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应该享有快乐的权利。课堂应该成为学生快乐的场所。审视我们的课堂,有许多课,学生是快乐的,如音乐课、体育课、科学实验课、品德与生活、艺术课等,课堂里洋溢着学生的欢声笑语,可是,语文、数学、英语学科呢?特别是数学课,学生感到快乐的寥寥无几,大多数课堂,学生索然无味,甚至有不少学生因为不快乐而游离于课堂学习之外!那么,数学课究竟能不能让学生快乐呢?我觉得只要把握住以下几方面,数学课堂一定会快乐的。
一、尊重——获得感悟的快乐
当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学科内容走向学生体验的时候,课程就不只是“文本课程”,更多的是“体验课程”(被教师与学生实实在在地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思考到的课程)。知识是靠自己在读中获得,情感要靠自己在读中体验,理念要靠自己在读中感悟,方法要靠自己在读中掌握(于永正语)。所以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快乐”的教学气氛。这是数学课堂实行快乐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新课程标准》也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我想“组织者”的含义可以这样理解: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组织学生营造和保持教室中和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等。“引导者”可以理解为:引导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激活进一步探究所需的先前经验,引导学生围绕问题的核心进行深度的探索、思想碰撞等。“合作者”可以理解为:建立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的氛围中受到激励和鼓舞,得到指导和建议。不妨设想一下,专制、高压、充满火药味或冷冰冰的、唯师命是从的课堂气氛会不会有“快乐”的教学?所以老师必须勇于抛弃陈旧、迂腐的传统观念,放下唯我独尊的臭架子,不要害怕学生“造反”,来挑战你的权威。让学生知道三人行必有我师,老师也有不如学生的地方,师生之间是平等、民主、和谐的,有什么独到的见解可以放胆在课堂上发表。总而言之,师生间平等了,教学才能“快乐”起来。
二、素材——获得快乐的源泉
这是数学课“快乐”教学的必备条件。“快乐”教学离不开“快乐”的素材,不要等到上课时,临时抱佛脚去瞎编几个。每天都要上课,如何搜集这么多的“快乐”素材呢?这就需要我们平时注意多多积累。搜集素材的途径有很多,只要我们肯用功去做去想。比如细心留意身边或社会中的一些活生生的案例;多看一些书籍、杂志和报纸;上网浏览查阅有关资料;电视、广播等媒体上的获知等等。不管你喜欢用什么样的方法,但有一点都必须做,就是要把获取的信息资料及时记录在案,等待上课要用的时候进行必要的加工处理或筛选。
三、沟通——共享交往的乐趣
传统的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获取知识,得到发展。专家对当前的教学形式的调查表明,依靠学生查阅资料、集体讨论为主的学习活动很少。初中生反映没有或是很少经历的占90%,小学生占80%。另一个表现是学生们很少有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与意见的机会。在回答“课堂上有无发表与教师不同意见和想法的机会”时,45%的小学生和57%的中学生回答“没有”或“很少有”,一半左右的学生对课堂上的问题想回答,但这种“想回答”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少。这一现象告诉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处于积极的状态,但我们的老师却没有创造这种情境,把学生的独立性与创造意思全抹杀在萌芽状态。
所以,建构“快乐”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乐在学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之一。真正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在于学会经营课堂,建构师生、生生交往互动的课堂。经营的主导者是教师,理念是学习方式的转变,途径在于教会学生学习,落脚点则是学生在快乐中发展。《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活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教学中,特别要注重导入、新授及练习的不同方式,如“快板短书”、“小品表演”、“成语接龙”、“故事短播”、“问题解难”、“数学实验室”等形式就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其学习热情,增强求探求知识的欲望。
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只有不断创造条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才能使学生乐游在知识的海洋。
一、尊重——获得感悟的快乐
当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学科内容走向学生体验的时候,课程就不只是“文本课程”,更多的是“体验课程”(被教师与学生实实在在地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思考到的课程)。知识是靠自己在读中获得,情感要靠自己在读中体验,理念要靠自己在读中感悟,方法要靠自己在读中掌握(于永正语)。所以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快乐”的教学气氛。这是数学课堂实行快乐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新课程标准》也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我想“组织者”的含义可以这样理解: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组织学生营造和保持教室中和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等。“引导者”可以理解为:引导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激活进一步探究所需的先前经验,引导学生围绕问题的核心进行深度的探索、思想碰撞等。“合作者”可以理解为:建立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的氛围中受到激励和鼓舞,得到指导和建议。不妨设想一下,专制、高压、充满火药味或冷冰冰的、唯师命是从的课堂气氛会不会有“快乐”的教学?所以老师必须勇于抛弃陈旧、迂腐的传统观念,放下唯我独尊的臭架子,不要害怕学生“造反”,来挑战你的权威。让学生知道三人行必有我师,老师也有不如学生的地方,师生之间是平等、民主、和谐的,有什么独到的见解可以放胆在课堂上发表。总而言之,师生间平等了,教学才能“快乐”起来。
二、素材——获得快乐的源泉
这是数学课“快乐”教学的必备条件。“快乐”教学离不开“快乐”的素材,不要等到上课时,临时抱佛脚去瞎编几个。每天都要上课,如何搜集这么多的“快乐”素材呢?这就需要我们平时注意多多积累。搜集素材的途径有很多,只要我们肯用功去做去想。比如细心留意身边或社会中的一些活生生的案例;多看一些书籍、杂志和报纸;上网浏览查阅有关资料;电视、广播等媒体上的获知等等。不管你喜欢用什么样的方法,但有一点都必须做,就是要把获取的信息资料及时记录在案,等待上课要用的时候进行必要的加工处理或筛选。
三、沟通——共享交往的乐趣
传统的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获取知识,得到发展。专家对当前的教学形式的调查表明,依靠学生查阅资料、集体讨论为主的学习活动很少。初中生反映没有或是很少经历的占90%,小学生占80%。另一个表现是学生们很少有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与意见的机会。在回答“课堂上有无发表与教师不同意见和想法的机会”时,45%的小学生和57%的中学生回答“没有”或“很少有”,一半左右的学生对课堂上的问题想回答,但这种“想回答”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少。这一现象告诉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处于积极的状态,但我们的老师却没有创造这种情境,把学生的独立性与创造意思全抹杀在萌芽状态。
所以,建构“快乐”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乐在学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之一。真正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在于学会经营课堂,建构师生、生生交往互动的课堂。经营的主导者是教师,理念是学习方式的转变,途径在于教会学生学习,落脚点则是学生在快乐中发展。《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活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教学中,特别要注重导入、新授及练习的不同方式,如“快板短书”、“小品表演”、“成语接龙”、“故事短播”、“问题解难”、“数学实验室”等形式就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其学习热情,增强求探求知识的欲望。
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只有不断创造条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才能使学生乐游在知识的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