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班级文化是一个中位概念,它的上位是学校文化,下位是学生文化。班级文化是学校文化的具体表现,不同的班级文化造就了学校文化的开放、多元、民主和包容;班级文化是同伴文化的引领方向,班级文化的普世价值观,深深地影响着同伴文化的建设。
关键词:班级文化;目标;核心要素;主阵地
我们究竟该给孩子怎样的一个童年?班级文化建设如何丰富孩子们的童年生活?这里首先就会涉及一个问题,何谓班级?班级是什么?是不是一群孩子们以及大人们就组建成了班级?或者说,是什么将他们凝聚在一起而成为班级的?有人说,有了教室就有了班级;也有人说,有了课程就有了班级;还有人说,有了共同的目标追求就有了班级。这其实,都是对的。但最核心的则是班级文化,这就犹如一个人的灵魂与思想是这个人成为人的最重要的标志。那么,就班级文化建设而言,以下三个方面,是我们值得思考与探索的。
首先,我们需要界定的是班级文化建设的目标指向是什么?当然,这毫无疑问,是学生,是学生发展。那么,学生发展包括哪些方面?在规划纲要中指出,学生发展应当包括理想、心理和学业。换句话说,当在这三个方面,学生都有着很好地发展,那么,学生就获得了较为全面地发展。但是,如果我们从生命的视角来看待学生成长话,或许我们班级建设的境界将更为高远一些。我是这样对生命进行理解的:
一是,生命是独一无二的。由于每个人是不同的,这就造成了人与人的不同。也正因为如此,才有了生物的多样性,才有了世界的丰富多彩。还因为如此,每个人的生命都应该值得敬畏的,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其独特价值的。
二是,生命是不可逆转的。如果将人生简单地分为幼年、童年、少年、青年、中年和老年的话,每一阶段都有其价值和意义,并不是为下一阶段做准备的。同样,正如时光不能倒流,人生同样不能逆转。所以,当下的生活,才是真实的生活,才是有意义的生活,才是幸福的生活。人生没有“如果”,也没有“假如”,更没有“除非”。
三是生命是蕴藏潜能的。谁也不知道自己,有着多大的潜能。因为,人所蕴藏的能量,远远超过已经实现了的一切。所以,更应该让我们的潜能得到更好的发挥。也正因为如此,人有时需要对自己狠一点,这样才能知道自己有多强大。
当这样的生命理解,如果更好地反映在我们的学生观中,或者说,当我们的学生观转变成生命观时,这样我们的教育,我们的班级建设,将会沿着向善、向美、向上和向好的方向不断地前行。这样的教育,让人信赖;这样的教育,更为可爱。
其次,我們要更好地理解班级建设的核心要素。那么,什么是班级建设的核心要素?其实,当我们接手一个班级时,我们首先应该问问自己这样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这个班级将要建设成为怎样的一个班级?这其实涉及的是班级建设的愿景问题。简单一点讲,有着怎样的愿景,就有着怎样的班级建设目标,因为,方向决定目标,有了方向也就有了目标,一心向着目标的人,整个世界都会为他让路。有了目标也就有了希望,人是生活在希望之中的。有了希望也就有了努力与行动。这是班级文化建设最重要的内驱力。
第二个问题是,作为一个班主任,我期待学生成为怎样的人?如果说,第一个问题是班主任对班级建设的希望的话,这个问题则是对孩子成长的一种希望和一种期待。孩子们是成长中人,关键是要有一个重要的引路人。这个引路人,其实在某种程度上讲,就是孩子们的班主任。当我们为孩子们描绘了未来成长与发展的一种蓝图时,他们就会实现这样的蓝图而努力和奋斗。
第三个问题是,学生在班级活动中、课堂学习中、家庭生活中、社区服务中,应该表现怎样的一种行为?行为的背后,其实是价值观问题。因为有着怎样的价值观,一般就外显为怎样的日常行为。所以,在中小学阶段,要特别强调的是价值观的教育。当社会越是浮躁、越是功利的时候,教育一定要把握好底线,应该有着自身的一种净化能力。如果教师没有良知,学校变得浮躁,教育成为社会某种利益集团的一种帮凶,那么我们宁肯没有教育,这样反而会获得一种宁静与安详。
当然,还需要考虑的问题是,我们面对的现实是什么?如果我们不知道现在在哪里?那么,我们哪里都去不了。也许,我们只能从自身开始改变,从周围开始改变,从细节开始改变,当我们的小环境慢慢地改变时,或许有一天,我们的大环境也能向我们说期待的那样开始改变。这需要更多的人一起努力。教育,是需要批判性思维的,但更需要的是建设性思维。
最后,我们还应该讨论的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主阵地在哪里?在目前我所看到的文献以及介绍中,似乎都这样认为,班级文化,就是班级活动的文化,就是课堂之外的文化。但我们应该关注这样一个事实,学生在校80%的时间是在班级中度过的,学生所学课程的80%是在课堂中完成的。显然,上述对班级文化的理解是狭隘的,这就犹如,就道德抓道德,则是不道德的。同样,就教学抓教学,是不能成为教学的。因为,这样把德育与智育截然地分开,成为“两张皮”,“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所以,培德与育智必须相结合,课堂文化是班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于是,这里就产生了另外一个问题,谁来负责策划与统筹班级文化呢?如果仅仅是班主任的话,那么,也许在班主任所授的那门学科的课堂中,可以看得到班主任的身影,但是其他课堂呢?所以,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班级的所有任课教师都需要加入这样的共同体,“班级建设,人人有责”。如果人人都是班主任的话,我想班级文化建设将会进入一个新的境界与高度。在这里,问题出在哪里?当然有制度上的,有政策上的,我想这些都不是最主要的,更主要的是班主任有没有这样一种意识,统筹协调,沟通交流,发挥集体的力量与智慧,当我们表明一种态度与立场时,这个时候,将会赢得所有教师的相应与参与。因为,在“老班”们的潜意识里,“我的地盘,我作主!”
当认识到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任课教师与班主任所处的作用后,我们还应该要将学生们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来。从一定程度上讲,班级文化建设的主角就是孩子们。在这样的班级文化中,孩子们懂得了“小社会”是如何建设的,“小公民”之间是如何相处的,“小政府”是如何运作的,以及自身是如何成长的。教育的过程,就是从自然人逐渐成为社会人的过程,这其实还是一个发现同伴、成为同伴的过程。所以,班级文化建设中,我们还应当关注到同伴文化。在某些时候,同伴之间的影响有时要超过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以及家庭对子女的影响,尤其是非正式群体。
在讨论班级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关注的一个问题是,在整个学校文化建设中,处于怎样的一个位置关系?在我目前的认识中,班级文化是一个中位概念,它的上位是学校文化,下位是学生文化(我更喜欢这样的称谓:同伴文化)。如果是这样认识的话,我们是否可以说,班级文化是学校文化的具体表现,不同的班级文化造就了学校文化的开放、多元、民主和包容;班级文化是同伴文化的引领方向,班级文化的普世价值观,深深地影响着同伴文化的建设。
如果是以上的这样认识,无论怎样强调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性都不为过分,因为生活在其中的孩子们,不再感到害怕,没有畏惧感,更没有恐惧感。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们,被人信任、被人尊重和被人理解,都能发现自我的意义,发挥自身的价值,获得一种成就感。当孩子们的脸上洋溢着成功的喜悦之情的时候,生命的尊严与敬畏在这里得到了更好地体现,他会深深地眷恋这样的班级,思想与灵魂获得了一种归属,寻找到了自己的心灵故乡。
作者简介:朱曼,女(1973.2),汉,职称:一级教师,学历:本科,研究方向:教育教学,单位: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风轮小学。
关键词:班级文化;目标;核心要素;主阵地
我们究竟该给孩子怎样的一个童年?班级文化建设如何丰富孩子们的童年生活?这里首先就会涉及一个问题,何谓班级?班级是什么?是不是一群孩子们以及大人们就组建成了班级?或者说,是什么将他们凝聚在一起而成为班级的?有人说,有了教室就有了班级;也有人说,有了课程就有了班级;还有人说,有了共同的目标追求就有了班级。这其实,都是对的。但最核心的则是班级文化,这就犹如一个人的灵魂与思想是这个人成为人的最重要的标志。那么,就班级文化建设而言,以下三个方面,是我们值得思考与探索的。
首先,我们需要界定的是班级文化建设的目标指向是什么?当然,这毫无疑问,是学生,是学生发展。那么,学生发展包括哪些方面?在规划纲要中指出,学生发展应当包括理想、心理和学业。换句话说,当在这三个方面,学生都有着很好地发展,那么,学生就获得了较为全面地发展。但是,如果我们从生命的视角来看待学生成长话,或许我们班级建设的境界将更为高远一些。我是这样对生命进行理解的:
一是,生命是独一无二的。由于每个人是不同的,这就造成了人与人的不同。也正因为如此,才有了生物的多样性,才有了世界的丰富多彩。还因为如此,每个人的生命都应该值得敬畏的,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其独特价值的。
二是,生命是不可逆转的。如果将人生简单地分为幼年、童年、少年、青年、中年和老年的话,每一阶段都有其价值和意义,并不是为下一阶段做准备的。同样,正如时光不能倒流,人生同样不能逆转。所以,当下的生活,才是真实的生活,才是有意义的生活,才是幸福的生活。人生没有“如果”,也没有“假如”,更没有“除非”。
三是生命是蕴藏潜能的。谁也不知道自己,有着多大的潜能。因为,人所蕴藏的能量,远远超过已经实现了的一切。所以,更应该让我们的潜能得到更好的发挥。也正因为如此,人有时需要对自己狠一点,这样才能知道自己有多强大。
当这样的生命理解,如果更好地反映在我们的学生观中,或者说,当我们的学生观转变成生命观时,这样我们的教育,我们的班级建设,将会沿着向善、向美、向上和向好的方向不断地前行。这样的教育,让人信赖;这样的教育,更为可爱。
其次,我們要更好地理解班级建设的核心要素。那么,什么是班级建设的核心要素?其实,当我们接手一个班级时,我们首先应该问问自己这样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这个班级将要建设成为怎样的一个班级?这其实涉及的是班级建设的愿景问题。简单一点讲,有着怎样的愿景,就有着怎样的班级建设目标,因为,方向决定目标,有了方向也就有了目标,一心向着目标的人,整个世界都会为他让路。有了目标也就有了希望,人是生活在希望之中的。有了希望也就有了努力与行动。这是班级文化建设最重要的内驱力。
第二个问题是,作为一个班主任,我期待学生成为怎样的人?如果说,第一个问题是班主任对班级建设的希望的话,这个问题则是对孩子成长的一种希望和一种期待。孩子们是成长中人,关键是要有一个重要的引路人。这个引路人,其实在某种程度上讲,就是孩子们的班主任。当我们为孩子们描绘了未来成长与发展的一种蓝图时,他们就会实现这样的蓝图而努力和奋斗。
第三个问题是,学生在班级活动中、课堂学习中、家庭生活中、社区服务中,应该表现怎样的一种行为?行为的背后,其实是价值观问题。因为有着怎样的价值观,一般就外显为怎样的日常行为。所以,在中小学阶段,要特别强调的是价值观的教育。当社会越是浮躁、越是功利的时候,教育一定要把握好底线,应该有着自身的一种净化能力。如果教师没有良知,学校变得浮躁,教育成为社会某种利益集团的一种帮凶,那么我们宁肯没有教育,这样反而会获得一种宁静与安详。
当然,还需要考虑的问题是,我们面对的现实是什么?如果我们不知道现在在哪里?那么,我们哪里都去不了。也许,我们只能从自身开始改变,从周围开始改变,从细节开始改变,当我们的小环境慢慢地改变时,或许有一天,我们的大环境也能向我们说期待的那样开始改变。这需要更多的人一起努力。教育,是需要批判性思维的,但更需要的是建设性思维。
最后,我们还应该讨论的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主阵地在哪里?在目前我所看到的文献以及介绍中,似乎都这样认为,班级文化,就是班级活动的文化,就是课堂之外的文化。但我们应该关注这样一个事实,学生在校80%的时间是在班级中度过的,学生所学课程的80%是在课堂中完成的。显然,上述对班级文化的理解是狭隘的,这就犹如,就道德抓道德,则是不道德的。同样,就教学抓教学,是不能成为教学的。因为,这样把德育与智育截然地分开,成为“两张皮”,“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所以,培德与育智必须相结合,课堂文化是班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于是,这里就产生了另外一个问题,谁来负责策划与统筹班级文化呢?如果仅仅是班主任的话,那么,也许在班主任所授的那门学科的课堂中,可以看得到班主任的身影,但是其他课堂呢?所以,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班级的所有任课教师都需要加入这样的共同体,“班级建设,人人有责”。如果人人都是班主任的话,我想班级文化建设将会进入一个新的境界与高度。在这里,问题出在哪里?当然有制度上的,有政策上的,我想这些都不是最主要的,更主要的是班主任有没有这样一种意识,统筹协调,沟通交流,发挥集体的力量与智慧,当我们表明一种态度与立场时,这个时候,将会赢得所有教师的相应与参与。因为,在“老班”们的潜意识里,“我的地盘,我作主!”
当认识到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任课教师与班主任所处的作用后,我们还应该要将学生们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来。从一定程度上讲,班级文化建设的主角就是孩子们。在这样的班级文化中,孩子们懂得了“小社会”是如何建设的,“小公民”之间是如何相处的,“小政府”是如何运作的,以及自身是如何成长的。教育的过程,就是从自然人逐渐成为社会人的过程,这其实还是一个发现同伴、成为同伴的过程。所以,班级文化建设中,我们还应当关注到同伴文化。在某些时候,同伴之间的影响有时要超过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以及家庭对子女的影响,尤其是非正式群体。
在讨论班级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关注的一个问题是,在整个学校文化建设中,处于怎样的一个位置关系?在我目前的认识中,班级文化是一个中位概念,它的上位是学校文化,下位是学生文化(我更喜欢这样的称谓:同伴文化)。如果是这样认识的话,我们是否可以说,班级文化是学校文化的具体表现,不同的班级文化造就了学校文化的开放、多元、民主和包容;班级文化是同伴文化的引领方向,班级文化的普世价值观,深深地影响着同伴文化的建设。
如果是以上的这样认识,无论怎样强调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性都不为过分,因为生活在其中的孩子们,不再感到害怕,没有畏惧感,更没有恐惧感。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们,被人信任、被人尊重和被人理解,都能发现自我的意义,发挥自身的价值,获得一种成就感。当孩子们的脸上洋溢着成功的喜悦之情的时候,生命的尊严与敬畏在这里得到了更好地体现,他会深深地眷恋这样的班级,思想与灵魂获得了一种归属,寻找到了自己的心灵故乡。
作者简介:朱曼,女(1973.2),汉,职称:一级教师,学历:本科,研究方向:教育教学,单位: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风轮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