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阅读能力的高低,关键在于对作品内容的挖掘,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要认真揣摩学生的个性阅读体验;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关注学生的阅读价值取向。以致使学生的阅读水平逐渐提升。
关键词:学生主体;个性发展;价值取向
一、值得深思的个性阅读体验
一位教师在教学《愚公移山》时,为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倡导发散思维、求异思维、激发创造性,安排了一个教学环节:让学生评价文章的人物,要求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此言一出,学生把焦点一致对准了“愚公”,并且总结出愚公的确实“愚”:面对太行、王屋两座高山建房,是一愚;率“孀妻弱子”挖山,使用“童工”,属违法,是二愚;挖山破坏生态平衡,急功近利,是三愚;靠区区人力,企图改变大自然,自不量力,是四愚……不一而足。
教师:“如果你是愚公,你怎么办?”
学生:“把家搬走,省时省力。”“将此地开辟为风景区,吸引游客赚钱。”“靠山吃山,把它开发为林场。”……
教学在这样的“高潮”中结束了。
不错,学生的观点是“独特”了,教师发展求异思维的目的也达到了。但是,这堂课留给学生的是什么?沉淀在学生心底的又是什么?如此“创新”的价值是什么?
我为“愚公”悲哀:他所代表的中华民族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底蕴要后继无人了;他所表现的为后人开路的伟大人格仅仅一个“愚”字就概括了。
我为“教师”悲哀:十年树树,百年树人。你要为我华夏的未来树什么样的人啊!
我为“学生”悲哀:功利性已经渗透到我们下一代的骨髓里了。
我更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悲哀:难怪面对同样的选题,美国的学生无一例外的选择“智慧”和“美”,而我们的学生却选择“金钱”和“权力”。这是中国教育的悲哀,更是语文教学的悲哀。
二、尊重绝不等于迁就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要变“一元解读”为“多元解读”,让学生在多元解读的过程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提高阅读的综合素养。这无疑是对传统阅读教学观的一大发展,是关注人,关注人的全面发展这一先进的教育理念在阅读教学中的体现。
但是,教师在鼓励个性阅读,尊重个性体验,过多地充当学生学习“伙伴”的时候,切不可忘记自己“引导者”的角色。一方面要构建安全、民主、和谐的课堂生态环境;另一方面,教师要学会多层次、多角度的倾听,面对学生众多的声音,教师要能分辨出哪些是对学生健康发展有利的,哪些是对学生的健康发展不利甚至是有害的。一方面要尊重“多元解读”,另一方面要坚持正确的价值观与标准导向。
“多元解读”不等于“多元价值观”。
在新课程的阅读教学中,出现了很多类似于上文的“个性解读”。比如:成语“滥竽充数”中不学无术的南郭先生,成了“善于审时度势,善于把握时机”的人,“狐假虎威”中的狐狸成了“聪明、机智,化险为夷”的楷模。如此的“多元”,如此的“求异”,如果教师不加以适时地正确的引导,势必造成学生思想上的混乱。要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的课程目标也只能是一句空话。
“多元解读”不等于“多元标准”。
尊重个性差异,倡导多元理解,是建立在一定的标准或共识的基础之上的。如果我们在解读文本时没有一定的标准,让学生任意见仁见智,只能使阅读教学陷入混乱无序的状态。学生是成长中的人,他们对文本的理解难免会出现浅解、误解甚至曲解,教师要用积极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去引导学生对作品及作品中的人物作出正确的解读,切不可用学生个体的误解、曲解来代替文本原本的意义。
三、关于阅读教学的价值取向
古人云: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这“为”与“不为”之间起统率作用的就是价值观。价值观人人皆有,只不过有的高贵,有的低俗,有的平庸。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价值观,使古今多少英雄的美名有口皆碑,“宁可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的价值观让多少恶人骂名千古。
阅读教学要交给学生必要的语文知识,要交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要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完善人格的修炼,提升人格的魅力也同样重要。人的生存与发展要靠技能,也要靠人品。而决定人品优劣的就是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阅读教学的人文性是什么?就是要选取语文教材中独有的人类文化中有益于学生人格养成的那些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熏陶感染,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愚公移山》的人文价值在哪里?就在于让学生通过品读“愚公”形成一种情感——对愚公的崇拜,进而形成一种意识——面对困难,不畏惧、不逃避,要勇敢地战胜它。这是《愚公移山》这篇小小的寓言历经万世而不衰的根本原因。
《孔乙己》的人文价值是什么?那就是通过品味“孔乙己”的悲剧,思考我们自己该如何读书、如何做人。可惜,我们的教学却一直在“批判封建社会,批判封建科举制度”上徘徊不前。
阅读教学的最高境界是“引导学生从作品中读出自己”。“读出自己、思考自己、修正自己”应该成为语文阅读教学的价值取向。
关键词:学生主体;个性发展;价值取向
一、值得深思的个性阅读体验
一位教师在教学《愚公移山》时,为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倡导发散思维、求异思维、激发创造性,安排了一个教学环节:让学生评价文章的人物,要求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此言一出,学生把焦点一致对准了“愚公”,并且总结出愚公的确实“愚”:面对太行、王屋两座高山建房,是一愚;率“孀妻弱子”挖山,使用“童工”,属违法,是二愚;挖山破坏生态平衡,急功近利,是三愚;靠区区人力,企图改变大自然,自不量力,是四愚……不一而足。
教师:“如果你是愚公,你怎么办?”
学生:“把家搬走,省时省力。”“将此地开辟为风景区,吸引游客赚钱。”“靠山吃山,把它开发为林场。”……
教学在这样的“高潮”中结束了。
不错,学生的观点是“独特”了,教师发展求异思维的目的也达到了。但是,这堂课留给学生的是什么?沉淀在学生心底的又是什么?如此“创新”的价值是什么?
我为“愚公”悲哀:他所代表的中华民族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底蕴要后继无人了;他所表现的为后人开路的伟大人格仅仅一个“愚”字就概括了。
我为“教师”悲哀:十年树树,百年树人。你要为我华夏的未来树什么样的人啊!
我为“学生”悲哀:功利性已经渗透到我们下一代的骨髓里了。
我更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悲哀:难怪面对同样的选题,美国的学生无一例外的选择“智慧”和“美”,而我们的学生却选择“金钱”和“权力”。这是中国教育的悲哀,更是语文教学的悲哀。
二、尊重绝不等于迁就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要变“一元解读”为“多元解读”,让学生在多元解读的过程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提高阅读的综合素养。这无疑是对传统阅读教学观的一大发展,是关注人,关注人的全面发展这一先进的教育理念在阅读教学中的体现。
但是,教师在鼓励个性阅读,尊重个性体验,过多地充当学生学习“伙伴”的时候,切不可忘记自己“引导者”的角色。一方面要构建安全、民主、和谐的课堂生态环境;另一方面,教师要学会多层次、多角度的倾听,面对学生众多的声音,教师要能分辨出哪些是对学生健康发展有利的,哪些是对学生的健康发展不利甚至是有害的。一方面要尊重“多元解读”,另一方面要坚持正确的价值观与标准导向。
“多元解读”不等于“多元价值观”。
在新课程的阅读教学中,出现了很多类似于上文的“个性解读”。比如:成语“滥竽充数”中不学无术的南郭先生,成了“善于审时度势,善于把握时机”的人,“狐假虎威”中的狐狸成了“聪明、机智,化险为夷”的楷模。如此的“多元”,如此的“求异”,如果教师不加以适时地正确的引导,势必造成学生思想上的混乱。要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的课程目标也只能是一句空话。
“多元解读”不等于“多元标准”。
尊重个性差异,倡导多元理解,是建立在一定的标准或共识的基础之上的。如果我们在解读文本时没有一定的标准,让学生任意见仁见智,只能使阅读教学陷入混乱无序的状态。学生是成长中的人,他们对文本的理解难免会出现浅解、误解甚至曲解,教师要用积极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去引导学生对作品及作品中的人物作出正确的解读,切不可用学生个体的误解、曲解来代替文本原本的意义。
三、关于阅读教学的价值取向
古人云: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这“为”与“不为”之间起统率作用的就是价值观。价值观人人皆有,只不过有的高贵,有的低俗,有的平庸。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价值观,使古今多少英雄的美名有口皆碑,“宁可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的价值观让多少恶人骂名千古。
阅读教学要交给学生必要的语文知识,要交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要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完善人格的修炼,提升人格的魅力也同样重要。人的生存与发展要靠技能,也要靠人品。而决定人品优劣的就是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阅读教学的人文性是什么?就是要选取语文教材中独有的人类文化中有益于学生人格养成的那些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熏陶感染,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愚公移山》的人文价值在哪里?就在于让学生通过品读“愚公”形成一种情感——对愚公的崇拜,进而形成一种意识——面对困难,不畏惧、不逃避,要勇敢地战胜它。这是《愚公移山》这篇小小的寓言历经万世而不衰的根本原因。
《孔乙己》的人文价值是什么?那就是通过品味“孔乙己”的悲剧,思考我们自己该如何读书、如何做人。可惜,我们的教学却一直在“批判封建社会,批判封建科举制度”上徘徊不前。
阅读教学的最高境界是“引导学生从作品中读出自己”。“读出自己、思考自己、修正自己”应该成为语文阅读教学的价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