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技术时代,信息技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迅速发展,为信息技术教学的发展提供了平台。信息技术技术引入小学课堂后,教师的教学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信息素养的能力也相应提高,这无疑为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那么在语文课堂中,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来优化语文教学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
一、运用前做好语言铺垫
信息技术的画面是丰富多彩的,教师在引导学生观看时,如果能够恰当地做好语言铺垫,就能让学生明确感知到:看这段画面的目的是什么?看的时候应该着重注意哪些方面?比如《火烧云》一文,信息技术显示的图片内容相当丰富,除了火烧云之外,还有傍晚火烧云下的风景。如不做适当的语言铺垫,学生就不知道自己的观察点在哪里,走马观花般的浏览一遍,只知道漂亮,达不到教学的效果。我精心设计了铺垫的语言后,情况就不同了:“同学们看到火烧云了,它漂亮吗?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瞧,这就是我们平时看到的火烧云,多美啊!它有什么样的颜色?又能变幻出哪些颜色?它有什么样的形状?又能变幻出哪些不同的形状呢?火烧云下的风景又呈现什么样的变化呢?火烧云真是千姿百态,变化多端,美不胜收啊!”作了这些语言铺垫后,学生看时就能有的放矢,看后就能感知清晰,还能积累很多关于颜色和动态的优美词语,在以后的作文中就会灵活运用,从而更好的达成学习目标。
二、运用时把握最佳时机
在语文教学中,能把握好信息技术的最佳切入时机,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小学生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在学生思维遇到障碍时,我即时播放,让学生获得感性认知,形成表象,从而能更迅速深刻地领会教材。如:《观潮》一文中的教学中,学生问:“既然作者说潮水那么的壮观,为什么又呈一条白线呢?”这时,我说不清,因为我也没有亲身经历过那个场面,即使经历过也无法用语言描绘出那个壮观的场面。而这时就正是播放信息技术的恰当时机。我把课件打开,钱塘潮的滚滚涛声,滔滔潮水,瞬间呈现在学生眼前,只见由远而近,潮水汹涌而来,江中出现一条白线。当所有的一切呈现在学生眼前时,学生已经完全明白钱塘江潮水的气势之雄伟,此时我的解释说明显然成了画蛇添足的作为。在教学中,我还根据课文内容适时地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感情,增强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如:《长城》的教学中,不管我怎么讲长城的气势雄伟,它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学生的感受和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就是不如一段影像来得快。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讲述:“同学们,我们随着摄像机来游赏我国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迹”之首的长城。”课件出示长城的画面,近看长城城墙高大坚固,远看长城,它在崇山峻岭之中蜿蜒盘旋,学生们的情绪随着画面的变化逐渐高昂,“哇,哇”之声不绝于耳。再显示修长城时劳动人民手提肩扛,挥汗如雨的场面,学生这时就发出感慨:“不简单,太不简单了!”这段课件就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情绪,教学效果非常好。另外,在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能将课文中的文字描述转换成形象的画面,给学生一个更加明了的印象,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三、播放时形式灵活多样
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语文教学时,要根据教材以及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选取最佳的播放形式。一般来说有以下三种:
(一)静止画面。有的关键性的画面,有助于理解课文的重点词句,突破课文的难点,应让画面静止下来,让学生看清。如:《颐和园》一文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理清作者的游览和写作顺序,我特意长时间展示颐和园的地形图。为了让学生体会颐和园长廊的构造与独特的美,我也让长廊的画面静止,对精美画面用特写图片 [1] 。还有十七孔桥上的各具情态的石狮子,学生认为言过其实,我就让画面静止、放大,让他们尽情观察。虽然这样做耗时较长,但能对文本有更深的理解,对学生进行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对我国的劳动人民心生敬佩,值了!
(二)连续播放。需要整体感知的内容就不宜打断,应连续播放。如:《观潮》一文,就要完整连续地播放涨潮的过程,要让学生先整体感知钱塘潮的过程,产生完整的印象,学习起来才思路清晰,条理清楚,有助于学生对江潮的感知。
(三)切换画面。为了便于学生理解课文,有的画面就要前后反复切换。如:在教学叶·诺索夫的《白公鹅》后,与丰子恺的《白鹅》时,从姿态、叫声、步态、吃相、玩相作对比,我把白鹅和白公鹅的这五个方面的画面反复切换,这样,学生不仅从书上的文字中有所体会,更从直观上对两只大鹅有了更深的认识,更好的区别对待,有助于掌握对动物的描写方法。从而达到“授之以渔”的教学目的。综合上述,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语文教学,如上所阐述的三点“运用前做好语言铺垫,运用时把握时机,选择适合课文的播放方式”是必不可少的,是一定要做到的。否则,那就失去运用信息技术教学的意义。只有不折不扣地做好如上工作,才能让学生学得更轻松、更愉快、更扎实;才能达到优化教学结构、深化课程改革,提高学习效率的理想目标。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准确无误、恰逢巧时地使用信息技术展现课件,可以创造一片快乐祥和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兴致勃勃的学习兴趣,使语文教学更加有趣生动,最大限度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学生既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又可以拓宽视野何樂而不为呢?很多长者的老师会认为计算机是个很复杂的东西,里面的课件操作根本无完成.....我最后想说的是:它再怎么复杂还不是被我们的“计算机之父”约翰.冯.诺依曼研究出来了,一些有些许难度的课件制作聪明的我们要拿下它应该不成问题的,但愿每个老师都能掌握信息技术的应用基础操作,实惠我们的小学生。
【注:本文系茂名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专项课题《基于信息技术下农村小学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批准号:mmtsgc202107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运用前做好语言铺垫
信息技术的画面是丰富多彩的,教师在引导学生观看时,如果能够恰当地做好语言铺垫,就能让学生明确感知到:看这段画面的目的是什么?看的时候应该着重注意哪些方面?比如《火烧云》一文,信息技术显示的图片内容相当丰富,除了火烧云之外,还有傍晚火烧云下的风景。如不做适当的语言铺垫,学生就不知道自己的观察点在哪里,走马观花般的浏览一遍,只知道漂亮,达不到教学的效果。我精心设计了铺垫的语言后,情况就不同了:“同学们看到火烧云了,它漂亮吗?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瞧,这就是我们平时看到的火烧云,多美啊!它有什么样的颜色?又能变幻出哪些颜色?它有什么样的形状?又能变幻出哪些不同的形状呢?火烧云下的风景又呈现什么样的变化呢?火烧云真是千姿百态,变化多端,美不胜收啊!”作了这些语言铺垫后,学生看时就能有的放矢,看后就能感知清晰,还能积累很多关于颜色和动态的优美词语,在以后的作文中就会灵活运用,从而更好的达成学习目标。
二、运用时把握最佳时机
在语文教学中,能把握好信息技术的最佳切入时机,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小学生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在学生思维遇到障碍时,我即时播放,让学生获得感性认知,形成表象,从而能更迅速深刻地领会教材。如:《观潮》一文中的教学中,学生问:“既然作者说潮水那么的壮观,为什么又呈一条白线呢?”这时,我说不清,因为我也没有亲身经历过那个场面,即使经历过也无法用语言描绘出那个壮观的场面。而这时就正是播放信息技术的恰当时机。我把课件打开,钱塘潮的滚滚涛声,滔滔潮水,瞬间呈现在学生眼前,只见由远而近,潮水汹涌而来,江中出现一条白线。当所有的一切呈现在学生眼前时,学生已经完全明白钱塘江潮水的气势之雄伟,此时我的解释说明显然成了画蛇添足的作为。在教学中,我还根据课文内容适时地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感情,增强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如:《长城》的教学中,不管我怎么讲长城的气势雄伟,它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学生的感受和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就是不如一段影像来得快。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讲述:“同学们,我们随着摄像机来游赏我国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迹”之首的长城。”课件出示长城的画面,近看长城城墙高大坚固,远看长城,它在崇山峻岭之中蜿蜒盘旋,学生们的情绪随着画面的变化逐渐高昂,“哇,哇”之声不绝于耳。再显示修长城时劳动人民手提肩扛,挥汗如雨的场面,学生这时就发出感慨:“不简单,太不简单了!”这段课件就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情绪,教学效果非常好。另外,在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能将课文中的文字描述转换成形象的画面,给学生一个更加明了的印象,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三、播放时形式灵活多样
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语文教学时,要根据教材以及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选取最佳的播放形式。一般来说有以下三种:
(一)静止画面。有的关键性的画面,有助于理解课文的重点词句,突破课文的难点,应让画面静止下来,让学生看清。如:《颐和园》一文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理清作者的游览和写作顺序,我特意长时间展示颐和园的地形图。为了让学生体会颐和园长廊的构造与独特的美,我也让长廊的画面静止,对精美画面用特写图片 [1] 。还有十七孔桥上的各具情态的石狮子,学生认为言过其实,我就让画面静止、放大,让他们尽情观察。虽然这样做耗时较长,但能对文本有更深的理解,对学生进行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对我国的劳动人民心生敬佩,值了!
(二)连续播放。需要整体感知的内容就不宜打断,应连续播放。如:《观潮》一文,就要完整连续地播放涨潮的过程,要让学生先整体感知钱塘潮的过程,产生完整的印象,学习起来才思路清晰,条理清楚,有助于学生对江潮的感知。
(三)切换画面。为了便于学生理解课文,有的画面就要前后反复切换。如:在教学叶·诺索夫的《白公鹅》后,与丰子恺的《白鹅》时,从姿态、叫声、步态、吃相、玩相作对比,我把白鹅和白公鹅的这五个方面的画面反复切换,这样,学生不仅从书上的文字中有所体会,更从直观上对两只大鹅有了更深的认识,更好的区别对待,有助于掌握对动物的描写方法。从而达到“授之以渔”的教学目的。综合上述,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语文教学,如上所阐述的三点“运用前做好语言铺垫,运用时把握时机,选择适合课文的播放方式”是必不可少的,是一定要做到的。否则,那就失去运用信息技术教学的意义。只有不折不扣地做好如上工作,才能让学生学得更轻松、更愉快、更扎实;才能达到优化教学结构、深化课程改革,提高学习效率的理想目标。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准确无误、恰逢巧时地使用信息技术展现课件,可以创造一片快乐祥和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兴致勃勃的学习兴趣,使语文教学更加有趣生动,最大限度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学生既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又可以拓宽视野何樂而不为呢?很多长者的老师会认为计算机是个很复杂的东西,里面的课件操作根本无完成.....我最后想说的是:它再怎么复杂还不是被我们的“计算机之父”约翰.冯.诺依曼研究出来了,一些有些许难度的课件制作聪明的我们要拿下它应该不成问题的,但愿每个老师都能掌握信息技术的应用基础操作,实惠我们的小学生。
【注:本文系茂名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专项课题《基于信息技术下农村小学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批准号:mmtsgc202107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