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教育好留守儿童,成为当下教育工作者的一个重要的任务。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基础在于深信有可能成功地教育每个儿童,我不相信有不可救药的儿童、少年或男女青年。”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坚信任何留守儿童都是可以教育好的。其中关键是要建立师生之间的信任关系。如何建立这种信任的关系呢?
一、微笑的力量,用爱打动学生,让微笑伴着学生成长。
听说班里新转来了一名女同学。下节课是数学自习,正好我去认识一下新同学。走进教室,孩子们正在埋头自习。为了不打扰他们,我轻轻地走上讲台,移动目光想在学生中间找到这位新同学。我的目光从最前排扫到最后排,又从最后排扫到最前排……终于,我发现了她。她正低着头,在本子上写写算算。当我从她身边走过的一瞬间,她的头埋得更低了,几乎要贴到桌面上。职业敏感告诉我:“她一定有什么心事儿。”回到讲台上,我静静地边观察边思忖,她学习很认真,但始终不肯抬头。时间过得很快,还有十分钟就要下课了。这时她略抬了抬头,慢慢地举起右手,似举非举,犹豫不决的样子。我快步走到她身边,她声音很低,藏着一丝怯懦,她说了些什么我没听清。我示意她不要紧张,大声说。这一次,她的声音大了,她是问我一个问题,得到我的回答之后,她挺直身子抬起头来,这是我进教室后她第一次抬头。我始终在微笑着,然而我的心却似乎被什么刺痛了——她的右眼残疾——这是我始料未及的。我明白了她为什么一直不肯抬头的原因,她虽然还是个孩子,但她的眼神告诉我,她有她这个年龄本不该有的孤独、寂寞和自卑。我依然微笑着告诉她,她今天的表现很好。并且鼓励她站起来,向全班同学做了个简单的自我介绍,我得知她的名字叫刘辉。
二、差异教育,需要付出“差异”的爱
回到讲台,我的心一下沉重了许多,猜想到她幼小的自尊心肯定受到过伤害,否则,她不会胆怯,不会脸赧。铃声响了,当我走出教室,回头望她时,她正在冲着我微笑,此时我的我心里才多了几分欣慰!
利用课外的时间,我向班主任了解了刘辉的生活背景,她出身在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小时候由于意外失去了右眼。父母在外务工,她跟随着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是一个典型的留守儿童:内心比较封闭、自卑心理较强以及缺乏交流的主动性等。做了多年老师,又当了母亲,这使我对孩子细小的动作都十分敏感,自己深知作为老师,特别是小学老师对孩子们的日常学习及生活事物的处理将影响孩子一生。教育学生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而今,更应与学生们心心相连,用“心”去与他们交流,用“心”去与他们沟通。也许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眼神”,都将改变一个学生对生活的看法,对人生的评价,对回忆的憧憬,对未来的执着。之后,我上课经常鼓励她回答问题,和老师同学进行互动,培养她的自信心。逐渐的,每当她对要解决的问题有自己的想法時,眼睛里总会满是喜悦,我会适时向她传递赞许的眼神,孩子会在老师和同学的注视下,果敢地站起来,交流自己的想法。
三、尊重并持之以恒的关爱。
随着时间一天天的过去,刘辉的变化越来越明显,变得自信、开朗起来。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我正带着学生参加七巧板兴趣小组活动,活动室里只听见七巧板在桌面摩擦的声音。看着孩子们认真的态度,我打心里高兴。这时刘辉略带矜持的来到我面前,说:“老师,给你糖吃。”说话的同时,孩子的一只“小黑手”已伸到了我面前。此时三颗糖豆乖乖地躺在孩子那已经沁满汗水的手掌上,三颗晶莹玲珑的糖豆沾着孩子手中的汗渍,让人无法入口。显然,这三颗糖豆在孩子的手里攥了很久。我来不及揣摩孩子的心理,孩子那真诚的眼神,让我迅速拿起一颗糖豆放进嘴里。“好甜,谢谢你,老师好多年没吃过这种糖豆了。”我由衷地说。听了我的话,孩子高高兴兴地握着剩下的两颗糖蹦蹦跳跳离开了。看着孩子高兴的背影,我百感交集:三颗糖豆也许是那么的微不足道,但在孩子看来,更像是老师对她的认可。这也许就是爱的真谛,教育的真谛吧!
从刘辉的转变让我真正感受到,正确的关爱和教育是留守儿童最需要的。教学中,老师要有“观草拔节、静待花开”的耐心。在慢慢行走的过程中等待每个孩子赶上来,在慢慢行走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欣赏成长路上的风景。每朵花都有怒放的理由与时间,相信在老师关爱下成长起来的学生终究会像种子那样撑破岩石,茁壮成长。
作为一名基层的教育工作者,更应该从细微处入手,润物无声,用爱去走近他们、了解他们、教育他们,同时,也希望学校、家长和全社会来共同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给他们一片快乐成长的天地。
一、微笑的力量,用爱打动学生,让微笑伴着学生成长。
听说班里新转来了一名女同学。下节课是数学自习,正好我去认识一下新同学。走进教室,孩子们正在埋头自习。为了不打扰他们,我轻轻地走上讲台,移动目光想在学生中间找到这位新同学。我的目光从最前排扫到最后排,又从最后排扫到最前排……终于,我发现了她。她正低着头,在本子上写写算算。当我从她身边走过的一瞬间,她的头埋得更低了,几乎要贴到桌面上。职业敏感告诉我:“她一定有什么心事儿。”回到讲台上,我静静地边观察边思忖,她学习很认真,但始终不肯抬头。时间过得很快,还有十分钟就要下课了。这时她略抬了抬头,慢慢地举起右手,似举非举,犹豫不决的样子。我快步走到她身边,她声音很低,藏着一丝怯懦,她说了些什么我没听清。我示意她不要紧张,大声说。这一次,她的声音大了,她是问我一个问题,得到我的回答之后,她挺直身子抬起头来,这是我进教室后她第一次抬头。我始终在微笑着,然而我的心却似乎被什么刺痛了——她的右眼残疾——这是我始料未及的。我明白了她为什么一直不肯抬头的原因,她虽然还是个孩子,但她的眼神告诉我,她有她这个年龄本不该有的孤独、寂寞和自卑。我依然微笑着告诉她,她今天的表现很好。并且鼓励她站起来,向全班同学做了个简单的自我介绍,我得知她的名字叫刘辉。
二、差异教育,需要付出“差异”的爱
回到讲台,我的心一下沉重了许多,猜想到她幼小的自尊心肯定受到过伤害,否则,她不会胆怯,不会脸赧。铃声响了,当我走出教室,回头望她时,她正在冲着我微笑,此时我的我心里才多了几分欣慰!
利用课外的时间,我向班主任了解了刘辉的生活背景,她出身在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小时候由于意外失去了右眼。父母在外务工,她跟随着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是一个典型的留守儿童:内心比较封闭、自卑心理较强以及缺乏交流的主动性等。做了多年老师,又当了母亲,这使我对孩子细小的动作都十分敏感,自己深知作为老师,特别是小学老师对孩子们的日常学习及生活事物的处理将影响孩子一生。教育学生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而今,更应与学生们心心相连,用“心”去与他们交流,用“心”去与他们沟通。也许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眼神”,都将改变一个学生对生活的看法,对人生的评价,对回忆的憧憬,对未来的执着。之后,我上课经常鼓励她回答问题,和老师同学进行互动,培养她的自信心。逐渐的,每当她对要解决的问题有自己的想法時,眼睛里总会满是喜悦,我会适时向她传递赞许的眼神,孩子会在老师和同学的注视下,果敢地站起来,交流自己的想法。
三、尊重并持之以恒的关爱。
随着时间一天天的过去,刘辉的变化越来越明显,变得自信、开朗起来。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我正带着学生参加七巧板兴趣小组活动,活动室里只听见七巧板在桌面摩擦的声音。看着孩子们认真的态度,我打心里高兴。这时刘辉略带矜持的来到我面前,说:“老师,给你糖吃。”说话的同时,孩子的一只“小黑手”已伸到了我面前。此时三颗糖豆乖乖地躺在孩子那已经沁满汗水的手掌上,三颗晶莹玲珑的糖豆沾着孩子手中的汗渍,让人无法入口。显然,这三颗糖豆在孩子的手里攥了很久。我来不及揣摩孩子的心理,孩子那真诚的眼神,让我迅速拿起一颗糖豆放进嘴里。“好甜,谢谢你,老师好多年没吃过这种糖豆了。”我由衷地说。听了我的话,孩子高高兴兴地握着剩下的两颗糖蹦蹦跳跳离开了。看着孩子高兴的背影,我百感交集:三颗糖豆也许是那么的微不足道,但在孩子看来,更像是老师对她的认可。这也许就是爱的真谛,教育的真谛吧!
从刘辉的转变让我真正感受到,正确的关爱和教育是留守儿童最需要的。教学中,老师要有“观草拔节、静待花开”的耐心。在慢慢行走的过程中等待每个孩子赶上来,在慢慢行走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欣赏成长路上的风景。每朵花都有怒放的理由与时间,相信在老师关爱下成长起来的学生终究会像种子那样撑破岩石,茁壮成长。
作为一名基层的教育工作者,更应该从细微处入手,润物无声,用爱去走近他们、了解他们、教育他们,同时,也希望学校、家长和全社会来共同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给他们一片快乐成长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