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简约而高效”的数学课堂

来源 :江西教育·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ngj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然界原本就是简约的,人们的生活也提倡“简约”,因而我们的数学教学,其实也更应该追求“简约”。数学的公式定理讲究简明,问题解决的思路讲究简单,数学的语言讲究简洁……这都说明数学是遵循“简约而高效”的原则的。笔者试图从“简约教学”的角度来思考,谈谈如何构建“高效课堂”。
  一、教学目标力求简明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师生的所有活动应该是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的。它首先确定了对学生应该达到学习效果的期望,其次也给教学任务是否完成提供测量和评价的标准,使我们的教学有了明确的方向。
  数学课教学目标的设定,应考虑两个方面:一是引导学生揭示教材的内容,以及这些“知识、技能”所发生的过程及其思维方向;二是引导学生探索数学活动的方法、步骤,获得对数学事实的体验。在表述具体教学目标时,尽量使用表示学生行为的动词,如“观察”“学会”“经历”“懂得”“尝试”“能够”等。让学生一开始就明确本节课要“学什么”“怎样学”和“练什么”,做到“心中有数”。
  如“整式的加减”的教学目标:1.进一步经历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的过程,培养符号意识;2.会进行整式加减运算,并能说明其中的算理;3.经历探索整式加减运算法则的过程,发展观察、归纳、概括等能力和数学表达能力;4.在运用整式的加减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这样,目标指向明确、可控可测,真正体现了教学目标的价值。
  二、教学主线力求明晰
  每堂好课都必定有一条十分清晰的主线。教学的主线,指的是围绕教学重点目标铺设的、贯穿课堂教学首尾的主要发展脉络。一般的数学学习内容可以化解为三个问题:学什么、怎么学、如何用,这三个问题构成了数学课的认知主线。若能抓住这三个问题,课堂教学主线就会相当清爽、简明。
  如“分式”教学时,教师应抓住以数学的“简约、对称”等方法对分式进行化整、约分作为教学主线,由此引出并探索“分式基本性质”这一重要结果。实际上推出分式的基本性质并应用于解决生活问题就是教学明线,而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类比、归纳、分类等数学思想方法则为一条暗线(这是数学教学的难点之一)。课堂中明晰的教学主线,使一堂课显得条理清晰、环环相扣,重点突出,精彩纷呈,进而使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等这些三维目标能顺利达成。
  三、教学环节力求简化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如何在课堂上组织数学活动,激活学生思维?在课堂上要让学生自主地参与活动,通过让学生动手做、动脑想、动口说,使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探求新知,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这就要求在教学设计时,力求简化教学环节,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和更多的思维空间,使学生明白自己要学什么,怎么有效地学习知识,力求每个环节都朴实、简化、高效。同样,也给教师更多的课堂调控和自我反思的空间,使教师明白自己该教什么。
  一堂自主学习的数学课,可以设计以下五个环节:引导自学(问题导学)—自学检测—交流释疑—精讲点拨—当堂训练。这种教学模式在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理念下,通过引导自学、交流释疑、巩固拓展、当堂检测等教学环节,让学生处于不断探究与积极思维活动中,从而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框架,训练思维品质,并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现了“简约而高效”的教学思想。
  四、评价语言力求简练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如果能够言简意赅,简要流畅,可以启发学生去探索、去追问、去挖掘,使学生的思维经常处在活跃状态,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果。
  (一)问题语言导向明确。
  教师提问时,语言表述一定要准确精练。在教学“轴对称图形”的导入环节,教师组织女生摆出“千手观音”的造型,进而发问:这个节目带给人们很强的视觉和艺术享受,你觉得节目中这些造型有什么特点?学生非常自然地引出了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这种导入语言非常简约而有效。
  (二)评价语言简练真诚。
  古人云:“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教学评价具有激励、诊断、指导的功能,课堂中教师的评价语言不仅能影响课堂教学气氛和活动,有时甚至能影响学生一生的发展。激励性语言隐藏的是一种教育策略,即运用激励性语言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实现自身潜能,以真正确立学生主体地位,让课堂评价评出自信,评出创新,进而促进课堂教学效益,成为促进学生学会学习的有力武器。学生在课堂上的回答不可能每次都完全正确,教师应适时用机智的语言来纠正、鼓励学生的回答,注意情绪导向,做到引而不发。数学课的评价语言力戒廉价表扬,要真实坦诚。它是教师教学个性充分展示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追求简约化课堂过程中更为重要,它对于学生幼小心灵的激励、唤醒、调节、启迪的作用是巨大的。 (作者单位: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教学研究室)
其他文献
摘 要:传统“水土保持教育”活动开展的形式不少,但多数是常规方法,适合校园内部宣传教育。随着年龄的提高,学生看问题的方式也从单一线性转向多维空间。本文旨在探索运用新型课外实践活动,使之既和高中地理校本课程资源衔接,又能让学生走出校园,运用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真正渗透“水土保持教育”理念。  关键词:水土保持教育 实践活动多样化 生态旅游  课程资源是指课程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
期刊
读三年级的儿子一放学,就嚷嚷着要背英语单词。我觉着奇怪,便笑问:“太阳从西边出来啦?”儿子一脸兴奋地说:“明天考英语,要是考100分,老师会在广场和我一起溜冰!”  儿子平常最爱去广场溜冰了。  儿子很快就背完了单词,换在平时“老牛”还不知道要“拉”多久的“破车”。我也不禁回想起自己十几年来不断与学生们“斗智”的经历。作为一门外语,英语难教。如何教好英语,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独门绝技”。下面,我将
期刊
众所周知,数学知识点众多,整体连贯性较强,且小学数学课程是学生今后数学学习的基础,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技巧掌握有关键性的作用。为了促进小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掌握,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数学知识整理复习的重要性,它可以帮助学生梳理繁多的数学知识,也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对于数学解题的熟能生巧能力。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遵循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根据学生学习进度、兴趣、状态,运用“以学定教、自主复
期刊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是高中英语教学中极为重要的部分。英语教学的目的是“掌握使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写等交际活动的能力”。从学习的角度来说,“读”是“听、说、写”的基础,因为在国内学习英语的环境中,听、说、写的机会较少,学生普遍是通过大量阅读各种英语书报杂志来丰富“语感”(Speech feeling,即对英语的感性认识),从而扩大英语词汇量,提高英语理解和表达能力。实践证明,要想提高“听、说、写”的能
期刊
古人云:读书贵能疑,疑能得教益。在学习《最佳路径》的课堂上,我得出一条结论:鼓励学生质疑,是通往孩子创新思维的最佳路径。  《最佳路径》是一篇很长,却缺少故事性和趣味性的课文,如何激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成了摆在我面前的难题。考虑到学生们年龄小,有着很强的好奇心,我便尝试着把孩子这种质疑的天性融入到教学中来展开质疑型教学,以质疑为主线,课堂教学“三步走”。  一、鼓励提问  提问,这一步骤是整个质疑
期刊
调查方式:我采用多形式、多角度、多渠道调查与分析进城儿童学困生的教育问题。具体方式包括第一,向在校学生发放调查问卷;第二,走访农村村委会、进城儿童学困生家庭;第三,走访政府相关机构,了解具体政策。  调查内容与分析: 我集中调查了七、八、九年级的235个在校学生,年龄集中在12~14岁之间,有的父母在家务农,有的父母忙于经商,有的父母外出打工。但都有一个特点,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  一、
期刊
“课堂不是教师的舞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定要重视学生的学,因为只有真正让孩子们参与到了课堂教学活动中,他们才能学到东西,才能学得快乐”(田湘军语)。2013年12月8日,笔者有幸在南昌欣赏到了田湘军老师的“Sports Day ”展示课。通过感受Mr Tian的课堂教学,笔者对设计“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一、以学生为主体,设计生活化的活动  【教学
期刊
摘 要:在现代教育中,教育工作面临的是教书与育人的双重任务。但是部分教师却将工作的重心偏移到“教书”上,而忽略了“育人”,导致现在很多孩子德育方面的缺失。本文以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让“爱”萦绕学生;尊重学生,让“爱”滋润学生的心田;多与学生沟通,让学生感受“爱”,从这三个方面,对班主任工作怎样用“爱”来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从而强化高中生的德育管理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班主任 德育 管理  班主任是
期刊
在日常生活中,Humor的交际手法一直受到人们青睐。教师是否想到,在初中英语课堂上使用Humor手法,同样会收到不一样的教学效果呢!事实上,幽默是一种行之有效、不可缺少的教育手段。人在情绪高涨时接受能力是很强的,初中生思维具有单纯、灵活的特点,结合他们好玩好动的行为特征,配以热情高涨的幽默教法,会使课堂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幽默教学的意义与功能  传统的初中英语教学,被动性强,缺乏创新理
期刊
《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富有感染力,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在废墟中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救出儿子和其他同学的传奇而感人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文章真挚感人,读后给人以强烈震撼。这是一篇表现特殊环境下的父子之情的课文,学生的生活经历与文本距离甚远,怎样才能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搭设一座桥梁,让学生逐渐走进文本,受到感染和熏陶呢?  1.利用课文背景资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