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同课异构’,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相同的授课内容而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与构思。‘同课异构’教学活动是指针对相同的授课内容,采用不同的构思、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同的设计风格、不同的实施途径,来进行教学实践的一种教学活动。”“同课异构”已经成为一般学校教研活动的重要形式,探究“同课异构”的教研价值自然成为我们语文教师的课题。
一、一次“同课同构”教研活动的启发
为探讨高三语文复习的有效性,在我校开展了一次小说阅读“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来自不同县区的三所学校的语文老师同时执教小说《我们是怎样过母亲节的》阅读指导课,三位老师的设计思路是:朱老师从情节入手分析小说,抓住文章的构思,剖析文本;陈老师从理解内容分析故事入手,引领学生理解故事背后的思想主旨;周老师侧重从人物形象方面突破,通过人物的言行理解作者塑造形象的意图。
实际上三位老师设计思路非常清晰,教学目标非常明确,但是纵观三节课,在具体上课时却将这节课上成了同一模式,先梳理小说,或分层,或理清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或分析哪些人做了哪些事……再探讨主旨。我们只要静下心来分析一下,这三节课实际上都是抓住情节,探究情感主旨来理解文本的,在上课过程中有绝大多数环节和操作都是一致的,我们不难看出这是典型的“同课同构”。
笔者认为对于同课异构我们不应该停留在概念阶段,这种教学活动已然不是新兴事物,我们没必要在各种活动中炒这一并不是很时髦的概念,而是应该切实地发挥这一具有很高价值教研方式的实际功用,应该深入研究同课异构的操作方式,紧紧抓住同课异构的核心价值,切实进行富有教育启发、蕴含教研价值、能有效指导我们教学的“同课异构”活动。
二、异构:为了拓宽教学设计思路
同一教学内容可以有多种教学设计思路,其中有一种设计可以让上课教师和听课教师都受益,能够拓宽教师对一节课的设计思路,当我们在追求更好的教学效果的时候,可以从众多思路中选择最佳角度进行教学设计。例如在教学《听听那冷雨》时,我们曾经进行过这样一次探索,王老师从朗读的角度进行设计,引导学生找出文中听雨的章节,第五节至第十一节,先自主体验朗读,在亲身体验后教师顺势点拨朗读技巧:首先要读出音乐美——快慢、轻重、高低,读出不同时期、不同地点听雨的迥异感受;其次要品味意境美——重现情景,体悟优美意境,感受作者听雨的意境,走进作者的记忆;最后要品读情感美——感情的表达要处理得当,真正能够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作者的心境。张老师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抓住本文的语言特点:(1)句式长短变化,灵活不呆板;(2)大量使用叠音词,增强了散文的节奏和韵律,使描写十分细腻;(3)在修辞方面多处运用比喻、通感等手法,恰当地烘托出内心的情感;(4)化用古典诗词,营造意境,增强文章艺术底蕴。强老师从整体内容角度着手,整节课围绕“作者写了哪些雨?能否对这些雨进行归类?”这一核心问题,在师生互动中形成共识,本文主要写了两类雨,第一类是文化中的雨:⑴中国文字中的雨,方块字;⑵中国山水画中的雨,米氏画、宋画;⑶诗词中的雨,蒋捷《虞美人·听雨》;⑷历史中的雨,王禹偁《黄冈竹楼记》。第二类是现实中的雨:⑴台北的春雨(黑白片的味道);⑵台湾清明的雨;⑶台湾山林中的雨;⑷大陆下在瓦屋的雨;⑸台湾下在日式古屋的雨(黄梅雨、台风雨、雷雨)。抓住本文所写的重要内容进而体悟作者的情感,教师巧妙地设计了一个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索,为什么用“冷”修饰“雨”?主要用意是用雨的清冷来表现情的凄凉,给人一种凄凉迷蒙的景象,表达作者无限的思乡之情。
“语文阅读教学‘同课异构’研究不仅要探讨‘殊途同归’之‘同’,即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内容和适宜的方法,对于‘同’的部分的探讨和把握,将有利于优秀教师的经验的传播。还需要对‘异’的方面进行探讨,从而提高课堂的丰富性,促进教学的优化。”这样的同课异构,是真正的基于教学实际的有效的教研活动,能够拓宽教师的思路,从而在日后的教学活动中根据学生特点或教学目标准确恰当地选择众多“异构”中效果最好的途径和方法,优化语文课堂教学,不断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三、异构:为了全方位解读文本
一篇课文,可以从多个角度赏析,在教学活动中对相同的授课内容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与构思,而在此过程中,每位授课者必定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对文本进行深入的钻研,所有授课者的集合将是精彩而全面的文本解读。例如,在教授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中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时,我校三位教师从不同角度进行教学设计。赵老师从梦境的解读入手,重点解读梦境与内心世界的关系,梦境与仙境结合的内涵,梦境与诗歌创作的关系,梦与精神家园的回归等内容。“从诗中神秘的梦境可以看出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正是以梦的方式在矛盾中寻求精神的解脱,寻求愿望的达成。”为什么花这么多的笔墨写梦境?写梦中仙境的美丽,反衬出现实世界的丑恶,表明对现实,对权贵的憎恶,写幻想写梦境是为写不事权贵的立场服务的。刘老师从本诗的浪漫主义特色入手,选出诗歌中带有大胆的夸张、丰富奇特想象特点的诗句进行解读。即使是遭到了高力士等人的谗言诽谤,即使是心灰意冷、极度失望,即使经历了幻灭——慨叹——决绝,李白仍心存希冀,乐观进取,执着追求。这是诗人梦醒后的心路历程,是一以贯之的幽愤情绪和傲岸精神的集中表现。不管是夸张想象,还是乐观坚强,都是李白浪漫主义精神的形象反映。叶老师从诗歌的主题切入,深度解析,抓住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诗人以梦游的形式向世人表明了自己的心迹,在现实与理想的夹缝中,通过梦境寄托对理想的追求。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虽然诗中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流露出了世事虚幻无常,人生如梦,行乐须及时的消极避世思想。但更多的是蔑视权贵、傲岸不羁的品格,追求自由、不事权贵的人格。三位老师从不同角度挖掘文本内涵,全方位深入解读了这篇诗歌,增强了教师解读文本的能力,促进了高效课堂的建设。
我们应该在语文课堂实践中不断总结,推出切实有效的实施策略,让“同课异构”成为真正有价值的教研活动,促进教师自身专业发展,加快高效课堂的建设步伐。
作者简介:江苏省无锡市洛社高级中学语文教师,中学一级教师。
(责任编辑:杨志芳)
一、一次“同课同构”教研活动的启发
为探讨高三语文复习的有效性,在我校开展了一次小说阅读“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来自不同县区的三所学校的语文老师同时执教小说《我们是怎样过母亲节的》阅读指导课,三位老师的设计思路是:朱老师从情节入手分析小说,抓住文章的构思,剖析文本;陈老师从理解内容分析故事入手,引领学生理解故事背后的思想主旨;周老师侧重从人物形象方面突破,通过人物的言行理解作者塑造形象的意图。
实际上三位老师设计思路非常清晰,教学目标非常明确,但是纵观三节课,在具体上课时却将这节课上成了同一模式,先梳理小说,或分层,或理清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或分析哪些人做了哪些事……再探讨主旨。我们只要静下心来分析一下,这三节课实际上都是抓住情节,探究情感主旨来理解文本的,在上课过程中有绝大多数环节和操作都是一致的,我们不难看出这是典型的“同课同构”。
笔者认为对于同课异构我们不应该停留在概念阶段,这种教学活动已然不是新兴事物,我们没必要在各种活动中炒这一并不是很时髦的概念,而是应该切实地发挥这一具有很高价值教研方式的实际功用,应该深入研究同课异构的操作方式,紧紧抓住同课异构的核心价值,切实进行富有教育启发、蕴含教研价值、能有效指导我们教学的“同课异构”活动。
二、异构:为了拓宽教学设计思路
同一教学内容可以有多种教学设计思路,其中有一种设计可以让上课教师和听课教师都受益,能够拓宽教师对一节课的设计思路,当我们在追求更好的教学效果的时候,可以从众多思路中选择最佳角度进行教学设计。例如在教学《听听那冷雨》时,我们曾经进行过这样一次探索,王老师从朗读的角度进行设计,引导学生找出文中听雨的章节,第五节至第十一节,先自主体验朗读,在亲身体验后教师顺势点拨朗读技巧:首先要读出音乐美——快慢、轻重、高低,读出不同时期、不同地点听雨的迥异感受;其次要品味意境美——重现情景,体悟优美意境,感受作者听雨的意境,走进作者的记忆;最后要品读情感美——感情的表达要处理得当,真正能够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作者的心境。张老师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抓住本文的语言特点:(1)句式长短变化,灵活不呆板;(2)大量使用叠音词,增强了散文的节奏和韵律,使描写十分细腻;(3)在修辞方面多处运用比喻、通感等手法,恰当地烘托出内心的情感;(4)化用古典诗词,营造意境,增强文章艺术底蕴。强老师从整体内容角度着手,整节课围绕“作者写了哪些雨?能否对这些雨进行归类?”这一核心问题,在师生互动中形成共识,本文主要写了两类雨,第一类是文化中的雨:⑴中国文字中的雨,方块字;⑵中国山水画中的雨,米氏画、宋画;⑶诗词中的雨,蒋捷《虞美人·听雨》;⑷历史中的雨,王禹偁《黄冈竹楼记》。第二类是现实中的雨:⑴台北的春雨(黑白片的味道);⑵台湾清明的雨;⑶台湾山林中的雨;⑷大陆下在瓦屋的雨;⑸台湾下在日式古屋的雨(黄梅雨、台风雨、雷雨)。抓住本文所写的重要内容进而体悟作者的情感,教师巧妙地设计了一个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索,为什么用“冷”修饰“雨”?主要用意是用雨的清冷来表现情的凄凉,给人一种凄凉迷蒙的景象,表达作者无限的思乡之情。
“语文阅读教学‘同课异构’研究不仅要探讨‘殊途同归’之‘同’,即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内容和适宜的方法,对于‘同’的部分的探讨和把握,将有利于优秀教师的经验的传播。还需要对‘异’的方面进行探讨,从而提高课堂的丰富性,促进教学的优化。”这样的同课异构,是真正的基于教学实际的有效的教研活动,能够拓宽教师的思路,从而在日后的教学活动中根据学生特点或教学目标准确恰当地选择众多“异构”中效果最好的途径和方法,优化语文课堂教学,不断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三、异构:为了全方位解读文本
一篇课文,可以从多个角度赏析,在教学活动中对相同的授课内容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与构思,而在此过程中,每位授课者必定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对文本进行深入的钻研,所有授课者的集合将是精彩而全面的文本解读。例如,在教授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中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时,我校三位教师从不同角度进行教学设计。赵老师从梦境的解读入手,重点解读梦境与内心世界的关系,梦境与仙境结合的内涵,梦境与诗歌创作的关系,梦与精神家园的回归等内容。“从诗中神秘的梦境可以看出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正是以梦的方式在矛盾中寻求精神的解脱,寻求愿望的达成。”为什么花这么多的笔墨写梦境?写梦中仙境的美丽,反衬出现实世界的丑恶,表明对现实,对权贵的憎恶,写幻想写梦境是为写不事权贵的立场服务的。刘老师从本诗的浪漫主义特色入手,选出诗歌中带有大胆的夸张、丰富奇特想象特点的诗句进行解读。即使是遭到了高力士等人的谗言诽谤,即使是心灰意冷、极度失望,即使经历了幻灭——慨叹——决绝,李白仍心存希冀,乐观进取,执着追求。这是诗人梦醒后的心路历程,是一以贯之的幽愤情绪和傲岸精神的集中表现。不管是夸张想象,还是乐观坚强,都是李白浪漫主义精神的形象反映。叶老师从诗歌的主题切入,深度解析,抓住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诗人以梦游的形式向世人表明了自己的心迹,在现实与理想的夹缝中,通过梦境寄托对理想的追求。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虽然诗中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流露出了世事虚幻无常,人生如梦,行乐须及时的消极避世思想。但更多的是蔑视权贵、傲岸不羁的品格,追求自由、不事权贵的人格。三位老师从不同角度挖掘文本内涵,全方位深入解读了这篇诗歌,增强了教师解读文本的能力,促进了高效课堂的建设。
我们应该在语文课堂实践中不断总结,推出切实有效的实施策略,让“同课异构”成为真正有价值的教研活动,促进教师自身专业发展,加快高效课堂的建设步伐。
作者简介:江苏省无锡市洛社高级中学语文教师,中学一级教师。
(责任编辑:杨志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