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之下的数学教学,教师都在有意识地践行新理念,如“以学生为主体”“情境的创设”“数学的生活化”“小组合作学习”等,但很多时候,学生学得被动而且辛苦,教师虽教得主动却也很艰苦。通过观察、分析大量课堂教学,我发现,教师在教学中大多是本着体现新理念的,但却不注意知识承载的内涵,不尊重学生需求,不尊重学生发展规律,不尊重自身特点,导致盲目的体现,以为课堂上有了就是体现了,从而忽略了学习主体、教学主体以及教学载体,以至达不到教学目标。那么,怎样实现课堂教学的实效呢?
尊重学科知识所承载的思想与方法
多数人倡导教学目标的制定要从学生的疑问中来,这样才能体现教学为学生服务的目的。但是,不容否认,很多目标是必须的,是不以教者、学者的意志转移的。如20以内的加减法教学,无论采用怎样的手段与方法,学生必须掌握计算的方法、理解基本的道理,这是后续学习的基础。所以,在教学诸如此类的内容时,教师必须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采取相应的方法,达到教学目标。
再如算法多样化问题,教师首先要明确算法多样化的需求是什么,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筛选简洁意识、培养创新思维、尊重个性等,基于算法多样化承载的这些需求,教师就不能完全依据学生的需求,应该在肯定多样化的算法基础上,不仅要发现算法后的数学思想,更有责任给予学生点拨,引导学生辨析比较,促使其把握解决问题最基本的方法。
尊重教师自身的特点
教师要尊重自己,以自己的特点选择恰当的方法。教学中,教师必须要认识到,正视自我个性状态下的教学也是对学生的尊重。有的教师看到特级教师从“这里”引入,他也从“这里”引入;看到别人采用某一种方法效果好,也进行效仿,结果效果却和别人的相差甚远,究其原因,不从自己特点和优势出发,一味邯郸学步。教师从自己的特点出发选取的手段与方法进行教学,自然更加驾轻就熟,游刃有余,效果也就差不了。
课堂教学要基于对学生的尊重
如何做才是真正尊重学生,促进他们的发展呢?要站在学生的视角设置情景,引出恰当的问题。现在教师普遍都很注意设计情境引入的环节,以激发学生的思考。但往往学生思考的方向或结果不是教师希望出现的。这时,教师或让学生一个一个地“猜谜”,直到“猜”出 “谜底”,或干脆自己点出隐含其中的内容,导致学生对主要问题认识不清,激发不了学习的热情。究其原因就是情境缺乏典型性,新授概念的本质属性没有凸现;有的是脱离学生实际生活经验,没有深入浅出地把新知识隐含于常见的生活场景中;还有一种是涵盖新知识,但干扰因素过多等。因此,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视角,选取他们熟悉的内容进行加工,使其成为学习的载体,或者呈现后及时设置思考问题引入正轨。
及时、真心、针对性的评价是学生有效学习的催化剂。审视我们的课堂,自问:经历了课堂上的学习,学生是否体验到了学习乐趣?是否有了探索知识的欲望?是否体验到了自信与成功?学生的这些表现是否与教师的关注紧密相关?教师及时、真心、针对性的评价是对学生最大的关注,是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催化剂。而这个关注教师只有在真正尊重学生的心理下才会自然体现。为什么吴正宪老师的每一节课学生都非常留恋,他们留恋的是什么?我认为是吴老师对孩子发自内心的尊重赢得了他们的心,那些及时、针对性的评价点燃了他们学习的热情。及时、真心、针对性的评价是学生的内心需求,满足了学生这个需求,我们的课堂就会更实在。
尊重客观规律才能发展。课堂教学也是如此,只有尊重教学行为的主客体(教者、学者、科学知识),课堂教学才是有生命的、真实的课堂。在践行新课程理念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地要走些弯路,如为了体现理念,无意中忽视了尊重。当我们审视这些现象的时候,会对新理念有更深的认识。把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建立在尊重的基石上,我们的课堂才会立足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更具实效。
□ 编辑 吴君
尊重学科知识所承载的思想与方法
多数人倡导教学目标的制定要从学生的疑问中来,这样才能体现教学为学生服务的目的。但是,不容否认,很多目标是必须的,是不以教者、学者的意志转移的。如20以内的加减法教学,无论采用怎样的手段与方法,学生必须掌握计算的方法、理解基本的道理,这是后续学习的基础。所以,在教学诸如此类的内容时,教师必须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采取相应的方法,达到教学目标。
再如算法多样化问题,教师首先要明确算法多样化的需求是什么,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筛选简洁意识、培养创新思维、尊重个性等,基于算法多样化承载的这些需求,教师就不能完全依据学生的需求,应该在肯定多样化的算法基础上,不仅要发现算法后的数学思想,更有责任给予学生点拨,引导学生辨析比较,促使其把握解决问题最基本的方法。
尊重教师自身的特点
教师要尊重自己,以自己的特点选择恰当的方法。教学中,教师必须要认识到,正视自我个性状态下的教学也是对学生的尊重。有的教师看到特级教师从“这里”引入,他也从“这里”引入;看到别人采用某一种方法效果好,也进行效仿,结果效果却和别人的相差甚远,究其原因,不从自己特点和优势出发,一味邯郸学步。教师从自己的特点出发选取的手段与方法进行教学,自然更加驾轻就熟,游刃有余,效果也就差不了。
课堂教学要基于对学生的尊重
如何做才是真正尊重学生,促进他们的发展呢?要站在学生的视角设置情景,引出恰当的问题。现在教师普遍都很注意设计情境引入的环节,以激发学生的思考。但往往学生思考的方向或结果不是教师希望出现的。这时,教师或让学生一个一个地“猜谜”,直到“猜”出 “谜底”,或干脆自己点出隐含其中的内容,导致学生对主要问题认识不清,激发不了学习的热情。究其原因就是情境缺乏典型性,新授概念的本质属性没有凸现;有的是脱离学生实际生活经验,没有深入浅出地把新知识隐含于常见的生活场景中;还有一种是涵盖新知识,但干扰因素过多等。因此,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视角,选取他们熟悉的内容进行加工,使其成为学习的载体,或者呈现后及时设置思考问题引入正轨。
及时、真心、针对性的评价是学生有效学习的催化剂。审视我们的课堂,自问:经历了课堂上的学习,学生是否体验到了学习乐趣?是否有了探索知识的欲望?是否体验到了自信与成功?学生的这些表现是否与教师的关注紧密相关?教师及时、真心、针对性的评价是对学生最大的关注,是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催化剂。而这个关注教师只有在真正尊重学生的心理下才会自然体现。为什么吴正宪老师的每一节课学生都非常留恋,他们留恋的是什么?我认为是吴老师对孩子发自内心的尊重赢得了他们的心,那些及时、针对性的评价点燃了他们学习的热情。及时、真心、针对性的评价是学生的内心需求,满足了学生这个需求,我们的课堂就会更实在。
尊重客观规律才能发展。课堂教学也是如此,只有尊重教学行为的主客体(教者、学者、科学知识),课堂教学才是有生命的、真实的课堂。在践行新课程理念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地要走些弯路,如为了体现理念,无意中忽视了尊重。当我们审视这些现象的时候,会对新理念有更深的认识。把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建立在尊重的基石上,我们的课堂才会立足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更具实效。
□ 编辑 吴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