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引领我成长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weil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低年段的孩子能自己主动探求知识吗?教师能放手让孩子自己去思考,去选择,去发现吗?孩子在学习中的第一步都要靠教师引领吗?基于这样的思考,我想以我的实践求证。我决定以苏教版第三册《小鹰学飞》为依托,组织学生来一次自主阅读下的“发现”。
  
  一、一样的“发现”,不一样的效果
  [第一次试教]
  师:小朋友,这篇课文有很多有意思的地方,你自己来读读,看看发现了什么。
  (学生自读)
  师:能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吗?
  课堂陷入一阵沉默,学生疑惑地看着我,不知从何说起。
  [反思]
  面对这样异常沉默的课堂,我寻找沉默背后的根源:一方面反映出我们的孩子习惯于给出“思考的方向”,习惯于解答老师提出的具体问题,在以上倡导发现学习的课堂里,显得茫然不知所措。另一方面,教师这样引导的发现学习,与学生的学习实情和经验产生了“隔阂”,那些没有“发现经验”的孩子如何进行“发现”?看似让学生“自己发现”,体现的是学习的自主和独立 ,但改变学习方式,不是一个新颖的设计就可以实现的,教师要为学生的发展搭建台阶。
  [第二次试教]
  在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时,我设计了阶梯式由低到高的板书,并配上了小鹰一步一步向上飞的贴画,让他们从图文并茂的板书上尝试发现,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说出来了,这就是发现。
  师:小朋友,从板书上,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能把你的发现说一说吗?
  生:我发现小鹰一共飞了三次。
  生:我发现小鹰一次比一次飞得高。
  生:我发现小鹰飞到大村上,老鹰说他不会飞,飞到白云下,老鹰还是说他不会飞。
  生:小鹰飞到大树上,就说自己会飞了,我发现他很骄傲。
  师:你们还发现了什么?
  学生举手寥若晨星,发现的积极性大不如前。
  [反思]通过第一轮发现板书的环节,学生们能尝试从文本中进行发现,教师从个别学生的发现入手组织学生学习课文,但有部分学生的发现不能为我所用,到后来他们发现的劲头也不大。
  
  二、抛弃以教案为本位的教学,关注学生开放的“独特发现”
  教者当初设计“发现”,设想了很多自认为很有价值的“发现”来组织教学,这样的发现是预设中的发现,根本上说是让学生的学习方式服务于教师的教学方式。而发现的真正价值不在于学生能否说出教师预设中的发现,而是不限制学生思考的方向,自由参与探索,为今后的探究性学习铺就道路。教者自己应该摆脱设计心态,摆脱完成教学任务的心态,关注学生的动态发展,放手让学生自由发现,不设框框。
  [第三次试教]
  师:小朋友,大家从黑板上发现了那么多有趣的东西,老师也有一个发现——你们的眼睛真亮!课文中也有很多有意思的地方等着你去发现呢!自己读读看,找一找。
  生:我发现小鹰说了三次话。
  生:我发现第三次小鹰说话是断开的,用省略号断开的。
  师:你看得多仔细!
  生:我发现老鹰三次都说小鹰飞得不算高。
  生:我发现小鹰前两次都没有拼命向上飞,第三次是拼命向上飞的。
  生:我发现小鹰说话后面有一个冒号。
  [反思]这是我没有预料到的“发现”,是简单评价,还是跟着他的“发现”做深入引导?这个发现是学生很模糊的意识,如果一评而过,那么这个意识还将继续模糊下去,应该说这是很好的教学资源和契机。
  这是几次试教以来,学生学得最投入,读得最仔细,说得最个性化的一次。虽然教得并不轻松,但是在这40分钟里,学生个体成为阅读的主题,阅读真正成为自由的生活,精神的生活,智慧的生活。
  
  三、几点启示
  通过三课三反思,我终于站在“发现”的前沿——一个新的高度,重新认识了低年段个性化阅读,独特“发现”的魅力课堂。
  1.要在反思中积极地开展自我对话。通过反思和对话,发现现实中的“我”和理想中的“我”的矛盾,发现现实中的“课堂”和理想中的“课堂”的差距,使课堂成为师生生命共同经历的过程。
  2.要对学生的任何一种学习方式,都抱有动态的发展观。学生在学校的整个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争取独立和日益独立的过程,对于学生的任何一种幼稚的发现都要看到自主独立学习的萌芽。
  3.学生的自主独立的学习不是让教师走开,而是在挑战教师的智慧。在学生发现知识的特别意义时,需要教师机智地把握教学的契入点,从而启迪智慧,点拨思维。
  反思使我发现了困惑和差距 ,使我在教学中获得理性的升华和情感的愉悦,并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和思维品位。
  (责编钟岚)
其他文献
新课改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冲击。伴随着科学教育与涵养人文逐步走向融合,语文课程也需要整合,课程实施也必须摆脱原有模式的局限,开拓新的视野。  细细品味新课改,我们会发现科学学科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而科学与语文整合至少要包含以下两个层面:  (一)将科学知识融进语文课堂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生的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巧妙地顺应了孩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要把阅读活动变为学生自我探究、自我体验的活动,使学生在富于个性的阅读活动中发展阅读能力,强化阅读体验,感悟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水平。因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所以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样才能回归阅读教学的“原点”,彰显学生的智慧。    一、回归文本——个性化阅读的“起始点”  个性化阅读离不开语言文字的揣摩,新
20世纪30年代,废名曾在北大课堂将他对新诗的特别的思考体现在每一个主题讲座中,其中对新诗成就的判断颇引人思考,他说:“中国的新文学算是很有成绩了,因为新诗有成绩。”〔1〕仅此一句,足见废名对新诗成绩的认可。然而,时隔半个世纪,在当代中学语文教学中,新诗的分量却是公认的不堪想象的轻,新诗能否承受如此之轻,这是教材编写者和教学大纲制定者等相关人士需要进一步探讨和审慎对待的问题。我们姑且不谈新诗是反映
[摘 要]动画片能直接培养习作兴趣、激发写作情感,而且对培养观察、想象、记忆、思维等写作必备的基本智力元素极为有利。针对不同年龄段选取不同的动画作品,注意写“实”与写“虚”相结合,注重视频播放的技巧,培养学生观察与分析事物的能力,动画片将为小学生习作打开一扇崭新的大门。  [关键词]小学生;视频;播放;读者意识;写作方法;内驱力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摘 要】在核心素养取向的课程变革背景下,语文考试与评价在考试内容、评价方式等方面均有所突破。笔者以2019年全国39套中考语文试题为研究对象,探究语文考试评价理念与命题特点。研究发现,大部分省市中考语文命题明确测试构念与试卷主题立意,注重创设贴近学生的学习情境,但情境与问题融合度较低,如何借助试题的命制与设计,以评价带动学习、教学方式的积极变革,成为需要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中考语文 统筹意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要做到让学生有“大量的语文实践”机会,就必须进行课堂教学活动。本课的教学活动是这样设计的:聊春联、识春联、贴春联、读春联、品春联、诵春联、写春联。这所有的教学环节,学生都是活动的主体。学生活动是本次课堂教学的主流。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文中的五
一、写识情况调查    最近,笔者为了解学生的特殊习字经历与他目前写字水平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对四年级5个班计180名学生的写字情况进行了调查。所有学生如实填写如下一份问卷:  1、是否练过书法(指接受过一年以上毛笔或硬笔专门训练)。  2、练过毛笔书法:从_____年_____月开始,共_____年。  3、练过硬笔书法:从_____年_____月开始,其_____年。  笔者又请每个班的语文老
【摘要】莎士比亚是闪耀于西方文艺复兴活动中的人文主义先驱,利用笔和纸表述着普通群众对于自由的向往,对于阶级的反抗。鲁迅则诞生于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当中,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奠基者。当两个截然不同的灵魂相互碰撞,强烈的人文思想又在其作品中留下深刻的共鸣。本文从鲁迅先生与莎士比亚的文学创作活动展开论述,对其作品中、思想中所包含的人文精神进行分析。  【关键词】人文精神;鲁迅,莎士比亚;分析  【中图分类号
[摘要]“口语交际”是在具体情境中进行训练的,这个具体情境就是来源于儿童的真实生活。因此,在教学中要站在儿童生活的角度去创设情境,实际操作,再到实际生活中去运用,实现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切实提高儿童的口语交际水平。  [关键词]口语交际;儿童生活;推荐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 2020)13-0090-0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08年对于教师来讲或许是黑暗的一年,仅2008年10月,就发生了3起让人触目惊心的“弑师事件”。10月4日,山西朔州二中一名23岁的年轻教师倒在了自己年仅16岁的学生的刀下;10月21日,浙江丽水市缙云县盘溪中学31岁的女教师在做家访时被学生掐死;10月28日晚6点37分,中国政法大学昌平校区一名大学生将正准备上课的教师砍成重伤,后者经抢救无效而死亡。接二连三的学生弑师事件再次提醒我们:对青少