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总书记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人类发展的永恒主题,而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要把最好的教育给我们的孩子,那么,这“最好的教育”就是要培养创新人才,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应重视学生创新学习的培养。
一、创设宽松的教学环境,活跃课堂氛围,落实创新学习
让课堂活跃起来就是我们的首要任务,现代教育观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也是思维活动的教学。我们就在课堂教学中,一是采取教师的直观演示,如实物、图片、教具和电教手段进行教学;二是学生的动手操作,将学生感官充分参与到学习中来,用触摸得到的实物让学生从表象上感知所要学的知识,如通过摆积木、垒砖块、叠纸盒等方法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等等;三是学生的角色扮演等形式,如在余数教学部分,我们就用分小玩具、分泡泡糖、分水果或分小棒等游戏活动(如7颗糖果平分给3个同学),用这些丰富多彩的感观活动来增强和丰富学生的表象,从而懂得了余数及其相关的知识。当然,活跃课堂的目的是使学生学得轻松、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并提高相应的素质,这一目的不能偏离,无论是教学程序还是具体方法,都必须符合学生的年龄和思维特点、爱好和需要,采用现象生动、丰富多彩、轻松愉快的活动方式。从而达到激发学生的潜在智能和提高学习积极性,并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尤其是在主动积极参与过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通过采用这种活跃的教学方法,可以起到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①扩大了数学视野,拓宽认知领域。通过激发兴趣——积极思考——主动提问(许多问题是超出了数学的知识)——寻求答案等环节,自然就学到相关知识,毫无疑问,是在活跃而愉快的城郊中拓宽了知识面;②培養了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合理的思维习惯。较之原来学生被动听教师灌输、被动地做课堂作业、被动回答老师提问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一堂课一开始就与老师在同一平台上并获得了主动地位,其心情、兴趣、情绪、思维都处于放松而兴奋状态,在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品质、思维能力和思维习惯都得到了很好的训练和提高。同时,也在发展个性特长、激发潜在智能、陶冶情操,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等方面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综上所述,无论从生理和心理去观察,还是从成长环境和现代教学规律去分析,“动态十足”是小学生群体的明显特征。用陈旧的静态方法向他们灌输知识,是违背现代教学规律的。而用宽松的场景、活跃的氛围、轻松的活动去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调动学习积极性,能能起到“双轻”(教和学都轻松)“双效”(教和学效果都好)的巨大作用,创新学习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
二、采用探究性的数学学习方式,强化思维训练
第一,抓好问题情境的创设。教师可以通过从生活中引入学习内容、设置悬念、制造认知冲突、让学生质疑或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等方式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熏陶下产生主动探究的内在需要。第二,加强对学生探究学习的指导。教师针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点拨、启发、引导,可以减少探究学习的盲目性和无效性。在数学教学中,既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又要促进学生形象思维、直觉思维能力的发展,让学生形成多维型的思维方式。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主要表现形式,在教学中应让学生从多起点、多角度、多方向展开思维过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主要办法有:根据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各种条件;根据条件提出可能产生的各种结果;通过对复杂数量关系的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思路和方法。
三、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
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的心理动因,即以需要为核心,以兴趣、情感等为内容的心理动因。由于兴趣不是与生俱来而是后天学来的,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诱发学生的心理动因:①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让学生“尝一尝,就能品到甜蜜的味道”,引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使他们因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新质疑,自觉的去解决、去创新;②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培养创新的兴趣。如: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展比赛、晚会、故事演说等等,借助学生的聪明才智找到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感受自己胜利的心理,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的成功机会和快乐,培养创新的兴趣;③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等等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综上所述,数学教学是以培养数学素质为目的,而数学素质中又以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最为重要。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处处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应用能力为基本出发点,特别是在新的课程标准下,注重教学方式,从多方面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在数学方面的创新能力与应用能力。
一、创设宽松的教学环境,活跃课堂氛围,落实创新学习
让课堂活跃起来就是我们的首要任务,现代教育观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也是思维活动的教学。我们就在课堂教学中,一是采取教师的直观演示,如实物、图片、教具和电教手段进行教学;二是学生的动手操作,将学生感官充分参与到学习中来,用触摸得到的实物让学生从表象上感知所要学的知识,如通过摆积木、垒砖块、叠纸盒等方法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等等;三是学生的角色扮演等形式,如在余数教学部分,我们就用分小玩具、分泡泡糖、分水果或分小棒等游戏活动(如7颗糖果平分给3个同学),用这些丰富多彩的感观活动来增强和丰富学生的表象,从而懂得了余数及其相关的知识。当然,活跃课堂的目的是使学生学得轻松、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并提高相应的素质,这一目的不能偏离,无论是教学程序还是具体方法,都必须符合学生的年龄和思维特点、爱好和需要,采用现象生动、丰富多彩、轻松愉快的活动方式。从而达到激发学生的潜在智能和提高学习积极性,并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尤其是在主动积极参与过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通过采用这种活跃的教学方法,可以起到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①扩大了数学视野,拓宽认知领域。通过激发兴趣——积极思考——主动提问(许多问题是超出了数学的知识)——寻求答案等环节,自然就学到相关知识,毫无疑问,是在活跃而愉快的城郊中拓宽了知识面;②培養了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合理的思维习惯。较之原来学生被动听教师灌输、被动地做课堂作业、被动回答老师提问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一堂课一开始就与老师在同一平台上并获得了主动地位,其心情、兴趣、情绪、思维都处于放松而兴奋状态,在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品质、思维能力和思维习惯都得到了很好的训练和提高。同时,也在发展个性特长、激发潜在智能、陶冶情操,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等方面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综上所述,无论从生理和心理去观察,还是从成长环境和现代教学规律去分析,“动态十足”是小学生群体的明显特征。用陈旧的静态方法向他们灌输知识,是违背现代教学规律的。而用宽松的场景、活跃的氛围、轻松的活动去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调动学习积极性,能能起到“双轻”(教和学都轻松)“双效”(教和学效果都好)的巨大作用,创新学习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
二、采用探究性的数学学习方式,强化思维训练
第一,抓好问题情境的创设。教师可以通过从生活中引入学习内容、设置悬念、制造认知冲突、让学生质疑或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等方式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熏陶下产生主动探究的内在需要。第二,加强对学生探究学习的指导。教师针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点拨、启发、引导,可以减少探究学习的盲目性和无效性。在数学教学中,既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又要促进学生形象思维、直觉思维能力的发展,让学生形成多维型的思维方式。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主要表现形式,在教学中应让学生从多起点、多角度、多方向展开思维过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主要办法有:根据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各种条件;根据条件提出可能产生的各种结果;通过对复杂数量关系的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思路和方法。
三、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
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的心理动因,即以需要为核心,以兴趣、情感等为内容的心理动因。由于兴趣不是与生俱来而是后天学来的,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诱发学生的心理动因:①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让学生“尝一尝,就能品到甜蜜的味道”,引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使他们因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新质疑,自觉的去解决、去创新;②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培养创新的兴趣。如: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展比赛、晚会、故事演说等等,借助学生的聪明才智找到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感受自己胜利的心理,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的成功机会和快乐,培养创新的兴趣;③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等等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综上所述,数学教学是以培养数学素质为目的,而数学素质中又以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最为重要。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处处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应用能力为基本出发点,特别是在新的课程标准下,注重教学方式,从多方面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在数学方面的创新能力与应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