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民族地区实行双语教学,是符合民族教育的一种教学模式,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民汉兼通的双语人才。由于彝区学生有其特殊性,因而在彝区学校开展汉语文教学也有其特殊性,辨证看待母语对汉语文学习的辅助作用与干扰性作用,认真探究彝区学校汉语文教学的特殊规律,优化彝区汉语文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汉语文教学质量与效率。
关键词:彝区学校;汉语文教学;特殊规律
党和政府在民族地区实行双语教育,使民族学生在学好汉语文的同时学好本民族语言,这对培养民族地区双语人才,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经过30多年的艰苦努力,彝区中小学彝汉双语教学,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发展,已经成为具有地方特点,符合民族教育实际的一种办学模式,为彝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不少的彝汉双语人才。但在彝区彝汉双语教学中也有待研究和解决问题。
彝区汉语文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取决于对汉语文教学特殊规律的掌握。搞清汉语文教学的特殊规律,对汉语文教学大钢的准确把握,对汉语文教学方法的选择,都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只有掌握了汉语文教学在彝区的特殊规律,汉语文教学的质量与效率才能真正提高。
事物的特殊性,是在與其他事物的比较中显示出来的。研究一事物的特殊性,就是研究它与其他事物的区别。彝区学校的汉语文教学,对于彝民族学生来讲,是第二语文学习。我们要探讨彝区学校汉语文教学的特殊性,就是要研究它与第一语言(彝语)教学的不同,即研究它与彝区学校本民族语文教学的不同,研究它与汉区学校语文教学的不同;要探讨彝区学校汉语文教学的特殊性,还要研究它与同属于第二语文教学的外语教学等方面的不同。这些不同点及其对教学提出的特殊要求,便是彝区学校汉语文教学的特殊规律。
ー、把提高汉语口语表达能力贯穿于教学的始终,特别要在初学阶段打好坚实的基础。
与彝语文教学相比,汉语文教学是在学生没有最基本的汉语言能力的条件下进行的,因而要把提高汉语口语能力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彝族学生从幼儿时期就开始母语,在入学前从家庭和社会的语言环境中就已经习得了基本的语言能力,即获得了听、说能力。儿童入学后,母语教学是在学生具有基本的语言能力的条件下进行的,虽然也有继续提高听、说能力的任务,但主要是通过文字、书面语的学习,来提高读、写能力和语言素养。对学生来讲,在学习书面语时,那些基本的常用词语的音和义是已知的,只有文字的形是未知的,是难点。
学习汉语文的情况就不同了。尽管有些人由于具备学习的环境和条件,从幼儿时期开始也可习得一定的口语能力,然而绝大多数彝族聚居区的儿童,都是从入学后一边学习文字一边学习语言的。第二语文即汉语教学一般是在学生没有最基本语言能力的条件下进行的,是通过文字、书面语来学习汉语言的。汉语文教学不只是通过文字、书面语来提高读、写能力,就连听、说的最基本的口语能力,也要通过教学来培养。对学生来讲,汉语文的学习,不是在有了口语能力的基础上学习文字和书面语,而是通过文字、书面语的学习来提高口语。在学习文字时,音、形、义都是未知的,都是难点。
因此,彝区学校汉语文教学不仅要特别重视文字教学,注意读、写能力的提高,更要把听、说能力的培养贯串于教学的始终,要完成培养最基本的语言能力的教学任务。
由于我们对这一特殊性认识不足,造成教学中对彝族学生口语能力的培养不够,致使许多彝族学生学了十几年汉语文仍有听、说方面的障碍。目前,还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各级考试都不考汉语口语,致使我们彝区汉语文教学中仍忽视了口语训练,我们必须端正态度,认真纠正。
口语能力的培养,应该在初学阶段予以足够的重视。这阶段是学习汉语言的最佳时期。口语能力,应在小学阶段打好基础,初中阶段加强训练,高中阶段继续提高。因为汉语文教学要求听、说、读、写各方面的能力全面提高,口语与书面语必须并重,而且要相互结合,相互促进。
二、把突破识字关作为教学重难点,并解决好识字量与发展口语的矛盾。
与汉区学校的语文教学学相比,彝区学校的汉语文教学突破识字关的困难更大,必须充分重视识字教学,以识字促进口语能力的提升。
汉区学校的语文教学的是第一语文即母语的教学,如前所述,第一语文教学是在学生已有基本的语言能力的条件下进行的,学生学习汉字一般说只有字形是难点。但由于汉字是表意文字,具有难认、难写、难记的特点,学生过识字关较困难。要提高读、写能力,首先要过识字关,因而汉区学校的语文教学历来很重视识字教学。
彝区学校的汉语文教学,显然教的也是汉语、汉字,但它仍是第二语文教学,如上所述,是在学生没有最基本的语言能力的条件下进行的,对汉字的音、形、义都是未知的,都是难点。不论听、说还是读、写能力的培养,都是艰巨的。这样,与汉区学校的语文的教学相比,彝区学校的汉语文教学突破识字关的困难更大。所以说,彝区学校汉语文教学必须把识字教学作为重点和突破口。
既然这样,在初学阶段,要完成识字教学任务,又要打好彝生口语基础,解决好二者的矛盾,便成了汉语文教学的难题。
在教学过程中,有些老师强调口语能力的培养而忽视识字教学,结果造成彝生识字量不足,影响了汉语文能力的全面提高。也有一些老师注意了识字教学,却又出现忽视口语训练的倾向。这都说明我们没有处理好识字教学与口语能力培养的相互关系。这个矛盾应当如何解决,关系到当前彝区语文教学改革中应当探讨的主要问题。我认为在学完汉语拼音之后,应尽早地开始识字教学,随着学生掌握的语言材科逐渐増多,一边通过大量的阅读巩固识字,一边加强口语训练,把二者同时重视起来,这样从小学一直坚持到初中阶段,这个矛盾是可以解决的。
三、把课内教学与课外语言实践结合起来,创造有利于学习汉语文的语言环境和社会大课堂。
与外语教学相比,彝区学校的汉语文教学有着无比优越的语言环境和可以利用的社会大课堂,因此必须把课内教学与课外语言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彝区学校的汉语文教学是教彝族学生学习祖国各族人民的通用语。媒体高度发达、各族人民交往日渐频繁的今天,各少数民族学生生活在汉语的大环境之中,他们时时处处能够听到汉语看到汉字,时时处处可以说汉语写汉文,不论学习还是使用,比起学外语都有着极其优越的语言环境和条件。对于彝族学生来说,不仅仅在课堂内可以学到汉语文,而且在社会大课堂里也可以学到汉语文。
因此,彝区学校的汉语文教学,必须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把社会大课堂也充分利用起来,教师要有意识地创造这样的条件和途径,积极引导学生,把课内教学与课外汉语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这就要求我们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汉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和习惯,打破完全依赖课堂教学的封闭式的传统模式,让学生通过课外的汉语实践活动,通过社会大课堂来提高汉语文的能力。
四、把母语作为教学“中介”,既要充分利用母语的辅助作用,又排除母语的干扰作用。
由于学生学习第二语文是用母语进行思维,母语对第二语文学习既有辅助作用又有干扰作用,因而汉语文教学既要适当利用母语,又要严将限制母语(对民族教师而言)。
语言是音、义的符号系统,音就是声音,义就是概念。人们习得母语的过程,就是建立声音与概念直接联系的过程,也是形成概念、思想和思维能力的过程。在习得母语时,人们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是同时形成并发展的。
人们学习第二语文的过程情形就不同了。在学习第二语文时,人们头脑中已经贮存了大量的母语概念,而且已经形成了一个跟思维能力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完整的语言系统,即已撑握了母语。在第二语文的学习过程中,虽然会遇到一些母语中没有或母语中有但没接触过的新概念,也需要直接建立起这些概念与声音的联系,但在一般情況下,特别是在初学阶段,不完全需要直接建立概念与声音的联系,一般不包括或不完全包括形成思想或思维能力的过程。学习第二语文时,特别是在还没有掌握足够的语言材料和结构形式的学习阶段,学生是用母语思维的,不论是学习词还是句子,都是以母语为“中介”来建立概念与声音的联系。这是母语与第二语文在学习过程上的主要区别。
用母语思维,以母语为“中介”,是彝族学生学习汉语语文的心理特点,母语对第二语文学习既有辅助作用也有干扰作用。两种语言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的共同点,可以使母语对第二语文学习起辅助作用;其不同点又可以使母语对第二语文学习产生干扰作用。因此,在彝区学校汉语文教学中对母语既要适当利用,又要严格限制。
至于在教学中如何利用母语,又怎样利用才算适当,应进一步深入探讨。一般地说,对开始学习汉语文的学生,可以适当利用母话解释词语、解释句义,讲授语法可以利用母语对照、检查理解或表达的正误,可以通过利用母语对译的方法等等。在教学中绝对地排斥母语的使用和翻译手段的运用是错误的。但是,只讲利用不讲限制也是不对的。限制是指在教学中尽量少用或不用母语,以利于克服母语的干扰,让彝族学生尽快形成用汉语进行思维的习惯和能力。一般地说,学生能听懂汉语时,就要用汉语讲课;用汉语能讲明白的地方,就不用母语翻译,要有意识地创造汉语语言环境,尽量减少学生用母语思维的机会。为了有效地克服母语的干扰,要对两种语言在语音、词汇、语法各方面的异同作深入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加强对比教学把两种语言的不同点讲透,通过反复练习,让学生彻底掌握。
我们明确了这个问题,就要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优化和改进。“直接法”对母语限制有余而利用不足,“翻译法”对母语利用有余而限制不足,都各有利弊。我们对传统而现代的各种教学方法,都不能绝对地肯定或否定,应当取其所长,避其所短,大胆尝试和改革,创造出汉语文教学的最佳方法,定能使彝区学校汉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夏由亚·木沙 提高学生汉语口语表达能力 语文教育 2017年10月 第4卷
[2] 高娃 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口语表达能力初探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999年 第S1期
[3] 黄冬梅 彝族小学汉语文教学策略的实践探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18.5
[4] 李麦兰. 通過母语的中介作用学习第二语言──“双语教学”浅探[J]. 青海教育,1995(Z2):12-12.
[5] 李昭君 浅谈母语思维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影响 《速读·中旬》2017年第4期
关键词:彝区学校;汉语文教学;特殊规律
党和政府在民族地区实行双语教育,使民族学生在学好汉语文的同时学好本民族语言,这对培养民族地区双语人才,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经过30多年的艰苦努力,彝区中小学彝汉双语教学,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发展,已经成为具有地方特点,符合民族教育实际的一种办学模式,为彝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不少的彝汉双语人才。但在彝区彝汉双语教学中也有待研究和解决问题。
彝区汉语文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取决于对汉语文教学特殊规律的掌握。搞清汉语文教学的特殊规律,对汉语文教学大钢的准确把握,对汉语文教学方法的选择,都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只有掌握了汉语文教学在彝区的特殊规律,汉语文教学的质量与效率才能真正提高。
事物的特殊性,是在與其他事物的比较中显示出来的。研究一事物的特殊性,就是研究它与其他事物的区别。彝区学校的汉语文教学,对于彝民族学生来讲,是第二语文学习。我们要探讨彝区学校汉语文教学的特殊性,就是要研究它与第一语言(彝语)教学的不同,即研究它与彝区学校本民族语文教学的不同,研究它与汉区学校语文教学的不同;要探讨彝区学校汉语文教学的特殊性,还要研究它与同属于第二语文教学的外语教学等方面的不同。这些不同点及其对教学提出的特殊要求,便是彝区学校汉语文教学的特殊规律。
ー、把提高汉语口语表达能力贯穿于教学的始终,特别要在初学阶段打好坚实的基础。
与彝语文教学相比,汉语文教学是在学生没有最基本的汉语言能力的条件下进行的,因而要把提高汉语口语能力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彝族学生从幼儿时期就开始母语,在入学前从家庭和社会的语言环境中就已经习得了基本的语言能力,即获得了听、说能力。儿童入学后,母语教学是在学生具有基本的语言能力的条件下进行的,虽然也有继续提高听、说能力的任务,但主要是通过文字、书面语的学习,来提高读、写能力和语言素养。对学生来讲,在学习书面语时,那些基本的常用词语的音和义是已知的,只有文字的形是未知的,是难点。
学习汉语文的情况就不同了。尽管有些人由于具备学习的环境和条件,从幼儿时期开始也可习得一定的口语能力,然而绝大多数彝族聚居区的儿童,都是从入学后一边学习文字一边学习语言的。第二语文即汉语教学一般是在学生没有最基本语言能力的条件下进行的,是通过文字、书面语来学习汉语言的。汉语文教学不只是通过文字、书面语来提高读、写能力,就连听、说的最基本的口语能力,也要通过教学来培养。对学生来讲,汉语文的学习,不是在有了口语能力的基础上学习文字和书面语,而是通过文字、书面语的学习来提高口语。在学习文字时,音、形、义都是未知的,都是难点。
因此,彝区学校汉语文教学不仅要特别重视文字教学,注意读、写能力的提高,更要把听、说能力的培养贯串于教学的始终,要完成培养最基本的语言能力的教学任务。
由于我们对这一特殊性认识不足,造成教学中对彝族学生口语能力的培养不够,致使许多彝族学生学了十几年汉语文仍有听、说方面的障碍。目前,还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各级考试都不考汉语口语,致使我们彝区汉语文教学中仍忽视了口语训练,我们必须端正态度,认真纠正。
口语能力的培养,应该在初学阶段予以足够的重视。这阶段是学习汉语言的最佳时期。口语能力,应在小学阶段打好基础,初中阶段加强训练,高中阶段继续提高。因为汉语文教学要求听、说、读、写各方面的能力全面提高,口语与书面语必须并重,而且要相互结合,相互促进。
二、把突破识字关作为教学重难点,并解决好识字量与发展口语的矛盾。
与汉区学校的语文教学学相比,彝区学校的汉语文教学突破识字关的困难更大,必须充分重视识字教学,以识字促进口语能力的提升。
汉区学校的语文教学的是第一语文即母语的教学,如前所述,第一语文教学是在学生已有基本的语言能力的条件下进行的,学生学习汉字一般说只有字形是难点。但由于汉字是表意文字,具有难认、难写、难记的特点,学生过识字关较困难。要提高读、写能力,首先要过识字关,因而汉区学校的语文教学历来很重视识字教学。
彝区学校的汉语文教学,显然教的也是汉语、汉字,但它仍是第二语文教学,如上所述,是在学生没有最基本的语言能力的条件下进行的,对汉字的音、形、义都是未知的,都是难点。不论听、说还是读、写能力的培养,都是艰巨的。这样,与汉区学校的语文的教学相比,彝区学校的汉语文教学突破识字关的困难更大。所以说,彝区学校汉语文教学必须把识字教学作为重点和突破口。
既然这样,在初学阶段,要完成识字教学任务,又要打好彝生口语基础,解决好二者的矛盾,便成了汉语文教学的难题。
在教学过程中,有些老师强调口语能力的培养而忽视识字教学,结果造成彝生识字量不足,影响了汉语文能力的全面提高。也有一些老师注意了识字教学,却又出现忽视口语训练的倾向。这都说明我们没有处理好识字教学与口语能力培养的相互关系。这个矛盾应当如何解决,关系到当前彝区语文教学改革中应当探讨的主要问题。我认为在学完汉语拼音之后,应尽早地开始识字教学,随着学生掌握的语言材科逐渐増多,一边通过大量的阅读巩固识字,一边加强口语训练,把二者同时重视起来,这样从小学一直坚持到初中阶段,这个矛盾是可以解决的。
三、把课内教学与课外语言实践结合起来,创造有利于学习汉语文的语言环境和社会大课堂。
与外语教学相比,彝区学校的汉语文教学有着无比优越的语言环境和可以利用的社会大课堂,因此必须把课内教学与课外语言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彝区学校的汉语文教学是教彝族学生学习祖国各族人民的通用语。媒体高度发达、各族人民交往日渐频繁的今天,各少数民族学生生活在汉语的大环境之中,他们时时处处能够听到汉语看到汉字,时时处处可以说汉语写汉文,不论学习还是使用,比起学外语都有着极其优越的语言环境和条件。对于彝族学生来说,不仅仅在课堂内可以学到汉语文,而且在社会大课堂里也可以学到汉语文。
因此,彝区学校的汉语文教学,必须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把社会大课堂也充分利用起来,教师要有意识地创造这样的条件和途径,积极引导学生,把课内教学与课外汉语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这就要求我们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汉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和习惯,打破完全依赖课堂教学的封闭式的传统模式,让学生通过课外的汉语实践活动,通过社会大课堂来提高汉语文的能力。
四、把母语作为教学“中介”,既要充分利用母语的辅助作用,又排除母语的干扰作用。
由于学生学习第二语文是用母语进行思维,母语对第二语文学习既有辅助作用又有干扰作用,因而汉语文教学既要适当利用母语,又要严将限制母语(对民族教师而言)。
语言是音、义的符号系统,音就是声音,义就是概念。人们习得母语的过程,就是建立声音与概念直接联系的过程,也是形成概念、思想和思维能力的过程。在习得母语时,人们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是同时形成并发展的。
人们学习第二语文的过程情形就不同了。在学习第二语文时,人们头脑中已经贮存了大量的母语概念,而且已经形成了一个跟思维能力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完整的语言系统,即已撑握了母语。在第二语文的学习过程中,虽然会遇到一些母语中没有或母语中有但没接触过的新概念,也需要直接建立起这些概念与声音的联系,但在一般情況下,特别是在初学阶段,不完全需要直接建立概念与声音的联系,一般不包括或不完全包括形成思想或思维能力的过程。学习第二语文时,特别是在还没有掌握足够的语言材料和结构形式的学习阶段,学生是用母语思维的,不论是学习词还是句子,都是以母语为“中介”来建立概念与声音的联系。这是母语与第二语文在学习过程上的主要区别。
用母语思维,以母语为“中介”,是彝族学生学习汉语语文的心理特点,母语对第二语文学习既有辅助作用也有干扰作用。两种语言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的共同点,可以使母语对第二语文学习起辅助作用;其不同点又可以使母语对第二语文学习产生干扰作用。因此,在彝区学校汉语文教学中对母语既要适当利用,又要严格限制。
至于在教学中如何利用母语,又怎样利用才算适当,应进一步深入探讨。一般地说,对开始学习汉语文的学生,可以适当利用母话解释词语、解释句义,讲授语法可以利用母语对照、检查理解或表达的正误,可以通过利用母语对译的方法等等。在教学中绝对地排斥母语的使用和翻译手段的运用是错误的。但是,只讲利用不讲限制也是不对的。限制是指在教学中尽量少用或不用母语,以利于克服母语的干扰,让彝族学生尽快形成用汉语进行思维的习惯和能力。一般地说,学生能听懂汉语时,就要用汉语讲课;用汉语能讲明白的地方,就不用母语翻译,要有意识地创造汉语语言环境,尽量减少学生用母语思维的机会。为了有效地克服母语的干扰,要对两种语言在语音、词汇、语法各方面的异同作深入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加强对比教学把两种语言的不同点讲透,通过反复练习,让学生彻底掌握。
我们明确了这个问题,就要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优化和改进。“直接法”对母语限制有余而利用不足,“翻译法”对母语利用有余而限制不足,都各有利弊。我们对传统而现代的各种教学方法,都不能绝对地肯定或否定,应当取其所长,避其所短,大胆尝试和改革,创造出汉语文教学的最佳方法,定能使彝区学校汉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夏由亚·木沙 提高学生汉语口语表达能力 语文教育 2017年10月 第4卷
[2] 高娃 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口语表达能力初探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999年 第S1期
[3] 黄冬梅 彝族小学汉语文教学策略的实践探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18.5
[4] 李麦兰. 通過母语的中介作用学习第二语言──“双语教学”浅探[J]. 青海教育,1995(Z2):12-12.
[5] 李昭君 浅谈母语思维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影响 《速读·中旬》2017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