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初中语文实施探究性学习要有明确具体的探究目标,要有切实可行的探究方法,要有充裕足够的探究时间。
【关键词】初中语文;探究性学习
自主探究性学习”以变“教我学”为“我会学”为核心目标,它的教学理论建立在“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的職责是组织、帮助和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基础之上。自主探究性的阅读,是将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转化为“主动学习的探究者”的有效途径。它以激发学生兴趣为起点,以创设学习空间为载体,以自主探究学习为核心,以培养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自主体验、自我发现、自我选择、自我教育。
在具体的语文教学的实践中,我想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学生从“接受者”变“探究者”
自主学习是探究性学习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在高度自主和开放的学习情境中,学生才有可能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探究。当然,通过探究性学习,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又会切实得到提高,从而形成良性循环。现代教学理论也认为,教师的真正本领,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操作获得知识。”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注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和各种情境,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练习。
例如在古诗教学中,传统的教法以学生接受为主,学生就像是接受东西的容器放在课堂上,教师要求学生把字义、词义记住,然后把课文背诵下来,等学生将上面的内容全部背出来了,也就完成了教学任务。然而,要使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顺利进行,作为教师的一定要切切实实地给学生更多的支配权和自主选择的学习机会,在学习时间上,对学习进行计划和安排,在学习空间上,学生有展示个性、发展才华足够的活动范围。这样学生能够主动去查阅材料,为课堂上的良好表现而去做准备,真正的参与到学习当中,从而实现从“接受者”变为“探究者”
二、创设问题情境,诱导学生质疑探究
“科学的发展,就在于创造,如果没有疑问,就不会有新的见解,一切都以书本为经典,以教师讲课为准绳,就不可能有创造,科学也就得不到发展,因此,要让学生求得真正的知识,长进学问,发展他们的想象创造力,就要鼓励学生提问,特别是提出不同的见解”。因此,课堂教学要努力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使学生自主探究,善于质疑,善于发散思维。在学习郭沫若的诗《天上的街市》时,讲到“天上的街市物品摆放的琳琅满目,五光十色,如何美丽。”我曾说:“如此良辰美景,就连只能七月七日鹊桥相会的牛郎、织女也自由自在的在天街闲游,天上是多么的美好、幸福呀!······”正待继续往下讲时,突然有一学生举手质疑:“老师,织女被关在天牢,牛郎被天河隔在那边,他们连相会都很难,怎么会自由的闲游呢?”这一问,教室里一下沸腾了,大家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真是唇枪舌剑,有的争的脸红脖子粗,经过这一争议学生们都明白了:其实这是诗人的一种大胆想象和对原传说的改编,正好表达了他对一种幸福、美好、自由的新生活的向往与渴望,经过学生这一质疑、探究,诗歌的主题自然就明白了。总之,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只有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诱导者、帮助者和问题设计者、指航者、导演者,以学生为主体,以合作探究为途径运用各种手段活化课堂教学,把课堂变成学生的舞台,学生才会发出无穷的积极性和极大的兴趣,只有这样,才会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才会实现陶行知先生所提倡的“教是为了不教”的最高境界。
三、创设对话情境、发掘自主探究潜能。
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学会与作品、作者对话,让学生作为读者个体化感知、体验、探究的权利。学生在阅读中,通过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达到对作者与自我的双重“发现”,学生的心灵受到撞击,就会促发他们心灵的火花,在类比联想中,会出现顿悟的境界,最终达到知识的传递与精神的升华。
例如在《心声》教学的第一个环节,让学生通过阅读,感知小说的主要矛盾冲突。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李京京为什么那么渴望想在公开课上朗读课文?程老师为什么不同意他朗读?为了更好地回答这个问题,让我们走近李京京,了解他性格发展的历史——故事情节。”学生凝神听着,若有所思,在学生阅读过程中,我指点学生理清故事发展脉络,并把阅读的点滴发现写在字里行间。在教学的第二个环节,我让学生通过整体把握揣摩语意,感受体验李京京丰富饱满的形象,要求“以‘假如我是李京京······’为话题说一段话”;在阅读欣赏中,我以真诚的期待鼓励学生描述自己的体验,让每个学生都有说话的权利。最后,我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李京京形象的短评。由于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对于主人公的认识出现了分歧。有的同学认为李京京指出同学朗读的不足,是因为嫉妒,有的同学认为是满怀真诚,希望同学能读好这篇他特别喜爱的小说。有的同学认为李京京渴望在公开课上朗读课文是为了表现自己,是为了改变自己在老师心目中的形象,而有的同学认为是寻求感情上的渲泄。在这个时候,我欣然地抓住教机,热情地支持他们组织辩论赛,在学生与学生充分对话中真正实现主体性的自由阅读。“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语文教学如果有了这样一个和谐而宽松的生成空间,让教师与学生,师生与作者作品达到和谐共振的愉悦,自然的沟通状态,特别是让学生之间进行直接的“交锋”,使信息实现“零距离”的交互,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失时机去激发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兴趣,创设互动对话的多种途径,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充分独立体验的时空,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
经过探索和实践,我认为这一教学为学生创设最佳学习的精神状态,培养了学生自我意识,激发了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引导学生学会科学思维,帮助学生学会符合学习规律的“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真正体现变“教我学”为“我会学”的“自主探究学习”为核心目标的教育教学思想。将有利于培养学生完整独立的人格,适应现代社会和个性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李秋菊著《新课程理念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施》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 《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 《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教育部
【关键词】初中语文;探究性学习
自主探究性学习”以变“教我学”为“我会学”为核心目标,它的教学理论建立在“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的職责是组织、帮助和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基础之上。自主探究性的阅读,是将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转化为“主动学习的探究者”的有效途径。它以激发学生兴趣为起点,以创设学习空间为载体,以自主探究学习为核心,以培养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自主体验、自我发现、自我选择、自我教育。
在具体的语文教学的实践中,我想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学生从“接受者”变“探究者”
自主学习是探究性学习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在高度自主和开放的学习情境中,学生才有可能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探究。当然,通过探究性学习,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又会切实得到提高,从而形成良性循环。现代教学理论也认为,教师的真正本领,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操作获得知识。”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注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和各种情境,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练习。
例如在古诗教学中,传统的教法以学生接受为主,学生就像是接受东西的容器放在课堂上,教师要求学生把字义、词义记住,然后把课文背诵下来,等学生将上面的内容全部背出来了,也就完成了教学任务。然而,要使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顺利进行,作为教师的一定要切切实实地给学生更多的支配权和自主选择的学习机会,在学习时间上,对学习进行计划和安排,在学习空间上,学生有展示个性、发展才华足够的活动范围。这样学生能够主动去查阅材料,为课堂上的良好表现而去做准备,真正的参与到学习当中,从而实现从“接受者”变为“探究者”
二、创设问题情境,诱导学生质疑探究
“科学的发展,就在于创造,如果没有疑问,就不会有新的见解,一切都以书本为经典,以教师讲课为准绳,就不可能有创造,科学也就得不到发展,因此,要让学生求得真正的知识,长进学问,发展他们的想象创造力,就要鼓励学生提问,特别是提出不同的见解”。因此,课堂教学要努力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使学生自主探究,善于质疑,善于发散思维。在学习郭沫若的诗《天上的街市》时,讲到“天上的街市物品摆放的琳琅满目,五光十色,如何美丽。”我曾说:“如此良辰美景,就连只能七月七日鹊桥相会的牛郎、织女也自由自在的在天街闲游,天上是多么的美好、幸福呀!······”正待继续往下讲时,突然有一学生举手质疑:“老师,织女被关在天牢,牛郎被天河隔在那边,他们连相会都很难,怎么会自由的闲游呢?”这一问,教室里一下沸腾了,大家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真是唇枪舌剑,有的争的脸红脖子粗,经过这一争议学生们都明白了:其实这是诗人的一种大胆想象和对原传说的改编,正好表达了他对一种幸福、美好、自由的新生活的向往与渴望,经过学生这一质疑、探究,诗歌的主题自然就明白了。总之,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只有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诱导者、帮助者和问题设计者、指航者、导演者,以学生为主体,以合作探究为途径运用各种手段活化课堂教学,把课堂变成学生的舞台,学生才会发出无穷的积极性和极大的兴趣,只有这样,才会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才会实现陶行知先生所提倡的“教是为了不教”的最高境界。
三、创设对话情境、发掘自主探究潜能。
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学会与作品、作者对话,让学生作为读者个体化感知、体验、探究的权利。学生在阅读中,通过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达到对作者与自我的双重“发现”,学生的心灵受到撞击,就会促发他们心灵的火花,在类比联想中,会出现顿悟的境界,最终达到知识的传递与精神的升华。
例如在《心声》教学的第一个环节,让学生通过阅读,感知小说的主要矛盾冲突。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李京京为什么那么渴望想在公开课上朗读课文?程老师为什么不同意他朗读?为了更好地回答这个问题,让我们走近李京京,了解他性格发展的历史——故事情节。”学生凝神听着,若有所思,在学生阅读过程中,我指点学生理清故事发展脉络,并把阅读的点滴发现写在字里行间。在教学的第二个环节,我让学生通过整体把握揣摩语意,感受体验李京京丰富饱满的形象,要求“以‘假如我是李京京······’为话题说一段话”;在阅读欣赏中,我以真诚的期待鼓励学生描述自己的体验,让每个学生都有说话的权利。最后,我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李京京形象的短评。由于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对于主人公的认识出现了分歧。有的同学认为李京京指出同学朗读的不足,是因为嫉妒,有的同学认为是满怀真诚,希望同学能读好这篇他特别喜爱的小说。有的同学认为李京京渴望在公开课上朗读课文是为了表现自己,是为了改变自己在老师心目中的形象,而有的同学认为是寻求感情上的渲泄。在这个时候,我欣然地抓住教机,热情地支持他们组织辩论赛,在学生与学生充分对话中真正实现主体性的自由阅读。“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语文教学如果有了这样一个和谐而宽松的生成空间,让教师与学生,师生与作者作品达到和谐共振的愉悦,自然的沟通状态,特别是让学生之间进行直接的“交锋”,使信息实现“零距离”的交互,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失时机去激发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兴趣,创设互动对话的多种途径,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充分独立体验的时空,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
经过探索和实践,我认为这一教学为学生创设最佳学习的精神状态,培养了学生自我意识,激发了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引导学生学会科学思维,帮助学生学会符合学习规律的“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真正体现变“教我学”为“我会学”的“自主探究学习”为核心目标的教育教学思想。将有利于培养学生完整独立的人格,适应现代社会和个性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李秋菊著《新课程理念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施》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 《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 《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