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五遇”展开波的现象教学

来源 :中学物理·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gicMan5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波的衍射、干涉等几个波的特有现象是高中物理教学中的难点.突破这一难点的方法就是抓住它们的共同点,统一认识思路,在同一个认识思路上发挥物理实验和物理事实的作用,不断加深对问题的探究,从而认识波的衍射和干涉等现象.具体教学思路如下.
  “一遇”
  波遇到障碍物、孔、缝时,会怎样?——“波的衍射”教学
  1.求证方法:引导学生用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物理事实求证.
  物理事实1:水波遇到小石头、芦苇等细小物体时会绕过它们继续传播.
  物理事实2:人隔墙讲话却能被墙另一边的人听到.
  2.结论:波可以绕过障碍物继续传播.
  3.命名:上述现象叫波的衍射(与直射对立).
  “二遇”
  波遇到尺寸、宽度和波长差不多或更小的障碍物、孔、缝时,会怎样?——“波的明显衍射”教学
  1.求证方法:
  (1)用物理实验求证.
  物理实验1:在水中放两挡板,中留狭缝.改变缝宽(波长不变),分别令水波通过狭缝,观其况(如图1所示).
  物理实验2:改变波长(缝宽不变,波长分别是缝宽的7/10、5/10、3/10),分别令水波过缝,观其况(如图2所示).
  (2)用物理事实求证.
  物理事实1:声波容易发生衍射,生活中常感受到.原因是声波长1.7 cm~17 m之间,和常见物体尺寸相当.
  物理事实1:光波难发生衍射,生活中不常见.原因是光波长0.4 μm~0.7 μm之间,和常见物体尺寸差距太大.
  2.结论:
  当缝、孔的宽度或障碍物的尺寸跟波长相差不多或比波长更小时,能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
  “三遇”
  在同一介质中传播的几列波相遇时,会怎样?——“波的叠加原理”教学
  1.求证方法:用物理实验求证.
  物理实验1:在水中不同处投下小石头,生成两列波.观察它们相遇时情况.
  物理事实2:在绳子两端用手各上下抖动一下,生成两列波.观察它们相遇时情况.
  2.结论:在同一介质中传播的几列波相遇时,在重叠区域里,各质点同时参与这几列波引起的振动,任一时刻质点的位移等于这几列波单独传播时引起的位移的矢量和.
  3.命名:上述现象叫波的叠加原理.
  “四遇”
  在同一介质中传播的几列波相遇后,会怎样?——“波的独立性传播原理”教学
  1.求证方法:用物理实验求证.
  物理实验1:在水中不同处投下小石头,生成两列波.观察它们相遇时情况.
  物理事实2:在绳子两端用手各上下抖动一下,生成两列波.观察它们相遇时情况.
  2.结论:
  在同一介质中传播的几列波相遇后,彼此穿过,像没有相遇一样,保持各自的运动特征,继续传播.
  3.命名:上述现象叫波的独立性传播原理.
  “五遇”
  在同一介质中传播频率相同的两列波相遇时,会怎样?——“波的干涉”教学
  1.求证方法:用物理实验求证.
  [TP11GW55.TIF,Y#]
  物理实验:同振片上两细杆随振片振动,生成两列频率相等的波.观它们相遇时情况(如图3所示).
  2.结论:
  频率相同的两列波相遇叠加时,在叠加区域里,某些区域的振幅加大、某些区域的振幅减小.
  3.命名:上述现象叫波的干涉.
  4.对波的干涉的解读:
  (1)从干涉照片上看,哪些区域的振幅加大(激烈振动)?哪些区域的振幅减小(相对平静)?
  (2)这些区域又叫振动加强区和振动减弱区.
  (3)这些区域是由振动加强点(振幅加大点)和振动减弱点(振幅减小点)构成,相互间隔.
  (4)振动加强点和振动减弱点从几何角度来说,分别满足这样的关系:
  振动加强点到两波源的距离之差
  (5)两列波在振动加强点引起的振动相位相同,在振动减弱点引起的振动相位相反.
  (6)振动加强点和振动减弱点位置不变,且始终加强和减弱.
  (7)振动加强点的位移、振幅等于两列波引起的振动位移、振幅之和.振动减弱点的位移、振幅等于两列波引起的振动位移、振幅之差.它们位移随时间变化.
  (8)振动加强点处两列波同时到达波峰,半个周期后同时到达波谷.振动减弱点处,两列波分别到达波峰和波谷,半个周期后相反.
  (9)如果分别用同心圆表示两列波的波峰和波谷,振动加强点和振动减弱点、振动加强区和振动减弱区表示如图4所示.
  [TP11GW56.TIF,BP#]
  (10)产生稳定的干涉的条件
  两列波的频率必须相等.
  两列波的相位差必须保持不变.
其他文献
教育教学处于不断的深化改革中,而教学方法也在不断的创新.虽然现在已经改变了以往教师“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模式,但物理学科中的一些抽象理论知识无法用先进的教学软件和资源来形象的体现,如果再借以形象化手段辅助教学,能让学生从中感觉物理现象、理解物理知识,达到能将物理课本枯燥、抽象的内容变得可视化、形象化和生动化,从而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引导学生去探究.  1 借助类比的方法
习题课在整个物理学科教学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何在物理习题课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优化习题课教学呢?本文通过具体实例谈一谈习题教学的优化策略。  1创设“愤”“悱”情境,激发学习动机  “愤”为求通而未得,“悱”为想说而不会说.在习题课中教师要积极创设“愤”“悱”情境,激起学生学习的强烈欲望,让学生在尝试中学、在发现中学、在探索中学.在习题课中笔者将平时常用的“出示目标、复习旧知、准备性练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适应学生个性差异,满足学生学习需要,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的“差异教学”成为课程改革的新增长点.运用“差异教学”理论进行中学物理教学,是从传统的“物理教学”向新型的“物理教育”转变的切入点,有利于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和发掘学生潜能.本文结合作者的教学实践,浅述通过习题设计有效的进行“差异教学”的做法及体会.  1 习题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环节  习题教学及解题训练是物
初中物理电学计算题涉及的概念、规律、公式繁多,物理量与公式的应用容易出现张冠李戴的情况,解题思路不清容易出错,这是困惑许多物理教师的一个教学难题.要解决好这一难题,就要从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入手.初中学生的思维正处在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发展阶段.在电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老师首先要指导学生做好每一个电学实验,在此基础上通过大量的画图练习去描绘物理图景,将抽象的问题直观化、具体化,再应用相关公式或原理
新课程要求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而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可以肯定地讲,教师的教学方式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方式,教无定法,笔者也难确定哪一种教学模式更好,但教学需要先进的教学方式引领是必须的.基于“问题·参与·体验”的智慧课堂是笔者所在学校的省级研究课题,笔者进行了多年实践研究,下面以“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与时间关系”一节的教学设计,基于“问题·参与·体验”的智慧课堂,探讨老师如何引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
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到过,自己家的灯一天内似乎不是一样亮的.每天的早晚感觉它们比较暗,而夜间又觉得它们比较亮.是的,这不是你的错觉,这是实实在在的现象.我们家的灯泡在早晚用电高峰时段会变得暗一些,而在夜间等用电低谷时段又会变得亮一些.这是什么原因呢?我们做一个小实验就可以解答这个问题了。  实验器材:两节新干电池、开关若干、小灯泡若干、电流表一只、电压表一只、导线若干。  实验步骤:1.将上述器材按
伴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以及新课改要求的深入,高中物理学科面临着教学方面的创新,高中物理是一门富有逻辑思维和思考能力的学科,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创设高中物理教学情境就显得尤为必要,以此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思考获得高中物理教学上的进步.本文主要阐述了创设高中物理教学情境所需要遵循的原则,分析并探究了创设高中物理教学情境的方法及措施.  高中物理教学活动对于学生的成长是十分重要的,但许多高
在一些物理习题中,如果通过公式计算来研究问题,往往很复杂,学生也不易接受.这时我们需用一些特殊方法和技巧,这样就能化繁为简,变难为易,从而可以提高解题效率,增强解题能力,真正做到游刃有余. “极端法”就是在物理解题过程中常用的一种特殊的方法.所谓“极端法”就是依据题目所给出的具体条件,假设某种极端的物理现象或物理过程存在,并作出科学分析,从而给出判断或导出一般结论的解题方法。  例1有完全相同的甲
物理实验是物理教学课的重要内容、方法和手段,加强物理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把枯燥无味的物理理论课变得有趣味、更加形象生动,使课堂教学更加高效.本文就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实验教学法进行分析与阐述.  传统物理实验教学模式是教师的理论讲授和学生的实践相结合,一些试验的要求、步骤和注意事项都是教师提前设计好的,学生只能亦步亦趋的完成,真正让学生独立
电学是整个初中物理课程中的重点,使不少学生对其望而生畏.简化电路图,确定各电表的测量对象又是正确解答许多电学问题的关键.而如何正确地确定电压表的测量对象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题目中往往电路图情况复杂,变化多样,常使学生摸不着头脑.本文通过几个例题来谈谈如何用简单的方法确定电压表的测量对象。  1“抱谁测谁”,单个表忠心  [TP12CW72.TIF,Y#]  问题1如图1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不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