起,然后又松开了双手,低着头悄然离去,像一个躲避抓捕的逃犯。
  顺便提一下,我幺表满有两个儿子。那年大儿子十八岁,初中毕业后学了一阵子修车,出师后跟他爹一起养鸭子,二儿子跟我同龄,十六岁,读初三,出了名的打架不要命,出手快准狠。五鸭客不见得会怕我幺表满的两个儿子,乡里乡亲的,他又是长辈,他们俩不大好意思挥老拳。他找了村里几个老人评理,不厌其烦地数落我幺表满如何如何不讲鸭道。令他没想到的是,老人们要么沉默不语,要么支持我幺表满,用的都是同一句话:“杀猪杀屁股——各有各的刀法,人家怎么守鸭子是人家的事,旁人管不了。”那以后,五鸭客变得沉默起来,眼神飘忽,走路随风荡来荡去,轻易不跟人打招呼,别人叫他也经常听不见。
  有时候,五鸭客会跟我说说话,他说:“你是高中生,有文化,你跟我讲真话,做人是不是要讲规矩?老话讲得好,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像坐楼猪那样守鸭子,那是一个鸭客做得出来的事?”一个是我的邻居,一个是我的表满满,手心手背都是肉,我自然不能偏袒谁。凭良心说,我认为老人們说得对,虽然我不爱背“杀猪杀屁股”这类歇后语。可是如果我说了实话,五鸭客无疑会更加寂寞。我反问他:“那么你说说,怎样才能当好一个鸭客呢?”五鸭客并不说话,将头扭向一边,嘴角微微上扬。我知道,他需要一根香烟,而不是自己卷的叶子烟。那时候,我已经在偷偷抽烟了,这件事除了我爹妈,村里人尽皆知。我给他发了一支带过滤嘴的“芙蓉”牌香烟,并点上火,他吐了个椭圆形的烟圈,咧嘴一笑,说:“什么叫鸭客?首先就应该自己用母鸡孵蛋,那才叫鸭客,去厂里买鸭苗算什么?堂屋里挂狗皮——像什么话(画)?还有,鸭子要放出去守,让它们跑跑、动动、泅泅水,吃点小鱼吃点泥鳅吃点螺蛳,这样才健康,肉才紧蛋才香。我认识一个城里的老佬儿(老头儿),七十多岁了,还每天早上坚持跑步,下午打门球。鸭子跟人不是一个道理?关起养怎么得行?”我听完后,直夸他讲得好,一听就是行家里手。他听了我的赞美,笑得更灿烂了,像一个烂柿子,烟圈也终于吐圆了一次。
  闹“非典”那年,我参加高考,很少回家。五鸭客买了一把黑黢黢的大锁,将他家的大门锁了起来,两口子拖儿带女打工去了。据我爹说,他走之前只说了一句话:“眼不见心不烦。”
  去年我回老家,路过五鸭客家门口,那把锁还挂在门上,锈迹斑斑。墙缝被青苔塞得严严实实,有两块玻璃已经破了,透过黑洞洞的窗口,屋里阴暗而潮湿,三三两两的地虱子(地鳖虫)杂乱无章地四处乱爬。乡亲们说,五鸭客家婆婆客回来过几次,五鸭客一次都没回来,小红嫁在城里,小伟既没当鸭客,也没当木匠,他当了一名漆匠。漆匠赚钱快。
  出村的时候,遇见我幺表满,他给我递了根中华烟,向我抱怨说:“老子守了二十年鸭子,在村里盖了两栋楼房,在城里买了一套三室两厅,竟然没得人喊我一声幺鸭客,还在叫我坐楼猪!”■
其他文献
古柏赋  Ⅰ  古柏延年,它何时  流下过独处之泪?中堂画已泛黄  古柏鳞叶蓬勃,白鹤轻唳  穿红兜肚的童子,还捧着玫红多汁的寿桃  从没人回答我,画里的松柏  呼应了门外哪一棵乌桕。从更高的枝头  一只飞入斜阳的乌鸦  是否带走了我童年的疾病和厄运?  眼前绿荫如云,虬曲的树身  如怒目金刚捶打着身体里凝固的波涛  ——我担心它的回声溢出来  瞬间淹没了绵延的庙宇,惊动更多古柏  以你看不见的方
期刊
我又梦见了父亲。不过这一次,在梦里我是他。在梦里过另一种人生并不是难事。我变成过忍者,在连绵起伏的屋脊上俯身跳跃。也梦见变成女人,与其他男人或女人在梦里暧昧甚至亲热。甚至变成动物,有狗、牛、鹦鹉和壁虎,在梦里爬行、摇尾、用被修剪过的舌头发音。这些我都能自圆其说。比如,我整天玩电子游戏,又看古龙小说,才会变成决战紫禁城之巅的忍者。我喜欢班里的女同学又迟迟不敢表白,才在夢里变成了她的朋友,两人躺在一张
期刊
这是上世纪70年代最初几个年头,这座江南小城最繁华的商业区域。一条街从老城东门的太平桥至下水门,沿城墙根,一半有店一半没有,叫做半爿街。城墙内称里半爿街,城墙外叫外半爿街。里半爿街旧有碗店、照相馆、酱园店、南货店、剃头店等十几家店铺。外半爿街,由于临江之便利,有一家豆腐店,一家肉店,还有一个终日市声嘈杂的菜市场。许多年后,那段明代就有的城墙拆除了,只留下叫“中水门”的城楼孤寂地站在那里,淡看春去秋
期刊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这是现代杰出诗人卞之琳先生那一首脍炙人口的《断章》。但正所谓“诗无达诂”,尤其是如同《断章》这样一首内在思想含蕴异常丰富的诗歌来说,到底要传达给读者什么样的一种情感或者意思,长期以来一直见仁见智,众说纷纭。但不管怎么说,在其中隐含着某种“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相对主义或者说互为主体的意味,乃是无可否认的一种文本
期刊
乳房  再次见到解兰的时候,我没想到她已经变得这样老。  那天我正带着儿子在华润万家超市里买东西。面粉、酱油、白醋、纸巾……我看着手机备忘录里的清单,一手拽着儿子的胳膊,一手推着车,低着头匆匆忙忙在超市的货架间穿梭。儿子总是磨磨蹭蹭的,每一排货架上似乎都能找到令他感兴趣的东西。“放下。”我一次次盯着他的手斥责道。但是等我走出一段路,又发现购物车里已经放了不该买的东西,我只好推着车又绕回去把东西放好
期刊
周日下午,他坐地铁来到东堂广场,看见一位穿红色风衣的女人坐在他常坐的石椅上。突然,一个胖女孩儿从他身边跑过,把他的目光往远处引,让他看到了那幅熟悉的画面:教堂门前的空地上聚集了十来个滑旱冰的孩子,年龄大一些的男孩经验老道,雏鹰一样跃跃欲试,绕着教堂飞驰;另外一些孩子年纪小,身体也不协调,扭捏地俯身谨慎前进,并纷纷摔跤;家长们坐在空地旁的石椅上,眯着眼睛,像是一群垂头丧气的犯人;他看见一位中年妇女手
期刊
在杭州这个南方城市,落雨是件稀疏平常的事,甚至有时过于不切时宜而令人头痛。季节不同,雨的声音气味皆不一样。《雨夜》的故事发生在“潮湿的四月”,悄然入春的好时节。但显然,对于李桃、马纳们来说,这场雨更像冬日的剔骨刀,一把扎进婚姻的肺泡。  丈夫马纳在雨夜遭遇突如其来的车祸。在医院等待“判决”的第七日,李桃等来了丈夫的情人。就此,她不得不捡起早已卷边的婚姻手册,不得不面对已知的背叛与伤害,不得不在命运
期刊
一  格外炎热的阴天,暗色的云絮形成压抑的盖子,让人觉得透不过气,想要在哪里钻出一个小孔来呼吸。空旷的台球厅内,两个少年一边喝啤酒一边打球,偌大的场地上只有这两个逃课的学生。周围其他的球桌旁空荡荡的,天花板上挂式电风扇嗡嗡响,沿着同一个方向旋转,产生的震动偶尔会让上面的漆皮掉落下来。一只流浪猫从一张球桌跳下,再到另一张球桌上,吓走了落在上面的飞鸟。两个少年站其中一张损坏不算严重的球桌两旁,其中一条
期刊
华胜菜贩  周末,照例去菜市,那股热情不亚于年轻时踩着7寸细跟逛解放中街,不同的是,后跟不见了,砍价的嗓门也懒了些,许是担心那一来二去的讨论会生生多出皱纹来吧,那便不划算了。但市场中那辛劳、笃实、轻甜、微苦的气息总是吸引着我。  离我家最近的华胜菜市,是以夫妻档为主的小型菜场。一进大门,便可听到卖鱼声,虽然那个鱼摊离大门最远,但老板的嗓门够大,听说年轻时曾当过海军,大致是那活儿面朝大海练就的罢。他
期刊
时光重叠在那一片苍茫的莲花洋上。  几千年前的马秦山,与粼粼波光一起跃动。  盛夏的第一缕阳光穿透了整片洋面,此刻,站立于大青山顶峰,俯瞰着广袤的大海,目光所及,尽是一片蔚蓝。天空蓝得透彻、澄净,而在阳光和蓝天折射下的大海更是湛蓝、清澈。  连绵青山、十里金沙、礁石峭壁、乌石砾滩、古老渔村、禅林佛光……这些细节连缀拼接起来,构成了一幅巨大的印象派画作,它的名字就叫“朱家尖”。  中国东海之滨,朱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