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班主任案例】
我这一生都忘不了的一个学生,可能就是周洋了。
周洋是自费生。记得他进高一时,总分只有397分,比正常录取分数线差了266分。然而,让人始料不及的是:毕业时,这个腼腆的小男生,神话般地考入抚顺石油化工大学。
可能是因为成绩太差,刚开始周洋上课时从不敢举手发言,他也很少和同学说话。看着他忧郁而胆怯的眼神,我知道他因为成绩太差而自卑,他认为自己不行。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我知道唯有让学生认为自己行他才会真的行。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帮他找到自信,帮他融入班集体。周洋是个敏感而内向的孩子,我没有轻举妄动,只是经常对他微笑,让他渐渐感觉到班主任对他的善意和关注。我在寻找,寻找一个合适的契机。
机会终于来了。在一篇习作中,周洋这样写道:“我的父亲,一头乱糟糟的头发就像鸡窝,好像几十年没有梳过一下……父亲常年在外面卖糖,经常要坐几天几夜的船,因为舍不得买很贵的盒饭,父亲就带着母亲做的煎饼吃。船老板生气父亲不买饭,不给开水喝。父亲只能就着江里的脏水吃煎饼。然后,吃坏了肚子。父亲说,一天要上几十次厕所,城里厕所要钱,他差点憋死,还贴了不少钱进去……”
我被他的文章深深地打动了,读着读着流下了眼泪。我对周洋说:“你写得真好,让老师都掉了眼泪。这是迄今为止学生作文中最让我感动的一篇。”开始,他很疑惑:“老师,我的文章真的有那么好吗?”我说:“在我的眼里,能够写出心里话,写出真实感情的,就是最好的文章!”第二天,我含泪在班里读了周洋的文章,学生也都被打动了。最后我说:“周洋的文章,风格很像赵树理。可以这样说,周洋就是我们班的赵树理……”听了我的话,同学们都向他投去了羡慕的眼光。
周洋后来告诉我,那天我在班里读他的作文是他进步的一个转折点,而真正促使他产生巨大飞跃的是另外一件事。
那时,班里的学习气氛很沉闷,学生不愿意主动回答问题。说到底,他们都是害怕回答错误,害怕丢面子。为了让学生主动站起来回答问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我想了很多办法。我在班里开展了“如何认识错误”的讨论,我提出了一个极端的说法,那就是“鼓励错误”。我说,主动回答问题可能会出现错误,但暴露错误能让我们发现问题所在,能促使我们进步,因为错误能给别的同学带来警醒。不回答问题是不用担心在大家面前暴露错误,但和主动暴露错误比起来,哪一种行为更让自己有收获呢?我把“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这句话贴在教室的最前方,鼓励大家勇敢回答问题,不要惧怕出错。
每次在提出问题后,我都会给出一些时间,先让学生小声地交流意见,然后再站起来回答问题。因为多了同学间的交流环节,学生对回答好问题更有信心了,渐渐地,大部分学生都能主动站起来回答问题了。每当某个学生第一次主动站起来回答问题时,我都要提醒同学们给他以鼓励。过了一段时间后,课堂上从未主动站起来回答问题的学生已经屈指可数,而周洋就是其中之一。我知道,对于一个胆怯自卑的孩子来说,在课堂上主动站起来相当难,他需要一股力量来突破自我。还是让他自己来做这件事吧,这样,胜利才会刻骨铭心。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后,我常常用期待的目光看着他,然而,他只是很快地低下头去……我想,他还需要时间来积蓄力量,我不能急。
记得那天,我提出了一个相当难的问题,学生们都在思考。我没想到的是,周洋突然站了起来,红着脸,喘着粗气。由于紧张,他站起来后连题目是什么都忘记了,当然就一个字也没有回答出来。然而,我们全班同学都为他热烈地鼓掌,我动情地说:“周洋,老师真的为你感到骄傲。能够在课堂上主动站起来,对你来说是开天辟地头一回,这本身就是成功,就是超越,就是向所有的人证明——我是周洋,一个大写的周洋!”那一节课,我没有接着上,而是和学生们一同列举历史上超越自我的成功者。我们都很激动,每个学生眼里都闪着泪光。
后来,上了大学的周洋给我写信,他说:“老师,那是我这一生中最重要的一节课,我永远不会忘记老师你用的‘开天辟地’这个词。从此,每天我都在和我的惰性和自卑作战,但有一点永远不会改变,那就是每一节课我都要主动站起来回答问题,我要在课堂上发出自己的声音!我要做大写的周洋!……老师,在认识你以前,我是一棵枯黄的小草,孤寂地生长,不想人知道;在认识你之后,我是一棵挺拔的树,时刻渴望暴风雨的来临!”
我永远记得周洋,永远记得那一节课。我知道,对于周洋来说,最重要的并不是考上大学,而是他在学生时代突破了自我,下定决心从此做大写的自己。
(作者:江苏省张家港外国语学校刘桂岩)
【主持人点评】
本案例中,小周洋高一入学时成绩很差,家境不好而又自卑。在一个父母整天忙于生计的家庭里,他们会比较关注孩子的温饱,而很少关注到孩子知识的获取情况和学习能力的培养问题。上学后,和社会经济地位及家庭教育较好的孩子相比,他们就会显得见识较少,学习力相对薄弱,自然会产生自卑感,也没有理由相信自己还有可能迎头赶上,会有种认命的感觉。周洋在遇到刘老师这样用心的老师后,受到长期的关注和一连串的巧妙鼓励,才逐渐走出自卑、寻回自信,成绩逐渐提高,最终考上大学。
教育的魅力之一就是帮助落后学生突破心理障碍,实现美丽的生命蜕变。这个案例让我想起一则故事:
一个老大爷进城,他在地摊边上插只小木棍就把驴乖乖地拴在身边。人们看了很奇怪,就问他施了什么魔法,居然能用一根小木棍拴住一头驴。老汉微微一笑:“这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在它很小的时候我把它拴到铁棍上,那时它劲小挣不动,而且一挣就会痛,慢慢地它就不再挣扎。后来我把铁棍换成木棍它也不再挣扎了。”小毛驴因为屡次遭到失败和痛苦,渐渐知道自己不行,同时也形成了对疼痛的恐惧,这些经验和恐惧使得它不再挣扎——即使它已经有了足够的力量,即使铁棍已经变成了木棍。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长期的失败和挫折,会在我们的心中形成成见和恐惧心理,即便外在的障碍已经消失,我们还是被关闭在成见和自卑的囚笼里。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有人给予我们充分的激励,当我们经过尝试获得成功时,就会突破心中的囚笼,重新获得自由。
然而,如果我们因此认为只要给学困生关爱和鼓励就能解决他们的问题,那就把教育看得太简单了。本案例虽然没有详细介绍周洋的具体转变过程,但我们可以想象得出周洋应该算是天赋不错的学生。这样的学困生,学不好不是因为能力不足而是因为有心理障碍,他们只要一用心,学习就会有明显进步。
有经验的老师都知道,绝大多数的学困生不仅是基础较差,而且学习能力也比较差。这些孩子没有学习动力,注意力不易集中,理解力差,记忆力不好,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都有很大的问题。即使你把他们激励起来,信心百倍、干劲十足地重新投入学习,但由于他们的学习能力不足,不能克服学习过程中的各种障碍,更大投入的结果常常是遇到更大的挫折。这就好比一部缺乏动力的机器,你给它输入动力,它就能够正常运转起来;而如果机器结构松散、零件破损,你给它输入动力,只能产生更大的噪音,出现卡壳甚至严重的损坏。
对于学习力和自信心都不足的学困生来说,老师不仅要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优点和进步,唤醒他们的自信,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动力,更重要的还是引导他们用正确的方法来学习,在流畅有效的学习过程中来体察自己的进步,体验成功学习的乐趣,改变对学习的感觉和感情,让他们觉得原来学习并没有那么难,原来学习也可以很有乐趣。不是强制性的学习,而是成功流畅的学习体验,才有可能把厌学生转变成好(读第四声)学生。
然而,在现有的教育体制中,这样的期许简直就是奢望。当前教育一个很大的弊病就是采取统一进度的教学模式。学困生从入学到毕业(如果他们还能毕业的话),基本上是一直跟在班级的后面爬,很难有机会翻身。可怕的是他们明明没有上大学的希望,却一直都在陪那些会考上大学的学生读书,在这个绝望的陪读过程中他们还会被嫌弃和歧视。在这样艰苦的学习环境和负面的心理环境中,他们也会努力寻找乐趣,比如泡网吧、结帮派、搞早恋等。在长期面对家长和老师的批评教育过程中,他们会锻炼出犀利的辩才;在长期面对严格管教的过程中,他们会形成丰富的斗争经验,游击战、运动战、麻雀战再加上三十六计可谓无一不精。他们在战斗中磨炼出水泼不进、刀砍不入的“金钟罩”“铁布衫”和来无影去无踪的“无上轻功”。
在学习上,这些学困生多是蒙混。上课他们即便不逃学也会自找乐子,就是不会认真听课。这也不能全怪他们,因为他们想听也听不懂,他们没有机会听到那些略加专注就能听得懂的东西,因为这些课堂根本就不是给他们开的。对牛弹琴不是牛的错。
至于做作业嘛,课都听不懂,还做什么作业?再说,这些作业也不是给他们布置的,是给那些好学生布置的。老师明明知道他们不会做也做不完,可还是要求同样的难度和数量,因为他们是陪读,无需特别照顾。需要按时交作业又怎么办呢?除了瞎对付和去抄同学的作业,还能有什么好办法?因为没有人教他们在听不懂课的时候应该怎么办,更没有人教他们在不会做作业的时候应该怎么办。
学困生,是教师教学最大的负担,也是班主任工作最关注的人群。问题在于,学困生一直不是教学安排的考虑对象。老师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基本不理会他们的实际情况,他们只能一直痛苦地混,一直“应付”和“应对”。他们是教学设计的边缘人,处于被教育体制的设计者们遗忘和漠视的角落——一个巨大的角落。在学校他们是学校的问题,走入社会,他们就成为社会的问题。如果这只是个别现象,我们可以说是教育的失误,不幸的是,他们是教育体制的不合理而导致大面积、批量制造出来的。教育体制和设计的问题,是很难通过个别老师的努力来弥补的。
面对这个无助和被漠视的学困生群体,我们不仅需要像刘老师这样用心的老师,更需要的是教学设计者们的关注和同情。教学的内容和进度,能不能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来设计?一个学生读几年级,为什么不是按照学生的实际水平,而是按照学生的年龄来界定?在现在的教学中,进度是第一位的,品质是第二位的。大家都在为赶进度而牺牲品质。学生能不能有放慢进度来提升学习品质的机会?因为进度重于品质,学校就会大批量培养出低品质学习者,也就是在为未来的社会输送大量的低品质建设者,比如那些豆腐渣工程师和政府机关的工作懈怠者等。
我们到底是要追求进度而生产出很多残次品,还是要适当放慢速度以提高合格率?教育,到底是以教“好学生”为荣还是以“教好”学生为荣?为什么我们看到的所谓名校,都在抢“好学生”、教“好学生”,而很少看到有把学生教好的名校?教育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教育决策者们必须重新认真思考这些问题。
理想的教育,一定要给学困生机会放慢进度来提高学习质量。我认为一个学生有机会提高学习素质,远比多学一点新东西要重要得多。和谐社会,一定是由心理健康、能高质量做事的人群组成的。
具体怎样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在教育领域还缺少规范性的体系和指导。我在西亚斯设立的应用认知科学研究所学创中心,就是致力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用系统和科学的手段把“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千年古训变成规范化的实践。希望将来标准化、规范化的学习力培训能够进入基础教育体系,系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特别是要通过提高学困生的学习质量来提高他们的生命质量,让学困生同样有机会体验学习的成就和快乐,用科学思想的光芒来照亮学困生这个被教育设计者们遗忘和漠视的角落。欢迎有这方面志向和兴趣的老师加入到我们的事业中来。
(作者: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应用认知科学研究所杨宁远)
(本栏责编 卢丽君)
我这一生都忘不了的一个学生,可能就是周洋了。
周洋是自费生。记得他进高一时,总分只有397分,比正常录取分数线差了266分。然而,让人始料不及的是:毕业时,这个腼腆的小男生,神话般地考入抚顺石油化工大学。
可能是因为成绩太差,刚开始周洋上课时从不敢举手发言,他也很少和同学说话。看着他忧郁而胆怯的眼神,我知道他因为成绩太差而自卑,他认为自己不行。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我知道唯有让学生认为自己行他才会真的行。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帮他找到自信,帮他融入班集体。周洋是个敏感而内向的孩子,我没有轻举妄动,只是经常对他微笑,让他渐渐感觉到班主任对他的善意和关注。我在寻找,寻找一个合适的契机。
机会终于来了。在一篇习作中,周洋这样写道:“我的父亲,一头乱糟糟的头发就像鸡窝,好像几十年没有梳过一下……父亲常年在外面卖糖,经常要坐几天几夜的船,因为舍不得买很贵的盒饭,父亲就带着母亲做的煎饼吃。船老板生气父亲不买饭,不给开水喝。父亲只能就着江里的脏水吃煎饼。然后,吃坏了肚子。父亲说,一天要上几十次厕所,城里厕所要钱,他差点憋死,还贴了不少钱进去……”
我被他的文章深深地打动了,读着读着流下了眼泪。我对周洋说:“你写得真好,让老师都掉了眼泪。这是迄今为止学生作文中最让我感动的一篇。”开始,他很疑惑:“老师,我的文章真的有那么好吗?”我说:“在我的眼里,能够写出心里话,写出真实感情的,就是最好的文章!”第二天,我含泪在班里读了周洋的文章,学生也都被打动了。最后我说:“周洋的文章,风格很像赵树理。可以这样说,周洋就是我们班的赵树理……”听了我的话,同学们都向他投去了羡慕的眼光。
周洋后来告诉我,那天我在班里读他的作文是他进步的一个转折点,而真正促使他产生巨大飞跃的是另外一件事。
那时,班里的学习气氛很沉闷,学生不愿意主动回答问题。说到底,他们都是害怕回答错误,害怕丢面子。为了让学生主动站起来回答问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我想了很多办法。我在班里开展了“如何认识错误”的讨论,我提出了一个极端的说法,那就是“鼓励错误”。我说,主动回答问题可能会出现错误,但暴露错误能让我们发现问题所在,能促使我们进步,因为错误能给别的同学带来警醒。不回答问题是不用担心在大家面前暴露错误,但和主动暴露错误比起来,哪一种行为更让自己有收获呢?我把“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这句话贴在教室的最前方,鼓励大家勇敢回答问题,不要惧怕出错。
每次在提出问题后,我都会给出一些时间,先让学生小声地交流意见,然后再站起来回答问题。因为多了同学间的交流环节,学生对回答好问题更有信心了,渐渐地,大部分学生都能主动站起来回答问题了。每当某个学生第一次主动站起来回答问题时,我都要提醒同学们给他以鼓励。过了一段时间后,课堂上从未主动站起来回答问题的学生已经屈指可数,而周洋就是其中之一。我知道,对于一个胆怯自卑的孩子来说,在课堂上主动站起来相当难,他需要一股力量来突破自我。还是让他自己来做这件事吧,这样,胜利才会刻骨铭心。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后,我常常用期待的目光看着他,然而,他只是很快地低下头去……我想,他还需要时间来积蓄力量,我不能急。
记得那天,我提出了一个相当难的问题,学生们都在思考。我没想到的是,周洋突然站了起来,红着脸,喘着粗气。由于紧张,他站起来后连题目是什么都忘记了,当然就一个字也没有回答出来。然而,我们全班同学都为他热烈地鼓掌,我动情地说:“周洋,老师真的为你感到骄傲。能够在课堂上主动站起来,对你来说是开天辟地头一回,这本身就是成功,就是超越,就是向所有的人证明——我是周洋,一个大写的周洋!”那一节课,我没有接着上,而是和学生们一同列举历史上超越自我的成功者。我们都很激动,每个学生眼里都闪着泪光。
后来,上了大学的周洋给我写信,他说:“老师,那是我这一生中最重要的一节课,我永远不会忘记老师你用的‘开天辟地’这个词。从此,每天我都在和我的惰性和自卑作战,但有一点永远不会改变,那就是每一节课我都要主动站起来回答问题,我要在课堂上发出自己的声音!我要做大写的周洋!……老师,在认识你以前,我是一棵枯黄的小草,孤寂地生长,不想人知道;在认识你之后,我是一棵挺拔的树,时刻渴望暴风雨的来临!”
我永远记得周洋,永远记得那一节课。我知道,对于周洋来说,最重要的并不是考上大学,而是他在学生时代突破了自我,下定决心从此做大写的自己。
(作者:江苏省张家港外国语学校刘桂岩)
【主持人点评】
本案例中,小周洋高一入学时成绩很差,家境不好而又自卑。在一个父母整天忙于生计的家庭里,他们会比较关注孩子的温饱,而很少关注到孩子知识的获取情况和学习能力的培养问题。上学后,和社会经济地位及家庭教育较好的孩子相比,他们就会显得见识较少,学习力相对薄弱,自然会产生自卑感,也没有理由相信自己还有可能迎头赶上,会有种认命的感觉。周洋在遇到刘老师这样用心的老师后,受到长期的关注和一连串的巧妙鼓励,才逐渐走出自卑、寻回自信,成绩逐渐提高,最终考上大学。
教育的魅力之一就是帮助落后学生突破心理障碍,实现美丽的生命蜕变。这个案例让我想起一则故事:
一个老大爷进城,他在地摊边上插只小木棍就把驴乖乖地拴在身边。人们看了很奇怪,就问他施了什么魔法,居然能用一根小木棍拴住一头驴。老汉微微一笑:“这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在它很小的时候我把它拴到铁棍上,那时它劲小挣不动,而且一挣就会痛,慢慢地它就不再挣扎。后来我把铁棍换成木棍它也不再挣扎了。”小毛驴因为屡次遭到失败和痛苦,渐渐知道自己不行,同时也形成了对疼痛的恐惧,这些经验和恐惧使得它不再挣扎——即使它已经有了足够的力量,即使铁棍已经变成了木棍。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长期的失败和挫折,会在我们的心中形成成见和恐惧心理,即便外在的障碍已经消失,我们还是被关闭在成见和自卑的囚笼里。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有人给予我们充分的激励,当我们经过尝试获得成功时,就会突破心中的囚笼,重新获得自由。
然而,如果我们因此认为只要给学困生关爱和鼓励就能解决他们的问题,那就把教育看得太简单了。本案例虽然没有详细介绍周洋的具体转变过程,但我们可以想象得出周洋应该算是天赋不错的学生。这样的学困生,学不好不是因为能力不足而是因为有心理障碍,他们只要一用心,学习就会有明显进步。
有经验的老师都知道,绝大多数的学困生不仅是基础较差,而且学习能力也比较差。这些孩子没有学习动力,注意力不易集中,理解力差,记忆力不好,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都有很大的问题。即使你把他们激励起来,信心百倍、干劲十足地重新投入学习,但由于他们的学习能力不足,不能克服学习过程中的各种障碍,更大投入的结果常常是遇到更大的挫折。这就好比一部缺乏动力的机器,你给它输入动力,它就能够正常运转起来;而如果机器结构松散、零件破损,你给它输入动力,只能产生更大的噪音,出现卡壳甚至严重的损坏。
对于学习力和自信心都不足的学困生来说,老师不仅要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优点和进步,唤醒他们的自信,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动力,更重要的还是引导他们用正确的方法来学习,在流畅有效的学习过程中来体察自己的进步,体验成功学习的乐趣,改变对学习的感觉和感情,让他们觉得原来学习并没有那么难,原来学习也可以很有乐趣。不是强制性的学习,而是成功流畅的学习体验,才有可能把厌学生转变成好(读第四声)学生。
然而,在现有的教育体制中,这样的期许简直就是奢望。当前教育一个很大的弊病就是采取统一进度的教学模式。学困生从入学到毕业(如果他们还能毕业的话),基本上是一直跟在班级的后面爬,很难有机会翻身。可怕的是他们明明没有上大学的希望,却一直都在陪那些会考上大学的学生读书,在这个绝望的陪读过程中他们还会被嫌弃和歧视。在这样艰苦的学习环境和负面的心理环境中,他们也会努力寻找乐趣,比如泡网吧、结帮派、搞早恋等。在长期面对家长和老师的批评教育过程中,他们会锻炼出犀利的辩才;在长期面对严格管教的过程中,他们会形成丰富的斗争经验,游击战、运动战、麻雀战再加上三十六计可谓无一不精。他们在战斗中磨炼出水泼不进、刀砍不入的“金钟罩”“铁布衫”和来无影去无踪的“无上轻功”。
在学习上,这些学困生多是蒙混。上课他们即便不逃学也会自找乐子,就是不会认真听课。这也不能全怪他们,因为他们想听也听不懂,他们没有机会听到那些略加专注就能听得懂的东西,因为这些课堂根本就不是给他们开的。对牛弹琴不是牛的错。
至于做作业嘛,课都听不懂,还做什么作业?再说,这些作业也不是给他们布置的,是给那些好学生布置的。老师明明知道他们不会做也做不完,可还是要求同样的难度和数量,因为他们是陪读,无需特别照顾。需要按时交作业又怎么办呢?除了瞎对付和去抄同学的作业,还能有什么好办法?因为没有人教他们在听不懂课的时候应该怎么办,更没有人教他们在不会做作业的时候应该怎么办。
学困生,是教师教学最大的负担,也是班主任工作最关注的人群。问题在于,学困生一直不是教学安排的考虑对象。老师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基本不理会他们的实际情况,他们只能一直痛苦地混,一直“应付”和“应对”。他们是教学设计的边缘人,处于被教育体制的设计者们遗忘和漠视的角落——一个巨大的角落。在学校他们是学校的问题,走入社会,他们就成为社会的问题。如果这只是个别现象,我们可以说是教育的失误,不幸的是,他们是教育体制的不合理而导致大面积、批量制造出来的。教育体制和设计的问题,是很难通过个别老师的努力来弥补的。
面对这个无助和被漠视的学困生群体,我们不仅需要像刘老师这样用心的老师,更需要的是教学设计者们的关注和同情。教学的内容和进度,能不能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来设计?一个学生读几年级,为什么不是按照学生的实际水平,而是按照学生的年龄来界定?在现在的教学中,进度是第一位的,品质是第二位的。大家都在为赶进度而牺牲品质。学生能不能有放慢进度来提升学习品质的机会?因为进度重于品质,学校就会大批量培养出低品质学习者,也就是在为未来的社会输送大量的低品质建设者,比如那些豆腐渣工程师和政府机关的工作懈怠者等。
我们到底是要追求进度而生产出很多残次品,还是要适当放慢速度以提高合格率?教育,到底是以教“好学生”为荣还是以“教好”学生为荣?为什么我们看到的所谓名校,都在抢“好学生”、教“好学生”,而很少看到有把学生教好的名校?教育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教育决策者们必须重新认真思考这些问题。
理想的教育,一定要给学困生机会放慢进度来提高学习质量。我认为一个学生有机会提高学习素质,远比多学一点新东西要重要得多。和谐社会,一定是由心理健康、能高质量做事的人群组成的。
具体怎样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在教育领域还缺少规范性的体系和指导。我在西亚斯设立的应用认知科学研究所学创中心,就是致力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用系统和科学的手段把“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千年古训变成规范化的实践。希望将来标准化、规范化的学习力培训能够进入基础教育体系,系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特别是要通过提高学困生的学习质量来提高他们的生命质量,让学困生同样有机会体验学习的成就和快乐,用科学思想的光芒来照亮学困生这个被教育设计者们遗忘和漠视的角落。欢迎有这方面志向和兴趣的老师加入到我们的事业中来。
(作者: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应用认知科学研究所杨宁远)
(本栏责编 卢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