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的路在水上

来源 :西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nformation1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初买房子时,并不懂得周边水土的好。住进去后,才知道跟大运河做了邻居。
  从小区院子的前门出去,是一条大道,路上时刻活跃着人和车,喧哗并且骚动。若从后门步出,则得了安静,因为旁边卧着余杭塘河,再往前一二百米,便是运河。晚饭后的懒散时光,我会沿着河边绿荫小道漫步一会儿,走到一个唤作“航泊三水”的休闲码头,站在那儿看运河。运河在此处挺阔宽,水上不时驶过胖大的货船和轻巧的游船。有时两只货船相遇而过,便响起几声气鸣,再把水面挤得一浪一浪的。有一次,我还看到了一条枣色方船,外貌清秀大方,船尾飘着小红旗。向旁人一打问,原来是水上巴士。再一追究,院子后门的河边就有2号线的和睦停靠站。
  我起先并不在意,因为此时我和杭州相处的时间并不长,还没摸透这个城市的深浅。不久我即明白,杭州城市的优点,扳着两只手的指头也数不过来,但仍有一个甩不掉的毛病即车堵。如果自己开车上班,一路遇到的不是红灯便是前面车子的尾喷,心里总找不到一个爽字,而且到了单位停车也不省心。若是改坐公交车,不仅花掉的时间多,在车厢里拥来挤去的也容易丢了愉快。愉快丢多了,便记起水上巴士来,心想运河上没了红绿灯没了排长队,一定也少了许多憋屈,何不一试。又在网上一查,航行时间也挺合适。
  下一天我掐着上班的点儿,出了院子后门在和睦停靠站候着。不一会儿,一只飘着小红旗的枣色方船从远处驶来,在我目光里渐渐变大。我让自己抬手晃了两下,船只亲切地靠了过来。一位船工扔出缆绳套住柱头,迎我上了船。我进入船舱,往收费箱口子灌入三元钱,然后新鲜地在一张木椅上坐下。在那次试乘的体验中,我比较留意时间。半小时后,船儿靠上武林门码头,接着我骑上公共自行车,八分钟后抵达单位门口。我在心里点评一下,认为这样的上班路径没啥不好。
  从此我坐船上班的次数多了起来。在不少日子里,我的一天常常从水上开始。
  水上的时间总是安静柔软的。船舱里的乘客有时多些有时少些,多时也從不拥挤,少时则三五人,而且老幼居多,都不是急着赶路的。大约是为了制造安闲的气氛,船舱里时常播放些音乐。音乐声中,我可以掏出一本小说翻阅,静静进入昨天未看完的故事。有时看了一截,会被一阵欢喜声或哭闹声打断,抬起头去看,原来是一两个孩子在大人怀里撒着情绪。这时我便撇下书本,让脑子去追想自己的儿童时光。我会记起很多年前的自己在老家小镇上积极地跑来跑去,看电影放风筝玩游戏,寻找各种新奇的东西。我还会记起小小的自己坐在家乡的轮船上,一边听盲人唱着鼓词,一边想象船儿将要到达的地方。
  当然,如果愿意从远方回到现实,也可以让目光去捕捉两岸的风物。一路看去,左边有大兜路、香积寺、富义仓和御码头,右边则是卖鱼桥埠、信义坊和候圣驾。这些地方瞧着光鲜齐整,却都是攒了一大把历史年头的,每个名字的身后均藏着一段故事。在水上行走,自然还要遇到许多大桥,若是起了玩心去数点,有长征桥、大关桥、江涨桥、霞湾桥、德胜桥、潮王桥、朝晖桥、青园桥。有趣的是,不少大桥的桥墩上刻着与大运河有关的图文,一座一座看过去,大运河的历史像是浮出了水面。阅完这些图文,目的地码头差不多也到了。
  比起坐船上班的闲静,下班坐船则是自由的。
  我拥着自由,是因为妻子经常不在杭州,无需急于赶回家报到。我可以在信义坊下船,去逛逛胜利路美食街,即使不进店吃饭,也让眼睛收集些热闹。我也可以经过乾隆舫,顺着步行街散一会儿闲步。如果坐的是1号线,我偶尔还会临时跳出个主意,到了家门而不下,一直抵达拱宸桥。拱宸桥是我的喜欢地,下了船,我会慢慢踱到桥边买一份黄氏臭豆腐,然后站到桥上一边吃一边巡望水中的移船和两岸的老房,同时在心里生长出天地悠悠的感觉。我的目光在忙碌过后,也许会在桥西一座醒目的咖啡馆上多停一会儿。这家咖啡馆是一位杭城女诗人打理的,店内不仅有咖啡茶点,还有书墙和诗句,譬如一句“黑色是最彻底的奢华”便挺醒目。它还曾在一个七夕之夜打出广告招贴:今晚,我们私奔到桥西!态度鲜明的文字让我心里晃了一晃。我想,夜晚的运河边一定也是产生和培养爱情的地方。
  现在,我成了运河上熟练的船客。这几乎让我有着小小的得意。有时回到家乡或外出他乡,闲聊中我会告诉朋友,自己经常搭着船儿去上班。朋友便吃惊,说:“现在城市里还有这样的雅事?你走的什么河呀?”我说:“大运河。”朋友加倍吃惊,虚虚地问:“是课本上的大运河?”我笑着点了头,心想即便是课本上的著名东西,有时离我们很远,有时又离我们很近的。
  我还有一句比较哲学的话没有告诉朋友。我想说的是,在眼下嘈杂的城市里,面对拥挤的景象,原来是可以另辟蹊径,寻得一条安静之路的。
其他文献
世界在破碎之前,留下了这面镜子  它有越国的青铜画框,吴的纯银  镶边,还有东晋的嫔妃遗下的粉妆  西子的一抹云裳,汴州的尘埃  (亡国之日的冲天火光)  唉,时间的这层包浆……仍使她透着  一层风月的明朗,与云霓的淡淡怅惘  白乐天擦了一下,苏东坡擦了一下  眼泪盖不住西湖,阴风穿不透淡然的  云雾。这镜子中,有一重抹不掉的  妖气,与流光,以及青铜质的  无可救药的忧伤。一只蜻蜓悬停在青萍之末
期刊
铸你为镜的人  用你堤岸般的袅娜  修剪了四面八方的美学偏见  投注此间的历史  被你的春天一一翻译成梅朵  甚至,每片烟尘的转喻  都是暗香里不朽的目击  依着柳浪的隐约划定  一回头就能见你青琴的眉黛  像匍匐又耸起的耽溺  耗尽云垂海立的盖世传奇  当一粒苏醒的露珠滑過叶脉  一个柔软的城郭振衣而起  揽过钱塘的霓裳  揽过镜里镜外的对视  揽过剑胆琴心的千古爱情
期刊
我和媛媛第一次见面还是我上大学的时候,是个晚上。那时我还是一名文学青年,当然,现在也是。只是那时我更加狂热,对未来充满不切实际的幻想。那天晚上我在人民大学附近的一个网吧上网,无意间就碰到了媛媛。我问她在哪里,她说就在学校——人大。我说想不想出来见见?她犹豫了片刻,然后说,好。  其实我们在网上聊天已经很久了,话题主要以文学为主。她是中文系的,所以跟我也有得聊。只是我们一直没见面。  我从网吧出来,
期刊
时间:2017年11月5日  地点:中国人民大学人文楼七层会议室  杨庆祥:今天是一次比较特殊的联合文学课堂讨论。讨论的对象是一套批评丛书: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微光”丛书。这套丛书一共六本,分别是张莉的《众声独语》、岳雯的《抒情的张力》、木叶的《水底的火焰》、李德南的《“我”与“世界”的现象学》、黄平的《反讽者说》以及我本人的《社会问题与文学想象》。下面进入研讨环节,由陈华积老师主持。  陈华积
期刊
夏天  最早关于夏天的记忆似乎是我四五岁时幼儿园举办的一次庆祝“六一”儿童节文艺汇演。汇演在上午举行,地点在幼儿园空场语录牌下临时搭的舞台上,那应该是1971年左右。那次汇演似乎很隆重,老师们都很紧张,似乎是有什么领导来观看。对了,我上的那个幼儿园就叫六一幼儿园,前身是延安保育院,我记得我们的园长,一个老太太,就是延安时期过来的。那么,那次汇演之所以隆重,可能也是庆祝建院多少周年?  撇清一下,我
期刊
尤洋用力睁大眼睛,四周依旧是一片漆黑。或者说,不是漆黑,是混沌,就像宇宙没有剝离之前。  我一定是掉进了一只巨大的罐子。尤洋这么想。  尤洋听到妻子小欣的声音,透过这只巨大的罐子,远远地唤着:尤洋,尤洋……尤洋这才想起自己是有名字的,就想答应了。他想说:嗨,我在这儿呢!但他的喉咙发不出声音,好像有一股痰堵在那儿,任凭他怎么用力也说不出话。  他有些不甘心,试图去触摸罐子的四壁,比如敲打罐子,这样罐
期刊
胡少卿是湖北省黄梅县一名乡下教师的儿子,生于1978年。在2016年12月11日所写的诗《另一个我》中,他虚构了一个粗手大脚、穿着破衣烂衫的自己来寻找写诗的自己,“巨大的拥抱使彼此消失、升腾/好比水留下水渍。”在真实生活中,有非常多的湖北年轻人去广东打工,只有很少的像胡少卿这样考进北大,最终成为首都市民。“打工都是很惨的,像孙志刚这样的,尚且有大学文凭,也遭受如此对待,那些没大学文凭的呢?很多农村
期刊
2017年9月20日。北京第一场。  今天是话剧《卡拉OK猪》的首演。下午三点剧组成员在东单先锋剧场集合。进剧场前,我在门口超市买了几听啤酒,顺带买了一听咖啡饮品和一瓶类似红牛的饮料。太累了。  昨晚排练完,我和大辛、韩硕又到附近的小店喝了一气儿,喝到三点。自从排练以来的这一个多月,我们仨几乎天天如此。导演陈明昊说我们是铁三角,太敬业了,每天都自个给自个加练。这个戏就是把酒局搬进剧场。  剧场里,
期刊
阿乙言谈的锋利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比如他说,读王小波有利于读者建立起对社会的蔑视,把自己“弄到一个精神上的高位”,读吴思《潜规则》则会使读者“误以为自己通了学术”;他还说契诃夫的《万卡》是奇烂无比的作品,博尔赫斯得之于精妙亦失之于精妙,而余华在《现实一种》的结尾舍不得离开,因“恋战”陷入油滑。听多了温吞水的言论,听这些话真是痛快。文坛似乎已经很久没有有锋芒的人了,语言的积垢像大肚腩里的脂肪一样使人昏
期刊
哪个浙江老板,能给都江堰孩子  寄送一座抗震“活动棚”?  (2008.5.20)  今天是全国哀悼日的第二天,悲戚之余,又写了四首诗,发在我今天的博客日记上。但是在叙说诗歌之前,我想先作个呼吁,呼吁哪一位,能给都江堰“爱心亲子园”的孩子们献一座抗震的“战地活动棚”?  没别的,只因为我觉得这个幼儿园的园长相当伟大,她手下的二十几位幼儿园老师也相当伟大。土地咆哮窜起的那一刻,她和她的老师们没有一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