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及野生动物摄影,人们总会联想到东非大草原、亚马逊雨林。其实,拍摄野生动物不一定非要远行。我国从大兴安岭到喀斯特雨林,从长江中下游湿地到青藏高原,有不少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很适合“掘金”。在国内拍摄,一方面可以省下大笔的交通费,另一方面也是在为中国的野生动物保护贡献一份力量—好的影像作品总是能打动人,让人们发自内心地去保护生物。
我的家乡新疆是风光、民俗题材摄影创作的富矿,更是野生动物摄影的宝地。准噶尔盆地边缘的广袤荒漠,一度野外绝迹的普氏野马在各方努力下重归故里,成功繁衍;还有一种名叫鹅喉羚的羚羊是最容易见到的兽类。从乌鲁木齐到阿勒泰的216国道穿过卡拉麦里山保护区,运气好的游客站在路边就能远远地看到,它们优雅的体态和机敏的行为,很适合用镜头去抓拍。
抓拍,就在两秒钟
盛夏的卡拉麦里山,正午阳光灼人,地面升起的扰流,明晃晃地刺眼。透过8倍望远镜,我和同行的摄影师发现一群蒙古野驴正聚在一起,时不时地在沙土里打滚儿。新疆与内地省份有2个小时的时差,18时许,太阳方稍稍西偏,一群一群的鹅喉羚出现在望远镜里,我和同伴躲在车里寻找拍摄的机会。
即便是七八月间,卡拉麦里山的雨水也算不上充沛,稀疏的植被无法为动物们涵养降水,国道路基下的低洼处就成了鹅喉羚寻找水源的目标,它们要克服的是恐惧。
鹅喉羚已经习惯了过往的车辆,可一旦有人停车,它们立即警惕起来—伸直了脖子,瞪着目标,如有人下车,它们的小尾巴立马竖起,一圈儿一圈儿地甩起来,向附近的同伴示警,而后狂奔逃离至两三百米远处的土丘后。一只狡猾的鹅喉羚,只露出额头和眼睛,盯着我们,只要再向前几步,它便毫不犹豫地大撤离,用一骑绝尘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
一小群鹅喉羚出现在前方一点钟方向的土丘上,我在望远镜里观察,居然都是母兽带着小崽。母羚一边带孩子,一边孕育新生命,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驾驶员也摸到了窍门,缓缓地沿着公路靠近,突然领头的一只母兽停了下来,我们心里顿时紧张起来,莫非是觉察到我们的图谋了?停顿了几秒钟,这群鹅喉羚终于走下了土丘,我知道机会来了!
我们的车继续向前“爬”,此时的鹅喉羚已经到了小水坑,我的视线完全被路基遮挡,一时也不敢伸出头去观察,驾驶员凭感觉缓缓停下车,当我摇下车窗,探出身子去寻找目标时,突然发现一对母子就在我的正下方,鹅喉羚妈妈抬起头,愣了两秒钟,蹬腿一弹,和小崽朝着相反的方向逃离。
在野外拍摄我总会优先携带佳能EF 400mm F5.6 L USM镜头,关键时刻,这只长焦镜头在车内发挥了大作用。我迅速将镜头举起对准母兽,在它蹬腿的一瞬间完成对焦一阵连拍。幸运的是,其中一张恰好把母子都收入画面中,锁定了它们将要分离的那一刻。
危险降临时,妈妈为何会舍弃孩子?保护区野外巡护专家分析说,这是野生动物最基本的求生策略,捕食者往往只能选择一个目标追击,母子本能地“分道扬镳”,这样至少可以保证家族血脉的延续,威胁一旦解除,它们会很快在远处汇合。
守候,为羚羊少年
入冬后,卡拉麦里山一片雪色,鹅喉羚在严寒中扒开积雪,啃食冰冷的枯草。此时,中青年个体鹅喉羚的毛色最为蓬松油亮,而年老体衰的弱者很可能熬不到开春就会被淘汰—大自然的优胜劣汰虽然残酷,但对种群的整体繁荣是不小的促进。
2010年,卡拉麦里山遭遇罕见的雪灾,我坐在副驾驶座位上,焦急地寻找鹅喉羚的踪迹。尽管是阴天,窗外的白雪依然刺眼,终于在远远的山头上看见一群鹅喉羚排着纵队缓缓地走来。成年个体明显较往年瘦弱了不少,皮毛蓬乱而灰暗,在雪地里走得有气无力。
在雪中拍野生动物,一定要有充分的准备,哪怕是中午,气温也会低于-20℃,若再遇上刮风,体感温度会更低。帽子、手套、足够厚的保暖裤、雪地靴都是必不可少的装备。我小心翼翼顺着路基下到雪地里,一脚深一脚浅地前行。每一步都很吃力,穿过一处基坑时,积雪没过了腰,幸好准备充分,否则雪灌进裤子和鞋就惨了。等找到合适的机位,我已满头大汗。
此时领头的鹅喉羚已经进入觅食地,只不过离我还很远。我试拍了几张后对曝光进行了调整。阴天拍摄的好处是白雪和动物主体的光比不会太强烈,利于表现细节。
越来越多的鹅喉羚一字排开,翻找食物。忽然两只健壮的鹅喉羚“少年”离开了大队伍,突然对我发生兴趣,欢快地迈着步子,迎面向我走来。这可是千年修来的福分,我不停地按下快门,很快,400mm镜头的视野范围只能装下一只鹅喉羚了,我真后悔没把70-200mm镜头带下车。
正当我懊悔之际,取景器里突然又多了几只久经沙场的鹅喉羚“家长”,想必是它们不放心孩子而追了过来,在“少年们”身后压阵。我连忙调整构图,拍下难得的画面。就在回放照片检查曝光的时候,我下意识地挪了挪身子,“少年们”因此警觉,连忙掉头跑回大队伍中。但我仍不忍离去,在雪地里坐了许久,回味它们对我的好奇和信任。
也许涉世不深的鹅喉羚“少年”还没有真正体会到生存的残酷,比起人类的贪婪,寒冬真算不了什么—捕猎、开矿、炼油……人类无节制地从自然攫取资源,正在把荒漠上的生灵逼上绝境。所以我想通过我的博客“跟着动物去旅行”,和汇集了相关目的地关键旅行信息的同名图文书,呼吁越来越多的同好拿起相机,在尊重动物的前提下拍摄它们,像“野性中国”创办人奚志农倡导的那样—“用影像保护自然”。
韦晔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panda0086
我的家乡新疆是风光、民俗题材摄影创作的富矿,更是野生动物摄影的宝地。准噶尔盆地边缘的广袤荒漠,一度野外绝迹的普氏野马在各方努力下重归故里,成功繁衍;还有一种名叫鹅喉羚的羚羊是最容易见到的兽类。从乌鲁木齐到阿勒泰的216国道穿过卡拉麦里山保护区,运气好的游客站在路边就能远远地看到,它们优雅的体态和机敏的行为,很适合用镜头去抓拍。
抓拍,就在两秒钟
盛夏的卡拉麦里山,正午阳光灼人,地面升起的扰流,明晃晃地刺眼。透过8倍望远镜,我和同行的摄影师发现一群蒙古野驴正聚在一起,时不时地在沙土里打滚儿。新疆与内地省份有2个小时的时差,18时许,太阳方稍稍西偏,一群一群的鹅喉羚出现在望远镜里,我和同伴躲在车里寻找拍摄的机会。
即便是七八月间,卡拉麦里山的雨水也算不上充沛,稀疏的植被无法为动物们涵养降水,国道路基下的低洼处就成了鹅喉羚寻找水源的目标,它们要克服的是恐惧。
鹅喉羚已经习惯了过往的车辆,可一旦有人停车,它们立即警惕起来—伸直了脖子,瞪着目标,如有人下车,它们的小尾巴立马竖起,一圈儿一圈儿地甩起来,向附近的同伴示警,而后狂奔逃离至两三百米远处的土丘后。一只狡猾的鹅喉羚,只露出额头和眼睛,盯着我们,只要再向前几步,它便毫不犹豫地大撤离,用一骑绝尘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
一小群鹅喉羚出现在前方一点钟方向的土丘上,我在望远镜里观察,居然都是母兽带着小崽。母羚一边带孩子,一边孕育新生命,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驾驶员也摸到了窍门,缓缓地沿着公路靠近,突然领头的一只母兽停了下来,我们心里顿时紧张起来,莫非是觉察到我们的图谋了?停顿了几秒钟,这群鹅喉羚终于走下了土丘,我知道机会来了!
我们的车继续向前“爬”,此时的鹅喉羚已经到了小水坑,我的视线完全被路基遮挡,一时也不敢伸出头去观察,驾驶员凭感觉缓缓停下车,当我摇下车窗,探出身子去寻找目标时,突然发现一对母子就在我的正下方,鹅喉羚妈妈抬起头,愣了两秒钟,蹬腿一弹,和小崽朝着相反的方向逃离。
在野外拍摄我总会优先携带佳能EF 400mm F5.6 L USM镜头,关键时刻,这只长焦镜头在车内发挥了大作用。我迅速将镜头举起对准母兽,在它蹬腿的一瞬间完成对焦一阵连拍。幸运的是,其中一张恰好把母子都收入画面中,锁定了它们将要分离的那一刻。
危险降临时,妈妈为何会舍弃孩子?保护区野外巡护专家分析说,这是野生动物最基本的求生策略,捕食者往往只能选择一个目标追击,母子本能地“分道扬镳”,这样至少可以保证家族血脉的延续,威胁一旦解除,它们会很快在远处汇合。
守候,为羚羊少年
入冬后,卡拉麦里山一片雪色,鹅喉羚在严寒中扒开积雪,啃食冰冷的枯草。此时,中青年个体鹅喉羚的毛色最为蓬松油亮,而年老体衰的弱者很可能熬不到开春就会被淘汰—大自然的优胜劣汰虽然残酷,但对种群的整体繁荣是不小的促进。
2010年,卡拉麦里山遭遇罕见的雪灾,我坐在副驾驶座位上,焦急地寻找鹅喉羚的踪迹。尽管是阴天,窗外的白雪依然刺眼,终于在远远的山头上看见一群鹅喉羚排着纵队缓缓地走来。成年个体明显较往年瘦弱了不少,皮毛蓬乱而灰暗,在雪地里走得有气无力。
在雪中拍野生动物,一定要有充分的准备,哪怕是中午,气温也会低于-20℃,若再遇上刮风,体感温度会更低。帽子、手套、足够厚的保暖裤、雪地靴都是必不可少的装备。我小心翼翼顺着路基下到雪地里,一脚深一脚浅地前行。每一步都很吃力,穿过一处基坑时,积雪没过了腰,幸好准备充分,否则雪灌进裤子和鞋就惨了。等找到合适的机位,我已满头大汗。
此时领头的鹅喉羚已经进入觅食地,只不过离我还很远。我试拍了几张后对曝光进行了调整。阴天拍摄的好处是白雪和动物主体的光比不会太强烈,利于表现细节。
越来越多的鹅喉羚一字排开,翻找食物。忽然两只健壮的鹅喉羚“少年”离开了大队伍,突然对我发生兴趣,欢快地迈着步子,迎面向我走来。这可是千年修来的福分,我不停地按下快门,很快,400mm镜头的视野范围只能装下一只鹅喉羚了,我真后悔没把70-200mm镜头带下车。
正当我懊悔之际,取景器里突然又多了几只久经沙场的鹅喉羚“家长”,想必是它们不放心孩子而追了过来,在“少年们”身后压阵。我连忙调整构图,拍下难得的画面。就在回放照片检查曝光的时候,我下意识地挪了挪身子,“少年们”因此警觉,连忙掉头跑回大队伍中。但我仍不忍离去,在雪地里坐了许久,回味它们对我的好奇和信任。
也许涉世不深的鹅喉羚“少年”还没有真正体会到生存的残酷,比起人类的贪婪,寒冬真算不了什么—捕猎、开矿、炼油……人类无节制地从自然攫取资源,正在把荒漠上的生灵逼上绝境。所以我想通过我的博客“跟着动物去旅行”,和汇集了相关目的地关键旅行信息的同名图文书,呼吁越来越多的同好拿起相机,在尊重动物的前提下拍摄它们,像“野性中国”创办人奚志农倡导的那样—“用影像保护自然”。
韦晔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panda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