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正处于一个科学技术飞跃发展的时代,信息技术渗透到教育的方方面面,我国的教育事业改革正向纵深发展,对于每一位教师来说,面临着一次新的挑战。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教学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在与学科教学活动的整合中,显示出越来越强大的辅助作用,为开展教学活动提供了便利。把现代信息技术有机融入到学科教学过程中,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的整合,提高教学实效呢?
一、更新观念,不忘学科之“根本”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科书是教学活动的中心,知识教学是语文学科教学的重点,知识的获得是师生共同追求的目标。教学中强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忽视对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应用能力训练。信息技术进入课堂以后,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提供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资源共享、交互反馈等新的学习环境。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前所未有的调动,这样的转变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实践与锻炼,这是培养创新型人才所需要的。
但是,信息技术只是学生学习语文这一门学科过程中的一种辅助学习的工具。我们在更新教育观念的同时,不能忘记语文学科教学的根本,要避免以下情况的出现。
1.语文学科角色错位。
在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的整合过程中,应防止产生学科的角色错位,无法分清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主次,防止出现信息技术语文学习并重或以信息技术教学为主,语文学习缺失的现象。所有教学活动的目标指向应该是学生语文学习本身。
2.语文学科特点缺失。
语文教学主要关注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要求学生背诵、记忆、理解、积累与运用,它注重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与感悟。在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的整合过程中,不能忽视对学生语文基本素养的培养,否则容易导致学科特点的缺失。如不能强调键盘输入而忽视写字训练,强调网上交流而忽视口语交际的训练,强调资料收集而忽视信息的合理筛选,等等。
二、内容整合,强调学生之“本体”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使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整合,使课程资源形象化、直观化、人性化,利用信息技术可以使图形、图像、文字、声音甚至视频的综合使用变得简易方便,打破了以教材为中心的语文教学模式,使得教学内容更丰富,教学内容自身承载的信息量得到扩充,这样既可以顺应学生的学习需要,又可以体现学生的自主发展,使学生的“本体”意识得到强化。
1.形象化设计,让语文学习“有趣”。
比如在教学《恐龙》时,我们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倾向,设计一个恐龙王国的页面,利用恐龙王国探秘的形式渗透教学内容,打开链接,就是一个恐龙园,正确拼写字词可以获得门票,王国里设置“恐龙竞猜”“图片连线”“视频欣赏”等活动区,每个活动需要完成课文学习的相关任务才可以参与。每个项目注意与图片、声音、动画有机结合起来,使每一个学生都在轻松中不知不觉地度过每一分钟,享受语文学习乐趣。
2.活动化设计,让语文学习“有法”。
静态的文本教材呈现单一的教学内容,在语文教学中,注意利用信息技术对语文教材内容进行活动化设计,将抽象的字词学习依托问题情境引出,将文本阅读还原为感性发现,将作文练习置于活动体验中,充分展现语文课程内容的魅力,使语文学习方法得到多样化的体现,提高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实效。
3.人性化变革,让语文学习“互动”。
利用信息技术能为语文学习提供广阔的空间,可以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网络建立后,学生网站,网上图书馆,专题学习交流平台等开放空间,使学生的语文学习的时空得以扩展,师生、生生互动渠道畅通,这些依托信息技术的人性化变革,大大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语文素养。
三、选择策略,注重学习之“本位”
1.创设情境,激求知之“欲”。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好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可以成功地敲好这“第一锤”,为整节课做好铺垫。当然,创设情境不仅仅适用在一课伊始的导入上,课堂中利用声音图像的结合等方式也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突出教学重点、化解教学难点时创设情境,会使学生在积极的学习状态中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在拓展中创设情境,可以激励学生努力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总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其成为主动探求知识的学习者,就是提高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整合实效的一个具体表现。
2.自主探究,提学习之“能”。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的有效整合,可以创造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交互学习环境。这样的教学环境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得以转变,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得到落实,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有较大的自主权和选择权,甚至可以调整自己的学习进程。比如学习《音乐之都维也纳》这篇课文,学生可以进入专题网页,掌握学习要点,巩固知识,进行资料浏览,进入习题库进行练习,还可以选择与老师或者同学探讨相关问题。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都是在自主探究中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引领每一位同学获得成功体验。
3.协作交流,养合作之“性”。
个性化的学习带来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但仅仅进行个性化学习是不够的,在解决复杂问题时,采取合作学习策略往往效果更佳。同时,协作学习对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在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中,还应让个性化学习与协作交流相结合,提高学习效益。除了要提供给学生学习交流的平台之外,还可以布置需要通过合作才能完成的作业,如整理同学对某一问题讨论意见,形成综合材料,等等。
总之,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理论探索的深入,必将不断提高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实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一、更新观念,不忘学科之“根本”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科书是教学活动的中心,知识教学是语文学科教学的重点,知识的获得是师生共同追求的目标。教学中强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忽视对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应用能力训练。信息技术进入课堂以后,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提供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资源共享、交互反馈等新的学习环境。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前所未有的调动,这样的转变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实践与锻炼,这是培养创新型人才所需要的。
但是,信息技术只是学生学习语文这一门学科过程中的一种辅助学习的工具。我们在更新教育观念的同时,不能忘记语文学科教学的根本,要避免以下情况的出现。
1.语文学科角色错位。
在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的整合过程中,应防止产生学科的角色错位,无法分清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主次,防止出现信息技术语文学习并重或以信息技术教学为主,语文学习缺失的现象。所有教学活动的目标指向应该是学生语文学习本身。
2.语文学科特点缺失。
语文教学主要关注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要求学生背诵、记忆、理解、积累与运用,它注重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与感悟。在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的整合过程中,不能忽视对学生语文基本素养的培养,否则容易导致学科特点的缺失。如不能强调键盘输入而忽视写字训练,强调网上交流而忽视口语交际的训练,强调资料收集而忽视信息的合理筛选,等等。
二、内容整合,强调学生之“本体”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使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整合,使课程资源形象化、直观化、人性化,利用信息技术可以使图形、图像、文字、声音甚至视频的综合使用变得简易方便,打破了以教材为中心的语文教学模式,使得教学内容更丰富,教学内容自身承载的信息量得到扩充,这样既可以顺应学生的学习需要,又可以体现学生的自主发展,使学生的“本体”意识得到强化。
1.形象化设计,让语文学习“有趣”。
比如在教学《恐龙》时,我们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倾向,设计一个恐龙王国的页面,利用恐龙王国探秘的形式渗透教学内容,打开链接,就是一个恐龙园,正确拼写字词可以获得门票,王国里设置“恐龙竞猜”“图片连线”“视频欣赏”等活动区,每个活动需要完成课文学习的相关任务才可以参与。每个项目注意与图片、声音、动画有机结合起来,使每一个学生都在轻松中不知不觉地度过每一分钟,享受语文学习乐趣。
2.活动化设计,让语文学习“有法”。
静态的文本教材呈现单一的教学内容,在语文教学中,注意利用信息技术对语文教材内容进行活动化设计,将抽象的字词学习依托问题情境引出,将文本阅读还原为感性发现,将作文练习置于活动体验中,充分展现语文课程内容的魅力,使语文学习方法得到多样化的体现,提高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实效。
3.人性化变革,让语文学习“互动”。
利用信息技术能为语文学习提供广阔的空间,可以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网络建立后,学生网站,网上图书馆,专题学习交流平台等开放空间,使学生的语文学习的时空得以扩展,师生、生生互动渠道畅通,这些依托信息技术的人性化变革,大大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语文素养。
三、选择策略,注重学习之“本位”
1.创设情境,激求知之“欲”。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好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可以成功地敲好这“第一锤”,为整节课做好铺垫。当然,创设情境不仅仅适用在一课伊始的导入上,课堂中利用声音图像的结合等方式也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突出教学重点、化解教学难点时创设情境,会使学生在积极的学习状态中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在拓展中创设情境,可以激励学生努力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总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其成为主动探求知识的学习者,就是提高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整合实效的一个具体表现。
2.自主探究,提学习之“能”。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的有效整合,可以创造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交互学习环境。这样的教学环境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得以转变,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得到落实,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有较大的自主权和选择权,甚至可以调整自己的学习进程。比如学习《音乐之都维也纳》这篇课文,学生可以进入专题网页,掌握学习要点,巩固知识,进行资料浏览,进入习题库进行练习,还可以选择与老师或者同学探讨相关问题。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都是在自主探究中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引领每一位同学获得成功体验。
3.协作交流,养合作之“性”。
个性化的学习带来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但仅仅进行个性化学习是不够的,在解决复杂问题时,采取合作学习策略往往效果更佳。同时,协作学习对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在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中,还应让个性化学习与协作交流相结合,提高学习效益。除了要提供给学生学习交流的平台之外,还可以布置需要通过合作才能完成的作业,如整理同学对某一问题讨论意见,形成综合材料,等等。
总之,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理论探索的深入,必将不断提高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实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