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喉羚拍摄记

来源 :摄影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15648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及野生动物摄影,人们总会联想到东非大草原、亚马逊雨林。其实,拍摄野生动物不一定非要远行。我国从大兴安岭到喀斯特雨林,从长江中下游湿地到青藏高原,有不少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很适合“掘金”。在国内拍摄,一方面可以省下大笔的交通费,另一方面也是在为中国的野生动物保护贡献一份力量—好的影像作品总是能打动人,让人们发自内心地去保护生物。
  我的家乡新疆是风光、民俗题材摄影创作的富矿,更是野生动物摄影的宝地。准噶尔盆地边缘的广袤荒漠,一度野外绝迹的普氏野马在各方努力下重归故里,成功繁衍;还有一种名叫鹅喉羚的羚羊是最容易见到的兽类。从乌鲁木齐到阿勒泰的216国道穿过卡拉麦里山保护区,运气好的游客站在路边就能远远地看到,它们优雅的体态和机敏的行为,很适合用镜头去抓拍。
  抓拍,就在两秒钟
  盛夏的卡拉麦里山,正午阳光灼人,地面升起的扰流,明晃晃地刺眼。透过8倍望远镜,我和同行的摄影师发现一群蒙古野驴正聚在一起,时不时地在沙土里打滚儿。新疆与内地省份有2个小时的时差,18时许,太阳方稍稍西偏,一群一群的鹅喉羚出现在望远镜里,我和同伴躲在车里寻找拍摄的机会。
  即便是七八月间,卡拉麦里山的雨水也算不上充沛,稀疏的植被无法为动物们涵养降水,国道路基下的低洼处就成了鹅喉羚寻找水源的目标,它们要克服的是恐惧。
  鹅喉羚已经习惯了过往的车辆,可一旦有人停车,它们立即警惕起来—伸直了脖子,瞪着目标,如有人下车,它们的小尾巴立马竖起,一圈儿一圈儿地甩起来,向附近的同伴示警,而后狂奔逃离至两三百米远处的土丘后。一只狡猾的鹅喉羚,只露出额头和眼睛,盯着我们,只要再向前几步,它便毫不犹豫地大撤离,用一骑绝尘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
  一小群鹅喉羚出现在前方一点钟方向的土丘上,我在望远镜里观察,居然都是母兽带着小崽。母羚一边带孩子,一边孕育新生命,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驾驶员也摸到了窍门,缓缓地沿着公路靠近,突然领头的一只母兽停了下来,我们心里顿时紧张起来,莫非是觉察到我们的图谋了?停顿了几秒钟,这群鹅喉羚终于走下了土丘,我知道机会来了!
  我们的车继续向前“爬”,此时的鹅喉羚已经到了小水坑,我的视线完全被路基遮挡,一时也不敢伸出头去观察,驾驶员凭感觉缓缓停下车,当我摇下车窗,探出身子去寻找目标时,突然发现一对母子就在我的正下方,鹅喉羚妈妈抬起头,愣了两秒钟,蹬腿一弹,和小崽朝着相反的方向逃离。
  在野外拍摄我总会优先携带佳能EF 400mm F5.6 L USM镜头,关键时刻,这只长焦镜头在车内发挥了大作用。我迅速将镜头举起对准母兽,在它蹬腿的一瞬间完成对焦一阵连拍。幸运的是,其中一张恰好把母子都收入画面中,锁定了它们将要分离的那一刻。
  危险降临时,妈妈为何会舍弃孩子?保护区野外巡护专家分析说,这是野生动物最基本的求生策略,捕食者往往只能选择一个目标追击,母子本能地“分道扬镳”,这样至少可以保证家族血脉的延续,威胁一旦解除,它们会很快在远处汇合。
  守候,为羚羊少年
  入冬后,卡拉麦里山一片雪色,鹅喉羚在严寒中扒开积雪,啃食冰冷的枯草。此时,中青年个体鹅喉羚的毛色最为蓬松油亮,而年老体衰的弱者很可能熬不到开春就会被淘汰—大自然的优胜劣汰虽然残酷,但对种群的整体繁荣是不小的促进。
  2010年,卡拉麦里山遭遇罕见的雪灾,我坐在副驾驶座位上,焦急地寻找鹅喉羚的踪迹。尽管是阴天,窗外的白雪依然刺眼,终于在远远的山头上看见一群鹅喉羚排着纵队缓缓地走来。成年个体明显较往年瘦弱了不少,皮毛蓬乱而灰暗,在雪地里走得有气无力。
  在雪中拍野生动物,一定要有充分的准备,哪怕是中午,气温也会低于-20℃,若再遇上刮风,体感温度会更低。帽子、手套、足够厚的保暖裤、雪地靴都是必不可少的装备。我小心翼翼顺着路基下到雪地里,一脚深一脚浅地前行。每一步都很吃力,穿过一处基坑时,积雪没过了腰,幸好准备充分,否则雪灌进裤子和鞋就惨了。等找到合适的机位,我已满头大汗。
  此时领头的鹅喉羚已经进入觅食地,只不过离我还很远。我试拍了几张后对曝光进行了调整。阴天拍摄的好处是白雪和动物主体的光比不会太强烈,利于表现细节。
  越来越多的鹅喉羚一字排开,翻找食物。忽然两只健壮的鹅喉羚“少年”离开了大队伍,突然对我发生兴趣,欢快地迈着步子,迎面向我走来。这可是千年修来的福分,我不停地按下快门,很快,400mm镜头的视野范围只能装下一只鹅喉羚了,我真后悔没把70-200mm镜头带下车。
  正当我懊悔之际,取景器里突然又多了几只久经沙场的鹅喉羚“家长”,想必是它们不放心孩子而追了过来,在“少年们”身后压阵。我连忙调整构图,拍下难得的画面。就在回放照片检查曝光的时候,我下意识地挪了挪身子,“少年们”因此警觉,连忙掉头跑回大队伍中。但我仍不忍离去,在雪地里坐了许久,回味它们对我的好奇和信任。
  也许涉世不深的鹅喉羚“少年”还没有真正体会到生存的残酷,比起人类的贪婪,寒冬真算不了什么—捕猎、开矿、炼油……人类无节制地从自然攫取资源,正在把荒漠上的生灵逼上绝境。所以我想通过我的博客“跟着动物去旅行”,和汇集了相关目的地关键旅行信息的同名图文书,呼吁越来越多的同好拿起相机,在尊重动物的前提下拍摄它们,像“野性中国”创办人奚志农倡导的那样—“用影像保护自然”。
  韦晔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panda0086
其他文献
玛丽安·德鲁(Marian Drew)在自己的摄影集《静物—澳洲篇》(Still Life-Australiana)中,充分地融合了17世纪欧洲油画的经典风格,这一系列作品用改良后的传统静物写生手法展示血腥残酷的“公路杀戮”(野生动物被道路上行驶的汽车或卡车撞击而亡),从而形成一种强烈的对比:毫无生气的动物尸体被放置在精美的桌布上,这一幕美艳诱人,却令人惴惴不安。  也许这些画面和其所对应的油画之
期刊
秋季是登山拍摄的最佳季节。秋风好比一支神奇的彩笔,肆意挥洒,将华山绘成了一幅灿烂的画卷。秋天的华山,温度适中,红叶满山,山崖为底,松桧为墨。从山脚下的郁郁葱葱到山顶上的红黄相间,华山上的每一个台阶都浸染在了红叶的绚烂中。千尺幢、百尺峡、老君犁沟,这些华山著名的景点,在不同角度、不同时刻都展示着不一样的红叶流动。鹞子翻身、长空栈道、苍龙岭,更是险中红叶别样红。西峰上茫茫云海,红叶相伴,美轮美奂;金锁
期刊
何星:最近我看了一部西班牙的老电影,名字叫《影子部队》。您看过吗?  李少白:看过,并且还是在我的青年时代—1960年代看的。当时是一部新电影,是一个喜剧片,让我记忆深刻。  这部电影的名字引起了我的兴趣。电影是以男性的视角展现女性的世界,将女性看作男性的影子。由此让我联想到,我们生活的世界是否也可以看成是由两个世界组成:一个是光亮的世界,另一个是它的影子所组成的世界。再进一步想,在摄影中也存在着
期刊
淅沥的秋雨让9月的平遥古城多了一些凉意,也让本来热闹的2013中国平遥国际摄影大展显得内敛起来。  9月21日下午,由《摄影世界》杂志社主办的“当名人遇上人像摄影名家”讲座暨读者联谊会于在平遥古城柴油机厂摄影节主展区举办,临近3点,原本空荡荡的会议室突然像变戏法一样挤满了来参加活动的人。本次讲座的主讲人是新华社高级人像摄影师郝远征,活动由《摄影世界》总编辑吴笛主持。  郝远征老师从事摄影工作30多
期刊
索尼世界摄影奖(The Sony World Photography Awards)是世界领先的全球性摄影奖项,目前2014年度大赛正在火热进行中。为了给中国大陆摄影师提供更多的机会,索尼(中国)将开展全新的中国大陆赛区专项奖,以发掘中国优秀的摄影师。  参赛方式:  索尼世界摄影奖旨在宣扬国际当代摄影艺术,任意品牌相机拍摄的作品均可参加,大赛包括适合职业摄影师的15项专业赛类别;适合业余摄影师和
期刊
原生态“蕾丝边”  Google图片能告诉你,直男(指异性恋男性)对“蕾丝边”( 指女性同性恋者)的兴趣有多浓厚。靠着善解人意的智能排序,一对对散发着性暗示的女郎图片充斥了搜索结果的前3页,而且不都是色情品广告。  挑战传统性别秩序的女同性恋被涂抹上男性喜爱的口味,创造出“我不需要男人” 的挑逗噱头。稍加粉饰,这种创造还显得特别可信,好像讨人喜欢的女同志就该如此。异性恋男性对这个群体乐此不疲的误解
期刊
“女人想要写小说,必须有钱,再加一间自己的房间。”  在《一间自己的房间》(A Room of One's Own,1929年)中,化身玛丽的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1882~1941,英国女作家,批判家,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人物,《一间自己的房间》为其代表性散文作品—编者注)因为女性身份而被禁止单独进入图书馆,她不得不在柔软而适于思考的草坪上疾步走过,躲避着守卫,退回到“属于
期刊
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图片就像是摆在货架上的商品。同一档次商品的基准价值通常是差不多的。但是在现实的市场环境中,即便是看起来没有什么区别的矿泉水,由于品牌的不同,价格往往是天差地别。  一个优秀的职业摄影师到底是成功还是平庸,营销确实是极其重要的一个部分。好的营销其实就是给优秀的职业摄影师找到一个好的出口,通过这个出口才能够让更多不了解你的人认识你,进而认识你的价值。  摄影作品的营销,包括摄影师的个
期刊
秦晴在新华社云南分社作摄影记者13年了。她总是背着摄影包,奔波在高原。高山密林,江河湖畔,到处都留下了秦晴深深浅浅的足迹。云南全省128个县市,她几乎跑遍。最遥远的德钦县,最艰苦的耿马县,最难行的镇雄县,都洒下过她的汗水。  当秦晴听说我要采访她,她连忙不好意思地说:“我不是最好的女摄影记者……”  我说,我就是想让大家了解,你这个“不是最好”的女摄影记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梦想成为摄影记者 
期刊
摄影是大众情人,因为它可以记录影像,显现过去……不过这个我们耳熟能详的陈述或许只是摄影的表象。从另一个角度看,摄影更像是创造消失的魔法师,它是既擅长记录又专于消弭的媒介,而且消弭所摄之物似乎是它的宿命。  将摄影与消弭联系到一起已不是一个危言耸听的新话题。法国哲学家让·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1929~2007)论及了摄影中主客互反的“消失”;英国批评家、作家和艺术家约翰·伯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