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通过检测肠易激综合征患儿血清中食物过敏特异性IgG水平来研究食物过敏与肠易激综合征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法检测80例肠易激综合征患儿血清中14种食物过敏特异性IgG水平,并以36例正常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结果 80例肠易激综合征患儿中有66例患儿食物过敏特异性IgG呈阳性反应,总阳性率为82.5%,食物过敏特异性IgG升高有1到7种不等,2种以上升高者为49例,阳性率是61.3%。食物过敏特异性IgG升高以鸡蛋(66.7%)、牛奶(48.7%)、蟹(36.7%)最多见,其次为虾、鳕鱼和大豆(分别为28.3%,23.9%和15.7%)。结论 检测食物过敏特异性IgG在肠易激综合征患儿中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值得我们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食物过敏特异性IgG;小儿;肠易激综合征
肠易激综合症(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组包括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伴有粪便性状异常而缺乏形态学和生化异常改变的症候群,是临床上常见的胃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IBS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可能涉及感染、胃肠动力紊乱、内脏感觉神经过敏、社会心理因素等多种因素。近年来研究发现,IBS与食物过敏有关[1]。2011年4月~2013年10月,我们对80例IBS患儿进行了食物IgG过敏原检测,旨在进一步探讨IBS的病因和食物过敏在IBS发病中的作用。
1 材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病例组:选择我院2011年4月~2013年10月诊断为IBS的患儿80例,其中男36例,女44例,年龄2~14岁,入选标准为:IBS罗马Ⅲ诊断标准[2]:在最近的3个月内,每个月至少有3天出现反复发作的腹痛或不适症状,并合并下列中的2项或2项以上:(1)排便后症状改善;(2)发作时伴随排便频率改变;(3发作时伴随粪便性状(外观)改变。诊断标准建立于患儿至少在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并在最近的3个月满足以上标准,在观察期间疼痛和(或)不适症状出现的频率至少为每周2天。多次大便镜检和培养排除寄生虫和细菌感染的慢性腹泻患儿,胃镜、肠镜及钡餐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者。对照组:36例正常健康儿童,其中男15例,女21例,均无过敏史,无慢性腹泻、腹痛等消化系统性疾病。两组研究对象年龄、性别比例等有可比性。
1.2 检测方法 抽取所有病人静脉血2ml,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14种不同食物过敏特异性IgG。测定食物过敏特异性IgG的方法为半定量检测。使用北京海奥基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的14种食物过敏特异性IgG,这些抗体依次是:牛肉、鸡肉、鳕鱼、玉米、蟹、蛋清/蛋黄、蘑菇、牛奶、猪肉、大米、虾、大豆、西红柿和小麦。
1.3 结果判定 测定反应产物的吸光度值,该值与食物过敏特异性IgG浓度成正比,根据吸光度值计算出标本IgG抗体浓度。根据检测得到的每种食物过敏特异性IgG浓度的不同,可将检测结果分为4级,:0级(IgG<50 U/ml)为阴性,+1级(IgG 50一100 U/ml)为轻度敏感,+2级(IgG100-200 U/ml)为中度敏感,+3级(IgG>200 U/ml)为高度敏感。
2 结果
2.1 食物过敏特异性IgG抗体检测阳性率 80例肠易激综合征患儿中有66例患儿食物过敏特异性IgG呈阳性反应,总阳性率为82.5%,食物过敏特异性IgG升高有1到7种不等,2种以上升高者为49例,阳性率是61.3%,其中对2~5种食物过敏的比例最高,为38例,占47.5%。36例对照组中有7例IgG抗体呈阳性反应,总阳性率为19.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表1 两组食物不耐受IgG抗体检测结果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
2.2 14种食物过敏特异性IgG抗體检测阳性率 食物过敏特异性IgG升高以鸡蛋(66.7%)、牛奶(48.7%)、蟹(36.7%)最多见,其次为虾、鳕鱼和大豆(分别为28.3%,23.9%和15.7%)。
3 讨论
IgG介导的食物过敏属Ⅲ型变态反应,属于一种慢性病,起病隐匿,通常在摄入食物数小时至数天后发病,临床表现为全身各系统的慢性症状,其中消化系统的发生率最多,患者很难做出自我诊断,并且由于检测手段滞后、诊断方法不普及,临床诊断比较困难。本研究80例肠易激综合征患儿中有66例患儿出现食物过敏特异性IgG阳性,总阳性率为82.5%,2种以上阳性率为61.3%,食物过敏特异性IgG阳性以鸡蛋(66.7%)、牛奶(48.7%)、蟹(36.7%)最多见。这说明在肠易激综合征中,食物过敏特异性IgG的发生率极高。IgG介导的食物过敏大多由多种食物引起,由单一食物引起的较少见,一般胃肠道症状为腹痛、腹胀、腹泻或便秘等肠易激症状,这可能与IgG介导的食物过敏反应发生于从口到肛门的所有消化器官,产生多种多样的慢性症状有关。
IBS是一种功能性肠病,表现为与排便或排便习惯改变相关的腹痛或不适,并伴有排便紊乱的特点。IBS的病理生理学基础主要是胃肠动力学障碍和内脏感觉异常,而造成这些变化的机制尚未十分清楚。食物过敏目前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课题之一,目前最流行的观点认为由于某些食物因为缺乏相应的酶而在进入消化道后未被消化分解至氨基酸、甘油和果糖水平,无法完全转化为能量供人体所需,而是以多肽或其他分子形式进入肠道,被机体作为外来物质识别而导致免疫反应的发生,产生特异性IgG抗体,而正是这种免疫反应使人体各个系统表现出一系列的不适症状或疾病的发生。
IBS是一类十分常见的累及整个消化道的胃肠道感觉运动敏感性疾病,可引起反复的上下消化道症状,包括不同程度的腹痛、腹胀、便秘或腹泻等,是最早被发现的可能与食物过敏有关的疾病,其发病机制比较复杂也未完全阐明,目前受到广泛重视的有精神和食物两种因素,其中60%以上的IBS患者被认为与食物过敏有关[3],是食用特定的食物或调料后的症状。本研究中80例IBS患者中66例有1至7种食物特异性IgG抗体不同程度的升高,并且以多种抗体阳性的患者最多,表明食物过敏在IBS患者中的确具有较高的发生率,是引发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检测食物过敏特异性IgG在肠易激综合征患儿中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值得我们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陈云峰,张炜,王德旭,等.肠易激综合征与食物过敏关系的研究[J].中华消化杂志,2008,28(12):850-851.
[2]江米足.小儿功能性胃肠病:罗马Ⅲ分类标准[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6,21(19):1353-1355.
[3]谢志贤,刘倩.食物不耐受与相关性疾病[J].中华内科杂志,2006,45(2):150-151.
关键词:食物过敏特异性IgG;小儿;肠易激综合征
肠易激综合症(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组包括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伴有粪便性状异常而缺乏形态学和生化异常改变的症候群,是临床上常见的胃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IBS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可能涉及感染、胃肠动力紊乱、内脏感觉神经过敏、社会心理因素等多种因素。近年来研究发现,IBS与食物过敏有关[1]。2011年4月~2013年10月,我们对80例IBS患儿进行了食物IgG过敏原检测,旨在进一步探讨IBS的病因和食物过敏在IBS发病中的作用。
1 材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病例组:选择我院2011年4月~2013年10月诊断为IBS的患儿80例,其中男36例,女44例,年龄2~14岁,入选标准为:IBS罗马Ⅲ诊断标准[2]:在最近的3个月内,每个月至少有3天出现反复发作的腹痛或不适症状,并合并下列中的2项或2项以上:(1)排便后症状改善;(2)发作时伴随排便频率改变;(3发作时伴随粪便性状(外观)改变。诊断标准建立于患儿至少在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并在最近的3个月满足以上标准,在观察期间疼痛和(或)不适症状出现的频率至少为每周2天。多次大便镜检和培养排除寄生虫和细菌感染的慢性腹泻患儿,胃镜、肠镜及钡餐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者。对照组:36例正常健康儿童,其中男15例,女21例,均无过敏史,无慢性腹泻、腹痛等消化系统性疾病。两组研究对象年龄、性别比例等有可比性。
1.2 检测方法 抽取所有病人静脉血2ml,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14种不同食物过敏特异性IgG。测定食物过敏特异性IgG的方法为半定量检测。使用北京海奥基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的14种食物过敏特异性IgG,这些抗体依次是:牛肉、鸡肉、鳕鱼、玉米、蟹、蛋清/蛋黄、蘑菇、牛奶、猪肉、大米、虾、大豆、西红柿和小麦。
1.3 结果判定 测定反应产物的吸光度值,该值与食物过敏特异性IgG浓度成正比,根据吸光度值计算出标本IgG抗体浓度。根据检测得到的每种食物过敏特异性IgG浓度的不同,可将检测结果分为4级,:0级(IgG<50 U/ml)为阴性,+1级(IgG 50一100 U/ml)为轻度敏感,+2级(IgG100-200 U/ml)为中度敏感,+3级(IgG>200 U/ml)为高度敏感。
2 结果
2.1 食物过敏特异性IgG抗体检测阳性率 80例肠易激综合征患儿中有66例患儿食物过敏特异性IgG呈阳性反应,总阳性率为82.5%,食物过敏特异性IgG升高有1到7种不等,2种以上升高者为49例,阳性率是61.3%,其中对2~5种食物过敏的比例最高,为38例,占47.5%。36例对照组中有7例IgG抗体呈阳性反应,总阳性率为19.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表1 两组食物不耐受IgG抗体检测结果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
2.2 14种食物过敏特异性IgG抗體检测阳性率 食物过敏特异性IgG升高以鸡蛋(66.7%)、牛奶(48.7%)、蟹(36.7%)最多见,其次为虾、鳕鱼和大豆(分别为28.3%,23.9%和15.7%)。
3 讨论
IgG介导的食物过敏属Ⅲ型变态反应,属于一种慢性病,起病隐匿,通常在摄入食物数小时至数天后发病,临床表现为全身各系统的慢性症状,其中消化系统的发生率最多,患者很难做出自我诊断,并且由于检测手段滞后、诊断方法不普及,临床诊断比较困难。本研究80例肠易激综合征患儿中有66例患儿出现食物过敏特异性IgG阳性,总阳性率为82.5%,2种以上阳性率为61.3%,食物过敏特异性IgG阳性以鸡蛋(66.7%)、牛奶(48.7%)、蟹(36.7%)最多见。这说明在肠易激综合征中,食物过敏特异性IgG的发生率极高。IgG介导的食物过敏大多由多种食物引起,由单一食物引起的较少见,一般胃肠道症状为腹痛、腹胀、腹泻或便秘等肠易激症状,这可能与IgG介导的食物过敏反应发生于从口到肛门的所有消化器官,产生多种多样的慢性症状有关。
IBS是一种功能性肠病,表现为与排便或排便习惯改变相关的腹痛或不适,并伴有排便紊乱的特点。IBS的病理生理学基础主要是胃肠动力学障碍和内脏感觉异常,而造成这些变化的机制尚未十分清楚。食物过敏目前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课题之一,目前最流行的观点认为由于某些食物因为缺乏相应的酶而在进入消化道后未被消化分解至氨基酸、甘油和果糖水平,无法完全转化为能量供人体所需,而是以多肽或其他分子形式进入肠道,被机体作为外来物质识别而导致免疫反应的发生,产生特异性IgG抗体,而正是这种免疫反应使人体各个系统表现出一系列的不适症状或疾病的发生。
IBS是一类十分常见的累及整个消化道的胃肠道感觉运动敏感性疾病,可引起反复的上下消化道症状,包括不同程度的腹痛、腹胀、便秘或腹泻等,是最早被发现的可能与食物过敏有关的疾病,其发病机制比较复杂也未完全阐明,目前受到广泛重视的有精神和食物两种因素,其中60%以上的IBS患者被认为与食物过敏有关[3],是食用特定的食物或调料后的症状。本研究中80例IBS患者中66例有1至7种食物特异性IgG抗体不同程度的升高,并且以多种抗体阳性的患者最多,表明食物过敏在IBS患者中的确具有较高的发生率,是引发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检测食物过敏特异性IgG在肠易激综合征患儿中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值得我们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陈云峰,张炜,王德旭,等.肠易激综合征与食物过敏关系的研究[J].中华消化杂志,2008,28(12):850-851.
[2]江米足.小儿功能性胃肠病:罗马Ⅲ分类标准[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6,21(19):1353-1355.
[3]谢志贤,刘倩.食物不耐受与相关性疾病[J].中华内科杂志,2006,45(2):15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