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借由费孝通先生提出的“乡土中国”观点分析,以村落、庄田、宗族等构成的基层社会为传统文化艺术提供了创生、继承、发展的必要空间,由此不难判断乡村文化艺术应属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本质上是一种“生于斯、长于斯、兴于斯”的文化样态。从更宏大的历史人文尺度上观察,乡村文化艺术具有强烈的根源性,它缘起于华夏先民所创生的伟大农耕文明,且始终围绕着农业、农民、农村展开自我体系建构,从而与乡村时空保持着荣辱与共的密切联系。在乡村时空转换前提下,乡村文化艺术与乡村振兴与否的关系更为明显,如先秦及两汉时期的黄河流域,属于中国最主要的农耕文化所在地,为中原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此地乡村文化艺术的繁荣提供了有利条件(如秧歌舞)。而隋唐之后,受到自然生态变迁、战争破坏等影响,中国农耕文明的重心南移,成就了长江中下游农耕文化的崛起,由此也诞生了更加丰富的乡村文化艺术形式(如采茶舞)。由陈炯、张倚萌共同编著的《艺术振兴乡村》一书深度剖析了乡村文化艺术与乡村振兴发展的内在联系,该书秉承“以乡村文艺谋乡村振兴”的宗旨,也为优化舞蹈艺术与农业文明的相互作用提供了科学思路。
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案例与问题相论证
《艺术振兴乡村》一书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理论研究,主要介绍了乡村文化艺术生态、环境、场域等与乡村振兴的关系,同时也分析了乡村艺术设计的动机与价值,突出“村民为中心”的乡风培育与文化建设机制,理论研究的最终落脚点是“文旅融合”,该书从理论角度论证了文旅融合升级对释放乡村文化艺术内需的积极作用。第二部分是实践探究,该书围绕着“艺术振兴乡村路径”这一主题展开,列举了书院文化、艺术市集、家群文化和区域品牌四种具体方式。第三部分为案例解读,从全书结构设计上,这一部分也是前两部分(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基础上)的延伸,具体介绍了湖北、贵州、浙江等地乡村文化艺术发展案例,证明了乡村文化艺术繁荣,对于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大价值。第四部分为全书总结,该部分内容体现出了作者强烈的问题意识,书中不仅探讨了我国乡村面临的整体性困难,还从文化艺术维度系统整合了主要问题,并提出了以艺术振兴谋求乡村振兴的政策建议。从全书整体布局来看,该书具有结构清晰、内容详实、逻辑合理等特点,为读者建立起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案例与问题相论证”的阅读架构,具有很强的指导性。
2 倡导文旅3.0理念,赋能乡村振兴实践
《艺术振兴乡村》一书倡导的“文旅3.0”理念,以此撬动乡村空间的文化内需,引导人们对传统乡村舞蹈文化艺术的关注、发掘、传承与创新,将有效赋能于乡村振兴的实践。一方面,文旅3.0理念强调舞蹈艺术与农业文明之间是存在内生联系的,如秧歌舞、采茶舞、傩戏舞、蜡花舞、铜鼓舞等舞蹈艺术形式,基本源自于农业生产动作的模仿与衍变,在此基础上不断增加祭祀、仪式、庆祝等文化功能,需要受众静下心来、融入其中,从农业文明角度去理解、揣摩,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此类舞蹈艺术的内涵。文旅3.0的内涵正符合这一点,如果说文旅1.0时代的特点是走马观花地看山看水,文旅2.0时代的特点是“吃住玩一条龙”,那么文旅3.0时代则如同一首“田园诗”。海德格尔认为,人是诗意栖居之地,揣摩诗意表达的关键就在于塑造一种“诗意栖居之地”的对应人格。在乡村振兴发展过程中,以舞蹈艺术为农业文明的展现媒介,就应该体现出舞蹈艺术自身所蕴含的地域性、民族性、历史性文化特征,由此,揭示艺术与农业文明的内生关系就成了应然之举;另一方面,文旅3.0理念揭示了利用中国乡村文化艺术实现乡村振兴发展的本质,是促进“文化 旅游”两种产业的融合,从而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更大赋能,从某种意义上说,旅游是一种在场经济,即游客出现在特定的场域(包含生态场域、人文场域、民族场域等)内,艺术设计的动机应以最大程度调动游客共鸣心理为前提,艺术设计的价值应以经济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为标准,很显然表演艺术具有更大的优势,它是一种直观的、热烈的展示方式,并且便于游客参与其中,在传播乡土文化的同时,也提供了优质的旅游体验,对于提升乡村振兴竞争力具有一定帮助。
3 解析艺术振兴乡村原理,阐明乡村艺术与乡村振兴的关系
《艺术振兴乡村》一书的核心论点,是推进乡村文旅产业从1.0、2.0时代向3.0时代迈进,但“文旅3.0”作为一种理念,并不能直接与“乡村振兴战略”建立关系,它需要经过一系列文旅产品及服务的转化。由此,该书详细解析了艺术振兴乡村的原理,并以乡村文化艺术为媒介、理顺复杂的文化从属逻辑,阐明了乡村艺术与乡村振兴的关系。
从文化从属逻辑上看,乡村艺术属于乡村文化的一部分,在文旅3.0理念指引下,以乡土社会空间为基础创设艺术情境、丰富乡村艺术的文化内涵,可以赋予游客“沉浸式文旅体验”,从而满足以乡村文化艺术振兴乡村文旅产业的需求;进一步分析,乡村文旅产业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构成部分,属于第三产业的范畴,而整个第三产业框架內除了文旅模块,还包括餐饮、民宿、休闲等模块,为了实现在促进乡村振兴方面的效益最大化,乡村文旅产业自然要突出最优势的资源,这就涉及到乡村本地是否具备良好的艺术文化资源禀赋。由此可知,乡村艺术与乡村振兴的关系,可以描述为“乡村艺术是乡村振兴的一个实现途径”,但并非唯一途径。
从该书提出的“以村民为主体展开乡风文化建设”观点出发,乡村文化艺术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这是因为,舞蹈、绘画、剪纸、雕塑等艺术形式,是一种村民集体性参与的活动,且与乡村与农业文明之间的绑定关系更加牢固,甚至可以说,广义上的乡村艺术是镶嵌在农业生产劳动之中的。然而,现实中的中国乡村社会结构已经发生了严重质变,固有的乡土社会结构、社会关系被严重地消解,如很多农村地区的“自然村落”经历整合之后,形成了新型的农村社区,维系传统乡村人口的地缘、血缘、政缘、业缘等几乎被解构殆尽,农民已经很难再自发组织起共同劳动、集体生产的局面,取而代之的是机械化生产与农民合作社机构,换言之,原本复杂的乡村文化艺术组织机制,主要被单一的“利缘”(受利益关系支配)所取代。从这一点出发,就不难理解很多“下乡汇演”遇冷的现象了,因此在乡村振兴实践的过程中,亟待修复、强化乡村文旅产业与乡村艺术的关系,结合该书提出的“艺术振兴乡村的政策建议”,应该按照乡土社会的审美标准,融合现代人对艺术的审美需求,以推升乡村文化艺术的品牌效应,将其打造成乡村振兴战略中文化振兴的名片。 4 方案务实具体,富有启发意义
《艺术振兴乡村》一书所构建的“艺术振兴乡村路径”对于乡村艺术发展具有重要启发意义。该书以乡村文化艺术的载体(书院文化、家群文化、艺术市集、区域品牌)为参照,基于从小到大、从单一到多元的思维方式探索,构建了一条以点带面、循序渐进的艺术振兴乡村之路。在组织方式上,乡村文化艺术起步于“书院”,这可以看作是承载中国乡村文化艺术的最小单位,既可以是家庭自发兴起的文化机构,也可以是乡村社会专门设定的文化部门,经由“家族群落”的整合,构成乡村文化艺术的类型将进一步多元化,发展到艺术市集的层级,意味着市场经济运营主体参与进来,达成了艺术振兴乡村的基本条件,最后塑造区域品牌,整体提升乡村艺术的市场竞争力,全面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具体到中国乡村舞蹈文化艺术方面,以上方案的启发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突出乡村文化艺术的特色。《艺术振兴乡村》在第三章“实践案例”部分,重点展示了浙、鄂、贵等不同地区的乡村艺术差异,也正因为这种差异的存在,同属于一类文化范畴的艺术形式,才显出独特的吸引力,在运用到乡村振兴发展活动中,才能够有效地消除同质性。因此,中国乡村文化艺术应努力构建一种“百家争鸣”的局面,使其成为乡村振兴战略中“文化振兴”的龙头,通过融入乡村旅游、乡村农场、乡村民俗表演等项目中,在提高乡村品牌辨识度的同时,也能增强对游客的吸引力、丰富体验。
第二,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增强乡村人口的文化自信。乡村振兴的目的不是单纯地振兴乡村经济,“文化艺术振兴”也是重要的任务,很多遗存在乡土社会中的传统舞蹈文化艺术不受重视,渐渐湮灭在现代化文化艺术浪潮中,很大的原因是村民认为乡村舞蹈文化落后、艺术形式土气,所以当务之急是帮助乡村人口增强文化自信,重拾在缘起于中国农耕文明创造的文化艺术。该书基于“浙江省衢州艺术节”案例的分析,能够为提升乡村人口的文化自信提供许多启示,包括对传统乡村艺术形式进行创新包装,渗透于地方民俗性活动项目、地域标志性农产品中,让更多的人熟知并喜爱。
第三,促进乡村文化艺术产业化。源自于农耕文明进程中的乡村文化艺术虽然品类多样、形式多元,但作为一种具有自发性的艺术形式,譬如雕塑、舞蹈和绘画等,与现代文化艺术相比明显缺乏市场竞争力。根据该书提出的从小到大、从单一到多元发展模式,应以地域特色艺术为支点,推动乡村艺术产业化格局。事实上,乡村文化艺术在农业文明结构及形态善变下,面临着共同的挑战与危机,书中提出以艺术振兴乡村的潜台词,表明在现代工业文明高度繁荣的背景下,传统农业文明已经严重衰落,它并不单纯地以农业经济为指标,还包括乡村社会的文化认同。无论是“艺术市集”的建设还是“区域品牌”的塑造,目的都是加速乡村艺术构建完整的产业链,在具体的乡村文化艺术项目上,则要完善表演艺术设计、艺术编排、艺术演出等诸多环节,这其中既涉及到乡村文化艺术基础设施的投資,也关系到新生代乡村艺术人才的培养。
综上所述,乡村振兴作为一个系统性的战略工程,经济振兴是重要的指标,但不是唯一的目的,还要关注乡村文化艺术的繁荣和进步。以艺术为突破口,加速乡村文旅产业融合,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现的重要方式与途径。同时,基于本书提出的艺术如何解决乡村问题,也赋予乡村艺术创新发展更多的思考,要提高乡村艺术的竞争力、感染力,就不能因循守旧、只顾继承,更要与时俱进、勇于开拓。
(鲍文,女,讲师,研究方向为民族民间舞)
书名: 艺术振兴乡村
作者: 陈 炯,张倚萌
出版社: 中国纺织出版社
ISBN: 9787518082674
出版时间: 2021年3月
定价: 88.0元
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案例与问题相论证
《艺术振兴乡村》一书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理论研究,主要介绍了乡村文化艺术生态、环境、场域等与乡村振兴的关系,同时也分析了乡村艺术设计的动机与价值,突出“村民为中心”的乡风培育与文化建设机制,理论研究的最终落脚点是“文旅融合”,该书从理论角度论证了文旅融合升级对释放乡村文化艺术内需的积极作用。第二部分是实践探究,该书围绕着“艺术振兴乡村路径”这一主题展开,列举了书院文化、艺术市集、家群文化和区域品牌四种具体方式。第三部分为案例解读,从全书结构设计上,这一部分也是前两部分(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基础上)的延伸,具体介绍了湖北、贵州、浙江等地乡村文化艺术发展案例,证明了乡村文化艺术繁荣,对于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大价值。第四部分为全书总结,该部分内容体现出了作者强烈的问题意识,书中不仅探讨了我国乡村面临的整体性困难,还从文化艺术维度系统整合了主要问题,并提出了以艺术振兴谋求乡村振兴的政策建议。从全书整体布局来看,该书具有结构清晰、内容详实、逻辑合理等特点,为读者建立起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案例与问题相论证”的阅读架构,具有很强的指导性。
2 倡导文旅3.0理念,赋能乡村振兴实践
《艺术振兴乡村》一书倡导的“文旅3.0”理念,以此撬动乡村空间的文化内需,引导人们对传统乡村舞蹈文化艺术的关注、发掘、传承与创新,将有效赋能于乡村振兴的实践。一方面,文旅3.0理念强调舞蹈艺术与农业文明之间是存在内生联系的,如秧歌舞、采茶舞、傩戏舞、蜡花舞、铜鼓舞等舞蹈艺术形式,基本源自于农业生产动作的模仿与衍变,在此基础上不断增加祭祀、仪式、庆祝等文化功能,需要受众静下心来、融入其中,从农业文明角度去理解、揣摩,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此类舞蹈艺术的内涵。文旅3.0的内涵正符合这一点,如果说文旅1.0时代的特点是走马观花地看山看水,文旅2.0时代的特点是“吃住玩一条龙”,那么文旅3.0时代则如同一首“田园诗”。海德格尔认为,人是诗意栖居之地,揣摩诗意表达的关键就在于塑造一种“诗意栖居之地”的对应人格。在乡村振兴发展过程中,以舞蹈艺术为农业文明的展现媒介,就应该体现出舞蹈艺术自身所蕴含的地域性、民族性、历史性文化特征,由此,揭示艺术与农业文明的内生关系就成了应然之举;另一方面,文旅3.0理念揭示了利用中国乡村文化艺术实现乡村振兴发展的本质,是促进“文化 旅游”两种产业的融合,从而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更大赋能,从某种意义上说,旅游是一种在场经济,即游客出现在特定的场域(包含生态场域、人文场域、民族场域等)内,艺术设计的动机应以最大程度调动游客共鸣心理为前提,艺术设计的价值应以经济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为标准,很显然表演艺术具有更大的优势,它是一种直观的、热烈的展示方式,并且便于游客参与其中,在传播乡土文化的同时,也提供了优质的旅游体验,对于提升乡村振兴竞争力具有一定帮助。
3 解析艺术振兴乡村原理,阐明乡村艺术与乡村振兴的关系
《艺术振兴乡村》一书的核心论点,是推进乡村文旅产业从1.0、2.0时代向3.0时代迈进,但“文旅3.0”作为一种理念,并不能直接与“乡村振兴战略”建立关系,它需要经过一系列文旅产品及服务的转化。由此,该书详细解析了艺术振兴乡村的原理,并以乡村文化艺术为媒介、理顺复杂的文化从属逻辑,阐明了乡村艺术与乡村振兴的关系。
从文化从属逻辑上看,乡村艺术属于乡村文化的一部分,在文旅3.0理念指引下,以乡土社会空间为基础创设艺术情境、丰富乡村艺术的文化内涵,可以赋予游客“沉浸式文旅体验”,从而满足以乡村文化艺术振兴乡村文旅产业的需求;进一步分析,乡村文旅产业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构成部分,属于第三产业的范畴,而整个第三产业框架內除了文旅模块,还包括餐饮、民宿、休闲等模块,为了实现在促进乡村振兴方面的效益最大化,乡村文旅产业自然要突出最优势的资源,这就涉及到乡村本地是否具备良好的艺术文化资源禀赋。由此可知,乡村艺术与乡村振兴的关系,可以描述为“乡村艺术是乡村振兴的一个实现途径”,但并非唯一途径。
从该书提出的“以村民为主体展开乡风文化建设”观点出发,乡村文化艺术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这是因为,舞蹈、绘画、剪纸、雕塑等艺术形式,是一种村民集体性参与的活动,且与乡村与农业文明之间的绑定关系更加牢固,甚至可以说,广义上的乡村艺术是镶嵌在农业生产劳动之中的。然而,现实中的中国乡村社会结构已经发生了严重质变,固有的乡土社会结构、社会关系被严重地消解,如很多农村地区的“自然村落”经历整合之后,形成了新型的农村社区,维系传统乡村人口的地缘、血缘、政缘、业缘等几乎被解构殆尽,农民已经很难再自发组织起共同劳动、集体生产的局面,取而代之的是机械化生产与农民合作社机构,换言之,原本复杂的乡村文化艺术组织机制,主要被单一的“利缘”(受利益关系支配)所取代。从这一点出发,就不难理解很多“下乡汇演”遇冷的现象了,因此在乡村振兴实践的过程中,亟待修复、强化乡村文旅产业与乡村艺术的关系,结合该书提出的“艺术振兴乡村的政策建议”,应该按照乡土社会的审美标准,融合现代人对艺术的审美需求,以推升乡村文化艺术的品牌效应,将其打造成乡村振兴战略中文化振兴的名片。 4 方案务实具体,富有启发意义
《艺术振兴乡村》一书所构建的“艺术振兴乡村路径”对于乡村艺术发展具有重要启发意义。该书以乡村文化艺术的载体(书院文化、家群文化、艺术市集、区域品牌)为参照,基于从小到大、从单一到多元的思维方式探索,构建了一条以点带面、循序渐进的艺术振兴乡村之路。在组织方式上,乡村文化艺术起步于“书院”,这可以看作是承载中国乡村文化艺术的最小单位,既可以是家庭自发兴起的文化机构,也可以是乡村社会专门设定的文化部门,经由“家族群落”的整合,构成乡村文化艺术的类型将进一步多元化,发展到艺术市集的层级,意味着市场经济运营主体参与进来,达成了艺术振兴乡村的基本条件,最后塑造区域品牌,整体提升乡村艺术的市场竞争力,全面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具体到中国乡村舞蹈文化艺术方面,以上方案的启发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突出乡村文化艺术的特色。《艺术振兴乡村》在第三章“实践案例”部分,重点展示了浙、鄂、贵等不同地区的乡村艺术差异,也正因为这种差异的存在,同属于一类文化范畴的艺术形式,才显出独特的吸引力,在运用到乡村振兴发展活动中,才能够有效地消除同质性。因此,中国乡村文化艺术应努力构建一种“百家争鸣”的局面,使其成为乡村振兴战略中“文化振兴”的龙头,通过融入乡村旅游、乡村农场、乡村民俗表演等项目中,在提高乡村品牌辨识度的同时,也能增强对游客的吸引力、丰富体验。
第二,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增强乡村人口的文化自信。乡村振兴的目的不是单纯地振兴乡村经济,“文化艺术振兴”也是重要的任务,很多遗存在乡土社会中的传统舞蹈文化艺术不受重视,渐渐湮灭在现代化文化艺术浪潮中,很大的原因是村民认为乡村舞蹈文化落后、艺术形式土气,所以当务之急是帮助乡村人口增强文化自信,重拾在缘起于中国农耕文明创造的文化艺术。该书基于“浙江省衢州艺术节”案例的分析,能够为提升乡村人口的文化自信提供许多启示,包括对传统乡村艺术形式进行创新包装,渗透于地方民俗性活动项目、地域标志性农产品中,让更多的人熟知并喜爱。
第三,促进乡村文化艺术产业化。源自于农耕文明进程中的乡村文化艺术虽然品类多样、形式多元,但作为一种具有自发性的艺术形式,譬如雕塑、舞蹈和绘画等,与现代文化艺术相比明显缺乏市场竞争力。根据该书提出的从小到大、从单一到多元发展模式,应以地域特色艺术为支点,推动乡村艺术产业化格局。事实上,乡村文化艺术在农业文明结构及形态善变下,面临着共同的挑战与危机,书中提出以艺术振兴乡村的潜台词,表明在现代工业文明高度繁荣的背景下,传统农业文明已经严重衰落,它并不单纯地以农业经济为指标,还包括乡村社会的文化认同。无论是“艺术市集”的建设还是“区域品牌”的塑造,目的都是加速乡村艺术构建完整的产业链,在具体的乡村文化艺术项目上,则要完善表演艺术设计、艺术编排、艺术演出等诸多环节,这其中既涉及到乡村文化艺术基础设施的投資,也关系到新生代乡村艺术人才的培养。
综上所述,乡村振兴作为一个系统性的战略工程,经济振兴是重要的指标,但不是唯一的目的,还要关注乡村文化艺术的繁荣和进步。以艺术为突破口,加速乡村文旅产业融合,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现的重要方式与途径。同时,基于本书提出的艺术如何解决乡村问题,也赋予乡村艺术创新发展更多的思考,要提高乡村艺术的竞争力、感染力,就不能因循守旧、只顾继承,更要与时俱进、勇于开拓。
(鲍文,女,讲师,研究方向为民族民间舞)
书名: 艺术振兴乡村
作者: 陈 炯,张倚萌
出版社: 中国纺织出版社
ISBN: 9787518082674
出版时间: 2021年3月
定价: 88.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