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掌握数学应用能力也是新课标的重要要求。因此数学学习应该是以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为核心。小学生正在数学学习的基础和萌芽阶段,培养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至关重要。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41-322
美国数学家波利亚曾说过:”数学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尽其一切可能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小学数学老师大多没有認识到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并没有针对性的措施来进行对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与分数的提高并不是相对立的,通过科学有效的落实,对于提高数学成绩和学习能力是事半功倍、效果惊人的。以下是探究所得小学数学解决能力培养的三大原则和三步落实策略。
一、三大原则与四部落实
1.三大原则
1.1实际性原则
由于数学学科属性,小学生往往会感到数学知识抽象难懂无法理解乃至产生抵触心理。数学家华罗就曾说过:“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成因之一便是脱离了实际。”因此,在小学数学老师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要想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必须要紧密结合生活实例,具体又生动,便于小学生理解的同时能够使他们感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从而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来。就如六年级学生般,急于提分而又只是一味地刷题,不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只会越发让学生觉得晦涩难懂,更加不愿面对数学问题。因此小学数学课堂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策略的探索,必须坚持实际性原则。
1.2趣味性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天性使然,必须用有趣味性的教学方式吸引其主动参与、深陷其中。趣味性原则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是话题设置,二、是活动设置。话题的提出和问题的提出,必须是学生感兴趣的,其次课堂的活动要设置的生动有趣,使得学生乐于参与其中。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不能只是教师一头热而学生丝毫不感兴趣,没有进步和提升。因此必须通过有趣的问题和活动吸引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参与进来。
1.3重复性原则
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日之功,需要反复多次地重复。只是一时新鲜或一时反响平平便就此作罢。小学数学尤其是六年级,老师急于提分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解决能力的培养不是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就能立刻提分的,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和意识的培养,会更加方便掌握知识点和理解课堂老师所讲解题思路,对数学成绩的提高肯定会有巨大的帮助,但教师一定不能急功近利,只图分数快速增长,要坚持不断重复这也是最重要的一项原则。
2.四部落实
2.1课前导入,循循善诱
课前的导入过程,是一整节课能够如愿高效进行的基础,一定要详细规划。首先,爱玩是小学生的天性,好奇也是,对未知事物的好奇会激发求知欲,更加激发其主动学习。因此课前的导入可以以一个问题开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进而引导其参与到课程中,想办法去解决问题。有对解决问题的渴望,才有对解决能力的提升。其次,问题的设置一定要是学生感兴趣的、贴合学生实际的。
2.2课堂落实,生动有趣
课堂落实的方式也可以是多种多样、生动有趣的。比如通过视频动画的演示、小组分组讨论、学生互相出题交换比分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首先小学生都爱看动画片动画人物的讲解更便于他们的注意和理解。其次,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基础的数学知识积累,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通过自己的思考同时借助同伴的力量在过程中感受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所在。最后,六年级的学生往往争强好胜不甘落人之后,可以通过交换出题的方式,激发他们的好胜心,从而使他们更加努力并且主动积极地参与问题的解决。
2.3课后总结,归纳提升
真相只有一个,答案也只有一个,但破案手段很多,解题方法也不可能只有一种。小学六年级的学生面临小升初的考试,许多教师往往会教给他们“提分宝典解题套路和技巧”,只有遇到这类题就可以直接套用模板。不能否认总结规律也十分重要,但不能太过于肯定。只有一种套路往往会封杀学生的其他解题方法限制他们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的同时,也会使他们丧失对通过自己思考解决问题的追求,这样对解题提分尚有风险,更无法起到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作用。因此课后要及时总结,肯定学生不同的解题思路,引发学生不同的思考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
二、习惯培养
1.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课习惯
学生在课堂上要能抓住要点,边听边想边记。老师的讲解和提问必须要认真听,同学的发言也得仔细听,对同学发言中的亮点和不足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一定的补充,这样能促进自己对知识的更深入的思考和理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适时提出以下的问题引导学生注意听,“老师的说法你认同吗?你的想法是怎样的,分享给大家吧。”“谁和这位同学的想法一样?请你再来解释一下。”通过这些问题,激励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倾听和思考。听课的过程中,学生除了要学会听,还要学会看,看老师的眼神、动作、表情,这些都在传递着信息,从而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2.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
爱因斯坦说过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数学的学习更离不开思考,养成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可以采用比赛的形式激励学生积极思考,还可以形式多样化的进行提问,除了老师提问学生,还鼓励学生提问老师、学生互相提问。教师还要为学生创造充分的思考时间和机会,提出的问题难易应适中,难度适中的题目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解决,较难的问题可以采取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解决。在每节课结束时留几分钟请学生说一说本节课有哪些收获,说说还有哪些疑问。
三、总结
问题实际,方式有趣,坚持锻炼,从课前导入到课堂落实再到课后总结,相信一定能够快速、有效地培养小学生的问题解决兴趣及问题解决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丽娟.小学数学低年级“解决问题”教学方法初探[J].信息周刊,2020,000(008):P.1-1.
[2]朱生兰.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方法[J].学周刊A版,2020,000(007):101-102.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41-322
美国数学家波利亚曾说过:”数学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尽其一切可能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小学数学老师大多没有認识到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并没有针对性的措施来进行对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与分数的提高并不是相对立的,通过科学有效的落实,对于提高数学成绩和学习能力是事半功倍、效果惊人的。以下是探究所得小学数学解决能力培养的三大原则和三步落实策略。
一、三大原则与四部落实
1.三大原则
1.1实际性原则
由于数学学科属性,小学生往往会感到数学知识抽象难懂无法理解乃至产生抵触心理。数学家华罗就曾说过:“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成因之一便是脱离了实际。”因此,在小学数学老师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要想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必须要紧密结合生活实例,具体又生动,便于小学生理解的同时能够使他们感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从而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来。就如六年级学生般,急于提分而又只是一味地刷题,不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只会越发让学生觉得晦涩难懂,更加不愿面对数学问题。因此小学数学课堂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策略的探索,必须坚持实际性原则。
1.2趣味性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天性使然,必须用有趣味性的教学方式吸引其主动参与、深陷其中。趣味性原则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是话题设置,二、是活动设置。话题的提出和问题的提出,必须是学生感兴趣的,其次课堂的活动要设置的生动有趣,使得学生乐于参与其中。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不能只是教师一头热而学生丝毫不感兴趣,没有进步和提升。因此必须通过有趣的问题和活动吸引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参与进来。
1.3重复性原则
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日之功,需要反复多次地重复。只是一时新鲜或一时反响平平便就此作罢。小学数学尤其是六年级,老师急于提分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解决能力的培养不是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就能立刻提分的,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和意识的培养,会更加方便掌握知识点和理解课堂老师所讲解题思路,对数学成绩的提高肯定会有巨大的帮助,但教师一定不能急功近利,只图分数快速增长,要坚持不断重复这也是最重要的一项原则。
2.四部落实
2.1课前导入,循循善诱
课前的导入过程,是一整节课能够如愿高效进行的基础,一定要详细规划。首先,爱玩是小学生的天性,好奇也是,对未知事物的好奇会激发求知欲,更加激发其主动学习。因此课前的导入可以以一个问题开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进而引导其参与到课程中,想办法去解决问题。有对解决问题的渴望,才有对解决能力的提升。其次,问题的设置一定要是学生感兴趣的、贴合学生实际的。
2.2课堂落实,生动有趣
课堂落实的方式也可以是多种多样、生动有趣的。比如通过视频动画的演示、小组分组讨论、学生互相出题交换比分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首先小学生都爱看动画片动画人物的讲解更便于他们的注意和理解。其次,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基础的数学知识积累,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通过自己的思考同时借助同伴的力量在过程中感受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所在。最后,六年级的学生往往争强好胜不甘落人之后,可以通过交换出题的方式,激发他们的好胜心,从而使他们更加努力并且主动积极地参与问题的解决。
2.3课后总结,归纳提升
真相只有一个,答案也只有一个,但破案手段很多,解题方法也不可能只有一种。小学六年级的学生面临小升初的考试,许多教师往往会教给他们“提分宝典解题套路和技巧”,只有遇到这类题就可以直接套用模板。不能否认总结规律也十分重要,但不能太过于肯定。只有一种套路往往会封杀学生的其他解题方法限制他们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的同时,也会使他们丧失对通过自己思考解决问题的追求,这样对解题提分尚有风险,更无法起到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作用。因此课后要及时总结,肯定学生不同的解题思路,引发学生不同的思考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
二、习惯培养
1.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课习惯
学生在课堂上要能抓住要点,边听边想边记。老师的讲解和提问必须要认真听,同学的发言也得仔细听,对同学发言中的亮点和不足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一定的补充,这样能促进自己对知识的更深入的思考和理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适时提出以下的问题引导学生注意听,“老师的说法你认同吗?你的想法是怎样的,分享给大家吧。”“谁和这位同学的想法一样?请你再来解释一下。”通过这些问题,激励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倾听和思考。听课的过程中,学生除了要学会听,还要学会看,看老师的眼神、动作、表情,这些都在传递着信息,从而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2.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
爱因斯坦说过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数学的学习更离不开思考,养成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可以采用比赛的形式激励学生积极思考,还可以形式多样化的进行提问,除了老师提问学生,还鼓励学生提问老师、学生互相提问。教师还要为学生创造充分的思考时间和机会,提出的问题难易应适中,难度适中的题目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解决,较难的问题可以采取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解决。在每节课结束时留几分钟请学生说一说本节课有哪些收获,说说还有哪些疑问。
三、总结
问题实际,方式有趣,坚持锻炼,从课前导入到课堂落实再到课后总结,相信一定能够快速、有效地培养小学生的问题解决兴趣及问题解决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丽娟.小学数学低年级“解决问题”教学方法初探[J].信息周刊,2020,000(008):P.1-1.
[2]朱生兰.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方法[J].学周刊A版,2020,000(007):1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