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在课堂教学中具有核心作用。要通过对学习目的的教育,阐述知识的意义和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求兴趣。通过加强考试和竞赛,培养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
关键词:课堂教学;培养与激发;学习动机
动机是有机体活动的激发,维持与导向过程,它包括了有机体的内驱动力与外在诱因两部分。“学习与解决问题取决于个人做出选择的探索活动。”既然如此,“教学就必须以学习者方面做出的探索活动起促进和调节作用。”青少年学生在智力,心理,社会,身体等各个方面都经历着巨大的变化,处于不定型的状态。他们精力充沛,好奇心和自我意识强,易受别人影响又常常自以为是。兴趣和好奇心在学生的学习中起重要作用,教学方法的科学性主要是由教学能否体现出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来衡量的。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把学习失败的原因归咎于内部可控因素,这是不会促进学习者加强自身的努力,对学习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反之,若归之于外部不可控因素,则会对学习者产生消极影响。动机的原则是强调调动学习者的内因,强调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强调学习中学生的主体作用,这与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和培养现代非智力因素等必须引起我们的足够的重视。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如果使学生习惯于简单地接受或被动地工作,任何方法都是坏的。如果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任何方法都是好的。”因此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在中学课堂教学中具有核心作用。
(1)加强学习目的的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要注重根据学科特点,所学知识特点,所进行的教学形式特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有效地进行理想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明确总的学习目的,同时还要使学生明确每一学习活动,每一学习课题具体的学习目的,使学生把每一具体的“小目的”同提高自身素质联系起来。
(2)阐述知识的意义和价值,激发求知的欲望。
求知欲是对知识的热烈探求,是学生的好奇心和内在学习兴趣的集中反映。在教学活动中,阐述知识的意义和价值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的有效途径之一,比如数学学习中当学生了解到“一切科学只有在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真正完善的地步”(马克思语),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机就必然会更加坚定有力。
(3)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求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愿望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的,离开了一定的情境,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愿望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情境都能对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愿望起推动作用,只有那些带有探求性的问题情境,才能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才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愿望起到强烈的激发作用。所谓问题性的情境,就是把那些不知与知,浅知与深知之类的需要学生解决的矛盾问题带到一定的情境(课堂作业,课外活动等)中去。一般来说,这些问题是具备一定难度的,对学生来说既是他们力所能及的而又必须是要经过他们的努力或者说“起跳”才能解决的问题。心理学研究证明,过易或过难的问题都会使人失去兴趣。
(4)适当加强考试,组织竞赛,激发外在动机。
好胜心,不甘落后,自我求成是青少年儿童共同的心理特征,考试与竞赛正是利用了青少年这一心理特征而成为激发学习外在动机形成的最有效果的手段之一。但是要注意考试与竞赛只是一种辅助性的手段,不能夸大其作用。有利就会有弊。过多的竞赛会失去激励作用,会造成过于紧张的气氛,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有损学生的身心健康;况且竞赛获得成功的毕竟是少数人的胜利,胜利后会受到关注、表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而没有获得成功的少数学生就被忽视,也许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所以,只有适当开展竞赛活动,竞赛时最好按照能力分组进行,这样会使更多的学生都有获得成功、有受奖的机会,这样才对多数的学生起到激励作用。另外应多指导学生进行自我竞赛,使他们能从自己的进步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增进学习的积极性。
(5)提供成功机会,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得到某些成功的体验,已经成为当今教育激发学习动机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苏贝尔曾指出,学习与动机之间的关系是典型的相辅相成的关系。因此教师在讲授知识的同时,应该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学生一旦尝到成功带来的喜悦,学习动机就能获得强化,又有助于使学生产生自信心,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运用这种方法时,首先要考虑到学生的不同实际情况,设立不同的学习目标和要求,其次要控制教学的进度和难度,使学生的某些具体学习得到不断实现,尤其是尽可能创造条件,使学生有机会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在为社会服务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6)善于运用反馈原理,不断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
来自教师对学生学习结果的种种正确的信息,对学生的学习动机起着重要的激励和强化作用。它不仅仅使学生从反馈的信息中看到自己的进步与成功,从而是自己的学习态度和兴趣得到加强,激发更进一步学习的强烈愿望,而且能通过这种信息的反馈使学生了解到自己学习上的弱点与不足,从而调动克服缺点,为争取好成绩而努力的积极性。同时教师通过信息的反馈能够控制和创造出教学活动的“热烈而又镇定,紧张而又有秩序的”良好的心理气氛,使学生感受到自己是在快乐而又成功地从事着智力活动。教师对学生活动所做出的任何一个动作或行为都是一种反馈信息,比如点头,微笑,皱眉,眨眼,苦笑,挥手,摇头以及口头评价,批改作业,批阅试卷,书面评语等。要坚持正面教育,表语为主的原则,对学生学习结果所做反馈信息必须客观,公正和及时。要照顾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特别是后进生,由于自我评价的能力不强,对学生学习成果的反馈更应慎重地做出评价,重在鼓励和表扬。
总之,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离不开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是否具有强烈的学习动机是各种有效的教学对策实施的前提,学习动机和学习的关系是辩证的,学习能产生动机,而动机又推动学习,二者相互关联。同时教学活动又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学生教学的积极参与又可以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进而提高教学效率,保证质量。由此看来,学习动机是影响学生活动的重要因素,它不仅影响学习的发生,还影响到学习的进程和学习的结果,还能影响教师的教学工作。所以作为教师能否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将是一件重要的教学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1]朱智贤,林崇德.思维发展心理学[M].第一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2]张楚廷.教学原则今论[M].第一版,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3]佐藤正夫.教学原理[M].第一版,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4]刘舒生.教学法大全[M].第一版,经济日报社出版社,1990.
关键词:课堂教学;培养与激发;学习动机
动机是有机体活动的激发,维持与导向过程,它包括了有机体的内驱动力与外在诱因两部分。“学习与解决问题取决于个人做出选择的探索活动。”既然如此,“教学就必须以学习者方面做出的探索活动起促进和调节作用。”青少年学生在智力,心理,社会,身体等各个方面都经历着巨大的变化,处于不定型的状态。他们精力充沛,好奇心和自我意识强,易受别人影响又常常自以为是。兴趣和好奇心在学生的学习中起重要作用,教学方法的科学性主要是由教学能否体现出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来衡量的。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把学习失败的原因归咎于内部可控因素,这是不会促进学习者加强自身的努力,对学习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反之,若归之于外部不可控因素,则会对学习者产生消极影响。动机的原则是强调调动学习者的内因,强调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强调学习中学生的主体作用,这与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和培养现代非智力因素等必须引起我们的足够的重视。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如果使学生习惯于简单地接受或被动地工作,任何方法都是坏的。如果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任何方法都是好的。”因此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在中学课堂教学中具有核心作用。
(1)加强学习目的的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要注重根据学科特点,所学知识特点,所进行的教学形式特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有效地进行理想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明确总的学习目的,同时还要使学生明确每一学习活动,每一学习课题具体的学习目的,使学生把每一具体的“小目的”同提高自身素质联系起来。
(2)阐述知识的意义和价值,激发求知的欲望。
求知欲是对知识的热烈探求,是学生的好奇心和内在学习兴趣的集中反映。在教学活动中,阐述知识的意义和价值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的有效途径之一,比如数学学习中当学生了解到“一切科学只有在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真正完善的地步”(马克思语),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机就必然会更加坚定有力。
(3)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求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愿望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的,离开了一定的情境,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愿望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情境都能对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愿望起推动作用,只有那些带有探求性的问题情境,才能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才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愿望起到强烈的激发作用。所谓问题性的情境,就是把那些不知与知,浅知与深知之类的需要学生解决的矛盾问题带到一定的情境(课堂作业,课外活动等)中去。一般来说,这些问题是具备一定难度的,对学生来说既是他们力所能及的而又必须是要经过他们的努力或者说“起跳”才能解决的问题。心理学研究证明,过易或过难的问题都会使人失去兴趣。
(4)适当加强考试,组织竞赛,激发外在动机。
好胜心,不甘落后,自我求成是青少年儿童共同的心理特征,考试与竞赛正是利用了青少年这一心理特征而成为激发学习外在动机形成的最有效果的手段之一。但是要注意考试与竞赛只是一种辅助性的手段,不能夸大其作用。有利就会有弊。过多的竞赛会失去激励作用,会造成过于紧张的气氛,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有损学生的身心健康;况且竞赛获得成功的毕竟是少数人的胜利,胜利后会受到关注、表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而没有获得成功的少数学生就被忽视,也许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所以,只有适当开展竞赛活动,竞赛时最好按照能力分组进行,这样会使更多的学生都有获得成功、有受奖的机会,这样才对多数的学生起到激励作用。另外应多指导学生进行自我竞赛,使他们能从自己的进步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增进学习的积极性。
(5)提供成功机会,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得到某些成功的体验,已经成为当今教育激发学习动机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苏贝尔曾指出,学习与动机之间的关系是典型的相辅相成的关系。因此教师在讲授知识的同时,应该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学生一旦尝到成功带来的喜悦,学习动机就能获得强化,又有助于使学生产生自信心,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运用这种方法时,首先要考虑到学生的不同实际情况,设立不同的学习目标和要求,其次要控制教学的进度和难度,使学生的某些具体学习得到不断实现,尤其是尽可能创造条件,使学生有机会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在为社会服务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6)善于运用反馈原理,不断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
来自教师对学生学习结果的种种正确的信息,对学生的学习动机起着重要的激励和强化作用。它不仅仅使学生从反馈的信息中看到自己的进步与成功,从而是自己的学习态度和兴趣得到加强,激发更进一步学习的强烈愿望,而且能通过这种信息的反馈使学生了解到自己学习上的弱点与不足,从而调动克服缺点,为争取好成绩而努力的积极性。同时教师通过信息的反馈能够控制和创造出教学活动的“热烈而又镇定,紧张而又有秩序的”良好的心理气氛,使学生感受到自己是在快乐而又成功地从事着智力活动。教师对学生活动所做出的任何一个动作或行为都是一种反馈信息,比如点头,微笑,皱眉,眨眼,苦笑,挥手,摇头以及口头评价,批改作业,批阅试卷,书面评语等。要坚持正面教育,表语为主的原则,对学生学习结果所做反馈信息必须客观,公正和及时。要照顾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特别是后进生,由于自我评价的能力不强,对学生学习成果的反馈更应慎重地做出评价,重在鼓励和表扬。
总之,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离不开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是否具有强烈的学习动机是各种有效的教学对策实施的前提,学习动机和学习的关系是辩证的,学习能产生动机,而动机又推动学习,二者相互关联。同时教学活动又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学生教学的积极参与又可以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进而提高教学效率,保证质量。由此看来,学习动机是影响学生活动的重要因素,它不仅影响学习的发生,还影响到学习的进程和学习的结果,还能影响教师的教学工作。所以作为教师能否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将是一件重要的教学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1]朱智贤,林崇德.思维发展心理学[M].第一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2]张楚廷.教学原则今论[M].第一版,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3]佐藤正夫.教学原理[M].第一版,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4]刘舒生.教学法大全[M].第一版,经济日报社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