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虽逝 思念永存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ooton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沈谦教授为江苏东台人,出生于1947年2月8日。在台湾国立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后,先后在母校、高雄师范学院、东吴大学、淡江大学、静宜大学、成功大学、中兴大学、空中大学、玄奘大学供职,讲授明清小说、文学批评、修辞学、《文心雕龙》、杜诗、文学理论等课程。他曾经担任过《幼狮月刊》、《幼狮学志》主编,并主持过国立中兴大学中文系和空中大学人文系行政工作。去世前为玄奘大学中文系主任,博士生导师。
  沈谦教授成果甚丰,仅专著就推出20多部。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中国的小说》、《书评与文评》、《期待批评时代的来临》、《〈文心雕龙〉批评论发微》、《〈文心雕龙〉之文学理论与批评》、《〈文心雕龙〉与现代修辞学》、《修辞学》、《修辞方法析论》、《林语堂与萧伯纳》等。就修辞学论著的数量和质量而言,沈谦教授在台湾同仁中堪称佼佼者。
  令人遗憾的是,沈谦教授英年早逝。元月1日,为了赶写报社的约稿,他伏案疾书,忙到深夜12点多钟。因过度劳累,导致心肌梗塞,虽经台大医院全力抢救,还是于次日凌晨1点多钟不幸离开人世。
  沈谦教授的遽然长辞令台湾文坛唏嘘不已。《联合报》、《中央日报》、《中国时报》等台湾报纸都以极其哀婉的笔调及时报道了有关消息。台湾的《文讯》、《中国语文》等杂志,决定出版悼念专刊,表达追思之情。
  无论道德还是文章,沈谦教授在台湾知识界都好评如潮。沈谦教授仙逝当日,玄奘大学郑明娳教授动情地对记者说:“沈谦一生都在照顾别人。从中兴大学中文系主任、空中大学人文系主任到玄奘大学中文系主任,他宽厚地照顾学生,连学生要去哪里实习,都要四面八方照应。”中央大学李瑞腾教授评价说,沈谦教授的龙学研究已成一家之言,他将文心雕龙的理论引入现代文学批评,更是独开生面;他为空中大学编著的修辞学课本,对于推动远距教学,必将产生深远影响。
  2005年11月中国修辞学会在上海召开成立2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当时沈谦教授应邀出席会议,并在闭幕式上作了精彩的学术报告。对于他的突然离去,大陆同仁感到极为震惊和悲痛。连日内,大陆以及港澳学术团体和学界朋友,纷纷给沈谦家人以及治丧委员会发去唁电。
  澳门语言学会会长程祥徽教授在唁电中说:沈谦教授“是台湾文坛巨擘,同时在澳门和大陆享有极其崇高的威望和荣耀,是大陆修辞学界和学术界最真诚、最值得信赖的朋友。他是开启台湾与大陆修辞学界沟通往来的第一人,由于他的学术影响和广泛的人脉关系,形成今时今日修辞学界两岸一家亲的兴旺景象……沈谦教授的去世是台湾文坛、澳门语言学界以及大陆学术界的重大损失”。
其他文献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无论是对老师还是对学生来说,学生的习作既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历来学生写作水平的低下,严重地影响和制约着教师语文教学的效率,直接影响学生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并极大地限制着学生的活动能力。为此这一直是令我这个执鞭三十四年的人头痛不已的问题。因此,我觉得很有必要与同仁们讨论和探究习作教学中的症结,以便对症下药,从而达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并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目的。    一、教育
期刊
本文想阐述个性差异性的还原是作文的理由,即作文和阅读必须有独特的个性,有差异。    一、情绪、感悟、疑惑、追问的抒发——个性差异性的还原是作文的理由    “人文精神就是要有血性和良心,要有同情和怜悯,要培养真挚的充满人性的品格”。(钱中文语)弘扬人文,充满人性,回归本我,还原个性是作文存在的理由。每个人的阅读储存和生活积累都不同,面对同一事物,观察、感知、认识的角度本来是千差万别的,但是,由于
期刊
课堂教学是一个个鲜活生命在特定情境中的交流与对话,动态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一个显著特点。正是基于这个特点,整个教学过程就随时有可能出现教师预想不到的问题,此时执教者如能高屋建瓴,处理得当,反而能造就一堂充满活力的好课。在讲授苏教版必修二《最后的常春藤叶》这篇文章时,我就有过这样深切的体悟。  当时我预设的教学目标为:让学生了解小说的曲折情节对塑造人物和表达主题的作用,认识建立精神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同
期刊
《祝福》与《边城》(节选)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慢慢走,欣赏啊》专题第二板块的两篇小说。《祝福》写于1924年,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凄苦的命运,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边城》写于1934年,借翠翠与天保、傩送兄弟俩纯净凄美的爱情悲剧,展现了一幅古朴绚丽的湘西风俗画卷,表现了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两篇作品都是中国现代小说的经典之作,常读常新,但正如同这一板块的题目“
期刊
苏教版高一语文第二册(必修)的第四专题为“慢慢走,欣赏啊”,将一些不好归类的经典美文编入其中,鲁迅的名作《祝福》也被编选进来。这是一篇极其传统的篇目,可资利用的材料不胜枚举,还有网上的课件、教案、学案、教参、名家上课实录、教学资料,皆唾手可得。但资料过多,名家演绎了很多回,也会对初教者造成心理压力,会让人在众说纷纭中迷失自我,无所适从。  面对这一传统篇目,我首先想到教材编选者的整体构思以及想借此
期刊
所有的叙事作品都有一个叙述者,他是一个叙述行为的直接进行者。小说作为文学的一种艺术样式,这种叙述行为体现于小说中便成为通过对一定叙述话语的操作与铺展,最终创造了一个叙事文本。我们便是依赖于这位叙述者的叙述而接触到这个故事。“叙述者是我们在同叙事作品的文本相照面时所最先接触到的”。①由此可见在叙事文本中叙述者所处地位的非一般性。本文正是抓往小说叙述者这一西方叙述学意义上的叙述关键点之一来对鲁迅小说《
期刊
倡导“文学为人生”的鲁迅先生一面对愚妄的凶手们掷出投枪匕首,一面向麻木的受害者寄予了最大同情。教材上选入了先生的一些小说名篇,教师要反复阅读咀嚼,融会贯通,课堂教学中才能让学生理解透彻文章深刻、丰富的内涵。笔者多次阅读欣赏并且讲授《祝福》,并根据对以往一些文章的认识,近来对其有更深理解:对祥林嫂的传统理解中都谈到“夫权”、“族权”、“神权”等封建礼教思想,多停留于一方面———外在方面的理解。笔者觉
期刊
市场经济的大潮滚滚而来,人们的意识形态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在文化消费上,突出表现之一即消极读书现象愈演愈烈。在农村,情况更为严重。抛开地地道道以耕种为生的农民不谈,那些农村中学生的状况又如何呢?笔者最近作了一次调查,在被调查的某县1000名初、高中学生中,有800名读过武侠小说,其中263名十分迷恋武侠方面的书刊,占总数的26.3%;喜爱读其他种类书刊的学生只占总人数的40%。笔者发现:在武侠小说逐
期刊
新《语文课程标准》视阅读为语文课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而教师应是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鼓励学生多读些书,使学生热爱学习,学会读书,有利于他们的成长。  正如郭沫若先生的真知灼见:“教育的目的是养成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自己的手来做的这种精神。”教师要十分重视学生阅读需求的多样性,既要使他们学会在文章的字、词、句、段、篇之间的相互联系中去思索,又要能把个
期刊
前不久,我和同事们都在为一种令人尴尬的课堂现象———认真准备的教学环节往往无法得到学生的积极呼应,师生互动无法顺利开展———而犯愁。其原因主要是学生阅读文本这一预习工作没有完成。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显然不可能及时给予课堂以积极的回应,主动探究的热情和兴趣更无从谈起了。  刘国正先生曾撰文指出:“语文教学要能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了使中学语文课堂不再是老师表演独角戏,不再是学生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