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现状与问题

来源 :美术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在当前中国的社会文化生活及其相关语境中,备受重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范畴,其实与汉语文献中的"民俗"、"民俗文化"、"地方文化"、"传统文化"等概念关系极其密切。十多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在中国的发展,不仅深刻影响到国家的文化政策,也在很大程度上形塑了新的国民认知和文化认同,其中民俗类非遗具有的意义和发挥的作用尤其引人注目。
其他文献
随着“自主课堂”理念的实施,我逐步认识到,以往的课堂上,我设计了一个个看似培养学生“自主能力”的问题,其实是在给孩子“搭桥”,其实是扶着孩子过桥,而要想让课堂成为真正的“自主课堂,”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自己去“建桥”。怎样教学生“建桥”呢?  理解一:了解学生“建桥”的能力  只有真实地了解学生的实际,了解了学生有哪些“建桥”的能力,并把它作为教学的起点和出发点。学生才能在课堂上做最重要的事情,老师
关于古代人类的音乐感知,没有任何实际的证据,研究人员在历史中寻找远古人类能够产生音乐的迹象,从而大致上了解音乐才能进化的时间表.其中一种方法是通过考古学.毫无疑问,最
期刊
“走进去”是学生通过眼睛、大脑等器官将文本输入的过程。“说出来”是读有所思、读有所悟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将内化的文本经过思考输出的过程。要真正让学生“走进去、说出来”,以下几点是我们要做到的:  精心设计自学提示,引领学生深入阅读  教师要搭建起学生和文本之间的桥梁,就要寻找学生与文章的切入点,设计具有一定深度、能够实现引领作用的自学提示。例如:在教学《穷人》一课时我提出:“桑娜抱回两个孩子后进行了
课程是学校文化育人功能的直接体现,是实现学生培养目标的载体,优秀的课程体系能立足学校的定位及其发展,促进学校育人质量的提升。多年来,我校为了打造富有中国韵味的墨香校园,在充分挖掘和利用学校周边地域资源优势及多年来开展书法教育所积淀的独特的人力资源优势上,构建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  传承理念 遵循文化 确立校本课程核心  “传承翰墨文化,奠定做人基石”一直是我校的办学理念。我们认为,“传承翰墨文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各种各样的英语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层出不穷,使得一线教师眼花缭乱,应接不暇,身心俱疲。在刻意模仿和不断适应中老师们不知所措,逐渐失去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其实,仔细分析这些教学模式,其最终目的大都是通过英语教学,培养学生持久的英语学习能力,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是使学生长期保持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源于各种心理需求,当这些需求不断得到满足时,兴趣也就随之产生、保持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在这一目标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增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控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通过反思,让学生对学习任务、目标、方法、结果等诸方面进行自我提问,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课前预习阶段:改进方法,促进学生积
学校自建校以来,一直坚持“以师生发展为本,中西文化兼容,彰显优质个性”的办学理念。创办一所让普通百姓信赖的外语特色学校是学校的办学任务,围绕这一中心任务,学校以课题为抓手,在2007年申请并立项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创建中学外语特色学校办学模式的研究》,之后又陆续承接了区级多项课题的研究,有力地促进了学校特色的建设与发展。  学校主要围绕发展特色,在学校管理模式、学校文化建设、学校德育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沉积着几千年的文化之精华.然而,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发展各个领域中的痕迹已越来越淡,呈现出后
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产生学习兴趣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学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学习也就只能停在表层和形式。问题策略是语文有效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策略之一。那么,在中职语文有效教学过程中,究竟该“问什么”,又该“怎么问”呢?  问题策略之一 ——问什么  针对最近发展区提问。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个水平:一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另一个是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