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过渡是指行文中各意义单位之间的衔接。恰当的过渡方式既能使行文层次清晰,中心明确,又能使各意义单位连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使文气贯通,行文流畅。过渡的方式一般有三种:用过渡词进行过渡,用过渡句进行过渡,用过渡段进行过渡,而以后两种为主。
在行文时,在两部分内容之间用过渡句进行衔接是最常见的方式。
在《长江三日》一文中,有这样一个句子:
如果说瞿塘峡像一道闸门,那么巫峡简直像江上一条迂回曲折的画廊。
作者在描写了瞿塘峡的雄奇之后,就用这个过渡句把所写内容由瞿塘峡转入巫峡。读者在读到这句话时,就会很容易地明白以上文字为一层,中心是写瞿塘峡;以下文字为一层,中心是写巫峡。
在说明性的文章中,过渡句使行文层次清晰、中心明确的作用更为明显。以《景泰蓝的制作》为例,作者是把景泰蓝的制作分为六个工序来写的,每个工序一层。为了让读者较好地掌握这六个工序是什么,作者使用了五个过渡句进行衔接:
1.第二步工作叫掐丝,就是拿扁铜丝(横断面是长方形的)粘在铜胎表面上。
2.于是轮到涂色料的工作了,他们管这个工作叫点蓝。
3.现在该说烧的工作了。
4.涂了三回烧了三回以后,就是打磨的工作了。
5.椴木炭磨过,看来晶莹灿烂,没有一点缺憾,成一件精制品了,可是全部工作还没完,还得镀金。
读者通过这五个过渡句,就把握住了文章的六个层次以及景泰蓝制作的六道工序。
在正叙中置入插叙内容时,也往往使用过渡句,而在倒叙转入正叙时,则多用过渡段进行过渡。
以鲁迅的《祝福》为例,作者为了突出祥林嫂命运的悲惨,开头部分写鲁镇祝福气氛之盛,写祥林嫂在人们祝福时死去,然后追述“我”所知道的祥林嫂一生的“事迹”。在这倒叙和正叙的两部分内容之间,作者用过渡段进行过渡:
然而先前所见所闻的她的半生事迹的片段,至此也连成一片了。
在由次要内容转入主要内容时,也往往使用过渡段进行过渡。
如鲁迅的散文《藤野先生》,叙写了作者年轻时在日本留学的部分经历,展示了作者由科学救国到文艺救国的心路历程,表达了对学风严谨、没有民族偏见的藤野先生的深切怀念与敬仰。全文正叙行文,先写在东京目睹的清朝留学生不务正业、醉生梦死的生活,这是全文的次要部分。接下来,写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里,自己作为弱国学生所受到的歧视、藤野先生对他的关心、观看日军枪杀中国人影片时中国留学生的欢呼以及作者思想上的震动与剧变。这些是主要内容。在这两部分内容之间,就用这样一个过渡段过渡:
那么,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于是,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
“那么”一词紧承前文。“到别的地方”暗含前文,又启示下文;最后一句直接点出“别的地方”就是下文的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从而使两部分内容顺畅地连接起来。
我们可以看出,过渡句和过渡段的不同点在于大的意义单位之间的过渡用过渡段,小的意义单位之间的过渡用过渡句。过渡形式是根据过渡任务的大小而设置的。这就好比建桥梁,作用小的桥梁就建得小一点,作用大的桥梁就建得大一点。小桥梁就像过渡句,大桥梁就好比过渡段。
此外,还要注意的是过渡句的位置,一般情况下,它在下一层第一自然段的段首,但有时却在上一层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末尾。大家不妨留心去发现并仿照应用。
(责 编 晓 月)
在行文时,在两部分内容之间用过渡句进行衔接是最常见的方式。
在《长江三日》一文中,有这样一个句子:
如果说瞿塘峡像一道闸门,那么巫峡简直像江上一条迂回曲折的画廊。
作者在描写了瞿塘峡的雄奇之后,就用这个过渡句把所写内容由瞿塘峡转入巫峡。读者在读到这句话时,就会很容易地明白以上文字为一层,中心是写瞿塘峡;以下文字为一层,中心是写巫峡。
在说明性的文章中,过渡句使行文层次清晰、中心明确的作用更为明显。以《景泰蓝的制作》为例,作者是把景泰蓝的制作分为六个工序来写的,每个工序一层。为了让读者较好地掌握这六个工序是什么,作者使用了五个过渡句进行衔接:
1.第二步工作叫掐丝,就是拿扁铜丝(横断面是长方形的)粘在铜胎表面上。
2.于是轮到涂色料的工作了,他们管这个工作叫点蓝。
3.现在该说烧的工作了。
4.涂了三回烧了三回以后,就是打磨的工作了。
5.椴木炭磨过,看来晶莹灿烂,没有一点缺憾,成一件精制品了,可是全部工作还没完,还得镀金。
读者通过这五个过渡句,就把握住了文章的六个层次以及景泰蓝制作的六道工序。
在正叙中置入插叙内容时,也往往使用过渡句,而在倒叙转入正叙时,则多用过渡段进行过渡。
以鲁迅的《祝福》为例,作者为了突出祥林嫂命运的悲惨,开头部分写鲁镇祝福气氛之盛,写祥林嫂在人们祝福时死去,然后追述“我”所知道的祥林嫂一生的“事迹”。在这倒叙和正叙的两部分内容之间,作者用过渡段进行过渡:
然而先前所见所闻的她的半生事迹的片段,至此也连成一片了。
在由次要内容转入主要内容时,也往往使用过渡段进行过渡。
如鲁迅的散文《藤野先生》,叙写了作者年轻时在日本留学的部分经历,展示了作者由科学救国到文艺救国的心路历程,表达了对学风严谨、没有民族偏见的藤野先生的深切怀念与敬仰。全文正叙行文,先写在东京目睹的清朝留学生不务正业、醉生梦死的生活,这是全文的次要部分。接下来,写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里,自己作为弱国学生所受到的歧视、藤野先生对他的关心、观看日军枪杀中国人影片时中国留学生的欢呼以及作者思想上的震动与剧变。这些是主要内容。在这两部分内容之间,就用这样一个过渡段过渡:
那么,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于是,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
“那么”一词紧承前文。“到别的地方”暗含前文,又启示下文;最后一句直接点出“别的地方”就是下文的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从而使两部分内容顺畅地连接起来。
我们可以看出,过渡句和过渡段的不同点在于大的意义单位之间的过渡用过渡段,小的意义单位之间的过渡用过渡句。过渡形式是根据过渡任务的大小而设置的。这就好比建桥梁,作用小的桥梁就建得小一点,作用大的桥梁就建得大一点。小桥梁就像过渡句,大桥梁就好比过渡段。
此外,还要注意的是过渡句的位置,一般情况下,它在下一层第一自然段的段首,但有时却在上一层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末尾。大家不妨留心去发现并仿照应用。
(责 编 晓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