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的有效方法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37530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学返朴归真,应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同时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教学中,通过“访一访,观察生活”、“演一演、再现生活”、“学一学、体验生活”等,从而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
  【正文】
  如今,许多小学生面临着学语文难的困境,整体语文水平偏低。若语文教育只盯在教材上,远离了生活的源泉,教学会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课堂教学应当注重学生的生活世界,要从“拓展知识”转向“回归生活”,还学生以生活,还学生以快乐。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一、语文教学应回归生活
  教材中的课文都来自于生活,我们教师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这样,才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在教学中,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
  1、访一访,观察生活。
  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的时空距离有差距,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
  对此,教师要可以组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调查访问,加深对课文中那段生活的理解。例如:在教学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时,可以组织学生去阅读一些有关红军长征的书籍,也可以让学生扮演成小记者的身份去采访一些老红军,这样不仅使学生全面了解了当时环境的恶劣,深刻理解彭德怀与战士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而且也充实了学生的生活,学生也兴趣盎然。如《小露珠》一文,小露珠对于学生而言可谓司空见惯,但真正去观察它的同学却不多,教师应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并精心指导学生抓住特点去观察,从而知道因为有了它,植物才会有变化,这样,学生学习课文时就能如鱼得水,得心应手了。
  2、演一演,再现生活。
  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引起高度注意,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如《歌唱二小放牛郎》一文,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播放小英雄王二小为了保卫后方机关和几千个老乡,将敌人领进八路军的埋伏圈而被敌人用刺刀挑死的英勇场面 ,加之教师抑扬顿挫的表情朗读、精心剪辑的配乐。音乐、画面、语言、神情营造出来与课文内容相匹配的气氛,使学生入境动情,顺利地跨越了时代的鸿沟去理解、领悟二小的英雄气概,同时获得情感的陶冶。
  3、学一学,体验生活。
  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同样,对课文的感悟也是如此。儿童是有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
  如《燕子》一课的教学,在学生充分想像的基础上,让学生尽可能地展现出一幅幅和风拂面,桃红柳绿的春景图以及如音符般的燕子的身影,再配上《春天在哪里》的歌声,充满生命活力的春的世界就可能在学生的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这里,春景图和燕子的身影,学生凭借丰富的想像进入美妙的意境;优美的乐曲,学生更加沉浸于生机盎然的春景之中。又如教学《让我们荡起双桨》一文时,运用多媒体,几位同学在公园内尽情游,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的春景图,伴着这如诗如画的意境,《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旋律响起,学生一边表演,一边齐声欢唱,从学生优美的动作,沉醉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所体验到的并不仅仅是黑白的文字了,而是充满了生命活力的生活世界,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激发了他们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
  二、生活中孕育教学
  生活中时时处处皆学问。我们应当具备一双慧眼,寻找生活中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我们应以课外实践为凭借,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1、联系学校生活,学习语文。
  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这座舞台上发生的一些故事可以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来。例如:开学初,我班一名学生路上拾到一位小朋友的报名费主动交给老师,五年级的三位同学常常帮助残疾学生上学等等,都可以让学生们去说、去讲。
  2、联系社会生活,学习语文。
  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社会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更是学习语文一片天地。例如:针对当今社会上一些时髦的广告词,如“大富豪啤酒,步步领鲜”、“使用蓝天六必治,让您牙口无炎”等等,这一类故意偷换同音字的不规范用字现象,可以让学生扮演一名文字小卫士,走入社会去纠正这类现象。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语言文字的知识,养成写规范字,说规范话的良好习惯,而且也训练了学生的社交能力,说服他人的能力。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的拓展过程可以由多种形式实现,首先是教师悉心安排的有利于学生自主的活动,可让学生做小导游,回去向家长、朋友介绍风景;或让学生课外做一些社会调查,宣传等实践活动等。其次是教师组织的集体活动,如参观访问等。
  3、联系家庭生活,学习语文。
  家庭是儿童学习语文的第一场所,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启蒙老师。在这里,儿童获得了很多知识。教师可以抓住每个学生家庭的特点巧妙设计语文教学。例如: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服装的,则可以让他设计一下服装广告;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水果的,则可以让他写一写介绍有关水果方面的文章等等。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高昂,家长更是倍加赞许。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不僅可以克服传统语文教学中只重语言智能的弊端,而且优化了教学过程,使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小学语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这一片沃土,才能发芽,开花,结果。
其他文献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是交流沟通的工具。数学语言作为一种有别于自然语言的学科化专业化语言,是人类数学思维长期发展的产物。以其他语言形式相比,数学语言是以数字、文字、符号、
【摘要】有效性教学是近年来新兴起的一种教学理念,可以与教学内容充分结合起来。新客场改革之后,对我国的教育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为了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教师在进行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时,应该将有效性教学作为指导,不断提升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针对新课程理念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了认真的探讨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新课程
一直以来,传统纸质刊物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介,在社会以及日常的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近几年来,随着电子刊物的飞速发展,给传统纸质刊物带来了巨大冲击.纸质刊物虽然有它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激励教学和差异化教学已经越来越深入各初高中的教学领域。本文以激励学生教学为例,从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应该把握的激励原则出发,简要阐述了几种初
对日语学习者来说,在学习中对于越来越多的外来语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如何记忆外来语是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外来语的现状进行分析,根据其产生和发展特点,提出掌握外来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还要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
【摘要】研究性学习在现在的语文教学上,已经越来越受师生的重视。研究性学习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最关键的是学生能够在研究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能掌握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从而获得丰富的文化知识和多方面的实践体验。本文从现阶段的高中语文教学出发,探讨研究性学习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语文教学  引言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新式的教学模式,尤其是在高中语文教学方面,
打造高效、灵性的数学课堂,需要学生以积极的情感态度参与学习,通过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数学学习兴趣、提高合作学习水平、建立科学评价机制,进一步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
高中数学作为一门重点学科,每个学生都必须要学好它,尤其是关于直线与圆方程这方面的知识内容,更是重中之重。随着对教学的不断研究与改革,我们发现如今大家更为推崇的是新课程教
【摘要】一篇优秀的课文,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开发出不同的教学点,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使学生从不同的方面受益。  【关键词】丰富教学点教学设计  一篇优秀的文章,其文字的内涵和外延是十分丰富的。就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而言,这篇文章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讲,都是值得在教学中深入挖掘和探究的。这篇小说取材于作者亲身经历,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在生活中都有“原型”可考。本文以“我”回乡迁居的经历为线索,描述了那一个时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