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常规课堂中提升学生的学科阅读能力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ni1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能力是个人终身学习的关键能力。初中生正处于从“学会阅读”向“通过阅读学习”过渡的关键阶段,各学科在常规教学中适当引用一定的阅读材料助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很有必要。用素材辅助教学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习如何将信息转化为知识和智慧。本案例依托笔者自编的科普阅读材料《降温地球—你了解二氧化碳吗?》,将其贯穿于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旨在进阶式不断提高学生分析、提取和转化有效信息的学科阅读能力,落实核心素养。
  一、情境引入
  【问题情境】播放2018年全球气候大会视频(内容概要:《2018年排放差距报告》指出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经过三年的停滞期后,2017年有所增加,2018年温室气体排放创纪录,2014—2018年全球平均气温比工业化前基线高出1.04℃)。
  【问题设置】新闻中讲述什么事件?涉及哪一关键物质?为改善这一状况,使地球降温,你有哪些方案?
  【学生】阅读资料中的《全球碳循环图》,回答问题:
  ①自然界二氧化碳的主要来源有哪些?
  ②自然界二氧化碳的主要去向有哪些?
  ③如果你是化学家,你打算如何利用回收得到的二氧化碳?
  提出驱动型问题:性质决定用途,从哪些角度研究二氧化碳的性质?
  意图:由社会问题“全球变暖,如何给地球降温”引发学生思考如何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减排”和“回收利用”两种策略,激发他们对二氧化碳性质和用途的研究兴趣,体会学习化学的成就感。
  二、规划性质研究方案
  【学生】依据驱动型问题,回顾氧气的性质,将二氧化碳性质的研究拆为两个子任务:①物理性质(如色、态、味、密度和溶解性);②化学性质(能否与水反应,能否支持燃烧等)。
  【学生】分组交流,基于已有认知体系,构思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
  【教师】根据资料,学生小组讨论方案后,组织学生小组间交流,对方案进行优化,最终确立方案(见图1)。
  【学生】学会依据自己设计的方案,向教师提出自己需要哪些支持。
  【教师】结合实际条件,为学生提供资料、实验材料等方面的支持。
  (注:性质探究实验的构思在课堂前测中已有涉及,为节约课上时间,物理性质部分的实验在课前布置下去,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成果以图片或视频形式在课上展示。)
  三、研究性质,推测用途
  【教师】组织学生交流、互评,引导学生反思总结。
  (1)颜色、状态、气味
  【学生】观察一瓶二氧化碳,打开瓶口,煽闻气味,确认其在常温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学生】阅读“CO2与制冷行业”段落:
  在一定条件下,CO2会变成液体或固体。固态二氧化碳叫作“干冰”,干冰升华时,会吸收大量的热,从而使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雾,因此可用于制造舞台、影视的云雾效果、人工降雨和制冷剂。国际铁路联盟科研所曾对干冰、机械制冷等系统的降温速度进行了对比实验,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干冰制冷在这方面有较大的优势。
  回答问题:
  ①固体的CO2,俗称________,属于________(填“纯净物”或混合物),易升华,升华吸收大量热。利用该性质,可将其应用于________(填3种用途)。
  ②结合资料文本,研究干冰与机械制冷两种方式对降温效果的影响,得出结论:
其他文献
[摘 要]动画片能直接培养习作兴趣、激发写作情感,而且对培养观察、想象、记忆、思维等写作必备的基本智力元素极为有利。针对不同年龄段选取不同的动画作品,注意写“实”与写“虚”相结合,注重视频播放的技巧,培养学生观察与分析事物的能力,动画片将为小学生习作打开一扇崭新的大门。  [关键词]小学生;视频;播放;读者意识;写作方法;内驱力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摘 要】在核心素养取向的课程变革背景下,语文考试与评价在考试内容、评价方式等方面均有所突破。笔者以2019年全国39套中考语文试题为研究对象,探究语文考试评价理念与命题特点。研究发现,大部分省市中考语文命题明确测试构念与试卷主题立意,注重创设贴近学生的学习情境,但情境与问题融合度较低,如何借助试题的命制与设计,以评价带动学习、教学方式的积极变革,成为需要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中考语文 统筹意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要做到让学生有“大量的语文实践”机会,就必须进行课堂教学活动。本课的教学活动是这样设计的:聊春联、识春联、贴春联、读春联、品春联、诵春联、写春联。这所有的教学环节,学生都是活动的主体。学生活动是本次课堂教学的主流。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文中的五
一、写识情况调查    最近,笔者为了解学生的特殊习字经历与他目前写字水平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对四年级5个班计180名学生的写字情况进行了调查。所有学生如实填写如下一份问卷:  1、是否练过书法(指接受过一年以上毛笔或硬笔专门训练)。  2、练过毛笔书法:从_____年_____月开始,共_____年。  3、练过硬笔书法:从_____年_____月开始,其_____年。  笔者又请每个班的语文老
【摘要】莎士比亚是闪耀于西方文艺复兴活动中的人文主义先驱,利用笔和纸表述着普通群众对于自由的向往,对于阶级的反抗。鲁迅则诞生于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当中,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奠基者。当两个截然不同的灵魂相互碰撞,强烈的人文思想又在其作品中留下深刻的共鸣。本文从鲁迅先生与莎士比亚的文学创作活动展开论述,对其作品中、思想中所包含的人文精神进行分析。  【关键词】人文精神;鲁迅,莎士比亚;分析  【中图分类号
[摘要]“口语交际”是在具体情境中进行训练的,这个具体情境就是来源于儿童的真实生活。因此,在教学中要站在儿童生活的角度去创设情境,实际操作,再到实际生活中去运用,实现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切实提高儿童的口语交际水平。  [关键词]口语交际;儿童生活;推荐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 2020)13-0090-0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08年对于教师来讲或许是黑暗的一年,仅2008年10月,就发生了3起让人触目惊心的“弑师事件”。10月4日,山西朔州二中一名23岁的年轻教师倒在了自己年仅16岁的学生的刀下;10月21日,浙江丽水市缙云县盘溪中学31岁的女教师在做家访时被学生掐死;10月28日晚6点37分,中国政法大学昌平校区一名大学生将正准备上课的教师砍成重伤,后者经抢救无效而死亡。接二连三的学生弑师事件再次提醒我们:对青少
低年段的孩子能自己主动探求知识吗?教师能放手让孩子自己去思考,去选择,去发现吗?孩子在学习中的第一步都要靠教师引领吗?基于这样的思考,我想以我的实践求证。我决定以苏教版第三册《小鹰学飞》为依托,组织学生来一次自主阅读下的“发现”。    一、一样的“发现”,不一样的效果  [第一次试教]  师:小朋友,这篇课文有很多有意思的地方,你自己来读读,看看发现了什么。  (学生自读)  师:能把你的发现告
叶圣陶先生曾说:“课文无非是例子。”课文是经过许多专家反复推敲、精选的例子。学习课文就是让学生反复体味、欣赏这些精品。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写法,无论是习作的对象、文章的结构,还是表达的语言,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所收获、有所积累、有所仿作。可是,眼下老师们指导习作,孩子们学习写作,却很少与学过的课文相联系。即便想到课文这个例子,也是抓住眼前所教的单元简单联系,有如蜻蜓点水
《莫高窟》是写景记叙文。课文描述了莫高窟的彩塑、壁画、藏经洞,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作者以“总——分——总”的形式来结构全文。全文共5个自然段,分两课时完成教学,下面我根据第二课时相关教学片段,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给孩子的自主空间要把握住兴奋点  【片段一】  欣赏壁画  师:同学们,莫高窟不仅有精妙绝伦的彩塑,还有宏伟瑰丽的壁画。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莫高窟的壁画吧!(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