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历史教学中,改革教学方法,着力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已愈来愈为广大教师所认同。本文旨在历史课堂上能通过引导学生动脑,提出问题;创设情境,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奋自学等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最后把解决问题的钥匙交给学生。
关键词:历史教学;巧问善思;因材施教;激发兴趣
何是历史?无疑它包含三层意思:一是指过去发生的事件,即客观历史本身,如鸦片战争、五四运动等;二是指有关过去的记录,也就是经过人集思广益加工而成的主体化历史,如《史记》、《资治通鉴》;最后历史是一门学科,是每个中学生都必须掌握和了解的基本的文化课知识。伟大的哲学家培根曾说“读诗使人聪慧,读史使人明智”,足以见得学习历史的重要性。亚里士多德曾说:“人的思想是从疑问开始的。”恰到好处的提问,可以揭露学生认识中的矛盾,引起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激发学生去积极思维,使学生情绪处于最佳状态,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因而如何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以培养其思维能力,就成为一个值得我们历史教师认真加以研究的课题。现结合自己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就培养思维能力的课堂教学提出以下看法,供大家参考。
一、启发学生思考,提出问题
“问题”是发现的钥匙,是探究的动力。问题是从旧知通向新知的一座桥梁,是思维认识向前发展的一种动力。任何研究、探索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引发了问题,也就启动了学生的思维。那么,怎样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提出问题,使学生处于主动探索的地位呢?需要抓住典型,随机引导。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择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重要历史人物事件、典章制度等,引导学生查找出历史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理清知识脉络、领会知识内涵、建立知识链接。同时应精心设计一些难易适度,并能激发学生兴趣和思考的问题进行引导,便于让学生把握问题的广度和深度,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思维。
我在讲《唐朝前期的繁盛》时,先引用《汴水》中诗句:“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开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后问:“作者对隋亡的认识是否正确?”“如何评价武则天?有人说她一生弄权,是个残暴的女皇,你如何看待?”这两个问题设置的着眼点在于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事件的评价能力,它要求学生把历史事实或者某些观点放在较为宽阔的历史时空背景中考察,客观地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因素及其历史地位,评价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和历史局限性。使学生既掌握了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方法,又领悟了思考问题的思路。这样历史教学,真正实现了教学内容是知识、能力和思想三者的统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多向学生提些问题,切忌向学生灌输现成知识,同时启发引导学生多提些问题。这样,学生在课堂中不停地探索,他们的思维能力就不断地增长。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热情。
作为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科知识,还要为学生构建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所学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与实践的机会。这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把课堂变成学生研究问题、发展思维能力的过程,把自己看作是集体的一员,一起探索。教师讲课要循序渐进,就是要按照初学者探索知识的顺序来引导学生,不能死套教材的顺序;更不能硬搬某些教参的内容,千篇一律地介绍、讲述。否则,学生会听得寡淡无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对某一事物有了强烈的兴趣,他就会处处多方思考,主动积极地去探索。我在人民版教材第一专题关于秦汉官僚机构中秦朝的“朝议制度”做了一次教学尝试,让学生在课堂上组织一次“朝议”。学生反映十分踊跃。有人争当秦始皇,有人争当李斯,还有人争当王绾及其他大臣,争着对秦朝实行分封制与郡县制与否进行辩论,这种活动不仅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让学生多方查阅材料,加深对秦朝政治制度的理解,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能力。
三、把解决问题,交给学生
探求知识,要理清思路,首先要掌握打开问题大门的钥匙。教师不能只给学生零散的知识,而要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教给学生。如讲“南京政府的建立”,先要给学生提出学习本课的思路:南京国民政府是蒋、汪通过反革命叛变手段建立的,它代表了哪些人的利益?建立后是怎样镇压革命的?给学生提供这些也是本课重点所在。
在实践中,得出要让学生获得探索知识的主动权,必须让他们清楚两方面:一是这堂课的目的,即要解决些什么问题,明白这些问题有什么作用:二是告诉学生用什么方法,以什么样的思路解决这些问题。这样学生胸有全局,主动和老师密切配合,以求达到最佳教学效果。教会学生知识固然重要,但是教会学生分析研究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与更为重要。启发学生思考,必须围绕学生的兴趣和认识能力来发问。教师是引路人,是指引学生自己奔向目的地。教师不要当司机,让学生坐在车上载着奔向终点。在启发学生的思考上,需要有学生个人的好奇心和上进心。了解学生的个性非常重要,能够最有效地实现每个学生潜能的教学法,不一定是一样的。但在启发思考中,学生之间的交往和对话,语言的表达方式和说理的逻辑,彼此更容易接受。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提问题,互相切磋,互相答疑;也可给予适当时间展开各种形式的大讨论;课堂上解决不了的问题,可留到课后解决。
上述几点,仅是课堂教学怎样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至于在课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博览群书,努力开阔视野,增大知识面,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以充分地发展。
关键词:历史教学;巧问善思;因材施教;激发兴趣
何是历史?无疑它包含三层意思:一是指过去发生的事件,即客观历史本身,如鸦片战争、五四运动等;二是指有关过去的记录,也就是经过人集思广益加工而成的主体化历史,如《史记》、《资治通鉴》;最后历史是一门学科,是每个中学生都必须掌握和了解的基本的文化课知识。伟大的哲学家培根曾说“读诗使人聪慧,读史使人明智”,足以见得学习历史的重要性。亚里士多德曾说:“人的思想是从疑问开始的。”恰到好处的提问,可以揭露学生认识中的矛盾,引起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激发学生去积极思维,使学生情绪处于最佳状态,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因而如何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以培养其思维能力,就成为一个值得我们历史教师认真加以研究的课题。现结合自己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就培养思维能力的课堂教学提出以下看法,供大家参考。
一、启发学生思考,提出问题
“问题”是发现的钥匙,是探究的动力。问题是从旧知通向新知的一座桥梁,是思维认识向前发展的一种动力。任何研究、探索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引发了问题,也就启动了学生的思维。那么,怎样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提出问题,使学生处于主动探索的地位呢?需要抓住典型,随机引导。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择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重要历史人物事件、典章制度等,引导学生查找出历史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理清知识脉络、领会知识内涵、建立知识链接。同时应精心设计一些难易适度,并能激发学生兴趣和思考的问题进行引导,便于让学生把握问题的广度和深度,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思维。
我在讲《唐朝前期的繁盛》时,先引用《汴水》中诗句:“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开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后问:“作者对隋亡的认识是否正确?”“如何评价武则天?有人说她一生弄权,是个残暴的女皇,你如何看待?”这两个问题设置的着眼点在于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事件的评价能力,它要求学生把历史事实或者某些观点放在较为宽阔的历史时空背景中考察,客观地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因素及其历史地位,评价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和历史局限性。使学生既掌握了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方法,又领悟了思考问题的思路。这样历史教学,真正实现了教学内容是知识、能力和思想三者的统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多向学生提些问题,切忌向学生灌输现成知识,同时启发引导学生多提些问题。这样,学生在课堂中不停地探索,他们的思维能力就不断地增长。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热情。
作为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科知识,还要为学生构建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所学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与实践的机会。这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把课堂变成学生研究问题、发展思维能力的过程,把自己看作是集体的一员,一起探索。教师讲课要循序渐进,就是要按照初学者探索知识的顺序来引导学生,不能死套教材的顺序;更不能硬搬某些教参的内容,千篇一律地介绍、讲述。否则,学生会听得寡淡无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对某一事物有了强烈的兴趣,他就会处处多方思考,主动积极地去探索。我在人民版教材第一专题关于秦汉官僚机构中秦朝的“朝议制度”做了一次教学尝试,让学生在课堂上组织一次“朝议”。学生反映十分踊跃。有人争当秦始皇,有人争当李斯,还有人争当王绾及其他大臣,争着对秦朝实行分封制与郡县制与否进行辩论,这种活动不仅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让学生多方查阅材料,加深对秦朝政治制度的理解,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能力。
三、把解决问题,交给学生
探求知识,要理清思路,首先要掌握打开问题大门的钥匙。教师不能只给学生零散的知识,而要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教给学生。如讲“南京政府的建立”,先要给学生提出学习本课的思路:南京国民政府是蒋、汪通过反革命叛变手段建立的,它代表了哪些人的利益?建立后是怎样镇压革命的?给学生提供这些也是本课重点所在。
在实践中,得出要让学生获得探索知识的主动权,必须让他们清楚两方面:一是这堂课的目的,即要解决些什么问题,明白这些问题有什么作用:二是告诉学生用什么方法,以什么样的思路解决这些问题。这样学生胸有全局,主动和老师密切配合,以求达到最佳教学效果。教会学生知识固然重要,但是教会学生分析研究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与更为重要。启发学生思考,必须围绕学生的兴趣和认识能力来发问。教师是引路人,是指引学生自己奔向目的地。教师不要当司机,让学生坐在车上载着奔向终点。在启发学生的思考上,需要有学生个人的好奇心和上进心。了解学生的个性非常重要,能够最有效地实现每个学生潜能的教学法,不一定是一样的。但在启发思考中,学生之间的交往和对话,语言的表达方式和说理的逻辑,彼此更容易接受。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提问题,互相切磋,互相答疑;也可给予适当时间展开各种形式的大讨论;课堂上解决不了的问题,可留到课后解决。
上述几点,仅是课堂教学怎样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至于在课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博览群书,努力开阔视野,增大知识面,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以充分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