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尤其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学需要师生互动,共同解决问题。提问作为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使用频率最高的手段。而问题教学法既能使学生展示真实的思维过程,还能启发学生的潜能,进而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数学思维。本文笔者则以小学数学为切入点,对这一教学方法的具体应用展开分析。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教学;生活;追问
数学是小学阶段的一门基础课程,无论对学生思维的发展,还是数学观念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教师将教学活动定义为教的过程,忽视学生的学习过程,造成学生的学呈现出被动化的特征,这样既不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还严重影响了学生能动性的发挥。而问题教学法的应用能够改善这一现状,并能够引发学生的探究思维,促进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的深度掌握。因此,教师作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应从具体的教学内容出发,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结构特点设置课堂问题,使问题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建立有效联结,以此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问题教学法的内涵
问题教学法以教师的问题诱发学生产生疑问,进而提出新问题,或者教师设置情境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并通过师生讨论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丰富学生的认知体验,唤起学生的思维活力,并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融合,进而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问题教学法对促成学生的有效学习是十分明显的。其实际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以问题为导向,能够唤醒学生的探究意识,并提升他们的学习动机,促使他們快速融入到解决问题的思考状态中。其二,问题能够突出重难点,促使学生对没有意识到的问题展开深度分析,进而培养他们的思维批判品质。除此之外,循序渐进的问题还能够使不同思维层次的学生更多能动性发挥的空间,与此同时,问题教学的实施还有助于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鉴于此,教师应结合学生的现有数学认知水平设置问题情境,进而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
二、问题教学法的实施策略
1.结合生活
数学与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并且大多数数学知识来自生活,作用于生活。因此,在运用问题教学法时,教师可将问题赋予生活化特征呈现出来,这样不仅能够将问题置于生活化的背景下,使学生产生一定的情感共鸣,还能够唤醒学生的原有认知以及生活经验。此外,在一定的空间内,学生能够对熟悉的问题产生更加深入的思考,进而完善其自身的数学认知结构。
以“分一分”为例,由于学生在生活中有了整理文具的经验,为了使学生初步学会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类,并能使他们将分类思想运用到日常生活中,笔者首先展示以“小明的家”为主题的情境图,同时提出问题,即:小明妈妈的衣服真多呀,你是如何知道的?随后,给学生一定的时间,组织他们以小组的方式展示自由讨论。紧接着,笔者结合这样的生活场景再次提出问题,如:除了可以比较谁的衣服多,还能比较什么?这样结合每个学生日常生活的问题便唤醒了他们的经验,使他们结合具体场景提出“谁最高”等结论,进而促进他们掌握了分类的方法,并使他们感受到生活中处处运用到数学知识。可见,联系实际生活设置问题,不仅能够唤醒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还能够帮助他们感受到比较或者分类在生活中的价值,进而促进他们逐步建立应用意识。
2.进行追问
在运用问题教学法时,合理的追问也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追问主要指的是学生解答教师的问题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再次提问的过程,这一环节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启发他们主动质疑。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应根据课堂的有效生成,不断发现学生交流中的关键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更加深层次的问题,这样便能够使学生的思维引向更深,以此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
以“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为例,为了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加法的含义,笔者首先引导学生通过复习数数,认识数字、数的顺序,为他们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随后,笔者出示课件,演示3个气球与1个气球合起来为4个气球的过程,引导学生运用手势来表示合成4个气球的过程,这样便能够由直观图抽象出数的计算,使他们感知加法的含义,并知道加法算式的写法与读法。当学生对10以内的加法有了理性认识后,笔者引导、启发,使学生说出生活中运用“1+2=3”来表示的加法事例,这样便能够启发他们的思考,并使他们对加法的认识从理性上升到实践。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及时追问,既能够帮助学生完善新知识的构建,还唤醒他们的思维意识,使他们的学习活动变得更加主动、更加积极。
3.引导提问
分析小学生学习效果较低的原因,大多数是因为数学基础知识不扎实,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开拓,进而使学生难以发挥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需要重视双基训练,并在教学活动前,布置好预习任务,使他们对所掌握的基础知识进行充分理解,以此促进学生有问题问,加深他们对基础数学知识的理解。
以“分米和毫米”为例,为了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并能使他们利用有关长度单位的表象进行一些直观的判断与思考,笔者首先出示情境图,给学生一定的空间,观察并提出问题。学生能够根据情境图发现小朋友在“量身高”,并提出问题,即:小朋友的身高是多少?伴随着学生的好奇心,笔者出示小朋友的身高,并引导他们复习米、厘米。随后,笔者提出:“量课桌的长运用什么单位?”由于运用米作单位太大,厘米作单位太小,则引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于是,笔者揭示教学主题,并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后续的学习活动中,为学习活动的高效开展奠定基础。由此可见,引导学生提问,既能帮助学生感受到学习新知的必要性,还能够加深他们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综上所述,问题教学法的有效运用对启发学生的思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彰显学生的主体性。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问题、诱发问题,使问题突出重点,这样一来,能够使学生以问题为导向,不断产生认知冲突,并体会到新知识的建立过程,以此完善他们的数学认知结构。
参考文献
[1]韩增侠.刍议数学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J].教育现代化,2016(27):322-323.
[2]龙香孟.关于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发展学生主体性的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7(31):79-79.
福建省宁德市霞浦县东关小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教学;生活;追问
数学是小学阶段的一门基础课程,无论对学生思维的发展,还是数学观念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教师将教学活动定义为教的过程,忽视学生的学习过程,造成学生的学呈现出被动化的特征,这样既不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还严重影响了学生能动性的发挥。而问题教学法的应用能够改善这一现状,并能够引发学生的探究思维,促进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的深度掌握。因此,教师作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应从具体的教学内容出发,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结构特点设置课堂问题,使问题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建立有效联结,以此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问题教学法的内涵
问题教学法以教师的问题诱发学生产生疑问,进而提出新问题,或者教师设置情境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并通过师生讨论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丰富学生的认知体验,唤起学生的思维活力,并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融合,进而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问题教学法对促成学生的有效学习是十分明显的。其实际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以问题为导向,能够唤醒学生的探究意识,并提升他们的学习动机,促使他們快速融入到解决问题的思考状态中。其二,问题能够突出重难点,促使学生对没有意识到的问题展开深度分析,进而培养他们的思维批判品质。除此之外,循序渐进的问题还能够使不同思维层次的学生更多能动性发挥的空间,与此同时,问题教学的实施还有助于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鉴于此,教师应结合学生的现有数学认知水平设置问题情境,进而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
二、问题教学法的实施策略
1.结合生活
数学与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并且大多数数学知识来自生活,作用于生活。因此,在运用问题教学法时,教师可将问题赋予生活化特征呈现出来,这样不仅能够将问题置于生活化的背景下,使学生产生一定的情感共鸣,还能够唤醒学生的原有认知以及生活经验。此外,在一定的空间内,学生能够对熟悉的问题产生更加深入的思考,进而完善其自身的数学认知结构。
以“分一分”为例,由于学生在生活中有了整理文具的经验,为了使学生初步学会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类,并能使他们将分类思想运用到日常生活中,笔者首先展示以“小明的家”为主题的情境图,同时提出问题,即:小明妈妈的衣服真多呀,你是如何知道的?随后,给学生一定的时间,组织他们以小组的方式展示自由讨论。紧接着,笔者结合这样的生活场景再次提出问题,如:除了可以比较谁的衣服多,还能比较什么?这样结合每个学生日常生活的问题便唤醒了他们的经验,使他们结合具体场景提出“谁最高”等结论,进而促进他们掌握了分类的方法,并使他们感受到生活中处处运用到数学知识。可见,联系实际生活设置问题,不仅能够唤醒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还能够帮助他们感受到比较或者分类在生活中的价值,进而促进他们逐步建立应用意识。
2.进行追问
在运用问题教学法时,合理的追问也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追问主要指的是学生解答教师的问题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再次提问的过程,这一环节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启发他们主动质疑。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应根据课堂的有效生成,不断发现学生交流中的关键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更加深层次的问题,这样便能够使学生的思维引向更深,以此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
以“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为例,为了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加法的含义,笔者首先引导学生通过复习数数,认识数字、数的顺序,为他们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随后,笔者出示课件,演示3个气球与1个气球合起来为4个气球的过程,引导学生运用手势来表示合成4个气球的过程,这样便能够由直观图抽象出数的计算,使他们感知加法的含义,并知道加法算式的写法与读法。当学生对10以内的加法有了理性认识后,笔者引导、启发,使学生说出生活中运用“1+2=3”来表示的加法事例,这样便能够启发他们的思考,并使他们对加法的认识从理性上升到实践。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及时追问,既能够帮助学生完善新知识的构建,还唤醒他们的思维意识,使他们的学习活动变得更加主动、更加积极。
3.引导提问
分析小学生学习效果较低的原因,大多数是因为数学基础知识不扎实,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开拓,进而使学生难以发挥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需要重视双基训练,并在教学活动前,布置好预习任务,使他们对所掌握的基础知识进行充分理解,以此促进学生有问题问,加深他们对基础数学知识的理解。
以“分米和毫米”为例,为了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并能使他们利用有关长度单位的表象进行一些直观的判断与思考,笔者首先出示情境图,给学生一定的空间,观察并提出问题。学生能够根据情境图发现小朋友在“量身高”,并提出问题,即:小朋友的身高是多少?伴随着学生的好奇心,笔者出示小朋友的身高,并引导他们复习米、厘米。随后,笔者提出:“量课桌的长运用什么单位?”由于运用米作单位太大,厘米作单位太小,则引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于是,笔者揭示教学主题,并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后续的学习活动中,为学习活动的高效开展奠定基础。由此可见,引导学生提问,既能帮助学生感受到学习新知的必要性,还能够加深他们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综上所述,问题教学法的有效运用对启发学生的思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彰显学生的主体性。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问题、诱发问题,使问题突出重点,这样一来,能够使学生以问题为导向,不断产生认知冲突,并体会到新知识的建立过程,以此完善他们的数学认知结构。
参考文献
[1]韩增侠.刍议数学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J].教育现代化,2016(27):322-323.
[2]龙香孟.关于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发展学生主体性的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7(31):79-79.
福建省宁德市霞浦县东关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