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不久,听了二年级的《7的乘法口诀》一课,课堂气氛热烈,学生口诀背得也不错,但总觉得有些遗憾。少了些什么呢?我认真地整理了以下几个片断。
片断一
师:老师很喜欢做拼图游戏,今天我用几个三角形拼成了一个图形,大家看一看拼成了什么?这只船用几个三角形拼成的?
师:摆1只小船用了7个三角形,摆2只这样的小船要用几个三角形?摆3只呢?……摆7只呢?请你自己在书上填一填。
学生独立填写后交流。
师:谁来说说,摆2只小船要用几个三角形?
生1:14个。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1:二七十四。
师一愣后:口诀还没有学呢,有别的想法吗?
生2:2×7=14。
师: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3:7 7=14。
(后面的情形类似)
……
片断二
(学生编完口诀后,教师指导学生进行7的乘法口诀的记忆)
师:你觉得哪一句口诀比较好记?
生1:我觉得“三七二十一”好记,因为我们平时有句话说“不管三七二十一”。
生2:“七七四十九”也很好记,因为《西游记》里的孙悟空,在太上老君的八卦炉中炼了七七四十九天。
生3:“五七三十五”好记,因为这个口诀的第一个字和最后一个字都是五。
生4:“一七得七”最好记,因为它的数最小。
生5:“二七十四”也好记,因为它也只有四个字。
……
片断三
师:算“4×7”你会想哪一句口诀呢?
生1:(沉默了很长时间后)四七二十八。
师追问:“7×6”你又想哪一句口诀呢?
生2:(小声念“一七得七、二七十四、三七二十一、四七二十八、五七三十五”后,大声地说)六七四十二。
……
思考
作为成长中的学生,他们所经历的学习过程应该是主动探索、自主建构、不断完善与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已有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和对社会的理解等因素将会影响学习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并据此展开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然而,在上面的教学中,显然,老师仅仅从自己对教材的把握和对知识的理解等“主观愿望”去设计和开展教学活动,而忽视了成长中的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历,以致于让课堂教学在游离学生实际需求的“道路”上艰难行进……
问题一:面对学生的“现实起点”,我们还需忠实执行教学预案吗?
在片断一中,教师没有理会学生回答的7的口诀,而是不停地追问学生:“还有别的方法吗?”直到有学生答出“7 7”后,才开始下一环节的教学,通过“几个7的和是几”的问题,列出对应的乘法算式,再编出7的乘法口诀。这里,最起码有这样几点值得关注。
1.忽视了学生的“现实起点”
显然,老师在不经意间把学生当作一张“白纸”,按照教学预案实施了“严谨”的教学活动。尽管教师精心创设了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活动——拼小船,但此时的活动,已经成为失去真实价值的“表面活动”,学生只是为了迎合教师的期待而委屈自己:已经想到了“五七三十五”,却偏还要努力地想出“28 7=35”的方法。
在没有关注学习起点的基础上,贸然开展的活动,不是一场“失败”,就是“失去真实价值”。
2.泯灭了“课堂生成”
面对学生的“二七十四”,教师用“还没有学呢”迅速打断,这不仅表现了教师忽视学生已有的“学习起点”,更是在泯灭课堂生成。课堂生成,作为课堂教学的宝贵资源,教师应冷静地面对、机制地筛选、巧妙地运用,而绝对不能对其“一棍子打死”。
3.缺失了“生命关怀”
课堂,是师生智慧共生、情智交融、生命对话的“圣地”。其中,不仅有知识的传递、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交流,更有生命的“对话”。然而,本案例中,教师积极为完成“知识传递”而“不懈努力”着,却忽视了他所面对的活生生的有思想、有感情、有生命的学生。置学生已有的知识于不顾,面对学生早已掌握的乘法口诀予以回避,这不仅是对学生知识和能力水平的不尊重,更是对他们个体生命关怀的缺失。
是的,学生是带着已有的知识经验进入课堂的,乘法口诀的教学不能只是简单重复固有的教学程序,教师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进行教学,否则课堂会陷入演戏般的、讽刺的无效状态,也激发不起学生参与的热情。
问题二:学生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就能说“7的乘法口诀”了,可为什么经过指导与学习后,在计算时却又遭遇尴尬呢?
在片断一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孩子在课前就能说出7的乘法口诀,而且在片断二中,教师又引导学生进行了一句句的分析,帮助记忆,可片断三中出现的现象又是那么普遍,原因在哪呢?
1.学生记忆口诀的方法是“顺口溜”记忆
很多学生在家长的要求下,在未学习乘法口诀前,就已经能背诵乘法口诀了。但那是在没有理解口诀意义的情况下记忆的,只是一种“顺口溜”式的背诵,掌握的是比较容易的按序记忆的方法。甚至有些学生是在还未理解乘法意义时,就能背诵口诀,在这些孩子看来,乘法口诀与其他的一些“儿歌”没有本质的区别。
2.个体的感悟与比较不深刻
片断二,让学生在编完口诀后就来谈对口诀的记忆方法,缺少了个体尝试记忆的经历与个体独特而深刻的体悟。而课堂上交流的即时提取口诀的方法,也没有经过主体的比较、接纳。另外,教师也没有能及时地结合学生前面所学口诀的经验,进行有效的联系,发现口诀的内在规律。所以,学生不可能很快地理解、掌握和应用,仍然留在了“顺口溜”记忆的水平上。
3.缺少“随机调用”口诀的相关练习
教学时,教师只关注了学生按序背诵的效果,被学生表面的“熟练”所迷惑,没有安排“随机调用”口诀的练习,这显然是个失策。
实践
正好自己也在上二年级教学,又恰逢学校的“教学研究周”活动,因教学已经过了 “7的乘法口诀”, 就决定上“8的乘法口诀”,下面是教学实践。
一、引入
师:今天这堂课,我们学习“8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
(有学生小声音讨论:我会背了,我也会……)
师:会背了?
二、探究
1.编口诀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了“一八得八”“二八十六”“五八四十”。
师:这三句口诀是什么意思呢?谁能给大家解释解释?
生1:“一八得八”就是1乘8得8。
生2:就是指1个8还是8,“二八十六”就是说2个8相加是16了。
师:我们光这么说有些让人不太明白,老师给大家提供一个例子,大家可以用例子来说话。
出示教材主题图:8个小正方体拼成一个大正方体。
现在谁来解释“二八十六”呢?
生1:拼2个大正方体要多少个小正方体呢?是8 8=16,2个8相加是16,所以我们可以编“二八十六”。
(热烈的掌声)
生2:我想说说“五八四十”,我们拼5个大正方体,就要用5个8相加,正好是40,所以我们编“五八四十”,表示8×5得40。
师:让我们每个同学先独立地算一算拼3个大正方体要多少个小正方体?拼4个呢?……8个呢?然后我们再一起交流。
生独立填表:
交流汇报、校对。
师:这张表里可藏着8的乘法口诀呢,可以先记住一些什么呢?
生1:我们要记住几个8相加得多少,比如5个8相加正好是40。
生2:我还记得3个8相加是24。
生3:16是2个8相加。
师:同桌可以互相提醒提醒要记住些什么,然后互相考考对方。
师:现在大家能编出8的乘法口诀了吗?小组里交流交流,然后独立地编写口诀。(学生交流后,独立编口诀)
校对口诀、齐读口诀。
2.记口诀
(1)学生独立地背口诀
(2)师:同学们在背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现一些规律,能让大家分享的?
……
师:记住大家的这些宝贵经验,我们再来背背看。
(学生再次独立背口诀,后集体背,再请两生单独背)
(3)师:大家都背得很好,我们试试玩“对口令”游戏。
(师生“对口令”;学生小组活动,互相“对口令”)
3.在“用口诀”中体会不同的记忆策略
(1)3×8 8= 5×8 8= 6×8 8=
4×8=6×8=7×8=
8×4=8×6=8×7=
(先独立完成后交流)
师:老师知道,每做完一组题,爱思考的同学一定有话想说!说说吧!
……
(2)根据口诀说乘法算式
师:老师说一句口诀,你能想起哪些算式呢?比如说“二八十六”,你想到了?
生:2×8=16,8×2=16。
师:四人小组一起做做这个游戏,四个同学轮流说口诀,其他同学说想起的算式。
(小组活动)
师:大家玩完这个游戏,我相信爱思考的孩子心里一定装了些问题,说说吧,你有什么问题想考考大家?
……
(3)听算式想口诀
师:刚才我们说口诀想算式,现在我们反过来,老师说乘法算式,大家说说你要想的乘法口诀。3×8?
生:三八二十四。
师:我们也可以小组合作,轮流说说算式,让其他同学说要想的口诀。(小组活动)
(4)口算
独立完成“想想做做4”的12道口算。(全班有一生错1题)
4.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每人收8棵向日葵,7个同学,一共收了多少棵?
(2)买下面三种东西各1个,一共要花多少钱?
三、延伸(略)
反思
“8的乘法口诀”这一课,教材通过用8个同样的小正方体可以摆出一个大正方体的数学现象,引导学生计算摆2~8个大正方体各要用多少个小正方体,并用填表的方式呈现“几个8”连加结果。考虑到学生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编制乘法口诀的经验,在让学生列表求出“几个8”连加的和以后,教材不再出示有序排列的“几个8”以及相应的乘法算式,而是让学生根据列表计算的过程和已有的编制乘法口诀的经验,直接填出8的乘法口诀。这样,便能使编制口诀的过程,成为学生自主探究、自我展示的过程,学习活动也就更加有效。
基于学生的知识起点、现实起点,基于班级学生的情况,对于这一课,我到底要让孩子有怎样的提高?是想让孩子经历些什么呢?以下三点应该是我的初衷。
一、引导学生经历编制口诀、掌握方法的过程
坦率地说,虽然对学生的认知起点作了一定的估计,但课初始时,出现“还没教,学生就能背8的口诀”的场景真的是个意外,当时,短暂的时间进行了迅速的思考与掂量:这节课略去口诀的编制,直接进入“用口诀”肯定不行,其中一定有还不会背的孩子,也有一部分孩子即使会背,但也是顺口溜背诵的水平,对于口诀的理解、编口诀的方法等掌握程度尚不够,更不用说能达到随机地调用口诀进行乘除法计算的水平了,但是对于孩子们的“会背”视而不见也一定不行,怎么办?办法只有一个:临时地调整教学预案!
于是,我让学生把自己会的口诀先说出来,并尝试着进行解释,然后引导孩子结合具体的事例来理解口诀的意义,经历编制口诀的过程,体会口诀的合理性。孩子们在自信与喜悦中,不断地绽放着智慧的光芒,他们在收获知识、提高能力的同时,享受着成功。
教学中,教师的“大家可以结合例子来讲讲”“ 这张表里可藏着8的乘法口诀呢,大家觉得我们在编口诀前,可以先记住一些什么呢?”“同学们在背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现一些规律,能让大家分享的?”……这些问题的设置都体现了教师在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又注意适时介入学生学习,把握思维动向,提示思考方向与线索,以保证探索活动的顺利展开,提高课堂的效度。
二、引导学生经历发展数学思维,提高能力的过程
通过不同的小组活动,让学生体验乘法口诀的编制方法、记忆秘诀、使用价值等,而活动后,“老师知道,每做完一组题,爱思考的同学一定有话想说!”“ 大家玩完这个游戏,我相信爱思考的孩子心里一定装了些问题,说说吧,你有什么问题想考考大家?”……这些问题的引领,给予了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以唤起学生对相关知识与方法的回忆、反思,帮助他们打开思路,培养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等。口诀的教学不再是“熟能生巧”式的技能训练,而是融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发展数感与数学思考的数学活动中。
三、引导学生经历感受数学魅力、体验快乐的过程
课堂的魅力、数学的神奇是由内而外散发的,学生只有处在和谐的氛围中,才有可能展示自我、张扬个性。四人小组活动,轮流出题,学生不小心出错时,及时鼓励。我想,只有富有智慧互动、浸润人文气息的数学课堂,学生才能经历“冰冷的美丽”到“火热的思考”,才能感受数学的魅力,体验学习的快乐!
(责任编辑:李雪虹)
片断一
师:老师很喜欢做拼图游戏,今天我用几个三角形拼成了一个图形,大家看一看拼成了什么?这只船用几个三角形拼成的?
师:摆1只小船用了7个三角形,摆2只这样的小船要用几个三角形?摆3只呢?……摆7只呢?请你自己在书上填一填。
学生独立填写后交流。
师:谁来说说,摆2只小船要用几个三角形?
生1:14个。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1:二七十四。
师一愣后:口诀还没有学呢,有别的想法吗?
生2:2×7=14。
师: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3:7 7=14。
(后面的情形类似)
……
片断二
(学生编完口诀后,教师指导学生进行7的乘法口诀的记忆)
师:你觉得哪一句口诀比较好记?
生1:我觉得“三七二十一”好记,因为我们平时有句话说“不管三七二十一”。
生2:“七七四十九”也很好记,因为《西游记》里的孙悟空,在太上老君的八卦炉中炼了七七四十九天。
生3:“五七三十五”好记,因为这个口诀的第一个字和最后一个字都是五。
生4:“一七得七”最好记,因为它的数最小。
生5:“二七十四”也好记,因为它也只有四个字。
……
片断三
师:算“4×7”你会想哪一句口诀呢?
生1:(沉默了很长时间后)四七二十八。
师追问:“7×6”你又想哪一句口诀呢?
生2:(小声念“一七得七、二七十四、三七二十一、四七二十八、五七三十五”后,大声地说)六七四十二。
……
思考
作为成长中的学生,他们所经历的学习过程应该是主动探索、自主建构、不断完善与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已有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和对社会的理解等因素将会影响学习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并据此展开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然而,在上面的教学中,显然,老师仅仅从自己对教材的把握和对知识的理解等“主观愿望”去设计和开展教学活动,而忽视了成长中的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历,以致于让课堂教学在游离学生实际需求的“道路”上艰难行进……
问题一:面对学生的“现实起点”,我们还需忠实执行教学预案吗?
在片断一中,教师没有理会学生回答的7的口诀,而是不停地追问学生:“还有别的方法吗?”直到有学生答出“7 7”后,才开始下一环节的教学,通过“几个7的和是几”的问题,列出对应的乘法算式,再编出7的乘法口诀。这里,最起码有这样几点值得关注。
1.忽视了学生的“现实起点”
显然,老师在不经意间把学生当作一张“白纸”,按照教学预案实施了“严谨”的教学活动。尽管教师精心创设了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活动——拼小船,但此时的活动,已经成为失去真实价值的“表面活动”,学生只是为了迎合教师的期待而委屈自己:已经想到了“五七三十五”,却偏还要努力地想出“28 7=35”的方法。
在没有关注学习起点的基础上,贸然开展的活动,不是一场“失败”,就是“失去真实价值”。
2.泯灭了“课堂生成”
面对学生的“二七十四”,教师用“还没有学呢”迅速打断,这不仅表现了教师忽视学生已有的“学习起点”,更是在泯灭课堂生成。课堂生成,作为课堂教学的宝贵资源,教师应冷静地面对、机制地筛选、巧妙地运用,而绝对不能对其“一棍子打死”。
3.缺失了“生命关怀”
课堂,是师生智慧共生、情智交融、生命对话的“圣地”。其中,不仅有知识的传递、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交流,更有生命的“对话”。然而,本案例中,教师积极为完成“知识传递”而“不懈努力”着,却忽视了他所面对的活生生的有思想、有感情、有生命的学生。置学生已有的知识于不顾,面对学生早已掌握的乘法口诀予以回避,这不仅是对学生知识和能力水平的不尊重,更是对他们个体生命关怀的缺失。
是的,学生是带着已有的知识经验进入课堂的,乘法口诀的教学不能只是简单重复固有的教学程序,教师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进行教学,否则课堂会陷入演戏般的、讽刺的无效状态,也激发不起学生参与的热情。
问题二:学生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就能说“7的乘法口诀”了,可为什么经过指导与学习后,在计算时却又遭遇尴尬呢?
在片断一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孩子在课前就能说出7的乘法口诀,而且在片断二中,教师又引导学生进行了一句句的分析,帮助记忆,可片断三中出现的现象又是那么普遍,原因在哪呢?
1.学生记忆口诀的方法是“顺口溜”记忆
很多学生在家长的要求下,在未学习乘法口诀前,就已经能背诵乘法口诀了。但那是在没有理解口诀意义的情况下记忆的,只是一种“顺口溜”式的背诵,掌握的是比较容易的按序记忆的方法。甚至有些学生是在还未理解乘法意义时,就能背诵口诀,在这些孩子看来,乘法口诀与其他的一些“儿歌”没有本质的区别。
2.个体的感悟与比较不深刻
片断二,让学生在编完口诀后就来谈对口诀的记忆方法,缺少了个体尝试记忆的经历与个体独特而深刻的体悟。而课堂上交流的即时提取口诀的方法,也没有经过主体的比较、接纳。另外,教师也没有能及时地结合学生前面所学口诀的经验,进行有效的联系,发现口诀的内在规律。所以,学生不可能很快地理解、掌握和应用,仍然留在了“顺口溜”记忆的水平上。
3.缺少“随机调用”口诀的相关练习
教学时,教师只关注了学生按序背诵的效果,被学生表面的“熟练”所迷惑,没有安排“随机调用”口诀的练习,这显然是个失策。
实践
正好自己也在上二年级教学,又恰逢学校的“教学研究周”活动,因教学已经过了 “7的乘法口诀”, 就决定上“8的乘法口诀”,下面是教学实践。
一、引入
师:今天这堂课,我们学习“8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
(有学生小声音讨论:我会背了,我也会……)
师:会背了?
二、探究
1.编口诀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了“一八得八”“二八十六”“五八四十”。
师:这三句口诀是什么意思呢?谁能给大家解释解释?
生1:“一八得八”就是1乘8得8。
生2:就是指1个8还是8,“二八十六”就是说2个8相加是16了。
师:我们光这么说有些让人不太明白,老师给大家提供一个例子,大家可以用例子来说话。
出示教材主题图:8个小正方体拼成一个大正方体。
现在谁来解释“二八十六”呢?
生1:拼2个大正方体要多少个小正方体呢?是8 8=16,2个8相加是16,所以我们可以编“二八十六”。
(热烈的掌声)
生2:我想说说“五八四十”,我们拼5个大正方体,就要用5个8相加,正好是40,所以我们编“五八四十”,表示8×5得40。
师:让我们每个同学先独立地算一算拼3个大正方体要多少个小正方体?拼4个呢?……8个呢?然后我们再一起交流。
生独立填表:

交流汇报、校对。
师:这张表里可藏着8的乘法口诀呢,可以先记住一些什么呢?
生1:我们要记住几个8相加得多少,比如5个8相加正好是40。
生2:我还记得3个8相加是24。
生3:16是2个8相加。
师:同桌可以互相提醒提醒要记住些什么,然后互相考考对方。
师:现在大家能编出8的乘法口诀了吗?小组里交流交流,然后独立地编写口诀。(学生交流后,独立编口诀)
校对口诀、齐读口诀。
2.记口诀
(1)学生独立地背口诀
(2)师:同学们在背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现一些规律,能让大家分享的?
……
师:记住大家的这些宝贵经验,我们再来背背看。
(学生再次独立背口诀,后集体背,再请两生单独背)
(3)师:大家都背得很好,我们试试玩“对口令”游戏。
(师生“对口令”;学生小组活动,互相“对口令”)
3.在“用口诀”中体会不同的记忆策略
(1)3×8 8= 5×8 8= 6×8 8=
4×8=6×8=7×8=
8×4=8×6=8×7=
(先独立完成后交流)
师:老师知道,每做完一组题,爱思考的同学一定有话想说!说说吧!
……
(2)根据口诀说乘法算式
师:老师说一句口诀,你能想起哪些算式呢?比如说“二八十六”,你想到了?
生:2×8=16,8×2=16。
师:四人小组一起做做这个游戏,四个同学轮流说口诀,其他同学说想起的算式。
(小组活动)
师:大家玩完这个游戏,我相信爱思考的孩子心里一定装了些问题,说说吧,你有什么问题想考考大家?
……
(3)听算式想口诀
师:刚才我们说口诀想算式,现在我们反过来,老师说乘法算式,大家说说你要想的乘法口诀。3×8?
生:三八二十四。
师:我们也可以小组合作,轮流说说算式,让其他同学说要想的口诀。(小组活动)
(4)口算
独立完成“想想做做4”的12道口算。(全班有一生错1题)
4.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每人收8棵向日葵,7个同学,一共收了多少棵?
(2)买下面三种东西各1个,一共要花多少钱?

三、延伸(略)
反思
“8的乘法口诀”这一课,教材通过用8个同样的小正方体可以摆出一个大正方体的数学现象,引导学生计算摆2~8个大正方体各要用多少个小正方体,并用填表的方式呈现“几个8”连加结果。考虑到学生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编制乘法口诀的经验,在让学生列表求出“几个8”连加的和以后,教材不再出示有序排列的“几个8”以及相应的乘法算式,而是让学生根据列表计算的过程和已有的编制乘法口诀的经验,直接填出8的乘法口诀。这样,便能使编制口诀的过程,成为学生自主探究、自我展示的过程,学习活动也就更加有效。
基于学生的知识起点、现实起点,基于班级学生的情况,对于这一课,我到底要让孩子有怎样的提高?是想让孩子经历些什么呢?以下三点应该是我的初衷。
一、引导学生经历编制口诀、掌握方法的过程
坦率地说,虽然对学生的认知起点作了一定的估计,但课初始时,出现“还没教,学生就能背8的口诀”的场景真的是个意外,当时,短暂的时间进行了迅速的思考与掂量:这节课略去口诀的编制,直接进入“用口诀”肯定不行,其中一定有还不会背的孩子,也有一部分孩子即使会背,但也是顺口溜背诵的水平,对于口诀的理解、编口诀的方法等掌握程度尚不够,更不用说能达到随机地调用口诀进行乘除法计算的水平了,但是对于孩子们的“会背”视而不见也一定不行,怎么办?办法只有一个:临时地调整教学预案!
于是,我让学生把自己会的口诀先说出来,并尝试着进行解释,然后引导孩子结合具体的事例来理解口诀的意义,经历编制口诀的过程,体会口诀的合理性。孩子们在自信与喜悦中,不断地绽放着智慧的光芒,他们在收获知识、提高能力的同时,享受着成功。
教学中,教师的“大家可以结合例子来讲讲”“ 这张表里可藏着8的乘法口诀呢,大家觉得我们在编口诀前,可以先记住一些什么呢?”“同学们在背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现一些规律,能让大家分享的?”……这些问题的设置都体现了教师在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又注意适时介入学生学习,把握思维动向,提示思考方向与线索,以保证探索活动的顺利展开,提高课堂的效度。
二、引导学生经历发展数学思维,提高能力的过程
通过不同的小组活动,让学生体验乘法口诀的编制方法、记忆秘诀、使用价值等,而活动后,“老师知道,每做完一组题,爱思考的同学一定有话想说!”“ 大家玩完这个游戏,我相信爱思考的孩子心里一定装了些问题,说说吧,你有什么问题想考考大家?”……这些问题的引领,给予了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以唤起学生对相关知识与方法的回忆、反思,帮助他们打开思路,培养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等。口诀的教学不再是“熟能生巧”式的技能训练,而是融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发展数感与数学思考的数学活动中。
三、引导学生经历感受数学魅力、体验快乐的过程
课堂的魅力、数学的神奇是由内而外散发的,学生只有处在和谐的氛围中,才有可能展示自我、张扬个性。四人小组活动,轮流出题,学生不小心出错时,及时鼓励。我想,只有富有智慧互动、浸润人文气息的数学课堂,学生才能经历“冰冷的美丽”到“火热的思考”,才能感受数学的魅力,体验学习的快乐!
(责任编辑:李雪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