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雅切克诗选

来源 :文学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asychar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拉法尔·沃雅切克(Rafal Wojaczek, 1945-1971),活跃于20世纪中期的波兰诗人,生于米科洛夫,早年在克拉科夫短暂学习,不久即移居弗罗茨瓦夫,在那里干过多种工作。他长期酗酒,在医院度过了好一段时间,1971年5月11日因故跳窗自杀,年仅26岁。他生前写诗不到190首,只出版过几卷小册子(其中有些是以女性笔名出版的):《季节》(1969)、《不存在的东西》(1972)、《未完成的远征》(1972)。1976年,他的诗歌连同他创作的一部记录心理治疗的日记、一部长篇小说及其他作品合编在一起,以《作品集》为题出版。他离世后,其故居被辟为纪念馆,还成立了以他命名的文化基金会。他的传奇性生平后来被诗人兼导演莱奇·马耶夫斯基改编成电影上演,并以“最佳特色电影”而获得意大利电影界联合会颁发的“堂吉诃德奖。”
  20世纪60年代走上诗坛的那一代波兰青年诗人,多半富于探索性,而拉法尔·沃雅切克正是其中的代表之一。与其他“被诅咒的诗人”一样,这位颇有传奇性的“波兰的兰波”个性分裂,迷恋丑陋与死亡的主题,表现出自我毁灭和对周围一切的逆反心理。因此,他的作品既充满与波兰诗歌传统格格不入的反叛精神,又表现出极高的诗歌天赋,对后来的波兰诗人产生过持久的影响。
  那个在我的镜中转身的人是谁
  那个在我的镜中转身的人是谁?
  他不是女人,也不是雾一般的人,
  可是他本人多么残忍
  以致于年历上的位置依然空寂。
  那个用我的杯子喝酒
  却并不是酒鬼的人是谁?尽管
  当警察把他从泥浆中拖出来时
  他被认为是我们当中的一员。
  那个用我的笔写我的诗
  把我的妻子
  弄上我的床的人是谁?
  那个刚刚离开的人是谁?
  交 叉
  我水平
  你垂直
  你是山
  我是山谷
  我是地球
  你是太阳
  我是盾
  你是剑
  我是伤口
  你是痛苦
  我是夜晚
  你是上帝
  你是火
  我是水
  我赤裸
  你在我的内心
  我水平
  但你并不是
  每次都垂直
  但我只是
  暂时垂直
  性高潮的山
  你水平
  靠近我
  我,卡夫卡
  心,生长得比我还大
  我完全陷入了
  根须
  白色的草
  从我的唇上
  长出来
  朱莉娅,这阉人的女儿
  用她父亲调教的
  嘴唇
  来耕作我的疾病
  某个五斗柜,或者
  死神有多少抽屉!——在第一个
  抽屉里面,她收藏着
  我对她献媚讨好的诗。
  在第二个抽屉里面,她当然
  保存着从我五岁的日子里
  留下来的一绺头发。
  轮到第三个抽屉——那里面的
  床单上,沾着我初夜留下的斑渍,
  还有最后的检验报告。
  然而在第四个抽屉里面,她
  “以共和国的名义”
  保存着账单、训诫和箴言。
  第五个抽屉里面——装着
  她在忧郁的时候
  读着好玩的评论和意见。
  她肯定还深藏着另一个抽屉,
  那里面保存着最神圣的东西:
  我的出生证明。
  她几乎无法拉开
  那位置最低而又最大的抽屉——
  那将是恰好适合我的棺材。
  被绞死者的情妇
  被绞死者的情妇
  注视那死人的眼睛
  她在他的睡梦中看见自己
  被绞死者的情妇
  ——毫不知耻——
  靠近他的头颅蹲下
  生孩子
  满脸青紫
  被绞死者的情妇
  痛苦得满脸青紫
  把婴儿迸成两半
  被绞死者的情妇
  吮吸自己的乳房
  用指甲
  抓挠自己的身体
  被绞死者的情妇
  在他的梦中是完整的
  请 求
  给我一把扫帚,我要清扫公共广场
  或给我一个女人,我要爱她,让她怀孕
  给我一个祖国,我要赞美
  风景,或侮辱统治制度,或赞美
  政府
  送给我一个男人,我要看见他的伟大之处
  或者苦难,用有趣的词语来描写它
  把情侣引导给我,我会深受感动
  把我送到医院,送到公墓
  为我安排戏剧和马戏演出
  战争,乡间的收获,城里的节日
  或教我开车,或打字
  强迫我学会语言和读报
  最后给我伏特加,我要喝酒
  然后呕吐,因为诗人应该习惯
  关于一个诗人的歌
  因为他总是像孩子一样挨打,
  一个对艺术一无所知的诗人
  攥紧诗歌的拳头来打人。
  他打女人,因为她涂脂抹粉,
  挤粉刺,梳妆打扮。
  他打他的妻子,因为她是女人。
  他同样打他的母亲。   他打他的父亲,因为他跟母亲在一起。
  他把机敏的隐喻吐向权威人士。
  他用韵脚来突破窗户,他狠狠踢踹
  他伤害一个还在子宫中的
  胚胎头颅,因此那母亲的儿子
  一生下来就是白痴,她将无法辨认。
  这位诗人还干其他事情,
  但那时,他就不是诗人了。
  某种处境
  我的双手显然被割掉了
  我用一根
  绑在右臂残桩上的小棍来写作
  我把上述这根小棍浸入棕色墨水
  我也没有头颅
  没有性别特征
  某个狡猾的人洗涤并藏起我的双腿
  是的,我存在
  我浸泡在浴缸里面
  在我动物的热血中虚度光阴
  给头发的五句话
  1
  头发悲伤:充斥着
  骄傲的疯狂的大脑不再照料它
  2
  当球形小提琴长长的弦弓
  无边锯动大脑,头发就沉默
  3
  掉下的头发:尽管很骄傲
  可是大脑饥饿时,也吃它的根
  4
  孤独的头发:大脑不在这里
  既不在天上,也不在大地上
  5
  得意洋洋的头发:它猜测
  没有大脑,因为老鼠将它吃掉了!
  不合时令
  我没有准时到来
  这个季节尚未展开
  当地人不断说
  这里不会发生什么
  昨天
  我看见教授在垃圾箱里
  被抬出来——他多么小
  对的——人们在这里萎缩
  以便节约食物
  和棺材木板
  教授
  教授就是整个新时代
  他拖拽着一条腿
  它是教授的
  最新情妇的标志
  她名叫安德鲁
  对的——这里不会发生什么
  对的——我没有准时到来
  无论谁活着
  都迅速死去
  一个空房间已经被用于
  贮存
  无疑,他们
  很快就会拆下栅条
  对的——这就是结局
  他们用拖把打扫走廊
  波兰地板
  我没有看见星星而活着
  我没有看见星星而活着
  我没有理解话语而说话
  我没有计算日子而等待
  直到有人突破这堵墙
其他文献
佩英进门前,望着门楣上同丰大药房肥硕的颜体字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跨进了充满药味道的店堂。她从西药柜台这么走过去,立马有营业员凑上来热情招徕:想买点啥呀?接着是滋补品柜台,又是一连串的热情招徕。佩英笑而不答,目光低低地从玻璃柜内扫过去,顺着柜台看似毫无目的闲逛般往前走去,把店堂绕了大半圈,来到中药柜台前。这里才是她今天进来的目的地。  中药柜台不同于西药柜,不是透亮的玻璃柜台,是漆成荸荠色的老式木柜
期刊
“地球这壁,一人无语独坐。”昌耀《斯人》中所言述的这种广阔的孤独,其实并不只属于他们那一代人,更属于我们90后这一代。如果说昌耀所代表的50后、60后的生命群体所具有的孤独感,是光辉理想与庸俗现实搏斗的产物,还带有某种存在主义哲学的血腥味的话,那么,我们这代人的孤独则呈无根状,可能更甚于孤独本身,因为我们连孤独的哲学性意义都丢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沉溺于大众文化的快感与狂欢。似乎可以说,90后是极
期刊
《建设北路32号B栋》,简简单单,一个模糊的地址成为了这篇小说的标题。我们可以想象,这大概是小说女主人公L居住的那间破败逼仄的屋子。一座城市经纬错落,在不同的时代,它都可以被不同形式的符号覆盖得严严实实——不论是红底白字的横幅、大字报上的标语、略带土气的招商宣传词、还是色彩鲜亮引人遐思的内衣广告,都足以形成一种更生动更直接的印象刺激。但在喀秋莎的这篇小说中——这个奇特的笔名令我同时联想到少女和火箭
期刊
《十五岁的星空》是袁晓君创作的国内第一部描写青少年心灵成长的治愈系小说。叙述了两位因家庭原因而心灵受伤的少男少女方雷、韩西汐,在面对同学、老师、考试、友谊等问题时做出的种种扭曲性抗争行为,最后在老师、同学、家长的帮助下走出心理阴影,共同成长的故事。从而给每一位曾经受过创伤的少男少女指出了一个光明出口:珍惜生命,每一个人的存在都是有意义的。整部小说笔触细腻,手法明快,显得轻松温暖。  作为一个国家二
期刊
陌生的孔子  一、夺命司寇  孔子五十一岁出仕,升至大司寇,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长。从字面上理解,寇,乃盗寇,司寇也仅仅是“管贼的”。但鲁定公时代的分工没那么细密,大司寇还兼有“国安委”“中组部”等部委的相应职能,这个印把子攥在手里是有点沉甸甸的。据明代《张楷孔子圣迹图》夹注,孔子在大宰位上三个月,“化行周道,仁及草莱”,用周天子的教化、仁义灌沃民生,致曲阜地界“道不拾遗”,社会秩序是“一片大好”。
期刊
当我坐在了飞机靠窗的位子,才明白,这是上天要我看清天山。  忘了是哪位作家朋友说的,你若是去伊犁,最好从空中看天山,看天山的骨骼如何贯穿浩瀚的大地。我未见到天山,却已被他的语言击了一下。待我真的从鹰的角度看的时候,我的呼吸有些紧,不是气压的原因,而是天山的硬朗,那种似乎从未感受过的自然的伟力,让我瞠目。此时语言是苍白的,我只能贪婪地按着快门。  昨晨启程,自江南的豪雨飞越到大西北的干燥空气里,经停
期刊
内容摘要:明清时期是中国小说史上的繁荣时期,而小说这种文体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社会现实。本文旨在从一些明清代表性小说中撷取关于儿童启蒙教育的例子,进而映射到当时社会实情、具体分析当时儿童启蒙教育的内容、方式、特点,为现今的国学启蒙教育提供经验。   关键词:蒙学 童蒙 明清小说   目前可见最早的关于“蒙学”的论述源于《周易·蒙卦》,“蒙学”在古代指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学校。在今天,广义的蒙学指儿童
期刊
一次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大规模迁徙开始了,有关周人先祖的这次移都,古代记载的书很多,尽管大多缺乏有关路线方面的具体记述,人员规模也语焉不详,但其悲壮艰巨的程度,当不亚于晋室东渡和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相比《史记》《通志》《资治通鉴》等书有选择性的记述,《吴越春秋》的解读应该更为完整,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此事的前因后果,再说这书是南方人自己写的,读起来也可能更为亲切一些。其吴太伯传第一记云:“古公但甫修公刘后
期刊
川网队长谢君嗣说,他心里急呀,他的主力队员余阿根老婆亡故已三年,按海岛风俗,满三年可以再娶,可他一连给阿根介绍了三个对象就是不成,不是人家嫌阿根家徒四壁,就是说他有三个男孩像三只雏燕啾声张嘴,有一户女方的父母还说,有女不嫁海岛郎,怕渡船颠覆淹死人。阿根呢,像姑娘一样腼腆,又不肯主动出击。  最近嘛,阿根的表现更糟,不是将川网队的账给算错了,就是在卖货时与顾客争执了,面红耳赤的;海岛川网人夜间捕鲻鱼
期刊
方向明在《记忆里的死亡》末尾这样写道:“回到老家,餐桌上常会有村里谁又‘走了’的消息。管治保的‘老牌’,后排老屋的‘老顽固’,打篮球的‘草鞋袜’,或生病,或经不住大的变故,走了。生命因为各种原因而谢幕。”作者叙述的是活生生的人的生命的逝去,令我想到的是更为宏阔的,你原本熟悉但日渐陌生的,并最终离你远去的带着生命体温及记忆的人、事、物的离去,这个更宏阔的背景,也就是乡土,也是作者在《村事五章》中以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