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公务员考试越来越热,代替高考被称为“公考”,究竟为什么公务员考试持续走热?众多报考者中不乏有立志投身于公务员行列的艺术类院校考生,作为参加公考的艺术类院校应届毕业大学生,“公考”热如何影响艺术类学生职业规划,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关键词:公考;艺术类高校毕业生;职业规划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一、研究背景
近几年,随着艺术类院校如雨后春笋般迅速成长起来,形形色色的艺术类考前培训班也在各地创办起来。刚开始,阳春白雪的艺术受到大众追捧还迎來不少的赞叹声,然而,有中学追求升学率目标的助推,有家长“让孩子有个学上”的想法的妥协,有高校普遍增设艺术专业、扩大招生名额的拉动。种种原因导致考生在高中二年级甚至是更晚一些时候,文化课平平的考生转攻艺术成了相当普遍的现象,他们想争取先跨进大学的门槛。然而,这样的结果自然而然导致近几年艺术专业人才大批量增加,就业压力加大,造成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
艺术类专业的高校大学生,其当前的就业困境带有双重特点:既具有市场普遍性,又存在专业特殊性。即在当前就业市场整体疲弱的客观条件下,艺术类专业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同时,艺术类的生源充足、对口工作处于饱和状态、艺术教育前期投入较大导致的就业期望较高等特殊性就业困境。
二、艺术类院校学生职业规划方向
传统艺术类院校毕业生对于职业规划更倾向于文娱类岗位、新媒体行业,像广播、影视、音乐表演艺术培训等文娱部门,对于职业选择上过多的受到专业的影响和限制。艺术类大学毕业生专业观念较强,部分艺术类毕业生将就业困境归结为就业面狭窄,同时由于艺术类学生生源充足加上人才市场需求疲软,美术、音乐表演等传统艺术专业就业面狭窄的问题渐渐突出。
艺术类大学生对于职业规划就会出现比较清晰的界限,对于专业学习靠前的学生基本上都会选择与本专业相关的行业工作,选择发展比较好的私营企业或者利用自身专业优势进行创业活动,只有极少部分艺术类学生会选择公务员岗,大多是受制于专业影响造成的就业视野狭窄,无法客观分析当前人才需求进行职业规划选择。
三、近年来“公考热”的原因
公务员考试通过相对灵活的考试内容,将部分知识分子划定为需要的人才,从而为政府选拔储备人才做了充足而有效的考试。它为阶级流动提供了一种有限的可能,对于缓解社会矛盾和增进社会阶级流动起到了一定的正面作用。然而,现在社会却有这么一种现象,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公务员考试,每年公务员考都有上百万人竞争,为什么会出现“公考热”?原因是多样的。
首先,公务员职业本身的吸引力。公务员直接运用社会公共权力和资源提供社会公共服务,具有较好的职业声望和社会地位,是年轻人实现理想和抱负的有利平台;公务员职业较稳定,职业风险相对较小;公务员的职业发展、工资福利、退休养老等较完备的保障体系;
其次,当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逐年增加。2013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规模699万人。而到2020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规模将达到874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相当严峻。中央国家机关每年都拿出上万个左右职位用于招考公务员,这对正处于寻找就业岗位的高校毕业生显然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另外,通过考试录用公务员的制度为人们提供了平等竞争的机会,给有志之士提供了参与社会公共管理的良好平台,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有利于防止机关进人上的各种不正之风,有利于选拔优秀人才。尽管这一制度还需不断完善,但这是迄今为止比较公平的选人用人方式,也是出现公务员报考热的最重要原因。
同时,公务员考试报考门槛较低,受专业学校要求的限制较少,也没有过多的性别、身高、外貌、户籍等条件的限制;历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报考的最低学历是大学本科,各省公务员考试最低学历是专科。也就是说只要拥有一张大学本科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无论学校是“985”工程还是普通三本,都可报名。
最后,有不少人是跟风报考的。每年关于公考铺天盖地的新闻里,经常有接受采访的考生表示没怎么准备,只是碰碰运气,“万一考上了呢”。只报名不缴费或缴了费不参考造成报名人数虚高的情况每年也都不同程度的存在,这种情况多是碰运气的表现,甚至在参加考试的考生中,从来没有看过公考资料或没有认真准备的。
“公考热”实际上意味着人才分配机制的不合理。公考热最明显的原因在于高校毕业生职业发展的途径少,风险大等客观原因。相较于选择企业工作以及创业来说,公务员职业有着无可代替的稳定和保障,这也是无论什么学历的学生都会有很大部分选择进入体制内的原因之一。
四、考公趋势对艺术类院校学生择业的影响
公务员之所以人人趋之若鹜,首要是因为其优厚的职业待遇。在就业市场中,因为艺术类大学生普遍有理想,有抱负,有激情,找工作的时候往往要求比较高,在面对社会的人才需求信息不知取舍。一般来说,艺术类大学生对自己已经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因为他们比其他大学生已经提前选择好了专业,并进行了深入的学习,所以,他们更多的应该是对自己的反思,考虑自己是否真正适合在艺术上发展,适合的话,怎么发展,不适合的话,应该选择什么样的道路更适合自己的发展。艺术类毕业生由于过于看中专业原因出现的难就业以及毕业即失业等现象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人才浪费,受制于专业观念影响,较多的艺术类大学毕业生在毕业后对于专业的对口上显得格外看重,而像公务员等职业又大多显得大众化,所以在公考热的大环境下与艺术类院校学生职业规划相比较却变得格外“冷”。然而随着新媒体的崛起以及地方政府部门对于艺术类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对于那些艺术类院校专业学习效果不佳以及对自己是否适合继续在专业领域发展存在担忧的学生来说,参加公务员考试无疑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怎样引导艺术类大学生摒弃专业思想偏见选择公务员工作反而成了艺术类院校就业指导部门老师的责任。虽然公考热也客观反应出我国就业问题,如就业难、就业观念的落后,也凸显了国人尤其是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盲目跟风现象,值得我们反思。但是,我们也要理性看待“公考热”,要根据自身职业规划,科学评判公务员角色,找准个人定位,明确自身抉择,艺术类学生如果能在公务员体系中结合自身专业优势,做好工作建设社会,也是对于专业学习来讲不错的选择。
作者简介: 段茂霖(1992—),女,四川雅安人,台湾国立政治大学博士研究生在读,助教,现供职于四川电影电视学院基础教学部,主要从事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研究、毕业生体制内就业研究。
关键词:公考;艺术类高校毕业生;职业规划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一、研究背景
近几年,随着艺术类院校如雨后春笋般迅速成长起来,形形色色的艺术类考前培训班也在各地创办起来。刚开始,阳春白雪的艺术受到大众追捧还迎來不少的赞叹声,然而,有中学追求升学率目标的助推,有家长“让孩子有个学上”的想法的妥协,有高校普遍增设艺术专业、扩大招生名额的拉动。种种原因导致考生在高中二年级甚至是更晚一些时候,文化课平平的考生转攻艺术成了相当普遍的现象,他们想争取先跨进大学的门槛。然而,这样的结果自然而然导致近几年艺术专业人才大批量增加,就业压力加大,造成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
艺术类专业的高校大学生,其当前的就业困境带有双重特点:既具有市场普遍性,又存在专业特殊性。即在当前就业市场整体疲弱的客观条件下,艺术类专业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同时,艺术类的生源充足、对口工作处于饱和状态、艺术教育前期投入较大导致的就业期望较高等特殊性就业困境。
二、艺术类院校学生职业规划方向
传统艺术类院校毕业生对于职业规划更倾向于文娱类岗位、新媒体行业,像广播、影视、音乐表演艺术培训等文娱部门,对于职业选择上过多的受到专业的影响和限制。艺术类大学毕业生专业观念较强,部分艺术类毕业生将就业困境归结为就业面狭窄,同时由于艺术类学生生源充足加上人才市场需求疲软,美术、音乐表演等传统艺术专业就业面狭窄的问题渐渐突出。
艺术类大学生对于职业规划就会出现比较清晰的界限,对于专业学习靠前的学生基本上都会选择与本专业相关的行业工作,选择发展比较好的私营企业或者利用自身专业优势进行创业活动,只有极少部分艺术类学生会选择公务员岗,大多是受制于专业影响造成的就业视野狭窄,无法客观分析当前人才需求进行职业规划选择。
三、近年来“公考热”的原因
公务员考试通过相对灵活的考试内容,将部分知识分子划定为需要的人才,从而为政府选拔储备人才做了充足而有效的考试。它为阶级流动提供了一种有限的可能,对于缓解社会矛盾和增进社会阶级流动起到了一定的正面作用。然而,现在社会却有这么一种现象,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公务员考试,每年公务员考都有上百万人竞争,为什么会出现“公考热”?原因是多样的。
首先,公务员职业本身的吸引力。公务员直接运用社会公共权力和资源提供社会公共服务,具有较好的职业声望和社会地位,是年轻人实现理想和抱负的有利平台;公务员职业较稳定,职业风险相对较小;公务员的职业发展、工资福利、退休养老等较完备的保障体系;
其次,当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逐年增加。2013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规模699万人。而到2020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规模将达到874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相当严峻。中央国家机关每年都拿出上万个左右职位用于招考公务员,这对正处于寻找就业岗位的高校毕业生显然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另外,通过考试录用公务员的制度为人们提供了平等竞争的机会,给有志之士提供了参与社会公共管理的良好平台,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有利于防止机关进人上的各种不正之风,有利于选拔优秀人才。尽管这一制度还需不断完善,但这是迄今为止比较公平的选人用人方式,也是出现公务员报考热的最重要原因。
同时,公务员考试报考门槛较低,受专业学校要求的限制较少,也没有过多的性别、身高、外貌、户籍等条件的限制;历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报考的最低学历是大学本科,各省公务员考试最低学历是专科。也就是说只要拥有一张大学本科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无论学校是“985”工程还是普通三本,都可报名。
最后,有不少人是跟风报考的。每年关于公考铺天盖地的新闻里,经常有接受采访的考生表示没怎么准备,只是碰碰运气,“万一考上了呢”。只报名不缴费或缴了费不参考造成报名人数虚高的情况每年也都不同程度的存在,这种情况多是碰运气的表现,甚至在参加考试的考生中,从来没有看过公考资料或没有认真准备的。
“公考热”实际上意味着人才分配机制的不合理。公考热最明显的原因在于高校毕业生职业发展的途径少,风险大等客观原因。相较于选择企业工作以及创业来说,公务员职业有着无可代替的稳定和保障,这也是无论什么学历的学生都会有很大部分选择进入体制内的原因之一。
四、考公趋势对艺术类院校学生择业的影响
公务员之所以人人趋之若鹜,首要是因为其优厚的职业待遇。在就业市场中,因为艺术类大学生普遍有理想,有抱负,有激情,找工作的时候往往要求比较高,在面对社会的人才需求信息不知取舍。一般来说,艺术类大学生对自己已经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因为他们比其他大学生已经提前选择好了专业,并进行了深入的学习,所以,他们更多的应该是对自己的反思,考虑自己是否真正适合在艺术上发展,适合的话,怎么发展,不适合的话,应该选择什么样的道路更适合自己的发展。艺术类毕业生由于过于看中专业原因出现的难就业以及毕业即失业等现象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人才浪费,受制于专业观念影响,较多的艺术类大学毕业生在毕业后对于专业的对口上显得格外看重,而像公务员等职业又大多显得大众化,所以在公考热的大环境下与艺术类院校学生职业规划相比较却变得格外“冷”。然而随着新媒体的崛起以及地方政府部门对于艺术类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对于那些艺术类院校专业学习效果不佳以及对自己是否适合继续在专业领域发展存在担忧的学生来说,参加公务员考试无疑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怎样引导艺术类大学生摒弃专业思想偏见选择公务员工作反而成了艺术类院校就业指导部门老师的责任。虽然公考热也客观反应出我国就业问题,如就业难、就业观念的落后,也凸显了国人尤其是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盲目跟风现象,值得我们反思。但是,我们也要理性看待“公考热”,要根据自身职业规划,科学评判公务员角色,找准个人定位,明确自身抉择,艺术类学生如果能在公务员体系中结合自身专业优势,做好工作建设社会,也是对于专业学习来讲不错的选择。
作者简介: 段茂霖(1992—),女,四川雅安人,台湾国立政治大学博士研究生在读,助教,现供职于四川电影电视学院基础教学部,主要从事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研究、毕业生体制内就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