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数学教学活动和数学区活动中,浩浩总是无法顺利完成作业和游戏。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我们开始关注他。
片段一:给数卡找雪花片朋友
浩浩看着数卡“5”。开始从盒子里拿雪花片,“1、2、3、4、5、6、7、8……”。教师问:“你看看卡片上是数字几?”“5。”“那你应该拿出几个雪花片啊?”浩浩不说话。然后拿着数卡“6”,又开始从盒子里拿雪花片,“1、2、3、4、5、6、7、8、9……”。教师继续问:“卡片上是数字几啊?”浩浩:“6。”
可以看出,浩浩虽然认识数字,但不会按数取物,这说明他还没有基数概念,即不知道5可以代表5个雪花片。对此,我们打算设计一些操作材料来帮助他以及和他类似的幼儿建立基数概念。
片段二:掷骰子取雪花片
区域活动时。教师请浩浩来玩新游戏:“咱俩来玩个游戏,骰子掷到数字几,就从盒子里取几个雪花片,好不好?”浩浩看到骰子开心地说:“跟打麻将一样,我先来。”说完他掷起骰子。骰子掷到了5,只见他边拿雪花片边数“1、2、3、4、5。”数到5后,他抬头看看教师,见教师没有回应,他又接着边拿边数“6、7、8……”,直到把10个雪花片拿完。教师问他:“你掷的是几?”“5。”教师提醒道:“那你就应该拿5个雪花片。下面轮到我玩了,你看看我对不对。”教师掷到4后,边拿雪花片边数“1、2、3、4。”教师故意在数到4时加重语气,并且夸张地做了一个收手的动作。教师问:“我数对了吗?”浩浩说:“对!”轮到浩浩玩了,他掷了个3。这回他在数到3时就停下手说:“数好了。”接下来,只要是比5小的数,他都能正确操作。如果数量超过5,他就时对时错。于是,教师准备加大数量,以引导浩浩与材料充分互动,积累有关10以内基数概念的经验。
段三:送小动物回家
浩浩来到数学区,发现了新增的材料,很感兴趣。这个游戏要求幼儿按骰子上的数字5-10在底板上插上相应数量的小动物。教师对他说:“我们轮流挪骰子,掷到数字几,就送几只小动物回家,看谁送得又对又快。”浩浩说:“我先来。”只见他拿起骰子掷了个8,便边数边拿小动物卡片:“1、2、3、4、5、6、7、8。”接着,教师也掷了个8,然后很慢很慢地数“1、2……8”,数到8时还很夸张地做了收手的动作,并补充说:“骰子上是8,所以我送8只小动物回家。对不对?”“对。”在接下来的游戏中,浩浩的错误率越来越低,已经基本具备10以内按数取物的能力。可以说,前面的操作经验对他获得这一技能具有铺垫作用。
在以上操作过程中,浩浩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被充分调动了起来,他在手口一致点数、说出物体总数、10以内按数取物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步。浩浩的进步促使我们反思。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容易带着有色眼镜,认为能力差的孩子“笨”,“怎么教都教不会”。在个别指导时,我们又往往“急功近利”地想教会幼儿完成眼下“这个”操作任务。殊不知,概念的获得需要一个不断积累和内化的过程。
从片段一中可以看出,浩浩虽然认识数字5,但是不知道要拿出5个雪花片。由此我们判断他没有基数概念。当时我们没有急于求成,非要他成功完成操作任务不可,而是在活动后设计了掷骰子的游戏,在游戏情境中慢慢引导他理解掷到4意味着要拿出4个雪花片,掷到3意味着要拿出3个雪花片的操作意义。由于有了1~4基数概念的基础,通过进一步的操作练习,浩浩渐渐获得了5~10的基数概念。这个过程非常个性化。所以,我们应根据每个幼儿的现有水平设计操作材料,以帮助他们搭建适合自己的通往概念内化的道路。
片段一:给数卡找雪花片朋友
浩浩看着数卡“5”。开始从盒子里拿雪花片,“1、2、3、4、5、6、7、8……”。教师问:“你看看卡片上是数字几?”“5。”“那你应该拿出几个雪花片啊?”浩浩不说话。然后拿着数卡“6”,又开始从盒子里拿雪花片,“1、2、3、4、5、6、7、8、9……”。教师继续问:“卡片上是数字几啊?”浩浩:“6。”
可以看出,浩浩虽然认识数字,但不会按数取物,这说明他还没有基数概念,即不知道5可以代表5个雪花片。对此,我们打算设计一些操作材料来帮助他以及和他类似的幼儿建立基数概念。
片段二:掷骰子取雪花片
区域活动时。教师请浩浩来玩新游戏:“咱俩来玩个游戏,骰子掷到数字几,就从盒子里取几个雪花片,好不好?”浩浩看到骰子开心地说:“跟打麻将一样,我先来。”说完他掷起骰子。骰子掷到了5,只见他边拿雪花片边数“1、2、3、4、5。”数到5后,他抬头看看教师,见教师没有回应,他又接着边拿边数“6、7、8……”,直到把10个雪花片拿完。教师问他:“你掷的是几?”“5。”教师提醒道:“那你就应该拿5个雪花片。下面轮到我玩了,你看看我对不对。”教师掷到4后,边拿雪花片边数“1、2、3、4。”教师故意在数到4时加重语气,并且夸张地做了一个收手的动作。教师问:“我数对了吗?”浩浩说:“对!”轮到浩浩玩了,他掷了个3。这回他在数到3时就停下手说:“数好了。”接下来,只要是比5小的数,他都能正确操作。如果数量超过5,他就时对时错。于是,教师准备加大数量,以引导浩浩与材料充分互动,积累有关10以内基数概念的经验。
段三:送小动物回家
浩浩来到数学区,发现了新增的材料,很感兴趣。这个游戏要求幼儿按骰子上的数字5-10在底板上插上相应数量的小动物。教师对他说:“我们轮流挪骰子,掷到数字几,就送几只小动物回家,看谁送得又对又快。”浩浩说:“我先来。”只见他拿起骰子掷了个8,便边数边拿小动物卡片:“1、2、3、4、5、6、7、8。”接着,教师也掷了个8,然后很慢很慢地数“1、2……8”,数到8时还很夸张地做了收手的动作,并补充说:“骰子上是8,所以我送8只小动物回家。对不对?”“对。”在接下来的游戏中,浩浩的错误率越来越低,已经基本具备10以内按数取物的能力。可以说,前面的操作经验对他获得这一技能具有铺垫作用。
在以上操作过程中,浩浩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被充分调动了起来,他在手口一致点数、说出物体总数、10以内按数取物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步。浩浩的进步促使我们反思。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容易带着有色眼镜,认为能力差的孩子“笨”,“怎么教都教不会”。在个别指导时,我们又往往“急功近利”地想教会幼儿完成眼下“这个”操作任务。殊不知,概念的获得需要一个不断积累和内化的过程。
从片段一中可以看出,浩浩虽然认识数字5,但是不知道要拿出5个雪花片。由此我们判断他没有基数概念。当时我们没有急于求成,非要他成功完成操作任务不可,而是在活动后设计了掷骰子的游戏,在游戏情境中慢慢引导他理解掷到4意味着要拿出4个雪花片,掷到3意味着要拿出3个雪花片的操作意义。由于有了1~4基数概念的基础,通过进一步的操作练习,浩浩渐渐获得了5~10的基数概念。这个过程非常个性化。所以,我们应根据每个幼儿的现有水平设计操作材料,以帮助他们搭建适合自己的通往概念内化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