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中,刻意增设了培养学生的素质的内容。这些内容要求教师要用全新的教学模式来组织教学,因此,教师要走进新课程,实现课程目标,其自身必须有先进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创新教学模式,创新的教学方法,要善于打破常规,以灵活的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创新思维培养为核心的评价标准,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
【关键词】课堂 教学 创新
新课改扎根课堂就是贴近课堂教学的实际,用理念灌注课堂,扎根教师心灵;就是激活教师的内在需求,使教师积极主动地进行教学实践。教师是课改的主体,无论何种方式的课改,只有深入教师心灵,激活教师的内在需求,才能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新课程“以人为本”,包含着尊重教师自身的人格生命,简单来讲,就是课改是老师自己的事。在课改初期,有许多老师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所以,教师重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新课改的实施将会由被动变为主动,外在的培训也会内化为教师进修学习和教学实践的需要。结合新课改实施两三年来的教学经历,我想谈一下几点体会,以待商酌。
一、坚持理论学习与观念转变,是走进新课程的必然起点
理论学习与扎根课堂并不矛盾。有不少教师认为,新课程理念高高在上,距离课堂实际太遥远,对课堂教学起不到具体的指导作用,其实这种想法是片面的。有什么样的理念,就有什么样的行动,一个人的教育教学行为往往受他的意识理念所支配。新课程理念,相对一线教师是陌生的,实施新课程,必须进行理念翻新,并且入心研究,深刻领会其内涵精要。观念不变,理念不明,根本无法走进新课程。没有教育观念上的彻底转变,即使用上新教材新教法,新理念也只是停留在表层,甚至发生曲解,如果遭遇坎坷,还会拿出老一套来拯救。所以有效地搞好理论学习,是进入新课程的第一重要关口。
二、时常研究新课标与新教材,提高把握新课程的能力
时常注重对新课标与新教材的研究,必须和比照旧大纲旧教材同时进行,这样才能在实施新课程的时候心中有数,知道哪些地方是更新的,哪些地方是保留的,哪些地方是舍弃的,才能更好地把握新课程的实施方向。我个人观点是:在聆听专家进行新课程新教材的解析之后,组织教师将本学科新旧课标与教材中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列出,进行比较研究。查阅网络、杂志等有关资料,吸收其他实验区新旧教材探索的成果,和本校的研究结果汇总一起,形成文字,记录下最初始的探索,为今后的正式实施准备宝贵的参照资料。通过比较分析,教师的研究视野开阔了,目光更明亮了,把握新课程的能力增强了。
三、课前备课要把研讨课例与回读理念相结合,务必将理论落实到课堂细微处
从新理念到课堂的实际操作,是一个艰难的转化过程,老师们普遍感到,前期的理论、课标以及教材的学习比较明白,理念已经深入内心,模拟实验也做了充分准备,但是真正实施起来,却又困惑重重。要么是各种新招一齐上,一节课成了耍花枪;要么无法调控学生发言,老师无所作为;要么仍然迫不及待地把结论和盘托出……这些情况的发生在意料之中,但是应该尽量减少走弯路,尽快使实验成熟起来,那么研讨课例是最现实的做法。解读教材,设计授课思路是关键的第一步,我们采用个体设计与集体修改相结合,先请每位教师提前两周结合自己的风格,独立设计好教学方案,再拿到课改小组里集体讨论,比如研究如何落实三维目标,如何恰当把握教师角色,如何使学生主体体现得更充分,课堂设计如何突出思辨等等,然后再落实到课堂。
四、真正落实以学生为主体,切实注重能力提高
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学生的内驱力非常重要,以学生为主体是获得好的数学效果的根本保证,任何脱离学生的实际认知特征的教学行为都是事与愿违的。目前不少教师还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学生"接受"书本知识的过程。说得具体一点,就是教师把书本内容讲清楚,或一问一答问清楚,学生用心记住,能按时完成作业和应付考试,就算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这样做其实把一种"隐形的"、宝贵的东西,而好奇心、思想方法、探索精神,特别是创新意识的培养统统丢掉了。古语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永远是外因,学生才是内因。教师那里的知识再好,如果不能成为学生的,对学生来说,都是无用的!特别是当前的高考试题,灵活多变,所以更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最终目的,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鼓励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全方位参与教学,把学生在例题和习题解题过程中遇到的挫折暴露出来,长期以往,学生在这些经历中慢慢学会了思考,变得灵活机智。
五、一定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数学素养
在应试教育面前,我们的数学教育工作者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抓尖子生,忽视“学困生”的现象,这即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也严重影响着整体数学素养提高,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面向全体学生,重心下移,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才能做到“水涨船高”,学生智力存在着差异这是客观的,我们要分层要求,使每位学生都能在他的原有的基础上提高,获得成功。
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是应用。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生产实践,所以在教学中联系生活背景讲解数学;使学生感悟到数学就在日常生活中。这样,一方面学生会主动联系身边的实际问题来学习数学,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使他们认识到数学的实用性。
总而言之,我们的数学教学应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以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为需求,使每个学生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在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中,逐步实现数学的科学价值、实用价值,走勇于创新的课堂教学之路。创新才是课堂教学永恒的主题和生命。
【关键词】课堂 教学 创新
新课改扎根课堂就是贴近课堂教学的实际,用理念灌注课堂,扎根教师心灵;就是激活教师的内在需求,使教师积极主动地进行教学实践。教师是课改的主体,无论何种方式的课改,只有深入教师心灵,激活教师的内在需求,才能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新课程“以人为本”,包含着尊重教师自身的人格生命,简单来讲,就是课改是老师自己的事。在课改初期,有许多老师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所以,教师重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新课改的实施将会由被动变为主动,外在的培训也会内化为教师进修学习和教学实践的需要。结合新课改实施两三年来的教学经历,我想谈一下几点体会,以待商酌。
一、坚持理论学习与观念转变,是走进新课程的必然起点
理论学习与扎根课堂并不矛盾。有不少教师认为,新课程理念高高在上,距离课堂实际太遥远,对课堂教学起不到具体的指导作用,其实这种想法是片面的。有什么样的理念,就有什么样的行动,一个人的教育教学行为往往受他的意识理念所支配。新课程理念,相对一线教师是陌生的,实施新课程,必须进行理念翻新,并且入心研究,深刻领会其内涵精要。观念不变,理念不明,根本无法走进新课程。没有教育观念上的彻底转变,即使用上新教材新教法,新理念也只是停留在表层,甚至发生曲解,如果遭遇坎坷,还会拿出老一套来拯救。所以有效地搞好理论学习,是进入新课程的第一重要关口。
二、时常研究新课标与新教材,提高把握新课程的能力
时常注重对新课标与新教材的研究,必须和比照旧大纲旧教材同时进行,这样才能在实施新课程的时候心中有数,知道哪些地方是更新的,哪些地方是保留的,哪些地方是舍弃的,才能更好地把握新课程的实施方向。我个人观点是:在聆听专家进行新课程新教材的解析之后,组织教师将本学科新旧课标与教材中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列出,进行比较研究。查阅网络、杂志等有关资料,吸收其他实验区新旧教材探索的成果,和本校的研究结果汇总一起,形成文字,记录下最初始的探索,为今后的正式实施准备宝贵的参照资料。通过比较分析,教师的研究视野开阔了,目光更明亮了,把握新课程的能力增强了。
三、课前备课要把研讨课例与回读理念相结合,务必将理论落实到课堂细微处
从新理念到课堂的实际操作,是一个艰难的转化过程,老师们普遍感到,前期的理论、课标以及教材的学习比较明白,理念已经深入内心,模拟实验也做了充分准备,但是真正实施起来,却又困惑重重。要么是各种新招一齐上,一节课成了耍花枪;要么无法调控学生发言,老师无所作为;要么仍然迫不及待地把结论和盘托出……这些情况的发生在意料之中,但是应该尽量减少走弯路,尽快使实验成熟起来,那么研讨课例是最现实的做法。解读教材,设计授课思路是关键的第一步,我们采用个体设计与集体修改相结合,先请每位教师提前两周结合自己的风格,独立设计好教学方案,再拿到课改小组里集体讨论,比如研究如何落实三维目标,如何恰当把握教师角色,如何使学生主体体现得更充分,课堂设计如何突出思辨等等,然后再落实到课堂。
四、真正落实以学生为主体,切实注重能力提高
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学生的内驱力非常重要,以学生为主体是获得好的数学效果的根本保证,任何脱离学生的实际认知特征的教学行为都是事与愿违的。目前不少教师还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学生"接受"书本知识的过程。说得具体一点,就是教师把书本内容讲清楚,或一问一答问清楚,学生用心记住,能按时完成作业和应付考试,就算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这样做其实把一种"隐形的"、宝贵的东西,而好奇心、思想方法、探索精神,特别是创新意识的培养统统丢掉了。古语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永远是外因,学生才是内因。教师那里的知识再好,如果不能成为学生的,对学生来说,都是无用的!特别是当前的高考试题,灵活多变,所以更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最终目的,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鼓励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全方位参与教学,把学生在例题和习题解题过程中遇到的挫折暴露出来,长期以往,学生在这些经历中慢慢学会了思考,变得灵活机智。
五、一定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数学素养
在应试教育面前,我们的数学教育工作者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抓尖子生,忽视“学困生”的现象,这即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也严重影响着整体数学素养提高,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面向全体学生,重心下移,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才能做到“水涨船高”,学生智力存在着差异这是客观的,我们要分层要求,使每位学生都能在他的原有的基础上提高,获得成功。
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是应用。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生产实践,所以在教学中联系生活背景讲解数学;使学生感悟到数学就在日常生活中。这样,一方面学生会主动联系身边的实际问题来学习数学,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使他们认识到数学的实用性。
总而言之,我们的数学教学应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以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为需求,使每个学生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在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中,逐步实现数学的科学价值、实用价值,走勇于创新的课堂教学之路。创新才是课堂教学永恒的主题和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