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22-0080-02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何成刚博士主张:“任何一节历史课都离不开史料教学这一重要环节,史料教学运用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可见,史料教学在历史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史料实证”也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其概念界定为“史料实证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史料是通向历史认识的桥梁,我们在历史教学中需要培养学生学会辨析史料进而对史料作者的意图有所认知,并在此过程中增强实证意识;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
开发乡土历史资源是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学科素养的重要方式,也是中学历史教师必须要承担的重任。历史教师应该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发展观念,从历史史料角度分析和证明历史,从而增加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在发掘利用乡土史料的时候我认为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充分发掘整理乡土史料资源,才能在用到时信手拈来。
我们河南历史遗存相当丰富,史学界有句名言“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这是河南自身无与伦比的资源优势。我们鹿邑县地处豫东平原,名人辈出,遗迹丰富,故事传说妙趣横生......道家鼻祖老子的故里,孔子曾多次前往鹿邑向老子请教,我们现在修建有问道苑、问礼广场等纪念这一典故;这里也是蹇叔的故乡,蹇叔是先秦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秦穆公时曾任秦国右相,《左传》中有蹇叔哭师的记载;鹿邑还是陈抟故里,陈抟是北宋著名的道家学者、养生家,尊奉黄老之学,著有《麻衣道者正易心法注》、《易龙图序》、《太极阴阳说》、《太极图》和《先天方圆图》等,现今我们县城建有陈抟公园,睡仙广场来纪念这位先贤;在这边热土上曾上演过“四面楚歌”“十面埋伏”“霸王别姬”的故事;这里有隐山遗址、长子口墓、虞姬墓、武平成遗址、千年银杏园等。这些史料就在我们身边,学生很有兴趣了解,如果能用到课堂上自然会为我们的课堂增色。
要想在课堂上用的得心应手,作为教师我们自己首先得做好功課,熟知这些乡土史料。在乡土史料的研究方面,我们地方政府也做了很多工作,在《鹿邑县县志》《鹿邑文史资料》等中有记载,我们县还成立有老子文化研究中心,他们对这些乡土史料都有研究,我们老师只要做一个有心人,处处留心皆学问。
二、对于收集到的史料要注意甄别,科学运用教材及其他书籍中的史料。
中学历史老师都知道我们的历史课并不是像外行人想的那样读读背背就能考满分,教历史也不是有些人认为的就是讲故事,历史也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它是一门很严谨的科学。学习历史我们需要培养学生思辨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我们收集到的史料不一定是真的,历史学家的观点也不一定是对的,有时候我们得到的史料可能与我们原来的认知相左,这就需要教师要指导学生能够区别实物史料、文献史料、口述史料、影像史料等,学会甄别一手和二手材料,让学生经过思辨分析能够去伪存真,还原历史的真实。在这个甄别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理解和解释历史“证据”的能力。
三、在乡土史料的运用中要注意史料和结论的关系。
我们的课本上很多时候给我们的是一个结论,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容易先入为主,在思想上先接受了这个结论,然后去找史料去验证它,这就本末倒置了。作为老师我们要明白结论是从史料的研究中解读出来的,而非有了结论去找证据的证明题。在课堂教学中更是如此,不能让学生先接受了某个历史观点,再去找材料论证它。
四、乡土史料的教学中还要注重家国情怀的培养。
历史学科承担了人文情怀的使命,由于历史学科的特殊性,它本身就承担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责任,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就有家国情怀,我们在利用乡土教材时应该注意利用本地历史人物的英勇事迹,增强学生的光荣感和归属感,进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
中华民族英雄辈出,历代都有为民请命为国抗争的仁人志士,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我们当地也涌现许多抗日武装,他们和日军斗智斗勇,这也是我们可以在课堂上运用乡土史料,讲述英雄故事,探讨人物的先进事迹和高贵品质,学习他们的爱国行为和为国抗争的奉献牺牲精神,既能形成同学们的归属感和光荣感,也会很好地激发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培养同学们的民族自尊和自强心理,激发同学们以先辈为学习榜样,增强建设强大祖国的责任感。这样,同学们会更加积极地读史、学史、研史,以史为鉴,为中华崛起而书,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历史学习更加投入,使历史教学水到渠成。
作为一个中学老师我常常在想我们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让孩子们考上好的大学,过上优渥的生活,摆脱贫困的家乡吗?这样的目的未免太狭隘了。是单纯为了升学率吗?这就太功利性了!我常和学生讲“你可以不成材,但不能不成人”,我想我们的教育教学不应该是精英教育而应该是国民教育,那么我们的教育目的往小了说就是要培养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人才,往大了说就是要培养优秀的中国人。优秀的中国人首先要思想健康人格健全,我觉得德、智、体、美、劳,德排在首位是很科学的,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祖国对自己的家乡都没有热爱之情,我认为他的人格是不健全的。而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之情不能靠寡淡的说教,应该融入的我们各科教学之中。而乡土史的运用就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
[参 考 文 献]
1.李盈.多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以经济全球化为例[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5(3):92-93+101.
2.曾祥远.多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分析[J].考试周刊,2018(56):144.
3陈勇杰.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
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杨湖口中心学校 李云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何成刚博士主张:“任何一节历史课都离不开史料教学这一重要环节,史料教学运用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可见,史料教学在历史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史料实证”也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其概念界定为“史料实证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史料是通向历史认识的桥梁,我们在历史教学中需要培养学生学会辨析史料进而对史料作者的意图有所认知,并在此过程中增强实证意识;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
开发乡土历史资源是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学科素养的重要方式,也是中学历史教师必须要承担的重任。历史教师应该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发展观念,从历史史料角度分析和证明历史,从而增加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在发掘利用乡土史料的时候我认为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充分发掘整理乡土史料资源,才能在用到时信手拈来。
我们河南历史遗存相当丰富,史学界有句名言“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这是河南自身无与伦比的资源优势。我们鹿邑县地处豫东平原,名人辈出,遗迹丰富,故事传说妙趣横生......道家鼻祖老子的故里,孔子曾多次前往鹿邑向老子请教,我们现在修建有问道苑、问礼广场等纪念这一典故;这里也是蹇叔的故乡,蹇叔是先秦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秦穆公时曾任秦国右相,《左传》中有蹇叔哭师的记载;鹿邑还是陈抟故里,陈抟是北宋著名的道家学者、养生家,尊奉黄老之学,著有《麻衣道者正易心法注》、《易龙图序》、《太极阴阳说》、《太极图》和《先天方圆图》等,现今我们县城建有陈抟公园,睡仙广场来纪念这位先贤;在这边热土上曾上演过“四面楚歌”“十面埋伏”“霸王别姬”的故事;这里有隐山遗址、长子口墓、虞姬墓、武平成遗址、千年银杏园等。这些史料就在我们身边,学生很有兴趣了解,如果能用到课堂上自然会为我们的课堂增色。
要想在课堂上用的得心应手,作为教师我们自己首先得做好功課,熟知这些乡土史料。在乡土史料的研究方面,我们地方政府也做了很多工作,在《鹿邑县县志》《鹿邑文史资料》等中有记载,我们县还成立有老子文化研究中心,他们对这些乡土史料都有研究,我们老师只要做一个有心人,处处留心皆学问。
二、对于收集到的史料要注意甄别,科学运用教材及其他书籍中的史料。
中学历史老师都知道我们的历史课并不是像外行人想的那样读读背背就能考满分,教历史也不是有些人认为的就是讲故事,历史也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它是一门很严谨的科学。学习历史我们需要培养学生思辨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我们收集到的史料不一定是真的,历史学家的观点也不一定是对的,有时候我们得到的史料可能与我们原来的认知相左,这就需要教师要指导学生能够区别实物史料、文献史料、口述史料、影像史料等,学会甄别一手和二手材料,让学生经过思辨分析能够去伪存真,还原历史的真实。在这个甄别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理解和解释历史“证据”的能力。
三、在乡土史料的运用中要注意史料和结论的关系。
我们的课本上很多时候给我们的是一个结论,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容易先入为主,在思想上先接受了这个结论,然后去找史料去验证它,这就本末倒置了。作为老师我们要明白结论是从史料的研究中解读出来的,而非有了结论去找证据的证明题。在课堂教学中更是如此,不能让学生先接受了某个历史观点,再去找材料论证它。
四、乡土史料的教学中还要注重家国情怀的培养。
历史学科承担了人文情怀的使命,由于历史学科的特殊性,它本身就承担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责任,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就有家国情怀,我们在利用乡土教材时应该注意利用本地历史人物的英勇事迹,增强学生的光荣感和归属感,进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
中华民族英雄辈出,历代都有为民请命为国抗争的仁人志士,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我们当地也涌现许多抗日武装,他们和日军斗智斗勇,这也是我们可以在课堂上运用乡土史料,讲述英雄故事,探讨人物的先进事迹和高贵品质,学习他们的爱国行为和为国抗争的奉献牺牲精神,既能形成同学们的归属感和光荣感,也会很好地激发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培养同学们的民族自尊和自强心理,激发同学们以先辈为学习榜样,增强建设强大祖国的责任感。这样,同学们会更加积极地读史、学史、研史,以史为鉴,为中华崛起而书,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历史学习更加投入,使历史教学水到渠成。
作为一个中学老师我常常在想我们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让孩子们考上好的大学,过上优渥的生活,摆脱贫困的家乡吗?这样的目的未免太狭隘了。是单纯为了升学率吗?这就太功利性了!我常和学生讲“你可以不成材,但不能不成人”,我想我们的教育教学不应该是精英教育而应该是国民教育,那么我们的教育目的往小了说就是要培养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人才,往大了说就是要培养优秀的中国人。优秀的中国人首先要思想健康人格健全,我觉得德、智、体、美、劳,德排在首位是很科学的,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祖国对自己的家乡都没有热爱之情,我认为他的人格是不健全的。而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之情不能靠寡淡的说教,应该融入的我们各科教学之中。而乡土史的运用就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
[参 考 文 献]
1.李盈.多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以经济全球化为例[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5(3):92-93+101.
2.曾祥远.多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分析[J].考试周刊,2018(56):144.
3陈勇杰.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
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杨湖口中心学校 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