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浪潮汹涌的教育改革中,本人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大胆尝试运用“和谐互助”策略,点燃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落实和实现新课标下的三维目标,真正让学生在课堂上达到高效学习,培育学生和谐相处、互助友爱的良好社会风尚,实现学习上的互助共赢、人格上的相互影响及生活中的和谐相处。
关键词:“和谐互助”策略 数学教学 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7(a)-0184-01
教育改革的浪潮汹涌向前,课堂模式的探索此起彼伏。纵观江苏洋思中学、山东杜郎口中学以及山东即墨二十八中学的课堂模式,“高效课堂”的构建是共同的目标追求。然而,山东即墨二十八中学的“和谐互助”模式,不但解决了在“不加班”情况下的减负增效,同时也对培养学生和谐价值观起到了很好地教育功效。在借鉴外校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我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对这一模式进行了有益地尝试,也真切地感悟到“和谐互助”教学模式的精髓所在。
1 “和谐互助”课堂模式有助于培育学生和谐相处、互助友爱地良好社会风尚
我们所说的和谐社会,不是一种社会形态,而是一种社会状态。和谐的社会状态,有其内在的本质属性,也就是说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丰富的科学内涵。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诚信友爱的社会。所谓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和谐互助地高效课堂策略蕴含着深刻的雷锋精神,这恰是我们所要培养的一种互助友爱的民族精神,是寓思想教育于课堂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和谐是一种状态,互助是一种品质,“和谐互助”是一种至高的课堂学习境界,是一种感性和理性的课堂价值追求。学生收获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在良好品德行为等方面得到培养和发展,真正实现了智育和德育并举的理想“高效课堂”。学生互助的范围往往会超出课堂而延伸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思想道德发展。同时,学生互助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解别人,热心互助,真诚待人等良好品德,而这些恰恰是社会主义和谐价值观地具体体现形式。
2 “以教人者教已”,真正点燃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让课堂生机勃发,学生主体地位得到落实
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主体地位地落实。在课堂上,学生是主动学习还是被动学习,直接决定学生的未来发展。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何让全体学生在课堂上都“动”起来,甚至“互助”起来,是我们每位教师思考和探讨的课题。“和谐互助”教学模式下的课堂,学生不但是学的主体,也是教的主体,教师主要起点拨作用。凡是学生自己能学会的内容,教师不讲;教师所讲,只是那些学生费尽心思而学不会的内容,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与自主探索精神,学生主体地位得到落实。“和谐互助”教学模式,简单地说就是学习好的学生教会学习弱的学生。“和谐互助”模式下地课堂显得生机勃发—— 学生往往在一起倾心地边讲边练,相互交流自学情况,同时帮助解决疑惑问题。整堂课在学生自学、互助地氛围下有序进行。学生不再“被遗忘”,由学习的“郊区”变成“核心区”。教师由前台走到幕后,完全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3 “和谐互助”课堂模式可以真正让学生在课堂上达到高效学习,从而在课外实现为学生减负
课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阵地。要真正实现在课外为学生减负,必须进行“高效课堂”的构建。“和谐互助”教学策略实现了点对面与点对点的结合,极大的拓展了课堂学习时间和空间。由一位老师变成“多个老师”在关注“自己的”学生,效果显然十分显著。同时,师友间地互助可以发散延伸,往往由知识传授扩展到学法指导,由习惯规范扩展到兴趣培养。俗话说“兴趣是效率的催化剂”。教育理论认为,兴趣与学习的关系并非单向的,而是双向的。即是说,不一定要先有兴趣,才去进行学习,在学生对某种科目没什么兴趣时,也可组织学生先学习,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培养他们对该科目的兴趣,以趣促学。增强魅力,激发兴趣是教学永恒地追求。“和谐互助”的高效课堂实现了“时间+兴趣=高效”的目标,使课堂真正达到了高效,而课堂的高效就腾出了课外的时间。这就切实实现了为学生减负,达到“把健康还给孩子,把时间还给孩子,把能力还给孩子”的目的。
4 “和谐互助”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新课标下三维目标的落实和实现,有利于全面贯彻素质教育“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创新精神,增强实践能力”。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极高品质的教育,它直达人的内心深处,变成人的内在素质,而这种内在素质又将不断凝聚和激发人的潜能,最终变成无穷的创造力。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阵地。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是充满情感的课堂,也应该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课堂,还应该是交流互动的课堂。教育实践表明,教师与每个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平等对话,共同琢磨讨论,学生的发现能力、质疑能力、思考探究能力、口语交流能力都能得到有效的锻炼。“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造让学生“生疑”、“质疑”、“辨疑”的情境,营造探究问题的气氛,让学生有思考问题的时间和空间,珍视合作交流中产生的新知识的价值,提升思维品质。“和谐互助”教学模式给学生提供了充分地互助学习的空间,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推理、交流等方式来自主获取知识。这一模式的设计,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求学生写出解题思路,将隐性思维凸显为显性过程,这有利于学生思维习惯、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全面贯彻素质教育“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润物无声播和谐,互助共赢显高效”。新课程改革最大的亮点在于落实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和谐互助”的意义不仅是学习上的互助共赢,更重要的是人格上的相互影响及生活中的和谐相处。
关键词:“和谐互助”策略 数学教学 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7(a)-0184-01
教育改革的浪潮汹涌向前,课堂模式的探索此起彼伏。纵观江苏洋思中学、山东杜郎口中学以及山东即墨二十八中学的课堂模式,“高效课堂”的构建是共同的目标追求。然而,山东即墨二十八中学的“和谐互助”模式,不但解决了在“不加班”情况下的减负增效,同时也对培养学生和谐价值观起到了很好地教育功效。在借鉴外校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我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对这一模式进行了有益地尝试,也真切地感悟到“和谐互助”教学模式的精髓所在。
1 “和谐互助”课堂模式有助于培育学生和谐相处、互助友爱地良好社会风尚
我们所说的和谐社会,不是一种社会形态,而是一种社会状态。和谐的社会状态,有其内在的本质属性,也就是说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丰富的科学内涵。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诚信友爱的社会。所谓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和谐互助地高效课堂策略蕴含着深刻的雷锋精神,这恰是我们所要培养的一种互助友爱的民族精神,是寓思想教育于课堂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和谐是一种状态,互助是一种品质,“和谐互助”是一种至高的课堂学习境界,是一种感性和理性的课堂价值追求。学生收获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在良好品德行为等方面得到培养和发展,真正实现了智育和德育并举的理想“高效课堂”。学生互助的范围往往会超出课堂而延伸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思想道德发展。同时,学生互助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解别人,热心互助,真诚待人等良好品德,而这些恰恰是社会主义和谐价值观地具体体现形式。
2 “以教人者教已”,真正点燃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让课堂生机勃发,学生主体地位得到落实
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主体地位地落实。在课堂上,学生是主动学习还是被动学习,直接决定学生的未来发展。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何让全体学生在课堂上都“动”起来,甚至“互助”起来,是我们每位教师思考和探讨的课题。“和谐互助”教学模式下的课堂,学生不但是学的主体,也是教的主体,教师主要起点拨作用。凡是学生自己能学会的内容,教师不讲;教师所讲,只是那些学生费尽心思而学不会的内容,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与自主探索精神,学生主体地位得到落实。“和谐互助”教学模式,简单地说就是学习好的学生教会学习弱的学生。“和谐互助”模式下地课堂显得生机勃发—— 学生往往在一起倾心地边讲边练,相互交流自学情况,同时帮助解决疑惑问题。整堂课在学生自学、互助地氛围下有序进行。学生不再“被遗忘”,由学习的“郊区”变成“核心区”。教师由前台走到幕后,完全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3 “和谐互助”课堂模式可以真正让学生在课堂上达到高效学习,从而在课外实现为学生减负
课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阵地。要真正实现在课外为学生减负,必须进行“高效课堂”的构建。“和谐互助”教学策略实现了点对面与点对点的结合,极大的拓展了课堂学习时间和空间。由一位老师变成“多个老师”在关注“自己的”学生,效果显然十分显著。同时,师友间地互助可以发散延伸,往往由知识传授扩展到学法指导,由习惯规范扩展到兴趣培养。俗话说“兴趣是效率的催化剂”。教育理论认为,兴趣与学习的关系并非单向的,而是双向的。即是说,不一定要先有兴趣,才去进行学习,在学生对某种科目没什么兴趣时,也可组织学生先学习,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培养他们对该科目的兴趣,以趣促学。增强魅力,激发兴趣是教学永恒地追求。“和谐互助”的高效课堂实现了“时间+兴趣=高效”的目标,使课堂真正达到了高效,而课堂的高效就腾出了课外的时间。这就切实实现了为学生减负,达到“把健康还给孩子,把时间还给孩子,把能力还给孩子”的目的。
4 “和谐互助”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新课标下三维目标的落实和实现,有利于全面贯彻素质教育“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创新精神,增强实践能力”。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极高品质的教育,它直达人的内心深处,变成人的内在素质,而这种内在素质又将不断凝聚和激发人的潜能,最终变成无穷的创造力。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阵地。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是充满情感的课堂,也应该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课堂,还应该是交流互动的课堂。教育实践表明,教师与每个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平等对话,共同琢磨讨论,学生的发现能力、质疑能力、思考探究能力、口语交流能力都能得到有效的锻炼。“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造让学生“生疑”、“质疑”、“辨疑”的情境,营造探究问题的气氛,让学生有思考问题的时间和空间,珍视合作交流中产生的新知识的价值,提升思维品质。“和谐互助”教学模式给学生提供了充分地互助学习的空间,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推理、交流等方式来自主获取知识。这一模式的设计,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求学生写出解题思路,将隐性思维凸显为显性过程,这有利于学生思维习惯、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全面贯彻素质教育“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润物无声播和谐,互助共赢显高效”。新课程改革最大的亮点在于落实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和谐互助”的意义不仅是学习上的互助共赢,更重要的是人格上的相互影响及生活中的和谐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